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糧價問題的透析與對策

2008-08-23 09:12盧嘉瑞
中州學刊 2008年4期
關鍵詞:綠色革命糧價糧食

摘要:中國是一個糧食消費大國,解決糧食問題必須立足于國內,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都不能過多地依靠國際市場填補糧食缺口;要確保18億畝耕地并有必要的耕地“儲備”;應適度放松管制,適當擴大糧食出口;建立和完善支持、保護農業的長效機制;積極推進“綠色革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糧食;糧價;綠色革命

中圖分類號:F32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08)04—0020—05

收稿日期:2008—05—10

作者簡介:盧嘉瑞,男,河北經貿大學教授。

全球性糧價上漲的內在原因透析

始于2005年初的全球性糧價上漲,其來勢洶洶,不僅至今尚無止息的跡象,甚至有可能長期維持高位。2008年6月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的為期3天的“世界糧食安全與氣候變化及生物能源的挑戰”高級別會議上,會議主辦方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基本農產品價格指數2006年上升了8%,2007年又上升了24%,而2008年前3個月又同比上升了53%。居高不下的糧價以及持續上漲的石油價格,不僅加劇了全球性通脹的壓力,而且在多個發展中國家引起了社會動蕩。糧食、糧價危機已不單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可能引發綜合危機。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08年4月20日召開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大會上所說:“如果這個問題未獲恰當解決,(糧食)危機就可能引出一連串其他危機,進而交雜為一個多維難題,影響到全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乃至政治安定?!笔聦嵣?,糧食、糧價危機已經對東南亞和一些非洲國家的社會安定產生了不利影響。即使在農業科技進步突飛猛進的當代,吃飯問題依然是世界的頭等大事,凸顯其“第一”的地位。

對于今后的糧價走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美國農業部及世界銀行等機構的專家預測,目前的供求緊張局面還將持續到2010年左右,2015年國際糧食名義價格才能逐步下降至2007年初的水平。

從歷史上看,每一次災難和糧荒的最大受害者都是窮人。這次糧食危機也不例外。由于糧價暴漲,已使主要分布在第三世界國家的低收入階層和貧困群體陷入饑餓并使本已貧窮潦倒的生活“雪上加霜”。

那么,糧食危機緣何產生呢?

我們首先從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理論談起。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商品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從一般意義上講,價值決定價格,但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動會引起商品價格的波動;價格的波動是對價值的背離,即要么高于價值,要么低于價值;價格對價值的背離既不會太高或太低,也不會太久,這是因為價格對生產者積極性的刺激會引起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進而引發價格的逆向變化。這里闡述的是一個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即價值規律作用的形式。

同樣的道理,糧價也是糧食價值的貨幣表現,一般而言,糧食價值決定糧食價格,但糧食的供求關系的變化也必然引起糧價的波動;只不過引起糧價波動的內在因素即糧食價值會因糧食生產成本的變化迅速反映在糧價上,而引起糧價波動的外在因素即供求關系則相對穩定一些??傊?,這也是規律使然。糧價不是政府決定的事情,但政府對糧價的調控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只不過這種調控必須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否則,無濟于事,甚至弄巧成拙。

依據上述認識,我們就可以破解全球糧價飆漲這一現象。我認為,引發此番全球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糧食供給與需求的失衡,供給減少,需求增加?!笆澜缂Z食供應正以從未預見過的、史無前例的速度減少”;“糧價已漲到歷史最高水平”;“全球饑餓的風暴正席卷而來”……這是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嚴厲警告。糧食供給迅速減少的主要原因來自于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高成本、低糧價挫傷了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近10年來石油價格的不斷上漲不但加大了糧食種植費用的支出(特別是大機器農業),提高了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還導致農業運輸費用增加,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而一二十年的低糧價使農民和農業資本未能得到相應的回報,降低了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導致產量遠遠低于消費的增長。

其次,自然災害加劇,糧食減產,難以滿足消費的需要,這種情況近些年較為嚴重。自然災害的發生有許多也是對人的破壞行為的報復。近年來全球氣候地理異?,F象增加,干旱、洪水、海嘯和地震等災害頻頻發生,土地沙漠化造成耕地銳減,所有這些對全球糧食生產構成極大威脅。2006年世界糧食總產量比上年減少1.6%,其中小麥的產量下降了5.2%。2007年的旱災和洪水導致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等糧食主產國大幅減產,糧食供應吃緊,一些糧食品種的價格屢創新高。

由于糧食減產,糧食庫存急劇下降。2006年,全球糧食總儲備量下降到3.75億噸,比上年減少了7238萬噸,下降了16.2%;糧食期末庫存只相當于當年總產量的17.1%,當年總消費量的16.5%,糧食庫存消費比低于國際公認的17%—18%糧食安全線水平。目前全球糧食儲備已降至30年來最低水平。

在糧食供給減少的同時,糧食需求卻在增加,使本已吃緊的糧食市場“雪上加霜”。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06年世界谷物消費總量增長到20.43億噸,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根據世界銀行調查,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的糧食消費從2005年到2006年增長了17%,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糧食消費增長了25%。[1]那么,糧食需求何以增加呢?主要的原因來自三個方面:

其一,人口急劇膨脹需要消費更多的糧食。有人做過推測和結算,在舊石器時代,世界人口每翻一番需要大約3萬年,到公元年初期就縮短到1000年,19世紀中期又縮短為150年。到1830年左右世界人口達到了第一個10億。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劇增長。1930年,世界總人口達到20億,在此之前的一百年時間里相當于歷史上幾百萬年的人口增長數;1960年,世界人口達到30億,30年相當于前100年的增長數;1975年世界人口達到40億,15年等于前30年的增長數;目前,世界人口已近70億。人口激增必然導致糧食需求大幅度增加,同時又使人均耕地銳減,壓迫土地對人口的承載力急劇下降。1975年世界人均耕地0.31公頃,近年已下降到0.15公頃,即減少一半。20世紀70年代初,平均1公頃耕地養活2.6人,到目前需要養活4人。糧食供給日趨緊張自不待言。

其二,緊隨發達國家肉類高消費,發展中人口大國的居民對肉類的消費需求總量增加,從而帶動糧食消耗大幅度增加。隨著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人口大國居民收入的迅猛增長,越來越多的家庭邁上了中產階級的臺階,提高了生活質量,改善了膳食結構,大大提高了對肉類的消費需求。肉類的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糧食飼料,生產1公斤豬肉需要消耗3公斤糧食,而要生產1公斤牛肉則需要消耗7公斤糧食。據統計,自1980年至2007年,全球谷物產量年均增長幅度為2%,而飼料需求年均增長幅度卻超過3.5%。

其三,在全球能源價格持續上漲的過程中,美國、巴西和歐洲聯盟調整了能源戰略,大力發展生物燃料,消耗了大量糧食和農作物,導致玉米、小麥、大豆、棕櫚等農作物價格暴漲。相關數據表明,2000年全球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產量僅為180億升和10億升,到2006年則上升到380億升和60億升。美國的生物燃料工業主要是利用玉米生產燃料乙醇,2006年為此投入4200萬噸玉米,有分析認為,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費水平計算,這些玉米可以滿足1.35億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預計10年后,美國每年將提供1300億升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為2006年的7倍,屆時,玉米消耗量之大及對世界糧食市場所構成的威脅,可想而知。

巴西是最早大規模使用生物燃料的國家。2007年生產了約50億加侖燃料乙醇,原料主要是甘蔗。雖然原料主要不是糧食,但一些土地被轉用于種植甘蔗,對糧食供應也有間接影響。歐洲國家的生物燃料工業以生物柴油為主。2007年歐盟生產了173億加侖生物柴油,主要原料是油菜籽;燃料乙醇產量約61億加侖,原料是小麥和其他糧食等。鑒于全球能源價格繼續上漲的預期和美國、歐盟都推出了宏大的中長期生物能源發展計劃,預計未來生物能源用糧在糧食總產量中的比重將繼續上升,全球糧食危機的陰霾很難散去。

除糧食供求失衡這一基本原因導致全球糧價暴漲外,來自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大量進入糧食期貨市場,也抬高了糧價。在美國次貸危機的重創之下,大量國際資本不得不從股市和房市中撤出,進入能源和糧食期貨市場投機炒作。糧食現貨市場的供求失衡,必然助推期貨市場價格的上漲,而期貨市場價格的飆升,又必然殃及現貨市場價格。就這樣,糧食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的“互動”,使期貨市場的投機資本找到了巨大的盈利空間,又讓跨國糧商賺得盆滿缽滿,唯獨苦了窮人,特別是那些糧食主要依賴進口的國家的窮人。

綜上所述,引發全球糧價暴漲的主要原因是糧食供給滿足不了不斷增加的糧食消費需求;導致糧食供求嚴重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無視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扼制糧食供給能力的提高,卻無休止地擴大糧食消費。這種供求失衡的狀況可能要延續多年,這也就意味著糧價高企可能是一種常態。

中國糧價上漲是農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伴隨國際市場糧價自2005年以來的持續上漲,中國的糧價也在持續上漲。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7年糧食價格比上年上漲6.3%;2008年1月份,糧價同比上漲5.7%;2008年2月份,糧價同比上漲6%;2008年3月份,糧價同比上漲6.8%。與國際市場不同的是,中國的糧食供給并沒有出現問題,換言之,供需基本平衡。盡管耕地資源的減少(從1996年的19.5億畝下降到2006年底的18.27億畝,10年累計減少1.23億畝)影響了糧食總產量的增加,盡管人口的增加(從1966年至2006年人口增加了9000多萬人)擴大了糧食的消費量,但由于從2004年至2007年我國糧食連年豐收,2008年有望再創歷史最高水平,故而糧食供需總量基本平衡。200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0030億斤,糧食消費量在10200億斤左右;作為主要口糧的小麥、稻谷、玉米等三大谷物品種產量恢復到9000億斤以上,而這三大品種的消費量在8500億斤到8700億斤左右,產需平衡有余;只是大豆有較大缺口,對外依存度超過70%。

既然供求大體平衡,那就只能從糧食的價值的變化來探討糧價上漲的原因。糧食的價值的變化是糧價變化的內在原因。引起糧食價值變化的因素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農資價格和農業生產服務價格上漲,二是農業勞動力價格上漲。

先以河北省為例。國家統計局河北調查總隊對2007年河北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分析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河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從2003年11月上漲以來,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別上漲6.7%、6.8%和1.6%,2007年更是一路上揚,漲幅逐步增大,12月份,同比漲幅高達12.6%,全年累計上漲6.9%,同比上漲了5.3個百分點。農業生產服務類價格同比上漲8.2%,其中,排灌費上漲68%,機械作業費上漲56%,其他服務費上漲134%。飼料上漲了76%。[2]再看全國的情況。近5年來,尿素、柴油、農膜價格分別上漲266%、644%、60%,糧食生產成本每畝上升23%。[3]再從農業部的監測數據來看,2008年1月和2月,絕大部分農資價格居歷史最高水平。2008年2月的農資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超過40%的化肥品種就有國產復合肥、國產氯化鉀、國產磷酸二銨等;鈣鎂磷肥、普通過磷酸鈣、進口磷酸二銨等肥料的漲幅也超過了30%。農用柴油(0號)、飼料、地膜、棚膜的價格漲幅超過了10%。[4]由于農資價格和農業生產服務價格的持續上漲,并且漲幅大大超過糧食等農產品價格,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政府給農民的各項補貼,縮小農民的獲利空間,挫傷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農業勞動力的價格也在上漲。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的狀況是數量上不足,年齡上老化,即“一少二老”。改革開放的30年當中,已有兩億多農業勞動力離土離鄉,進城務工。城鄉收入差別和城鄉生活差別是農業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原動力。目前留在農村的勞動力,40歲以下的青年男女甚少,大多都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農業因此變成了十足的“老人農業”。這些勞動力雖然年齡偏大,可勞動強度卻沒有減輕。因此,維護勞動力再生產的費用就高一些。同時,由于農村消費的工業消費品的漲價,也會提高勞動力的成本。還由于文化、教育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原因,農業勞動力的再生產還要消費一些非物質文化產品和勞務,這也會加大勞動力的成本??傊?,在城市勞動力價值提高的同時,農業勞動力的價值也必然“水漲船高”(盡管兩者差距還相當大)。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商品的價值由C+V+M構成,C是指生產商品過程中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V是指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M是指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M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在今天,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商品生產者扣除成本(C+V)后所獲得的利潤。農產品的價值構成也是如此。如果反映糧食價值的價格不因C+V上漲而上漲(或者上漲的幅度低于C+V),那就只能犧牲M,即擠壓生產者的利潤空間;如果M過小甚至是負數,就勢必挫傷種田者的積極性。如果等到種田者迫不得已縮減生產(只著眼于自給自足)或退出生產從而糧價因此上揚的話,那風險可就太大了,社會必然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中國解決糧食、糧價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當前,對我國的“糧價”問題應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對生產者即農民而言,糧價不是偏高而是偏低。農業是被部門競爭拋棄的“弱勢產業”、“弱勢部門”,在這里,資本流動遇到了體制屏障,扼殺了由其可能發生的利潤對其他資本流入的吸引力,農業部門(農民)分享不到平均利潤。另一方面,對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貧困群體而言,糧價不是偏低而是偏高。由于糧食等農產品漲價,他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下降。處理糧價問題不能只顧及一面而忽視另一面,否則就會因片面性而發生失誤。

基于上述考慮,我認為解決中國糧價問題的思路是堅持“四個”結合:(1)提高糧價與控制農資成本相結合;(2)保護農民利益與兼顧城鎮貧困群體承受力相結合;(3)政府調控與利用市場機制相結合;(4)經濟手段與行政和法律手段相結合。具體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一定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吃飯永遠是一個大問題。糧食同廣大農民,同全國每一個人都有切身的利害關系,糧食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并且日益重要,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國幅員遼闊,各種自然災害頻繁,落后的農業尚未擺脫靠天保收的狀態,對此我們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國際糧食市場風云詭譎,且糧食危機是一個趨勢性現象,故而我們這樣一個糧食消費大國,解決糧食問題必須立足于國內,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都不能過多地依靠國際市場填補糧食缺口,對此我們一定要堅定自立自強的信念。糧食是穩定市場、保證建設的最重要的物資,糧食定,天下定,對此我們一定要用戰略的眼光看待糧食同大局的關系。

第二,保護并擴大耕地面積。耕地是糧食之母,要有足夠糧食的供應,就必須有足夠的耕地。保證我國13億人口糧食供應的耕地是18億畝,這個面積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底線”,決不能突破。非但如此,還應恢復和擴大耕地面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把那些原本是耕地后來被拋荒了的土地重新利用起來;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一切可以開墾的土地變成耕地。

第三,適度放松管制,適當提高糧食價格。糧價全由政府掌控不可取,政府放手任由市場調節也不是上策。我主張政府調控和利用市場機制相結合,適度放開糧食出口,有限度地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由于農資和農業服務價格上漲和人力成本上升的推動,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上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如果政府能夠順勢而為,提高糧食收購價,不僅有利于通過糧食漲價直接惠及農民,而且有利于穩定城鄉糧食市場。糧食收購價的變動應考慮四個因素,即供求關系、農用生產資料成本、人力成本和國際市場價格。無論怎樣變動,都必須首先顧及到農民的利益。從2008年的國際國內市場情況看,應考慮繼續提高糧食收購價格。

在全球糧價暴漲的態勢下,一些國家為緩和國內市場的壓力,紛紛采取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這樣一來,猶如火上澆油,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糧食供應的緊張局面,引發糧價劇烈上漲。國際糧價的飚漲不可能不波及我國。盡管如此,國內外糧價還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價差;國內的糧食價格是全世界最低的,國際市場的糧價大大高于國內。例如,國際市場小麥和大米的價格是中國的2到3倍,玉米價格也遠高于中國玉米價格。拿中泰兩國大米的價格來說,當泰國大米飚出每噸超過1000美元的高價時,中國東北出產的優質梗米,一噸才不到3000元人民幣——中國大米的價格僅相當于泰國大米的一半還不到。這種巨大的價差肯定是不合理的。如果不允許中國農民的利益從這種巨大的價差中得到一定的補償,就是不明智的。在我國糧食增產還有很大的潛力、糧食供需基本平衡、糧食庫存充裕的條件下,應開閘放水,適當擴大糧食出口,即適當擴大許可證管理的品種的范圍,適當擴大出口總量。同時,加強配額制管理和企業制管理,嚴厲打擊糧食走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通過提高糧食收購價和適當擴大糧食出口使糧價上漲,一方面會讓農民直接受益,另一方面卻會使城鎮低收入階層和貧困群體的食品支出增加,從而降低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有效解決這個矛盾,應啟動物價補貼機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根據物價上漲情況,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水平;加大對城鄉低收入階層和貧困群體的臨時救助。

第四,建立和完善支持保護農業的長效機制。對農業支持保護是世界各國為提高農業競爭力而普遍采取的做法。這些支持保護主要是通過對農民進行補貼來實現的。我國也早已建立了農業補貼政策體系,但還不符合國際規范,不符合市場化要求,應通過完善旨在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體系,建立支持保護農業的長效機制。為此,首先應擴大對農業補貼的比重。我國對農業的補貼曾長期不及農業生產總值的2%。這個比例遠遠低于WTO多數成員國的水平。應將這個補貼比例盡快提高到5%—6%的標準。其次,完善價格和補貼政策,逐步增加農資增支綜合直補和糧食直補資金額度,并且做到直補到位、足額,以確保農民收益穩定增長。再次,建立穩定、持續的糧油肉獎勵機制。堅持貫徹對糧油生產大縣和生豬調出大縣的獎勵制度,獎勵資金額度可視情況作適當調整,以確保生產穩定增長和市場供應。逐步擴大中央財政對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范圍,力爭在未來3年內覆蓋全國。適當擴大保費補貼品種,適度提高保費補貼比例。經過幾年的努力,從整體上明顯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民穩定增收。

第五,積極推進“綠色革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熬G色革命”特指通過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以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幅度提升糧食產量,是對先前試圖把發達國家農業技術應用和推廣到發展中國家所獲成就的概括和總結。[5]我國應將“綠色革命”作為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的基礎,積極參與,大力推進?,F代農業發展戰略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包括:確保維系十幾億人口糧食消費需要的耕地面積并在不危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所擴大;確保農業和農民的收益穩定增長;提高農業和農民的地位,使農業和農民像其他行業及其勞動者一樣,受到重視和享有公正公平的待遇;建立卓有成效的激勵機制,穩定和擴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創造條件支持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重點支持綠色創新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發,將其目標定位于既有利于農產品產量大幅提高,又不降低產品自身質量,不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科研項目和創新技術的研發,切實做到產品質量上有保證,工作條件上提供方便,國際學術交流方面開“綠燈”;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逐步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條件;建立和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在農業科技推廣、信息服務、新型農機服務、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動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導向和支持;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建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包括完善價格和補貼政策、保費補貼政策等;全面提高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大力支持各種性質、各種類型的辦學機構和農業科技服務推廣機構面向農村、面向第一線,以多種有效形式,向農民灌輸科學文化知識,普及新技術、培養新技能。

參考文獻

[1]丁聲俊.國際糧市新走向[N].人民日報,2007—12—10.

[2]肖煜.農資價格上漲擠瘦農民錢袋[N].燕趙都市報,2008—04—11.

[3]正確看待當前的價格形勢[N].人民日報,2007—08—07.

[4]農資價格飛漲抵消惠農政策[N].中國青年報,2008—04—11.

責任編輯:曉立中州學刊2008年第4期我國糧食生產成本的結構演化及發展趨勢2008年7月中 州 學 刊July,2008

第4期(總第166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4

猜你喜歡
綠色革命糧價糧食
珍惜糧食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糧袋子”充裕 糧價大幅上行缺乏支撐
國際糧價總體水平或將上升
我國糧價政策改革要促進競爭力提升
我的糧食夢
莊稼的綠色革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