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是什么導致元軍征日的失???

2008-06-03 07:33
百家講壇 2008年10期
關鍵詞:元軍佐佐木高麗

朱 翔

日本廣泛流傳著這樣的故事:“神風”在中國元朝時期曾兩度施威,摧毀了元朝入侵者的船艦,將日本從危難之中解救出來。此后數百年中,日本人一直對“神風”頂禮膜拜,興起了大規模拜神的活動。然而,最新的科學發現卻否定了這個傳奇故事。發表在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的一項考古新發現指出:拙劣的造船工藝和船體設計是導致元軍艦隊葬身魚腹的主要原因。

公元1274年,忽必烈第一次遠征日本,遇上臺風,即日本人傳說中的救了他們的“神風”。

歷史記載,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命鳳州(今陜西鳳縣)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900艘戰船和1.5萬名士兵,遠征日本。元軍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很多輝煌戰果。

井上靖這樣記載:“(蒙古于)公元1274年十月初,占領了對馬、壹岐兩島,繼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軍處于不利,不得不暫時退卻到太宰府附近。元軍雖然趕走了日軍,但不在陸地宿營,夜間仍回船艦。當元軍回到船艦后,恰遇當夜有暴風雨,元艦沉沒兩百余只,所余元軍撤退,日本才免于難?!?/p>

臺風乍起之時,由于不熟悉地形,元軍停泊在博多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傾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后,臺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兵卒根本無法相救。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此役,元軍傷亡達1.35萬人。日本史書稱之為“文水之役”。

第二天早上,日軍在太宰府水域列陣,但不見元軍進攻,派出偵察人員始知博多灣海面已無元軍船只,元軍撤退了。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臺風趕走元軍十分驚喜,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活動,稱之為“神風”。

至元十八年,忽必烈第二次東征日本,兩個月之后,又是一場巨大的臺風讓元軍慘敗。

當時,忽必烈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附軍10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共4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900艘,從慶元(今浙江慶元)、定海啟航。高麗國王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名水手,900艘船和大批糧食。然而,日軍已有前次抗擊元軍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處沿岸構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與東征元軍進行激烈戰斗。

元軍因內部高麗、漢、蒙古統帥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元軍在毫無隱蔽的情況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雙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元軍沒有看到勝利的希望。兩個月之后,一場巨大的臺風襲擊了庫樹海岸,元軍企圖再次撤到海上,但他們這次的努力是徒勞的。

在此次臺風襲擊下,元軍東路軍損失三分之一,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由于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臺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元軍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美國考古學家對打撈上來的元軍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發現元軍戰艦粗制濫造,質量低劣。雖然,在古代文獻中確實能夠找到關于那兩場日本沿海臺風的記載,然而根據現存證據,研究人員并無法判斷出那場風暴的具體強度,以及風暴與元軍艦隊的沉沒究竟有多大關系。美國得克薩斯州農業機械大學的考古學家蘭德爾·佐佐木對1981年從高島附近海底打撈上來的700多塊元軍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和分析。佐佐木表示:“很多元軍戰艦龍骨上的鉚釘過于密集,甚至有時在同一個地方有五六個鉚釘。這說明,這些肋材在造船時曾反復使用,而且很多龍骨本身質量就很低劣?!?/p>

據漢文史料記載,至元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麗王造艦900艘,其中大艦可載千石或四千石者300艘,由金方慶負責建造;拔都魯輕疾舟(快速艦)300艘,汲水小船300艘,由洪茶丘負責建造。并規定于正月十五日動工,限期完成。六月,900艘軍艦完工。

當時,造船業發達的中國江南及沿海地區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區仍在南宋軍隊的控制之下。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將造船的任務交給技術較為落后的高麗人。一方面,高麗人對于造船很反感,認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會要求高麗參戰,這必將給高麗人帶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讓造船技術落后的高麗人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實屬難事。高麗人只得在匆忙間敷衍了事,這些艦船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元朝軍隊的大多數戰艦都是平底河船,采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計,而此種戰艦的結構并不適于航海作戰。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區,艙數一般為8個或13個。它大約發明于唐代,宋以后被普遍采用。雖然該結構便于船上分艙,有利于元軍在航海途中進行軍需品的管理和裝卸,但是艙板結構取代了加設肋骨的工藝,簡化了主體結構,削弱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佐佐木指出:“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在高島附近海域發現V字形遠洋船的龍骨,我們可以想象那種為內河航運而設計的船遭遇海中大風浪時將會出現何種混亂的情形?!?/p>

佐佐木還發現:戰艦殘骸的碎片沒有一塊超過3米,大多數碎片都在10厘米到1米之間。他據此推測,元軍戰船可能采用了類似新安古船的一種“魚鱗式”船殼結構形式。其船殼板之間不是平接,而是搭接的。這種結構在巨浪的拍擊之下容易碎裂。佐佐木表示,對沉船遺址的現有研究只是冰山一角,他希望能夠借助聲吶和雷達,得以更深入地了解當時元軍的造船技藝,進而破解沉船真相。

還有研究認為,除了艦隊拖后腿之外,元軍的后勤和裝備也比不上日軍。

若論吃苦耐勞,當時的元軍戰士無人可敵,必要時他們可以靠吃生馬肉、喝馬血維持生命。元軍作戰時機動性第一,一般只帶很少的給養,軍隊的給養主要通過掠奪戰爭地區的平民的財產和食物來解決??墒窃谶@兩次戰爭中元軍偏偏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們一直未能突入內地居民區,自然不可能有財產和食物供他們掠奪。

此外,日軍的武器也優于元軍。當時日本的冶煉和刀具制作技術世界一流,日本戰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亞出產的大馬士革鋼刀可以媲美。古代最優良的鋼按性能排列依次為:大馬士革鋼(鑄造花紋鋼)、日本鋼(暗光花紋鋼)、馬來鋼(焊接花紋鋼)。中國最好的鋼(鑌鐵)其實也是一種焊接花紋鋼,不過性能沒有馬來鋼那樣出色。日本除了具有好鋼之外,其戰刀的優良性能還來自其獨特的后期淬火工藝。日本刀制造成本低廉,使得普通民眾都可擁有一把好刀,而元朝軍隊使用的質量較差的鑌鐵刀,很多在對砍時都會刀刃卷曲。

在兩次戰爭中的八年間隙期間,日軍似乎還改進了他們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時,元軍發現日軍使用的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與元軍強弓不相上下。從保留至今的圖畫看,日軍的長弓與當時最先進的英格蘭長弓有幾分相似,長約1.5米。由于日本人本來就很矮小,畫面上的日本弓箭手看上去就好像比他們所持的弓還短。

編輯郭明德

猜你喜歡
元軍佐佐木高麗
看牙記
《簡易方程》思維導圖
十年等待,“大狼”的戰友何時歸?
十年等待,“大狼”的戰友何時歸?
高麗莉作品賞析
因偷馬引發的傾國之敗
新女媧補天
盜刷房東余額寶,“安全堤壩”從哪里潰口
女神之“宅男女神”佐佐木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