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原則”還是“新尺度”?

2009-01-15 09:03
文學與藝術 2009年12期
關鍵詞:現實主義

張 赟

【摘要】《論無邊的現實主義》是法國著名理論家、文藝批評家羅杰·加洛蒂的一部影響較大的理論著作,書中創造性地將畢加索、圣瓊·佩斯和卡夫卡列入現實主義的行列,從而擴大了現實主義的界限。本文通過解讀羅杰·加洛蒂的文藝思想,充分肯定了其積極的影響,同時也不能忽視其消極的方面。

【關鍵詞】現實主義;無邊

羅杰·加洛蒂的《論無邊的現實主義》,恐怕一看書名,感興趣的人不會太多。但1963年它在法國出版后,短短二十萬字的一本小書就很快被譯成了十四種語言,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中引起了十四次論戰。有這種影響的理論書在現代并不多見。

羅杰·加洛蒂是法國著名的理論家和文藝批評家,早年信奉基督教,二十歲時加入法國共產黨。年輕的加洛蒂經常為日常生活和文化間的矛盾而感到困擾和痛苦,因此試圖尋找生活的完整和統一。他反思自己貧困而艱難的童年,反思周圍工人階級的斗爭和反抗,反思基督教過于苛求的超驗性和資產階級日漸顯露的頹廢與異化,終于選擇了共產主義。經過幾十年的工人斗爭和理論學習后,面對二十世紀的全球經濟危機、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妥協與冷戰,工人階級的異化和斗爭,他認識到藝術更應該成為人的藝術,創造的藝術,現實主義也應該是辯證否定的現實主義,而不應固步自封在過去幾個世紀的陳舊標準中。

為什么《論無邊的現實主義》出版后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是因為加洛蒂在此書中將現代意義上的三位藝術家——畢加索、圣瓊?佩斯、卡夫卡——列入到現實主義范疇中,從繪畫、詩歌和小說三個方面加以討論和證實,由此得出新的現實主義的標準和尺度,這一標準顛覆了許多人心中的現實主義印象。加洛蒂在書中勾勒了畫家畢加索從藍色時期到粉色時期,從立體派到古典主義,一直到加入法國共產黨的歷程,他認為畢加索的作品是繪畫界的革命,畢加索一直不斷在進步,繪畫的主題和技法也一直在變化和創新,正如他自己所說“反對先于贊成”,從畢加索對自己不停的辯證否定中,他的創作也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加洛蒂所選取的第二位藝術家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人,圣瓊·佩斯既是一位外交家也是一位詩人,但他從來不允許人們將他的詩歌和他的政治生涯相聯系,他的詩歌用生命不斷毀滅和創造的主題來表現人和正在變化的世界的一切。最后加洛蒂分析了卡夫卡所處的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種種矛盾,認為他的作品描繪了資本主義社會里的異化現實,反映了在異化內部反對異化的斗爭,因此卡夫卡不是一個絕望者,也不是一個革命者,而是一個啟發者和見證人。通過分析這三位藝術家,對于現實主義,加洛蒂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沒有非現實主義的,即不參照在它之外并獨立于它的現實的藝術”,即現實主義是無邊的。

加洛蒂的論證富有感染力,經常讓我流連于它的字里行間,無疑,加洛蒂并不是只看了幾幅畢加索的畫、讀了幾首佩斯的詩歌或是看了一點卡夫卡的小說后,一時興起的熱情而寫作這本書的,顯然,他是經過長期認真的比較和思考后,為我們留下真摯而富有智慧的理論財富。因為,這本書名看似艱深的理論書籍,其實與眾不同。目錄的簡潔明了已經預示著作者思維框架的清晰,在對三位藝術家的分析過程中,他巧妙而自然地使用了三種不同的筆調,畢加索的否定與變形、圣瓊·佩斯的激情與悲劇、卡夫卡的反抗與覺醒,疑是三人合力之作卻又渾然天成,不著痕跡。在理論探索方面,不得不說加洛蒂是一個有勇氣而有實力的開拓者。面對二十世紀中葉以后出現的,與之前的巴爾扎克、司湯達、托爾斯泰等傳統現實主義藝術迥然不同的文學藝術的新形態,面對新的文藝形態何去何從的問題,加洛蒂作出了自己的探索?,F實主義不是停滯不前,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也是不可能被歷史淘汰的,它不是對外部現實的簡單復制,也不是使其理想化,更不是簡單的歪曲,隨著世界和時代的發展,現實主義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進行調整。藝術作品不僅是要反映外部現實,更應該關注心理現實,總有一天,心理現實將會變成外部世界的現實,而只有精神和心理的自由才是人類得到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因此,加洛蒂呼喚我們,從習慣、義務和俗套中蘇醒過來,應該“感到不再被社會和習慣帶著走,而是必須在我們的行動中找到一種并非習慣的惰性的辯護理由了”。否定和創造,正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品格。

歸根結底,問題在對現實主義的界定和認識上。以前我們說現實主義是客觀真實地再現社會現實,二十世紀著名的理論家盧卡奇認為藝術的任務是對現實整體進行忠實和真實的描寫,而這個現實整體就是反映社會-歷史的總體性,追求文學描寫的廣度,從整體的各個方面掌握社會生活,同時,盧卡奇也沒有將客觀真實性局限在純客觀性而排斥主觀因素,他不是讓文學藝術作席勒式的單純的時代的傳聲筒,也不是把它視為一面靜止的鏡子,而是肯定了主觀認識的重要性,強調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統一。只不過,處于十九世紀的藝術家們正趕上資本主義的上升和繁榮的階段,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未來滿心歡喜,而對潛伏的危機和弊病視而不見,進入二十世紀后,殘酷的社會現實給人們以沉重打擊,藝術家們在痛定思痛之后不免心理現實和外部現實發生背離,藝術作品也與之前的原則和標準相左,對于理論家們,要做的不僅僅是觀望。當然,現實主義不但是資本主義的,也是世界性的,它也屬于社會主義。由于歷史條件、政治制度和經濟環境不同,現實主義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必然與資本主義相異,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二十世紀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標準還要停留在十九世紀或更早的層面上,它也有新的發展和創造,盡管,加洛蒂舉出的例子極為有限。不可否定的是,加洛蒂在面對上述問題時,堅定果敢地跨出了一步,雖然不是飛躍,但也是不小的嘗試。他在分析畢加索、圣瓊·佩斯和卡夫卡時,不僅重視分析當時的社會現實,更加注意藝術家們的心理世界的變化,在矛盾、自責、憤怒、怯懦、反抗又無力的內心現實中,藝術家們在尋找著藝術的真實和自由。在這個意義上,現代派的藝術家的作品看似抽象、不可理解但實際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看懂的現實的反映。因此,加洛蒂可以說是對當代現實主義做出了新的闡釋,我們可以看到他美好的初衷,他是為了“能夠把這一切新的貢獻同過去的遺產融為一體”,而開放和擴大現實主義的定義,對于一個嚴謹的理論家來說,是一種可貴的探索。

《論無邊的現實主義》出版至今,引起了眾多的爭議,既有最熱情的贊頌,也有最尖銳的批評,加洛蒂可謂是嘗盡了世間百味。前蘇聯的文藝理論家蘇契科夫就曾針鋒相對地與加洛蒂進行辯論,認為頹廢派藝術不能豐富現實主義,將二者結合是離奇而無益的,另外,蘇契科夫還反對加洛蒂將“無邊的現

實主義論”應用于藝術,因為這樣就要把任何藝術都看成現實主義的,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加洛蒂的理論是對現實主義來說是有破壞性的理論。且不論蘇契科夫當時的評論是否客觀,一切塵埃落定后,我們再看加洛蒂的理論,確實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加洛蒂的確存在將現實主義涵蓋一切藝術的嫌疑,并將現實主義藝術最終引向一種神學。這也許與他對基督教的特殊感情有關,不過,世界上的藝術門類紛繁復雜,風格多樣各異,藝術史瑣碎悠長,如果想要以一種風格來概括藝術,不管這種風格的內涵和外延多大,這大概也是一種妄想,不免落入對藝術的狹隘理解。

幸運的是,這并不是加洛蒂理論的主流,而加洛蒂帶給我們的影響和關于現實主義的討論仍將繼續進行下去,至于加洛蒂對于現實主義的界定,到底是無原則的還是新的尺度,我想,讀完此書,必會有屬于你的結論。

【參考文獻】

[1]《論無邊的現實主義》,(法)羅杰·加洛蒂著,吳岳添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猜你喜歡
現實主義
政治現實主義濃與淡
現實主義與現實題材創作
用現實主義的力量迎對司法復雜性
淺析動畫《螢火蟲之墓》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
電影《逃離德黑蘭》的現實主義影像剖析
1982—1990:連續劇時期中國電視劇美學風格的確立
為什么
俄羅斯文學界關于新現實主義的討論
新現實主義巨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