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令斗不過潛規則?

2007-05-14 15:05
中國新聞周刊 2007年5期
關鍵詞:人治王爺潛規則

張 鳴

為何頻發禁令不是一個好辦法?從根本上講,禁令不是法制社會的產物,不過是人治社會的一種治理方式

我們的各種機關特別喜歡發布禁令。比如不許上班時間打撲克,禁止領導擁有女秘書,婚事不許大操大辦,吃飯限制幾菜幾湯,禁止接受異性按摩等等。不過,無論什么樣性質的禁令,效果常常大家都看得到:不大管用。

為何發禁令不是個好辦法,歷史上早有提示。

清朝秕政,高官家的門子收“門包”,即對有事來見者索取賄賂,這種風氣也曾被禁。其中慶親王奕多年秉政,權傾朝野,因此他家門子,門包收的最多,也最橫,不管是誰,也不管是公事私事,想見慶王爺,都得留下買路錢,否則概不通稟。奕家門包的名聲大,大到連西太后老佛爺都知道,但老佛爺也管不了。一次,一位官員獲派江西提學使(這是新政之后的官),按規矩得拜訪各個軍機大臣之后才能赴任,奕為首席軍機,不能不拜??汕蛇@位官員是個窮京官,掏不出據說達72兩之巨的慶王府門包,因此被擋駕。最后官員急了,指著門房墻壁上貼的奕嚴禁收受門包的手諭說,王爺說了嚴禁,你們怎么還收?門子道:王爺那個話不能不這么說,我們也不能不這么做,總而言之,大人您的銀子不能省。

清朝的門子,是一絕。說起來,這屬于有技術含量的職業,有師承的,想從事這個職業,得交學費拜師傅學。凡是做門子的,官場上的事兒,都門兒清。所以《紅樓夢》里,賈雨村官場初入,居然得聽門子的,了斷葫蘆案(不聽估計不行)。門子的那番教誨——對案情之了然,對官場之諳熟,對世態(當地巨族)之明白,令看官瞠目結舌。無怪乎毛澤東要把載有門子教誨的這一回(第四回),視為《紅樓夢》的綱。這一次,奕的門子,又說到點上了。

說的,不能不這么說。作為禁令,必須說得字正腔圓,義正辭嚴,上級號召什么,老百姓反對什么,都要收到禁令里去;說,代表著一種態度,一種表態。

但凡需要下禁令的時候,往往是某種陋行惹出麻煩,已達上聽而且引起關注了。下禁令,白紙黑字,說明本級領導對這個問題已經重視了,做到這一步,至少上頭再來查的時候,咱有話可說。至于下了禁令有沒有效果,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可以真禁,也可以明禁暗不禁,更可以似禁非禁。至少,下了禁令而禁不了,遁辭比較多,可以講困難,談國情,論條件;實在推不了,也無非技術問題,能力問題,只要態度正確,政治正確,一切OK。

這種現象,我們可以說是潛規則吃掉了明規則,隱性制度吞噬了顯性制度,但是細究起來,好像又不全是那么回事。一來,禁令所禁止的,也不全是潛規則,往往只是潛規則實行過程中的一些后果,禁止這些后果,自然要中止潛規則;但造成令不行禁不止的現狀的,卻并不是這些所謂的潛規則,而只是一些歷史悠久而且適應一切事務的積習。這種積習,不僅對禁令產生作用,對別的行為也起作用,好事固然干不好,壞事有時也干不太壞。

二來,禁令也說不上是明規則,因為在多數情況下,它幾乎沒有制度的意義,禁令貼出來,大家就在禁令下面照做“禁事”(這樣的新聞照片,已經非常多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那僅僅是一種表態,一種對上不對下的表態,只有上面下來檢查的時候,它才有臨時的制度價值,上面的人一走,價值也就跟著走了,時間效應非常短。

從根本上講,禁令不是法制社會的產物,不過是人治社會的一種治理方式。即使對那些認真對待禁令的官員而言,禁令也有因人設政的隨意性,人亡(或者走)政息是難免的下場。而且對于這些人來說,禁令一多,往往就把某些原本法律規定的東西,變成政策性的禁令,這樣做固然有強調的意思,但也有化法為政的嫌疑,一旦政隨人亡,法也等于亡了。

更何況,禁令式的治理,必然伴隨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無論治理者個人有無良好的道德愿望,個人品質如何,最后都會走向禁令歸禁令、做事歸做事的老路上去。

猜你喜歡
人治王爺潛規則
當代女生交友潛規則
王爺,請矜持
司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治素養現狀分析
從人治與法治的結合談農村治理現代化
和王爺換禮物
智娶公主
“人治”“法治”結合,促進和諧發展
潛規則
自作自受的“全民潛規則”
潛規則之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