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語境中欣賞中國畫

2008-01-08 09:38商魯冀
安徽文學·增刊 2008年2期
關鍵詞:中國畫畫家繪畫

商魯冀(美國)

與一位朋友聊天,談到中國畫,他說:“中國畫不好,既不畫明暗,也不講透視……”我對他說:“看來你還真的了解中國畫,知道中國畫不畫明暗,不講透視。但這并不是中國畫的缺點,而是優點?!痹旎?,美不勝收,中西畫法,各異其趣。若能學會對中國畫的欣賞,可使我們精神生活更趨高尚。

中國畫為什么不畫明暗?

中國畫,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傳統繪畫。最早的繪畫,多畫在彩陶上,多為裝飾性,距今已有五千至七千年。在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新石器文化遺址,曾發現單幅的原始繪畫,畫面三尺見方,有兩人兩獸,畫料為黑色碳素,距今已有五千余年。

在這樣悠久的歷史中,中國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表達了中國人對自然啟示的領會,對世界畫壇有杰出貢獻。絕不能看到目前繪畫市場上,西方印象派名作,動輒幾千萬元,而中國畫價與其有百倍差距,便以此認為中國畫不行,不足取。

中國畫固然有傳統的工具,例如毛筆、墨、顏料、宣紙等,但中國畫更有其特殊的藝術規律。有人認為,應以西洋繪畫科學的寫實方法改造中國畫。這實際上是要以西洋繪畫代替中國畫,甚至取消中國畫,不足取。

光源和明暗是客觀存在的,中國畫家為什么視而不見呢?原因在于,中國畫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時空進行觀察,不能描繪固定光源和采用西洋繪畫以光分明暗的方法。這樣,中國畫的觀察方法就不能不刪除明暗,而著眼于物體本身的組織結構。中國畫家在觀察對象時,將在不同視點、不同角度上觀察所得最深刻印象,集中在一個畫面上,給以突出夸張的表現,所以作品往往刪

除明暗。

中國畫不畫明暗,而畫物體結構,實際上更難。西方抽象派繪畫,也不畫明暗。其中的大師如畢加索、馬蒂斯,從東方繪畫中,吸取了很多營養,很多借鑒。例如畢加索,甚至臨摹過齊白石的作品。

以畫花為例,中國畫對花卉的觀察是很細致的,不僅要知道這是什么花、什么色,還要研究是草本或木本;葉子是輪生、對生、還是互生;花瓣是單瓣還是復瓣,是單數還是雙數,還要分析花葉的前后、反正的區別,俯、仰、轉、側的姿態,以及花蕊、花柄、花莖的各種特點等等。

在中國畫里,水墨的濃淡變化、線條的輕重轉折,其主要任務就是為了表現物體的組織結構,而陰陽渲染也只是根據畫面的需要靈活配置,以增強畫面的節奏感和體積感。比如畫竹,竹子原來的明暗晴陰的變化被取消了,形態與結構卻被保存下來。而形態與結構是竹子自然狀態中最本質的特征。由于畫家對竹子的生長規律和其性格特點非常熟悉,還掌握了畫竹的各種程序,筆墨技巧又非常熟練,所以每當毛筆落紙,枝葉披紛,就很自如地表現出瀟灑臨風的姿態來。著名畫竹的有文同(1018—1079)及鄭板橋(1693—1765)等,他們畫竹都是“胸有成竹”。

邊走邊看與散點透視

西方透視學的基礎,是假定作者眼睛不動的基礎上。但中國畫家講究游山玩水,對景觀很少站或坐在一點上,一動不動地看,所以中國畫的表現方法有別于西洋畫。作家魯迅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西洋人看畫,是觀者作為站在一定之處的;但中國的觀者,卻向不站在定點上?!?/p>

中國山水畫,體現了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從早期的山水畫起,就有這種移動的觀點。例如東晉大書法家兼畫家顧愷之(約345—406)在其“畫云臺山記”中就說過:“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觀?!敝袊嬙诋嬅嫔喜灰笾挥幸粋€固定的觀點和一條明確的視平線,正體現了中國畫家邊走邊看的特點。有人說“中國畫不講透視”。這是他對中國畫的不了解,他要說的是:“中國畫不講西洋透視法?!庇捎谥袊嬘袔讉€不同的視平線或視點,視點似乎是在移動的,所以我們可稱中國畫為“散點透視”或“動視點透視”。

中國畫不僅講透視,而且很早即已出現理論。如唐代大詩人及畫家王維(約701—761)所作的“山水訣”及“山水論”中,有許多地方談到透視問題,如“遠山須要低排,近樹惟宜拔迸”,“遠人無目,遠樹無枝”等。他說的“遠水無波,高與云齊”則是對于視平線的研究了。

中國畫家其實也懂得“焦點透視”,如宋代著名畫家,號稱“馬一角”的馬遠(約12-13世紀),在他眾多的小品中,已熟練地運用了“焦點透視”的規律。他的“對月圖”可以佐證。

清代院派畫家袁耀(約康熙后期至乾隆四十三年后)曾作“觀潮圖”。在此圖中,隆崖絕壑,瓊樓仙閣,遠處是洶涌的潮水。如用焦點透視,套用“遠水無波,高與云齊”的規律,遠處的潮水便只能是一線,這樣便無法反映潮水奔騰咆哮的意境。作者對近景及遠景采用了不同的視平線,使遠處的潮水也可看到其波濤翻滾、濕氣彌漫、巨浪迭起、轟鳴呼嘯,大有驚濤裂岸之勢,使觀者領略到“鮮飆出海魚龍氣,晴雪噴山雷鼓聲”。這按焦點透視來講,是不合理的,但卻真實地反映了畫家對客觀景物的感受與認識,從藝術上講,更加感人。你可以批評這種中國畫不真實,不科學,但是藝術雖源于自然,實際上又高于自然,因為其中加入了藝術家的主觀創造,是更高

層次了。

中國宋代杰出山水畫大家郭熙(約1020-1100)在其《林泉高致》中說:“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敝袊嫾覍ψ匀伙L景,要求“可望”,更要求“可游”。中國畫家早就提出,山水畫不是地圖,不是建筑圖,畫家對自然風景的表現,要表現自己的感情、激情,畫面要作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著名宋代畫家張擇端(南北宋之交,生卒年不詳)的“清明上河圖”,是一長卷,描寫北宋首都汴梁汴河兩岸“物阜民豐”的繁榮景象。畫家從右邊走向左邊,所以房屋等建筑物的透視面也都是從右向左。這幅畫雖主觀點與視平線不是統一的,但視線的方向卻是一致的,所以看起來很“順”,一點兒也不別扭。

遺貌取神與憑借記憶

研究或欣賞中國畫,除要研究其表現方法外,還要研究其觀察方法。中國畫家認為機械地抄襲自然是最沒出息的,雖然精微謹細,但缺乏生氣也只能是死畫,“謹毛而失貌”。一位有成的中國畫家,他的眼睛是真正的“火眼金睛”。

傳說唐玄宗思念嘉陵山水,就叫畫家吳道子(約685—758年)去寫生。吳道子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畫家,千余年來被奉為“畫圣”。且說他受命后,到四川嘉陵江游山玩水一番,兩手空空地回來了。玄宗十分驚訝,問他怎沒帶些畫稿回來?吳道子微笑回曰:“臣無粉本,并記在心?!焙髞硭诖笸町嫳诋?,三百里嘉陵一天就畫好了。

中國畫家在觀察景物時,是邊走邊看,把他看到好景象深深地印在腦海里,然后再憑借記憶,畫出動人的作品。從觀察到描寫,有一個概括和提煉過程,也就是“遺貌取神”。中國近代大畫家黃賓虹(1864—1955年)說過:“寫生只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氣,還得閉目沉思,非領略其精神不可?!?/p>

因是憑借記憶去畫,容易作到“氣韻生動”。因對物象的組織結構已了然于胸,作畫時,就能揮灑自如,人物顧盼語言,花果迎風披露,樹枝欹斜交錯,以及山的來龍去脈,水的縱橫波淋等等,可表達出動的意趣。中國畫的觀察方法,又決定了它一系列的表現方法。例如獨特的散點透視、傳神、筆墨、色彩、裝飾風等,我們很難在如此短文中一一進行探討。筆者曾在一本雜志上寫專欄,專門談論如何欣賞中國畫,每月一篇,寫了兩年有余,僅僅談了個大概。

計白當黑的中國畫

很多西洋人看中國畫,認為沒有畫完,因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一位在美國著名大學教中國美術史的洋教授,出了一本書,他把書中插圖—中國畫的天地空白,全部截去,只留實體。認為空白部分不是中國畫的組成。這是不懂中國畫。

中國畫有“遺貌取神”的特點,只采取物象最本質的特征、最能表達主題思想的形體作巧意安排,而將可有可無、與主題無關的一律刪除,這樣就剩下了空白??瞻准仁切蜗蟮慕M成部分,你可以為它是天、是地、是云、是水,也可以是被刪除的種種景色。它不僅襯托了畫面的主題,同時也擴大了畫面的意境??瞻滓彩切蜗蟮难永m,是意想筆不到,是留有余地。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其“琵琶行”中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句,這“無聲”就是空白,是樂曲弦律的延續。中國畫留空白,與畫面形式美還極有關系。清代畫家華琳在《南宗抉秘》中曾指出,畫面空白大小形狀以及分布的適當與否,和畫面形式感的完美和諧有很微妙的關系。正如黃賓虹所說的“不齊弧三角”,是說畫面要形成各種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才符合形式美的要求。中國畫的空白,既不空也不白,是計白當黑。

要談的很多,限于篇幅,只好擱筆。

猜你喜歡
中國畫畫家繪畫
同舟共濟 共克時艱
酷炫小畫家
書畫名人匯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張自啟中國畫——山水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