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久的謝幕

2008-05-16 01:32
北方人 2008年10期
關鍵詞:胡蝶戴笠戰爭

趙 玫

胡蝶,原名胡瑞華。1924年,胡蝶16歲時回到上海,入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第一期演員訓練班。1928年,加入明星影片公司,并與阮玲玉合作了《白云塔》,這是這兩位中國影壇巨星的唯一一次合作,胡蝶也因此片而開始走紅。1933年,在上海新聞界人士陳碟衣、毛子佩等人發起的女明星競選中,蝴蝶被選為“電影皇后”。她在有聲片《姊妹花》中兼飾一對性格迥異的孿生姐妹,此片成為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1975年定居加拿大,著《胡蝶回憶錄》,81歲離開人世。

胡蝶的一生波瀾起伏、甚至驚心動魄。她不僅是那個時代電影界的杰出代表,她還經歷了在婚姻和感情方面的悲哀和痛苦,更經歷那場可怕的日本侵華戰爭,以及戰爭帶給她的無盡的心靈創傷。因為是明星,她還始終被媒體追蹤曝光,并被糾纏在綿綿不絕的甚至是莫須有的緋聞中。一個柔弱的女子,怎樣才能沖破這生命的種種禁忌和局限,越過這不幸的溝溝坎坎?

英俊寬厚、有如兄長般的潘有聲終于成為了胡蝶的丈夫。胡蝶愛他,視他為感情的支柱。他們或許能夠將幸福和諧的婚姻生活走到盡頭,白頭偕老。但依然是命定的,戴笠出現了,便無情破壞了他們原有的格局和平衡。

在戴笠進入他們家庭生活的短短一年中,那種在權力和感情中周旋的三角關系是怎樣地驚恐而疲憊,是可想而知的。胡蝶被拉鋸的關系所折磨,而作為丈夫的潘有聲的痛苦更是難以言說。他要終日在刀光劍影下苦挨著事實上已經沒有了胡蝶的生活,又要在名譽上維持著與胡蝶的那種早已形同虛設的夫妻關系。盡管只有一年,但卻銘心刻骨,他在感情的撕裂中吶喊,他在精神的折磨中掙扎。當然,他所做的這一切都只能是無聲的,因為他與之抗衡的那個人物是戴笠。戴笠便是恐怖,戴笠便是死亡。大概還因為他是深愛胡蝶的,甚至愛到了一種忘我的境界。他想如果胡蝶能接受戴笠,他為什么就不能接受這種苦難呢?既然他是那么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女人?于是他隱忍著自己。大概便是這無際的苦將那可怕的癌細胞潛伏在了他原本健康的身體內,以至于當胡蝶終于擺脫了戴笠的糾纏,重新回到他的身邊,他卻已回天無力。在勉力支撐了幾年之后,撒手人寰。

接下來的那一段死亡才是真正的宿命。和戴笠的那一段關系是胡蝶一直不愿啟齒的一頁歷史,是她心中一段永遠的痛。站在胡蝶的角度,她不愿提及戴笠,也許并不是出于政治的考慮,而是那種羞辱的感覺。因為她被戴笠劫獲期間,始終還是潘有聲的妻子。她是以潘有聲的妻子的身份,陷入另一個男人的巢穴或是牢籠的,盡管身不由己,但畢竟事實是她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并且讓自己的丈夫每一天都生活在死亡的痛苦和威脅中。那么萬惡之源是什么?她的美麗。女人雍容優雅,光彩照人的美麗。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她對戴笠復雜而斑駁的感覺。慢慢地已經不是完全被強迫的了,而是有了某種莫名其妙的主動,甚至取悅于戴笠,這才是她真正不能原諒自己的地方。

所以釀成如此悲劇,當然首先要歸結為戴笠對胡蝶的那種強迫性的、有著權力因素在其中的,挾帶著某種瘋狂的愛。而胡蝶的最終不得不屈從于這種愛,恐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戰爭。記得一位意大利女導演在拍攝《夜間守門人》這部反思二戰的電影時,曾經采訪過很多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她記得那些猶太女人在回憶戰爭的時候,最讓她們羞辱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她們自己在苦難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于德國人不顧一切、不計后果的取悅。而她們這樣做的全部原因,其實僅僅是為了能活著,能不被送進毒氣室,那是她們求生的唯一手段了。所以她們才是真正可憐而又可悲的,同時又是可鄙的。她們自己認識了這一點。這種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思,在美國作家的小說《蘇菲的選擇》中也有同樣的表述,那就是戰后被提出的那種關于人類劣根性的話題。這種劣根性在人類求生的前提下似乎是可以被原諒的,就像是辛德勒在戰爭中救助了猶太人,他的其他缺點就可以被忽略不計一樣。而胡蝶與戴笠的關系,大致也是如此。她經過逃難從香港到重慶,又經歷了丟失所有貴重物品的失落。而在那個滿目瘡痍的戰爭年代,渴望在物質上得到補償,進而在精神上受到安慰的胡蝶,恐怕就只能取悅于戴笠,甚至獻出自己的身體了。而這樣的一種關系,無論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都是不道德的,這便是胡蝶的羞辱。她自己認為那是她心靈上的一塊永遠也抹不去的污痕。

然而最終還是戴笠成全了胡蝶,沒有讓她在道德的歧路上走得太遠。戴笠死亡的直接原因據說還是因為胡蝶。當時戴笠在北京,他本來是可以直接飛回重慶國民政府的,但是他又深愛胡蝶,不愿錯過哪怕一分鐘和她見面的機會。大概還因為在那個暴風雨的前夜,胡蝶的一聲不恰當的,但卻柔情似水的呼喚:你回來!他便一定要頂著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義無反顧地回來,回到他此生最愛的女人身邊。以至于電閃雷鳴的上海根本不能降落,他寧可又轉飛依然雷聲隆隆的南京,只要能離他的女人更近些。結果是,原本在政界扶搖直上的戴笠在南京附近的戴山墜機身亡,用生命演繹了一曲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悲歌。

戴笠如此的死亡,無論如何在胡蝶的心上,還是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哪怕是污痕。

不負他人,這也是她人生的準則。怎么會不負他人而又偏偏害了他人呢?

愛著,而又被愛著,這就是胡蝶的一生。在這一生中,特別是對她的感情生活,她一向是善良的,溫和的,冷靜的,而且達觀的。她并且追求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關系的完美,為此她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愿傷害別人。譬如林雪懷。胡蝶何以在她與林雪懷的感情上已經出現了問題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和他訂婚,就是因為她不希望看到自己曾深深愛過的男人因他們之間日益的懸殊而墮落。所以為了挽救,她寧可犧牲自己的自由。再譬如戴笠,也許她本來是可以堅決拒絕的,但是她沒有。在兩難的困境中,她卻一相情愿地追求兩全。她既不忍心拒絕戴笠那么瘋狂的愛,又不忍心和潘有聲徹底斷絕。然后便傷了他們兩個。

于是這種完美的原則便報應般地顯現了它負面的效應。那就是她所做的犧牲,不但不能使那些男人獲得拯救,反而讓他們有了更大的壓力。結果是,林雪懷并沒有因為胡蝶婚約的許諾而停止沉淪,反而加速滑向了自毀的深淵。而潘有聲也是在胡蝶當斷不斷的婚姻拉鋸中,經歷著痛徹肺腑的煎熬。

胡蝶讓一生在隱忍中度過,哪怕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阮玲玉的死是激情的,而胡蝶的生卻慢慢失去了光彩。于是比起阮玲玉短短的戲劇化的一生,胡蝶的一生便顯得庸長而平淡了。沒有生命的沖突,也就沒有了戲劇性,因之也就更難以把握,更難見閃光。但這就是人生。就像流水,緩緩地流,但流動本身,或許也是有著很深的我們所看不到的湍流的??傊囊簧?,盡管曾燦爛輝煌,但卻痛苦多于歡樂,甚至,從來就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是比激情的阮玲玉,更悲的悲劇人生。

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不僅讓人民遭受苦難,而且讓電影長久地一蹶不振。當八年抗戰過去,胡蝶已青春不再,是戰爭毀了電影,也是戰爭毀了胡蝶。到了胡蝶勉強重回銀幕的時候,已是美人遲暮。而對于一個女演員來說,這是致命的。

晚年的胡蝶移居加拿大溫哥華,住在靠近海峽的一座25層的公寓中。她每每透過陽臺遙望太平洋,希望能看到當年大上海十里洋場的五光十色,能聽到拍攝場中那依稀的笑語歡聲……

風過留痕。然后,胡蝶飛走了。

這是她生命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話。

那是永久的謝幕。

猜你喜歡
胡蝶戴笠戰爭
溫暖講成語:栩栩如生
莊周夢碟
杜月笙之子詳釋戴笠死亡之謎
戴笠 生活超奢侈
戴笠 ,黑暗時代里最黑的人
象牙戰爭
戰爭催生的武器
戴笠竟然終身未加入國民黨
戰爭
民國第一美女被戴笠霸占三年的經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