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長調在無伴奏合唱中的運用

2008-02-13 05:31魏魯佳
大舞臺 2008年5期
關鍵詞:運用

魏魯佳 沈 樂

【摘要】蒙古族長調所包含的題材與蒙古族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它是蒙古族全部節日慶典、婚禮宴會、親朋相聚、“那達慕”等活動中必唱的歌曲,全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心靈歷史和文化品位。目前在社會文化藝術空前融合與創新的背景下,蒙古族長調也逐漸被蒙古族藝術家改編與運用到無伴奏合唱藝術當中,以其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逐漸樹立起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關鍵詞】蒙古族長調 無伴奏合唱 運用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歌洋洋灑灑,浩如煙海,其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令世人嘆為觀止。不論高亢嘹亮,還是低吟回蕩,都充分表現了蒙古族人民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族民歌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因此將蒙古族特有的演唱方法運用在無伴奏合唱形式中,使之產生了比原有形態更具魅力的藝術效果。

蒙古民族的聲樂藝術本身就非常發達,而且自成體系。筆者認為,對于一種已經完善了的藝術表現形式,就沒有必要去改變它,應該保留它本來的面貌和原有的特色。

長調(烏日汀哆)在無伴奏合唱中的表現形式有三種:一是在無伴奏合唱的領唱部分運用長調;二是在合唱聲部中運用長調;三是在合唱作品某個段落中使用短小的長調。

1、在無伴奏合唱的領唱部分運用長調

蒙古民族是以單旋律思維方式為主體的,多以獨唱為主,而且具有強烈的個性和自由性。像長調的旋律悠長,音域寬廣,跳躍幅度較大,那綿延自由的節奏和較強的即興性和極其獨特的演唱方法,非常適合在合唱中擔任領唱部分。

如何很好的將有強烈個性的長調融入到合唱中,無伴奏合唱《陶愛格》就是一部典型的作品。這部無伴奏混聲合唱是由我區著名的蒙古族作曲家色·恩克巴雅爾創作的。在這首作品中,作者保留了長調原本就很完美的演唱風格,并把它作為無伴奏合唱中表現力較強的領唱部分?!短諓鄹瘛返闹黝}音樂是在蒙古族民間古老的勸奶歌的基礎上改編的。

《勸奶歌》是屬于勞動歌,在牧業勞動中,牧民常常遇到一種難題,即一些產羔的母羊難產或其他不明原因遺棄了剛生下的小羔,不讓它唆奶。每當這樣,小羔就會面臨餓死的危險。這時,有經驗的牧羊人就會唱起一首古老的勸奶歌,以優美的歌聲渲染親情,感化牲畜,不僅使母羊流著淚接受小羔,而且促使它的奶汁在感化中變得的更加充足。同時《陶愛格》也是一首異常動人、奇妙無比的無詞歌,只有一個實際意義的歌詞“TOEGE”,但是通過合唱音樂的層層演繹,顯得比多少句歌詞都要豐富,而且富有感染力。

如譜例1可知,作品為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作者保留了長調原本就很完美的風格,并把它作為無伴奏合唱中表現力較強的領唱部分。合唱隊中的四個聲部,只是作為一種襯托和輔助的角色。第一樂段,由女中音聲部的輕聲(“p”力度)哼鳴開始,旋律模仿了領唱部分第一樂句的前兩小節的音樂要素,只是減掉了長調中“諾古拉”的演唱,以旋律骨干音做引子,與男高音的倒影模仿相呼應。在第三小節最后一拍的女高音聲部對男高音的倒影模仿及男低音的反向旋律進行中四個聲部以屬九和弦相互碰撞力度漸強。這種復調性與主調性相結合的創作手法,使得旋律在縱向與橫向的進行中顯得張弛有度,賦予了音樂極強的畫面性,又對領唱部分長調的引入起到了極好的鋪墊作用。此時聽眾似乎置身于遼闊無邊的大草原,其深邃令人陶醉,那悠揚的馬頭琴及舒緩的蒙古族長調仿佛在耳邊回響。特別是屬九和弦開放式的排列,那不協和的音響及苦澀與暗淡的色彩,對整首作品的音樂基調起到了很好的詮釋作用。

領唱聲部的旋律深沉而內斂,合唱則以領唱的音樂要素按四聲部復調性的寫作手法與領唱相呼應、相襯托。旋律由男高音的上四度模仿開始,與領唱聲部第一樂句互為補充,進而以“ox xx”的節奏型從女高音的倒影模仿開始,與男高音和男低音的卡農式模仿相互銜接,(見合唱部分第六和第八小節)似乎在靜靜地傾聽。那哭泣般的節奏型“ox xx”與領唱的酸楚式的呼喚一呼一應相互映襯,仿佛心弦的波動催人淚下。

領唱在作品的第九小節由F羽調式轉入C羽調式,旋律級進上行進入第二樂句,為高潮部分的演唱。旋律在上五度主屬關系調的進行中顯得更為明亮,演唱者在力度情緒上較第一樂句明顯增強,節奏較第一樂句明顯復雜的許多,連續使用三連音的節奏型級進下行并使用了大量的“諾古拉”的演唱技巧,合唱聲部則以和聲性長音襯唱,與其形成動靜明暗的對比。以和弦色彩的變化映襯出長調旋律演唱中所特有的色彩與韻味。特別是第九小節的延長音,此時合唱團以“sfp”的力度給予了及時的推動。這時,領唱在合唱隊的支持和烘托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并迸發出異常的光彩。此時音樂的感染力,遠遠超出了傳統的長調。同時也使人們真正體會到了無伴奏合唱中傳統和現代結合的魅力。

2、在合唱聲部中運用長調

以往人們的概念中長調是無法合唱的。如前所述,長調是一種極富個性化的演唱方法,大量的“諾古拉”演唱技巧、自由發揮的節奏和極具即興性的表演很難讓人掌握,更難于讓眾多的演唱者唱到一起并達到和諧統一。但通過作曲家的努力和合唱隊對演唱方法的探索,在無伴奏合唱作品《孤獨的白駝羔》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如譜例2可知)主旋律部分由女生合唱擔任,集體的“諾古拉”演唱凄婉動人。與男高音聲部的半音級進上行形成呼應,動靜交替,相得益彰。

3、在合唱作品的某個段落中使用短小的長調

往往在一些合唱作品中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性,豐富色彩及演唱特色,往往在快速的旋律進行中插入一段舒緩的長調,使作品演唱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我區著名作曲家莫爾吉胡創作的無伴奏合唱作品《奔布烈》,阿拉騰奧勒創作的無伴奏合唱作品《飛快的棗紅馬》等。(見譜例3)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不同階層的人們對精神生活的不同需求使得各種音樂形態的并存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然而在對待特殊意識形態的音樂文化方面,持開放性文化心態的人們堅持的是一種融合的方向,但卻不可能使音樂的內在完全“同質化”。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不斷的向前發展,蒙古族民歌藝術也在這種藝術的融合與創新的背景下,與時俱進,逐漸將蒙古族民歌藝術改編與運用到西方無伴奏合唱藝術當中,樹立起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潮魯蒙古族長調牧歌研究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2]呼格吉勒圖 蒙古族音樂史 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

者單位:魏魯佳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藝術系;沈樂廣州市番禺區石碁三中)

猜你喜歡
運用
“贊賞發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企業管理中社會網絡的運用及相關問題闡述
節能降耗技術管理在電氣設備的運用
工廠電氣節能技術綜述
游戲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巧用插圖,注入課堂活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