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來我國語文教參研究綜述

2008-12-18 08:02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08年11期
關鍵詞:教參中學語文語文

陸 平

主持人簡介: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博士,上海師范大學學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學參考書”(簡稱“教參”)是“按照每冊教科書的內容編寫的輔導教師教學的用書”①。語文教參是語文教材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多數語文教師教學工作中常用的工具書。本文試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參研究狀況作一綜述。

筆者檢索了“中國期刊1999—2007年全文數據庫”,檢索項“篇名”分別輸入檢索詞“教參”、“教學參考書”、“教學用書”,逐篇閱讀篩選得到有效篇目101條,依學科歸類,制成教參研究論文分布表(表略)。

從表中我們看出,這些論文的分布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分科論述占了絕大部分(90.1%);第二,學科分布面較廣,涉及10個學科,其中語文科研究論文一枝獨秀,占六成;第三,研究主題相對集中于“知識點指瑕”和“教參功能及使用”這兩方面;第四,語文教參研究覆蓋主題最多,相比之下,其他學科研究主題比較單一??梢?,在中小學各科教參研究中語文科目的研究論文數量最多,涉及面最廣,研究最為活躍。

一、三十年間語文教參研究熱點分述

鑒于語文教參研究最為活躍,筆者將視角聚焦于此,并將關注的時間段延伸至1979—2008年,通過檢索“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國碩博“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手工查閱《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小學語文教學》等語文教育類期刊,試圖比較全面地觀照、反思語文教參研究的得失。由于筆者視野所限,難免掛一漏萬,或有重要文獻疏漏,謹致歉意。

1.指出語文教參所呈現的知識的瑕疵,提出商榷意見,是最持久的研究熱點。

針對語文教參中某一知識點提出商榷意見,是三十年來語文教參研究中最為熱門、最為恒久的主題,具體內容包括:

①針對教參對課文尤其是文言文的釋義提出質疑。司鳳蘭的《孟子“平等思想”考——〈孔孟〉及“教參”相關內容質疑》(《中學語文園地》2003年第10期)指出,黃仁宇先生在課文中引用“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明顯失誤,而教參對“低水準”解釋有望文生義之嫌。朱紅梅的《“燕趙感慨悲歌之士”何指?——與人教版教參商榷》(《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2004年第3期)認為,韓愈強調的“燕趙感慨悲歌之士”不是那種徒有報國之志,“常常放聲悲歌來宣泄自己胸中的郁悶”之人,而是那些不僅有報國之心,更有報國之行,不計個人榮辱,忠心耿耿為國效力的人。喬正康的《說“白日”》(《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對教參中《登鸛雀樓》“百日”的釋義提出了質疑。這類論文很多,如劉璞的《〈與朱元思書〉中幾個注釋的商榷》(《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張樹嵐的《〈五蠹〉幾處譯注的商榷》(《中學語文》1989年第9期)等。

②指出教參中語法、修辭方面的解讀有誤。張建民的《朝東而望不見西墻——對新人教版教參關于〈白楊禮贊〉中一處修辭技巧的再批評》(《修辭學習》2001年第6期)指出教參對修辭技法的理解有誤;穆俊浪的《〈論積貯疏〉教參辨誤——也談“賓語前置”》(《語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第2期)認為,教參提供的“賓語前置”習題答案不正確;譚榮的《兩處指為比喻句的質疑》(《中學語文》2002年第7-8期)指出,教參對《我的空中閣樓》中一段話的比喻的賞析正誤各半,而對余光中《鄉愁》的分析欠妥,鄉愁與“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形象之間不存在相似點,構不成比喻,這四個事物是作者從生活中提煉出的典型意象。類似的文章還有劉守軍的《“別了,司徒雷登”不是主謂倒裝句》(《語文知識》1993年第3期)、文小燕的《是“文化遺產” 還是“外來文化”——關于〈拿來主義〉中的“大宅子”比喻的本體》(《中學語文》1996年第7期)等。

③對教參中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解讀提出異議。上世紀末“語文教育大討論”之后,新的文藝理論大量引入語文教學領域,本世紀初頒布的課程標準對于閱讀作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的確認,倡導“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②,語文教師對文本進行了多元解讀,與教參中原有的表述形成鮮明反差。如對教參中魯迅作品解讀提出質疑的有皇甫亞麗的《〈孔乙己〉主題、人物新辨》(《語文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1期)、鄭益民的《對〈少年閏土〉教參資料的一點看法》(《教育科學論壇》1999年第3期)、周航的《對〈藥〉中康大叔身份的質疑》(《中學語文》2000年第9期)、梁艷的《魯迅〈藥〉的主題再探》(《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年第3期)、陳雪連的《略論魯迅作品主題教學的多元解讀》(《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4年第1期)等?!独子辍分兄軜銏@的形象,引起研究者的爭論,如呂盈盈的《語文教學中人物形象的“無效分析”的批判——以周樸園形象分析為個案》(《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5年第10期)、陳永軍的《情感領域中的“雷雨”——解讀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情感》(《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年第2期)。有研究者以新視角重讀古典文學作品,如王向輝的《自由的呼喚 積極的精神——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主題探討》(《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第2期)、李正坤的《〈陌上?!抵惺咕蜗笮∽h》(《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7期)、楊培勤的《如此任性為哪般——淺析劉蘭芝悲劇命運的主觀因素》(《中學語文》2004年第6期)。對《項鏈》教參解讀提出異議的有方位津的《錯位到復位的女性——重讀〈項鏈〉中的瑪蒂爾德形象》(《中學語文教學》2005年第11期)、趙清泉的《誰是“資產階級”?——對語文教參〈項鏈〉解讀的一點異議》(《內蒙古教育》2008年第15期)等。

④直陳教參對課文寫作特點的概括有誤。諶忠恕的《〈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是車夫嗎?——同中學語文教師商討》質疑教參對小說主人公的認定(《中學語文》1981年第6期)。類似文章還有魏良福的《也談〈藤野先生〉的線索》(《安徽教育》1993年第5期),陳學正、馮全祺的《〈岳陽樓記〉屬何文體》(《語文教學通訊》1989年第12期),楊寶生的《〈第二次考試〉的體裁應是小說》(《語文教學通訊》1996年第3期)等。

⑤對教參應增補的背景材料提出建議。如張國生的《〈梵高傳〉教參補遺》(《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5期)補充介紹了梵高的家庭、紐恩南這個地方、課文涉及的四位人物、“梵高被趕”以及“重新掀起敵對浪潮”相關事件,認為在教學中加以運用,有助于學生借助這些背景材料,加深對名著節選類文章的理解;孫峰臣的《教參應提的一筆》(《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9年第7期)等。

⑥對教參中的某些觀點提出異議。針對教參“老鷹捉小雞游戲對于兒童的智力的發展作用不大”這一說法,胡旭苗、張璐持不同意見,認為游戲對兒童認知發展、創新思維、社會意識的產生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兒童游戲的過程就是發展智力的過程(《游戲對兒童智力發展影響真的不大嗎?——教參上的答案引發的思考》,《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8年第2期);黃克璐的《對課文〈人類的語言〉及〈教師教學用書〉中相應內容的幾點思考》對教參所講的科學知識提出異議(《廣西教育》2001年第32期)。

2.全方位、多視角探討語文教參功能和使用問題,成為近十年的研究熱點之一。

三十年的前期,只有個別篇什談及教參使用問題,后期尤其是近十年,語文教參功能及使用的話題變得炙手可熱。歸納起來,主要內容有:

①關于語文教參存廢的爭論。有人提出廢除語文教參,仝建設指責說,現行語文教參主要內容是編者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體例單一,內容陳舊,缺乏創見,沒有新意,遠遠滯后于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教參助長了教師的依賴心理,削弱了老師的教學能力,“取消教參難道還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嗎?”(《取消語文教參如何?》,《語文教學通訊》2000年第1期)針對仝建設的“取消教參”論,陸愛民撰文《不必走極端——對〈取消語文教參如何〉一文的商榷》(《語文教學通訊》2000年第9期)認為,葉老提出的“教參是個鴉片煙”的看法,這不是教參本身的錯,而是教參使用者的錯,錯在教師壟斷、崇拜教參;他提議教師創造性地活用教參,讓學生也能自由地擁有教參。周遠喜的《教師要創造性地活用“教參”——與仝建設同志的商榷》(《教學與管理》2001年第23期)指出,在相當長時間內,語文教參實在取消不得,主張教師通過吸收、更改、另起“爐灶”等途徑靈活運用教參。

②肯定語文教參的地位和積極作用。不少教師結合運用教參的實踐體驗肯定了語文教參的積極作用。裘永紅說,教參能幫助新教師明確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過程的安排,為保證教學質量達到合格標準起到積極作用,可謂“教參領我入門”;教參存在絕對化、程式化流弊,癥結在于教師的使用態度上(《一位語文教師眼中的“教參”》,《內蒙古教育》2003年第11期)。韓紹杰結合教學案例提出,運用新教材時合理整合教參,把傳統的“滿堂灌”變為設疑激發求知欲,形成研討動力,使學生積極閱讀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合理運用“教學用書”,激活學生創造思維——〈我與地壇〉教學有感》,《黑河教育》2002年第2期)。陳樹彬說,他與同事就《長征》一詩中“走泥丸”的“走”字義的理解存在爭議,語文教參幫助他們解了惑(《“小教參”當了一回“大裁判”》,《廣東教育》2006年第12期)。杜少凡循著對話關系觀照語文教參,為了對教學文本進行具有語文教學意義的解讀,達成語文教學目標,編者對讀者文本進行能動的篩選,形成語文教參;教師備課是在對話關系中使編者文本向教師文本轉化;教參通過教師文本在學生文本的形成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試論處于對話關系中的〈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2008年第4期)。

③正確處理教師與教參的關系,還教參以“參考”地位。許多研究者提醒教師在使用教參時摒棄不良做法,要“以我為主”,將教參“為我所用”。談永康指出,教師“只見教參,不見學生;只信教參,不要自己”,呼吁“不可惟教參獨尊”(《不可惟教參獨尊》,《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1年第4期)。丁聲揚說,要清源活水,不能把教參等同于教案本、教師的“專用品”(《對教參的另類解讀》,《廣東教育》2006年第12期)。黃京釵的《教參使用的誤區及其規避》(《教育評論》2001年第3期)指出教師過分使用教參的弊端,呼吁靈活駕馭教參,超越教參。這樣的文章還有劉振剛的《不可盲目依賴語文教學參考書》(《湖南教育》1999年第9期)、王鐵漢的《語文教參是參考不是約束》(《語文天地》1999年第18期)、劉會萍的《語文教師要正確使用教學參考書》(《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郭陜鄂的《別讓教參成“羈絆”》(《小學語文教學》2002年第10期)、周如俊的《使用教參要學會“揚棄”》(《中小學管理》2005年第5期)、梁慶梅的《莫讓“教參”桎梏思維》(《教育科學論壇》2006年第12期)等。

④介紹成功運用教參的案例和經驗,探討正確使用的方法。汪政全認為,教師備課應以鉆研教材為主,不能以啃教參代替研讀教材;使用教參時要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慎重取舍,去偽存真(《博采眾長,鑒別取舍——對教參、教參使用的思考》,《中學語文》1998年第3期)。李淑霞提出,教師要在充分理解消化教參內容基礎上,篩選、充實教參內容(《談對語文教學參考書的理解和運用》,《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2期)。陳明發進行了“讓學生擁有教參” 課題研究,歷經從迷惘到明晰、由摸索到成熟的過程,教參搭起了教與學的橋梁,取得了良好效果(《讓學生擁有語文教參》,《語文教學通訊》2000年第20期)。胡勤榮也將教參作為“班書”,和孩子們共享使用教參的樂趣(《和孩子們共享教參的樂趣》,《師道》2004年第7期)。林潤生的《談小語教師教師用書的使用》(《小學語文教學》2002年第8期)提醒教師要了解新教參體現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熟悉教參的結構變化和內容;處理好獨立鉆研教材同創造性地使用教參的關系。黃桂林認為,必須以開放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參的獲取和運用,并從背景材料的擇取、教學要求和重點的確定、教材深度的調控、教學建議的綜合運用與靈活變更等方面談了如何運用教參(《教參的開放獲取與科學運用——“開放性語文”研究》,《遼寧教育》2004年第11期)。符禮科提出教師要先自己讀解課文設計教案,再與教參對照磨合;勇于對教參提出質疑;巧妙而適時地引用教參提供的資料(《讓教學參考書回歸本位》,《教育科學論壇》2008年第1期)。

3.在分析語文教參編制缺陷、暢想理想的教參、探討編制問題方面,從無到有,逐漸得到關注。

在教參功能的討論中,多數教師表現得比較冷靜,既肯定了它的積極作用,又不乏對存在問題做中肯剖析。有研究者積極探索教參編制問題,這樣的篇目盡管不多,卻是富有建設性的嘗試。

①分析現有教參編制缺陷。姜洪根的《試論〈教學參考書〉的弊端及危害》(《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指出語文教參的不足有:模式呆板,結構雷同;重分析解剖,輕綜合感知;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靜態結論,輕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重教法研究,輕學法指導。佘同生的《現行小語教參的“四重四輕”》(《湖南教育》2000年第1期)歸納為:重分析,輕教學;重內容,輕語言訓練;重教師,輕學生;重統一,輕求異。邵黨生的《現行教參的弊端》(《中學語文教學》2000年第10期)歸納出教參編寫的方法論誤區有:追求絕對真理的編寫思路,落后的文章學的編寫基礎,舊文藝學的編寫套路,機械的割裂的編寫方法,脫離學生實際的靜止的編寫定式。張春海通過比較認為,人教社1998年版高中教參“課文說明”、“思考和練習答案”呈現出“解釋模式”;2003年版“鑒賞說明”、2004年版“課文研討”體現出“鑒賞模式”,從解釋模式到鑒賞模式是個進步;他提出編一本百科全書式的材料型教參(《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評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用書》,《語文教學之友》2006年第6期)。孫宗良指出現行教參存在的問題有:教學構想缺乏思想力度,基本思路、教學手法雷同,缺少課堂結構指導,有些對文本的理解有問題;他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教參應該是科學的、個性化的、有豐富的思想內蘊和廣闊思維空間(《拒絕“教參”——兼論我們需要怎樣的“教學參考”》,《語文學習》2008年第3期)。

②構想理想的語文教參。薛根生理想中的教參在內容上應是導向、啟發、解難;在結構上應由訓練什么、怎樣訓練和資料三部分組成(《我理想中的語文教參》,《湖南教育》2000年第1期)。王承柱、李乃新暢想的教參弱化指導性,發揮參考功能;適應教師的個性差異,體現可選擇性;尊重師生個體感受;適應素質教育要求,形成開放的知識體系(《論“語文教師教學用書”的構建》,《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年第9期)。代保民是一位教了20多年語文的教師,說自己是伴隨著教參成長起來的。他設想教參應是實實在在的“參謀家”;要體現探究性、時代性;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指導和謀劃(《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參教案》,《今日教育》2007年第2期)。

③梳理我國建國后語文教參發展線索。近十年,有4篇論文對我國建國后語文教參的某一方面作了縱向梳理。孟繁兵選取三套人教版教參來審視,認為1984年版的“教學要點”和“有關資料”兩部分對教學的推動作用最為明顯;1988年版構成要素較前一版無太大變化,在繼續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對教學的負面影響也開始顯現;隨著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的實施,人教社編了兩個系列教參,但此時“中學語文教參的積極作用已基本喪失殆盡,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卻已越來越明顯地顯現出來”(《“這個教參是個鴉片煙”——關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書的新思考》,《山東教育科研》1999年第12期)。陸道貴通過對人教社自1980年起的幾套小語教參編寫的比較發現,教參“教學目標”的提出從重認知目標到重“三維”整合;“教材分析”從重思想內容分析到重教學重難點及編者意圖分析;“教學建議”從只提教學的注意點到指導教師優化教學設計;教學資料的提供從簡單到比較豐富(《從小語教參的編寫比較看閱讀教學的進步》,《中小學教材教學》2004年第19期)。薄景昕的《“十七年”時期魯迅作品的教參解讀》(《魯迅研究》2006年第12期)認為,長期以來,我國語文教參已經形成了一套具有適應時代性質的“闡釋系統”?!笆吣辍睍r期中學魯迅作品的教參解讀,為中學魯迅作品的接受提供了新的路徑,其意義和價值是值得肯定的,但弊端也隱含其中。教參對魯迅作品的解讀與闡釋有一個基本的模式,即以毛澤東的經典預設為前提,并且在分析過程中總要加上毛澤東的某一段話作為印證。教參關于魯迅作品的闡釋,與時代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直接掛鉤,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也造成中學魯迅作品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系統的滯后與闡釋的僵化,嚴重阻礙了作為原創性的魯迅文學在中學界的傳承,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魯迅及其文本的真實意義。景興東從人教社新舊版教參對于杜甫《客至》的解讀,看出新版教參編寫的進步(《不斷改進 精益求精——評人教版教參對〈客至〉“寂寞說”的微調》(《閱讀與鑒賞·教研版》2007年第4期)。

4.介紹外國語文教參。

有2篇文獻分別介紹了日本、美國語文教參的編寫特色。鄭敏鋒的《日本中學國語教材〈故鄉〉導讀特色探微》(《臺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10期)介紹說,《故鄉》教參文本由“指導的目標”、“教材觀”和“指導的展開”三部分組成?!爸笇繕恕碧岢鰧W習總體要求?!敖滩挠^”對教師備課提出宏觀建設性的指導意見,強調閱讀的主體是學生,閱讀方法在于感悟、玩味?!爸笇У恼归_”對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內容、程序、課外閱讀等提出具體設想,其設計提綱確立了以學習活動為核心的精心組織課堂教學的指導模式,重視閱讀能力培養和學法指導,重過程指導而輕結果呈現。肖靜芬發現,美國小學四年級閱讀教參體現出“多”而“活”的風格,“多”表現在教學分類要求多,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多樣化;“活”表現在指導教師的教學方法“活”,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活”。她認為,中國教參是“教科書式”的,其指導下的教學不是知識傳授課,就是思想品德課;美國教參是“百科全書式”的,其指導下的教學是內容豐富的語言知識和社會生活課(《中美閱讀教材教師用書比較》,《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03年第5期)。

二、語文教參研究的學位論文、論著概況

1.語文教參研究的學位論文。

2002年至今出現了10多篇研究中小學教科書的博士論文,尚無教參研究博士論文,有2篇研究語文教參的碩士論文。劉曙峰的《中學語文教參編寫研究》(湖南師大,2003年)對建國后中學語文教參編寫歷史作了簡要描述,指出這些教參以注釋模式為主線,存在諸多問題和消極影響;主張要在現代語文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導下,建立在課程與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等理論基礎之上,語文教參編寫的重心要由“教什么”轉變為“怎么教”,由注釋模式轉變為設計模式。曾進興的《現行教參對詩詞鑒賞的遮蔽問題的探討》(福建師大,2007年)認為,語文教參對中學詩詞教學的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但逐步淪落為應試教育的工具,將個性化的詩詞鑒賞引向機械圖解、死記硬背的死胡同。他認為,分析語文教參對詩詞鑒賞的遮蔽,是扭轉基礎教育詩詞教學誤區的起點,并從教參對中學詩詞鑒賞的鑒賞標準、技法體式、鑒賞方式的規范及形成遮蔽原因等角度進行了探討。

2.有關教參研究論著。

有關教參研究的專著有兩本,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小學教學參考書調查問卷分析》和《中外中小學教學參考書比較研究》。前者系教育部2004年對我國現行中小學教參的基本狀況所作的大范圍的問卷調查報告,為教參研究提供了比較翔實的數據資料。目前,尚無專門研究語文教參的論著問世,但在語文教材研究論著中散見了探討語文教參的文字。黃光碩所著《語文教材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收錄了《語文教學參考書的編寫》一文,認為語文教參可設“課文分析、關于練習、教學建議、有關資料”四項目,主張課文分析要有特色、練習答案要有啟發性、教學建議要切實可行、有關資料要豐富。顧黃初、顧振彪所著《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九章第一節提出,編制語文教參要融合三種思路:“語文教師教學的思路,學生學習語文的思路和教材編者編寫教材的思路?!?/p>

三、三十年來語文教參研究的基本走向和存在的問題

截止2008年10月14日,筆者檢索到語文教參研究期刊論文合計有432篇,根據主題,以五年為一時段,列表如下:

從上文的分項概述和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語文教參研究的基本走向為:第一,語文教參研究經歷了一個緩慢的預熱、上行到持續的過程。改革開放頭幾年語文教參研究領域頗冷清,上世紀90年代逐漸趨熱,至“1999—2003年”時段到達高峰,最近五年在數量上稍有回落。第二,研究熱點集中在“知識點指瑕”和“探討教參功能及使用問題”這兩方面?!爸R點指瑕”自始至終是熱門話題,主要因為:一是語文學科涉及的知識量和知識類型很多,小到一個標點符號、一個字的釋義,大到課文思想內容的解讀,從語言文字知識到與課文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幾乎無所不包,“智者千慮”,難免有一失;二是教師向學生教授正確的知識是教學的基本要求,且語文作為考試科目,教參知識闡釋的正確性牽涉到考試評分標準問題;三是語文作為人文學科,語文知識的性質有別于自然科學中的客觀知識,學者個人的知識需要通過學術審議和爭鳴才能逐漸轉化為世人普遍認可的定論。我們也看到,前期的“指瑕類”論文矛頭主要指向語言文字釋義、語法、修辭等知識點,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人們的思想日趨活躍,對教參中主題思想、人物形象的解讀提出異議的論文顯著增加。第三,上述兩個熱點研究數量的峰值存在錯位現象。前者峰值在“1994—1998年”時段,以后有較大幅度的回落;后者峰值在“1999—2003年”時段,大致與上世紀末“語文教育大討論”、本世紀初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到近五年仍在持續,這預示著作為教參使用者的教師的主體意識在覺醒,教材觀、教參觀正在發生轉型。第四,語文教參編制問題逐漸引起關注。前期相關論文只有1篇,后期有所增長,并出現了零星的介紹外國教參的論文及2篇碩士學位論文,盡管數量有限,但可以看出語文教參研究的視野在擴展,正向學術化道路邁進。

誠然,我們也得看到三十年來語文教參研究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首先,研究的學術含量還不高。筆者粗略估計了一下所搜集期刊論文的篇幅,短小的居多,一頁左右的短文大致占了論文總量的四分之三,真正有分量的學術論文不多。筆者對作者身份進行了粗略分類,發現中小學教師占作者群體的八成多,盡管高校和各級教育科研機構人員也有一些,但主要是跟中小學教學實踐關系比較密切的市、縣級教科所(室)、教研室、教師進修學校、培訓中心人員??梢?,關注教參問題的主要是中小學教師,教參研制本身作為一項學術研究工作,還沒有得到教參編者、教育理論研究者的真正重視。其次,研究方法有待改進。除了指瑕類文章分析論證比較嚴密外,相當大比例的論文屬于經驗介紹、隨感、小言論,缺乏翔實的資料、有說服力的邏輯推演、實證性的調查研究。第三,研究視閾有待拓展??v向看,現有研究大多談論現行教參,只有個別篇目注意到解放以來的教參,解放前語文教參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橫向看,我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語文教參的比較,引借外國語文教參并作中外比較研究仍是處女地。筆者相信,彌補這些薄弱環節將會極大地推進我國大陸地區的語文教參研制及語文教材建設工作。

————————

注釋:

①董純才:《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頁。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頁。

[作者通聯:上海師范大學學科教育研究所]

猜你喜歡
教參中學語文語文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體育院校教參數據庫的建設
加強中學語文朗讀訓練的思考
中學語文略讀策略初探
如何讓現代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神秘的教參
語文教參使用與更新問題淺析
對中學語文情趣化學習的思考
教師、教參、教學之辯證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