?

直面“洋人”、“洋事”

2001-05-22 19:17
海外星云 2001年26期
關鍵詞:外賓洋人老外

前言

國門打開,外國人到中國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何況在今天的地球村中,不同國籍的人們隨時來來往往。新鮮的感覺是發生在走出去或走進來的人身上。中國人到外國去,因為可以去體驗異國的全新歷程,可以去學習先進國家的許多經驗。外國人到中國,無非也有兩種新鮮。他們被東方這塊博大的土地的神秘文化所吸引,到中國留學、考察、觀光。二是到中國尋找商機、公干或工作、或當志愿者。有人給他們起了個奇怪的名字“洋插隊”。我們常常關心中國人在海外生存的狀況,卻很少關注“洋插隊”們在中國的經歷與感受。

這種經歷和感受是由于國與國之間社會制度的不同、價值觀念的不同、生活水平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等等所引起的一種獨到的感覺。外國人在中國生活,一方面他們充分地吸吮著中國古老而悠久的傳統文化,體驗著中華民族獨有的風土人情,經歷著社會制度不同、生活水平不相等、生活方式不一樣之中所發生的遭遇和觀念的碰撞。另一方面,中國對他們來說,也是異鄉,他們也有極強烈的思鄉情緒。在北京三里屯,他們欣賞到優秀的中華文化節目,融入到中國純樸的社會風氣,又可以滿足地享受本國本土的生活方式。而在陽朔西街,卻是他們在中國的另一生存狀態。悠雅的自然環境、健康的運動天地、濃厚的中國文化氛圍、別致的民間生活,都給了他們回到“家園”的感覺。其實,這種境界是全人類共有的愿望,在生活步伐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巨大的今天,這樣的空間每個人都向往。

本期報道不僅僅關注外國人在中國的工作、經歷、生存狀況,更著重外國人在中國生活時的一些遭遇,所給人的啟迪。一些小故事往往折射出許多哲理。它或許反映了我們的一些陋習、一些不良的行為、一些欠缺規范的管理等等,都會給我們思考與反省。在中國融入世界大家庭中的今天,如何提高全民族素質、改進工作方法、完善法律法規等,都是一件緊迫的任務。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發揚光大,立于不敗之地。

畫說50年:

①里邊都住了些什么人呀?

②聽說住了好多“司機”(斯基)同志。

20世紀50年代:中外交流從數量到方式都非常少。整個50年代,來華的外國專家總共3萬人,留學生僅數百人,均來自蘇聯和東歐國家。

60年代:五六十年代,看到一個外國人都是非常稀罕的事,“外賓”走在路上一律被行“注目禮”,甚至被圍觀,國人與之接觸心存芥蒂。少量蘇聯人、東歐人及極少數西歐人來華旅游,至1965年,北京市共接待38個國家和地區的1.9萬人;1966~1972年,一度停止接收外國留學生。

70年代:1971年,開始接待自費旅游團體;1977年,中國自60年代末第一例涉外婚姻由一位副總理批下;1978年,到北京旅游的外國人為15.4萬人。旅游成為外交的一部分,政府對來華的旅游團非常重視,經常約請國內名人與之會面。

80年代:國人心態漸漸開放,對剛剛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來說,西方代表著先進、時尚,能跟外國人交往,更是時髦、榮幸的事。1983年,到北京旅游的外國人為39.7萬人;1988年,到北京旅游的外國人為86.5萬人。

90年代:外國人不再稀奇,更沒什么特別。自1993年以來,中國每年聘請的外國專家超過7萬人;1997年,到北京旅游的外國人為186.8萬人。

在“老外”面前遭遇尷尬:

北京申奧已經成功,中國入世前景已定,面對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更多的外國人將不可避免地涌入中國,更多的中國人將同時走向世界。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我們不應該——

富裕之后的尷尬

改革開放之初,街頭巷尾還鮮有外國人的身影,那時大街上偶然出現一個金發碧眼的“洋人”,往往成為成年人品頭論足、小孩子尾隨的重要目標。說起來這種心情十分復雜,既有好奇,也有敬畏,更有羨慕,對日子緊巴巴的國人來說,穿金戴銀的“洋人”活得真滋潤。

改革開放20年后,中國以嶄新的形象矗立在世界面前,可惜的是,許多首先在生活上變得富裕的國人,精神并沒有跟上物質的步伐,在許多人眼里,外國人,特別是那些來自歐美的“老外”,仍然是財大氣粗的象征,體現在消費現象上,就是一種不正常的“內外有別”。

有趣的是,“內外有別”這個概念隨時間而發生變化。80年代初,這個詞指有些消費場所“老外”能自由出入,而中國人反而常被拒之門外,這也就是說許多項消費服務是專門為“老外”們預備的;還沒進入90年代,“內外有別”的含義就有了新的變化。細心的人開始發現,消費服務在范圍上基本已經做到“內外平等”,而消費價格卻真正開始了“內外有別”的時代。

在一些旅游景點,外賓門票價格遠遠高于內賓門票價格。北京故宮幾乎是所有外國旅游者必去的景點,午門前就成為區別內賓和外賓的分水嶺,東側是外賓購票窗口,60米外午門西側是內賓購票窗口,相距這么遠,大概是怕外賓們發現。

如此“內外有別”數不勝數,無形中給一些不法分子鉆了空子。故宮門口曾經就有這么一些票販子,他們專找日本、韓國、臺灣(不知為什么,臺灣人也被視為“外賓”看待)來的旅游者,以低于外賓票價而略高于內賓票價的內賓票賣給這些只要不開口就和內賓長得一模一樣的外賓。

“內外有別”的消費觀其實源自于小國寡民的心態,直到今天,仍不時有外國人抱怨自己在中國被“另眼相待”。當加入WTO之后,這種“內外有別”的價格也就真正到了壽終正寢的日子,因為按照公平貿易的原則,“內外有別”的價格是會被消費者告上公堂的。

“排隊文化”:再說富裕之后的尷尬

物質上的“內外有別”可以被外界力量強行制止,而精神上“內外差別”的消除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所有這種類型的尷尬中,最常被人提及的恐怕就是“排隊文化”。

“排隊文化”并非僅指排隊而言,它其實體現了我們對遵守秩序和規定的一種態度。北京申奧成功后街頭巷尾響起了熱烈的鞭炮聲,這個現象立刻就被敏感的外國媒體抓住,它們尖刻地指出:盡管北京禁放煙花爆竹的法令已經下達多年,但看起來北京市民還有一種法不責眾的心理作祟,他們認為在特殊情況下,法令是可以被打破的!

在排隊問題上莫不如此。銀行營業柜臺前“一米線”形同虛設;夜間無人值守紅綠燈前汽車直駛無礙;地鐵到站后大家蜂擁而入,愣把急著下車的人又擠回到車內;公交汽車總站更是強者的天下,膀大腰圓就是排在前面的資本??吹竭@些,無怪乎北京報紙在申奧成功后一再發表語重心長的長篇文章,提醒市民盡早改正不良惡習。

平常心免遭尷尬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比如說在歐洲和美洲許多發達國家,外國人在國內是受到排斥的;而到了中國,外國人在許多人眼里似乎天生就是高人一等的民族。筆者沒有鉆研過心理學,不知這種心態從何而來。不過實話實說,我偶爾也會有這種心態,這種心態在生活中往往會導致另一種尷尬。

現在有許多中國人把孩子送到外國自費留學,據有關部門統計,送到海外留學的孩子的年齡段呈下降趨勢,而這恰恰為精明的“老外”們所利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近年來少年出國留學的熱門國家,今年年初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行留學展,在展覽會上筆者曾遇到這樣一位“老外”,他一把掏出三四張名片,上面告訴我他同時做三四家澳大利亞大學的招生代理。這位招生代理說:“現在中國人變得富裕了,變得有錢了,許多人想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我們就是要抓住這樣的商業機會。

現在看起來,要想正確對待“老外”,無外乎三個字:“平常心”。以平常心待之,以平常心處之。我們對“老外”既不無謂地崇洋,也不無恥地媚外。說到最后還想補一段,“老外”們也不都是傻子,他們在遭遇了眾多“尷尬”之后反而變得比中國人還精明。北京因出售外貿服裝而聞名一時的秀水街,就曾遭遇過由盛至衰的慘痛教訓。秀水街的老板認準“老外”們財大氣粗,故而“宰”起來手段格外狠辣,于是那些把北京大街小巷摸得精熟的“老外”再也不會回頭。秀水街的故事前后也不過10年時間,在讓“老外”們經歷過一番尷尬之后,接下來又該是誰遭遇尷尬呢?G

《海外星云》(2001年26期)

猜你喜歡
外賓洋人老外
貓客
大臣們昏招迭出
吃餃子
雪天,我送外賓下井岡
大臣們昏招迭出
老外識字
“老外”眼中的美國
I’m Sorry
智慧柔軟
經理的好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