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閱讀教學中的口語訓練

2007-12-26 00:29黃啟崢
青春歲月 2016年20期
關鍵詞:海鷗大雁活性

黃啟崢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使學生形成能力,是當前我們閱讀教學急需探討的問題?!盀閹煵蛔R語文味,教盡經典也枉然?!?/p>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

如何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具有真正的“語文味兒”,如何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的聽讀說寫能力,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多年來的語文教學使我深刻體會到:強化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是關鍵。

一、品詞析句,培養語感

在語文教學中,對重點詞句的理解至關重要,它會影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學生的語感也是在品詞析句中培養起來的,因此,語文教學離不開摳詞摳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詞妙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語言感受能力。

在教學《初冬》這篇課文時,我著重引導學生精讀“霧中景色”這部分內容,設計這樣幾處訓練點:第一處訓練:“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霧?!边@句話我重點抓住“白茫?!币辉~,圍繞“白茫茫是什么樣子?除了可以形容大霧以外還可以形容什么?”設疑,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詞語拓展的情境。當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棉田、白茫茫的濃霧、白茫茫的江面、白茫茫的雨天”等詞,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憑借語境積累了詞語。這樣在品詞析句中,培養語感,達到語言文字的訓練目的。

二、找準文眼,字理析詞

于永正老師曾說:“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里?語文的味道在哪里?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讀里?!币虼?,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使學生形成能力,是我的閱讀教學中一直探討的重點問題。我在教學《索溪峪的“野”》一課時,在剖析字理的同時,抓住文眼“野”字,引領學生感悟漢字豐富的內涵?!端飨摹耙啊薄芬徽n作者以一個“野”字統領全文,用輕松流暢的筆調,帶我們感受了索溪峪山、水、動物以及人的野。在讀懂全文的基礎上,教師啟發學生結合課文說說對“野”字的理解,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同一個詞語針對不同事物進行描寫,具體的含義是否有所不同。山的“野”野在沒有經過人工的雕琢與修飾,是一種天然的美,這野來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水的“野”野在不中規中矩,就像個性灑脫的山鄉孩子,頑皮可愛;人的“野”野在人們經受了大自然的洗禮,不經意間,舉手投足,都顯得非常純真、質樸。作者就是這樣利用漢語豐富的內涵,準確描繪了索溪峪的“野”景、“野”趣,呈現出一幅人景合一的美麗和諧畫面。有了這樣的比較,學生就能體會到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傳達出不一樣的韻味。在自己寫文章時,也要準確把握運用詞語,挖掘詞語豐富的內涵,正所謂:大巧若拙,在簡單中營造樸實的美。

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處理好理解內容、體會情感與語言文字訓練的關系。理解內容、體會情感重要,但不是主要的。根本的還是要進行語言文字的有效訓練。要帶領學生在語文中走幾個來回,達到人文強化、語文優化的境界。

三、積累運用,活化語言

語言是活性的,也只有活性的語言才能被隨時調用、激情噴灑,最后語言的活性才能成為人的思維的活性,心靈的活性,創造的活性。語言的活性哪兒里來?來源于一篇篇課文,一堂堂語文課。

我在教學《秋天來了》第二段時,運用了“在語句學習中獲得語言的活性”的策略。這一段作者取仰視的角度,寫了秋之天、秋之雁。我把“秋之雁”作為語言文字的訓練點。這句兩兩相對,形式整齊,內容相輔,讀來韻味無窮。在學習“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時,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讀懂到運用的過程。是這樣進行教學的。在這天高云淡的季節里,大雁干什么呢?(學生讀文回答:大雁南飛。)大雁南飛與秋天有什么關系呢?(學生答得不到位,教師補充:老師把“候鳥”這個詞送給你。什么是候鳥?大雁是候鳥,就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遷徙的鳥。天氣變涼了,大雁從北方飛到南方比較暖和的地方過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氣轉暖了,大雁再從南方飛回北方來生活)。你知道還有哪些候鳥嗎?(小燕子、杜鵑、黃鸝、天鵝、野鴨等)那么,作者為什么偏偏寫大雁呢?(自古以來,大雁被文人墨客所贊頌。不是有這樣的詩句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大雁怎么能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呢?”)大雁是怎樣飛的呢?快拿筆畫出有關的語句。是呀,你瞧(課件出示:大雁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師補充(大雁飛的時候總是成群結隊的,由頭雁帶領下飛行,排隊飛行還能減少空氣的阻力呢?。┣镏汴嚩嗝姥?!你能美美的讀嗎?“一會兒……一會兒……”是什么意思?(學生們通過自由讀、帶著表情讀、做著動作讀、齊讀、師生接讀和觀賞雁群的變化,不難體會到,原來“一會兒”表示時間短,變化快。)你能用“一會兒……一會兒……”說句話嗎?(學生思考,教師提示:比如上課的時候,上間操的時候,下課的時候,寫作業的時候……還沒等我的話說完,學生們就爭先恐后地造起句子來。)

就這樣我帶著學生走過了一個由理解到積累再到運用的過程,從學生精彩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學的語言是活的。

四、讀中品悟,積累語言

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積累語言,而積累語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多讀,尤其是要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使優美的祖國語言文字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引導學生多讀積累起來的語言材料,不僅易于理解它們的意思,還可以熟悉它們的用法。學生讀熟了課文,積累了詞匯、句式,需要時就可以脫口而出、出口成章、落筆成文。

我在實際教學中十分注意通過朗讀積累語言。例如《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動人畫面,更是一段真摯的情感。我在執教本課時以“情”為線索,以“讀”為抓手,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對話升華中,抓重點詞句,品讀重點文段,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的親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諧之美。例如:文中有這樣兩處描寫:1、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2、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這是課文中含義深刻的文句,它展現了人與鳥之間的和諧與真情。為了更好地理解文句的深刻內涵,我在設計時并沒有在理解感悟“老人對海鷗的愛”這部分時就出現這個文句,而是在學習了“海鷗對老人的情”這部分內容后,再進行回讀,把這“有聲有色的樂譜”與“飛動的白色旋渦”進行比較學習,入情入境地進行對比朗讀,讓情感在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中、在一次次投入的朗讀中升華,使學生真正地走入文本,融入其中,學生在讀中深刻地感受到:老人生前,海鷗與老人和諧共處,老人死后,海鷗對老人無比懷念,這不就超越人間的真情嗎?此時的朗讀不再是空洞的,而是把無聲文字變成有聲語言,這樣,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又在學生的頭腦中積累了語言,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鑒賞語言的能力,讓學生充分地去感受這種和諧之美。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前提,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華。語文課必須通過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達到對人的情感、思想、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的聽讀說寫能力?!耙Фㄇ嗌讲环潘伞?,定心靜氣,不被“語文的外延”之類似是而非的口號所迷惑,而專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回歸語文的本色,讓我們的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形成現代社會人必須具備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讓學生的“言語”與“精神”同構共生,讓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和心靈世界攜手走向更加豐妙的境界。

猜你喜歡
海鷗大雁活性
蛋白酶對禾花魚消化酶活性的影響
我請大雁落山村
保護海鷗蛋
萬鳥島
大雁飛
大雁
牛奶也有“死”和“活”
保肝藥物體內活性篩選方法的建立
3
愛美的小海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