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中國“五七”干校之濫觴

2008-11-19 09:16李城外
讀書文摘 2008年11期
關鍵詞:柳河干校咸寧

李城外

40年前,神州大地涌現一種特殊的“學?!?,一批黨政機關干部、知識分子等被下放到農村,美其名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40年后的今天,不少耄耋老人在后人的陪同下重訪當年被下放接受勞動鍛煉和思想改造的地方。

這種特殊學校就是“五七”干校,這些耄耋老人就是當年的“五七”戰士。

“五七”干校始作俑者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主席在讀了林彪轉送的解放軍總后勤部《關于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后,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毛澤東提出各行各業均應一業為主,兼學別樣,從事農副業生產,批判資產階級。

5月15日,中共中央向全黨轉發了這封信。次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由毛澤東主持起草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纱丝梢?,“五七”指示的下達比《五一六通知》的形成還早一天,足以證明它和“文革”的爆發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1968年初春,黑龍江省革委會主要負責人提出,要按照毛澤東“五七”指示的精神,辦一個“五七”干校。不久,該省革委會召開第76次常委會議,批準成立柳河“五七”干校,并于5月6日正式下發了有關文件。5月7日,歡送首批學員進駐慶安縣柳河。這樣,全國第一所“五七”干校應運而生。

柳河干校共有學員504人,主要由原省直機關干部組成。他們到干校后,按照“五七”提示中“學軍事”的要求,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锸嘲床筷牁藴拭咳嗣吭?2.5元,吃集體食堂。建制按工種分為農業、基建、工業、畜牧、后勤五個排。干校共耕種土地3000余畝,還發展牧、漁、副各業,并自力更生辦了小型工廠?!拔迤摺睉鹗總儼滋焱度刖o張繁重的田間勞動,或從事基本建設、修路、養雞喂豬等生產,晚間則以班組為單位辦學習班、開講用會,選學毛主席語錄和報刊文章,聯系勞動和思想實際“斗私批修”,剖析自己……

1968年5月12日,校部編印出版了《五七戰報》的創刊號。不久,還組織筆桿子寫出一篇萬余字的調查報告,總結了柳河干校的創辦情況,題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思想革命化的重要途徑》。該省革委會收到后馬上批轉下發,同時上報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和沈陽軍區,后交《黑龍江日報》全文發表。9月30日,此文得到毛主席的親筆批示。

10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通訊《柳河“五七”干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文章說,干?!鞍鸦顚W活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干部的世界觀,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作為頭等任務來完成”,“實踐證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養干部的好地方,是實現機關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種好辦法”。

當時,《人民日報》在該文“編者按”中引述了毛主席的有關指示:“廣大干部下放勞動,這對干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干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p>

由于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公布,“五七”干校在華夏大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此同時,柳河“五七”干校的經驗迅速引起高度肯定和普遍重視,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各省革委會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制定落實計劃,堅決貫徹執行。

當時,黑龍江省召開數萬人的誓師大會,宣布全省縣以上革委會都要辦“五七”干校。不久,全國各地大批人員赴柳河參觀學習、取經。從1968年10月起,全國出現一個興辦“五七”干校的高潮。

1969年8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又推出《關于如何辦好‘五七干校的討論》專欄,開篇之作便是柳河干校的專文。到1970年9月,全國前來參觀的已達1300多個單位,1.8萬人次。

可圈可點的全國“五七”干?,F象

由于柳河這一典型的廣泛影響,各地紛紛響應“五七”指示,黨政機關、高等院校、文教科技戰線的大批干部、教師、專家、文藝工作者等知識分子被下放農村,成了干校中的“五七”戰士。中央、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及豫、贛、鄂、遼、吉、黑等18個省均創辦了“五七”干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時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和他的同事們來到河南潢川黃湖農場,和干校結下了不解之緣;后來擔任了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被下放到湖北襄樊國家計委的干校長達5年;現任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曾在江西奉新一機部“五七”干校勞動,度過了近3年的艱難歲月……

據有關資料,當年中央一級機關在全國各地爭先恐后開辦“五七”干校,知名的有江西進賢中央辦公廳干校、湖北咸寧文化部干校、河南息縣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干校、上海奉賢干校、湖北沙洋干校等等。僅息縣一地,就有鐵道部、全國總工會、國家對外經濟委員會、中科院學部等七部委整體“落戶”,形成了罕見的“五七”干校群。在學部下放的知識分子中,包括俞平伯、何其芳、顧準、錢鐘書、孫冶方、吳敬璉、馮至、李健吾、卞之琳等學術名流。

許多“五七”干校成立之初,都提出了生產自給的目標,其中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干校最為典型。這是汪東興親自抓的全國干校示范點,地址在江西省進賢縣五里墾殖場,下放干部約有1600多人,有辦公廳秘書局、警衛局、中央檔案館等10多個連隊。他們提出“一顆紅心兩只手,自力更生樣樣有”的口號。1969年初春建校,當年收獲水稻163萬斤、籽棉4.5萬斤、花生4.7萬斤、養豬500口,實現了糧、油、棉、肉、菜“五自給”,并提出轉年開銷和工資全部自給。他們還要求學員打硬仗,打苦仗,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磨煉。連毛澤東主席之女李訥也是普通的“五七”戰士,并在干校結婚;1972年春,鄧小平曾到此看望過去的老秘書王瑞林。中辦干校撤銷于1979年,為期12年之久。

很快,各省開辦的“五七”干校有1497所。僅以河北為例,截至1969年底,全省共辦100多所,其中省直5所,下放到干校參加勞動的干部4.983萬人。又如,具有獨立人格的思想斗士張志新便是被下放在遼寧盤錦“五七”干校,她在那里開始痛苦的思索,對“文革”產生了強烈的質疑。

1970年12月1日至1971年1月26日,“中央、國務院各部門‘五七干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肯定了“五七”干校創建以來的成果,總結辦校經驗,要求進一步認識辦干校的意義,明確發展方向,把干校長期辦下去。2月28日,中共中央批轉中央機關“五七”干校會議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辦好中央機關“五七”干校的報告》?!秷蟾妗氛f,兩年來,中央機關創辦了106所“五七”干校,有近90000名干部、10000名工勤人員、5000名知識青年、30000名家屬,共13.5萬人到干校學習和勞動?!秷蟾妗愤€對干校的發展方向、任務以及一些具體工作提出了意見,要求各地干校作為參照。

鄂南“向陽湖”成為干校的“文化名片”

很快,“五七”干校這個“新生事物”被一條“最高指示”推廣到了全國。在遍布全國的“五七”干校中,鄂南咸寧向陽湖干校因為聚居的文化名流最多、文化人知名度更高而頗有特色,成為干校中的“文化名片”。

1969年至1974年間,原文化部高級領導干部和著名作家、藝術家、出版家、文博專家、電影工作者及家屬6000余人到咸寧向陽湖接受勞動鍛煉。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浩浩蕩蕩的文化大軍匯集于鄂南的一隅,人數之多、密度之高,構成了當代文化史上的奇觀。被下放向陽湖的知名人士就有:馮雪峰、沈從文、冰心、郭小川、臧克家、張光年、劉繼卣、范曾、劉炳森、周巍峙、陳翰伯、單士元、徐邦達、史樹青、羅哲文、周汝昌等一個個響當當的“文化符號”式的人物。泱泱文化大軍駐扎荊楚“南大門”,實為罕見。這是一種特殊的政治文化現象,可謂“國家不幸詩家幸,文人不幸咸寧幸”。

當年,咸寧干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簡稱“軍宣隊”)駐校軍代表全面領導,下設5個大隊、26個連隊。文化部的各下屬單位大都是被“連窩端”下放咸寧干校,可以說,在北京重要的文化機構里基本上都有當年的“向陽湖人”。在極左的特殊時代背景下,文化人集中向陽湖這一點,是任何地方所不及的。

咸寧干??偛吭O在甘棠,先遣隊于1969年4月12日到達向陽湖。1969年9月26日,第一批大隊人馬離京下放咸寧,12月19日,來了第二批;1970年5月18日,又下放第三批。建校之初,在咸寧高中設有中轉站和子弟學校。此外,還在武昌金口、烏龍泉兩地設有家屬連;駐扎在汀泗橋的十三連(人民出版社)燒石灰窯,在雙溪的二十六連(新華書店儲運公司)挖煤。干校勞動主要是圍湖造田,搞糧、油、肉、蛋“四自給”;同時搞學習與批判,有一段開展深挖“五一六”運動。一年之后,一批老弱病殘約百余人轉到鄂西北的丹江分校。干校初期是北京軍區駐校軍宣隊主管,1970年6月2日,改由湖北軍區軍宣隊接替。1974年12月底,咸寧干校被解散,合并于文化部另一所干?!颖笔§o海的團泊洼(現屬天津)。

由于文化人云集,在咸寧干校留下了許多逸事,種種酸甜苦辣不一而足———

無奈的事:在干校,軍宣隊許多做法不近人情,他們一到咸寧就稱自己是“飛鴿牌”的,文化人是“永久牌”的;文化人家屬寄來一點副食,他們就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收繳并展覽,以一儆百;當時干校流傳著許多順口溜,如“大雨大干,小雨小干,天晴不干———搞大批判”;“五七寶,五七寶,穿得破,吃得好,每人一塊大金表,想回北京回不了”;“身穿破棉襖,手戴大金表,走路拄拐棍,三步兩跌倒”;“文化部不文化,干起活來挺潑辣”,等等。

有趣的事: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嚴文井在干校先后擔任副班長、排長、連副指導員,他自嘲在咸寧“連升三級”;著名畫家許麟廬在向陽湖先是放鴨,后來改為養豬、放牛,他戲稱自己的“官”越做越大;中華書局一幫學者在干校生活枯燥無聊時,議論誰人“懼內”(怕老婆),并進行排隊,自發成立了“懼內協會”(簡稱“懼協”,與劇協偕音)。

感人的事:干校人在艱苦的勞動之余,仍保持難得的閑情逸致,刻竹筒,編印《向陽湖詩選》,舉辦美術攝影展覽,彰顯著中國知識分子的坦蕩襟懷。長征老干部馮雪峰解放后受到不公正待遇,一直到下干校還挨斗挨批,但他勞動任勞任怨,從不偷懶。當時盡管有整過他的“大人物”亦遭大難,可他并不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曾嚴辭拒絕別有用心的人要他寫整過自己的人的偽證材料,表現了一個老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郭小川在干校受到江青迫害,但他不服高壓,后來從咸寧轉到靜海干校,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秋歌》和《團泊洼的秋天》,被視為當時文壇首次唱出的叛逆之歌。

值得記載的大事:咸寧干校創辦后,眾多文化人得到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他高瞻遠矚,指示只轉干部的糧油關系,不轉戶口,為他們日后調回北京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當年的“新生事物”成為歷史名詞

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風靡一時的“五七”干校悄然降溫,開始陸續有人回城重新工作。粉碎“四人幫”后,人們以新的眼光審視“文革”中的“新生事物”,“五七”干校畢竟風光不再。直到1979年,隨著“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黨內的重新確立,國務院于2月17日發出《關于停辦“五七”干校有關問題的通知》,干校壽終正寢,成了歷史名詞。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指出:“大批機關、事業單位的干部、知識分子下放到農村,在各種‘五七干校從事體力勞動,他們雖然經受了勞動鍛煉,增加了對農村的了解,但是長期被排除在各項業務工作和科學文化研究之外,耽誤了在這方面學習和深造的寶貴時光,給國家現代化建設造成的損失也很大?!?/p>

“五七”干校這段歷史注定要成為中國當代政治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向陽湖文化”可謂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2000年6月,咸寧市成立向陽湖文化研究會,這是全國唯一研究“干校文化”的群眾社團,研究會編輯出版有關書報、拍攝專題片、發行紀念封、建立網站,著力打造一張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兩年后,“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俱往矣!2008年初夏,時值柳河“五七干?!眲撧k40年之際,柳河“五七”干校原校部負責人之一戰鳳翰等18位老同志回訪故地,百感交集……

“五七”干校不應被人遺忘,也沒有被人遺忘。它留下了對滄桑歲月的嘆息,滲透了對荒唐“文革”的反思,愿更多的人們趕往那歷史的現場呼吸!

(選自《中華兒女》2008年第6期)

猜你喜歡
柳河干校咸寧
文安縣大柳河鎮人大主席團開展縣鄉人大代表評議基層所站活動
沙柳河
大踏步前進!華揚2021年銷售增長50%,單品增長超100%,咸寧新產業園即將投產
涌泉相報!湖北咸寧馳援河北
群星當年耀黃湖
——共青團中央黃湖“五七”干校系列傳記(之八)
群星當年耀黃湖
——共青團中央黃湖“五七”干校系列傳記(之五)
柳河沈彰新城段綜合治理工程對河流水文情勢的影響分析
葉挺獨立團奇襲汀泗橋占領咸寧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