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書法著述的存在方式與表達方式

2009-01-20 01:56
藝術百家 2009年6期
關鍵詞:書法史表達方式書法藝術

常 春

摘 要:中國古代書法著述從廣義上講包括了與“書”相關的所有知識與資料。這些內容呈現在人們眼前是有其獨特的存在方式與表達形式的,這首先表現在文體的不同上。中國古代的文體分類有很多,標準也不盡相同,以下主要選取了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具有代表性的9個主要文體類別一一闡述。

關鍵詞:書法藝術;書法史;文體;書法著述;存在方式;表達方式

中圖分類號:J292文獻標識碼:A

中國古代的文體意識出現的比較早。班固《漢書?藝文志》的《詩賦略》已明顯有了辨別不同文體的意識。到了漢末蔡邕,他在《獨斷》中把天子下行文書分為四類:曰策書,曰制書,曰詔書,曰戒書;臣子上行文書也分為四類:曰章,曰奏,曰表,曰駁議,并對每一種文體的用途和寫作要求都作了具體說明,這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文體論了。魏晉南北朝是文體的自覺時期,也是文體論的成熱時期。曹丕的《典論?論文》明確將文章劃分為四科八體,即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八種體裁,形成了完整的文體論形態。陸機的《文賦》又分為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十體。此后,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的《文心雕龍》又將文體作了更細的分類,他不但對每一種文體分門別類,而且還論述其起源、流變,解釋文體的名稱,評論代表作家作品,說明文體的規格要求。

由此可知,古人在記事行文、書寫表達時總要遵循一定的文體要求和規范。反過來說,大到國家的政令法規、典章制度,小到個人的文史著錄、日常書寫,只要是由漢字記載的資料,我們幾乎都可以將它們歸到某一類文體中去研究。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也不例外。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書法著述包含的內容繁多,涉及的范圍極廣。從廣義上講,它幾乎涵蓋了與“書”有關的所有知識與資料。同時,古人的學科分類意識遠遠不及今人,在論及書法問題時往往將周邊可能想到的、有點關系的問題也放在一起說,這就給我們的書論研究工作帶來很多不便。其次,“書”的問題在古代遠沒有“經、史、子、集”重要,古人在談論起來也就更加輕松與隨意。于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古代書法著述很少有專門談論書法問題的宏篇巨著,而大多散見于文人筆記、書信、題跋、詩歌等歷史文獻中。因此,如果不從文體意義上先理清古代書法著述的存在方式,那么這些與書法相關的文字記載恐怕只能是一堆“亂碼”,而更進一步的書法研究工作也必將受到阻礙。

另外,每一種文體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即文體風格,這是諸多文體之間相互區別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在不同文體下的不同表達方式也是中國古代書法著述研究中的一個重點。

一、勢

“勢”作為一種文體分類僅見于任昉的《文章緣起》。在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勢”體文的主要篇目有漢代崔瑗的《草勢》、蔡邕的《篆勢》、西晉成公綏的《隸書體》、衛恒的《字勢》、《隸勢》、索靖的《草書勢》、南朝梁蕭衍的《草書狀》。這些以“勢”為體的書法著述集中出現于兩漢及魏晉南朝時期,大概是因為漢魏南朝之際,漢字諸體逐漸定型,“勢”作為當時敘述字體形態,贊頌字體風貌的一種專用文體適應了時代的需要。

同時,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的“勢”體文又表現出以下幾個明顯的特征:

1、“勢”體文都是以字體、書體為主要的描述對象和歌頌對象,這從文章的標題中可以明顯看出。聯系“勢”這一文體集中出現在兩漢、魏晉時期,又在以后漫長的書法史中幾乎銷聲匿跡這一歷史現象來看,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它的產生和繁榮是伴隨著當時新字體的出現與逐步走向成熟而發展起來的。而進入南朝后期,漢字字體的演變已基本完成,因此書“勢”這一文體也失去了它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2、“勢”體文主要用于描狀漢字字體之態,贊頌書勢之美。因此,其文有賦體文之風尚,多以四字成句,語詞華美,氣勢宏貫,極盡想象、鋪排之能事。譬如崔瑗等人的描述:

抑左揚右,兀若竦崎,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或凌邃惴慄,若據高臨危,旁點邪附,似蜩螗挶枝。①

厥用既弘,體象有度,煥若星陳,郁若云布……或穹窿恢廓,或櫛比鍼裂,或砥平繩直,或蜿蜒繆戾,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②

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③

3、有一部分書“勢”還簡略記錄了漢字字體的產生及其功能特點,如古文字的產生為“黃帝之史,沮誦、倉頡,眺彼鳥跡,始作書契”,其功用為“紀綱萬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質文著世?!?④另外,隸書的產生及功能特點也有一定的記錄,如“蟲篆既繁,草藳近偽,適之中庸,莫尚于隸。規矩有則,用之簡易?!?⑤這部分內容在“勢”體文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它們是古人剖析漢字、記錄書史的思想遺跡,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六朝以后的書法著述中也有以“勢”為名的文章,如偽托蔡邕所作的《九勢》、偽托王羲之所作的《筆勢論十二章》、程瑤田的《書勢》等。這些文章在內容上與漢字字體無關,多言筆畫、結構以及章法之“勢”,在形式上也多為散句構成,不以四字為限,語言平淡??梢?它們與書“勢”文體的本意相差甚遠,徒有其名而無其實,因此不能歸入“勢”這一文體。

二、賦

“賦”是中國古代常見的一種文學體裁,尤以漢代興盛,當時幾乎無所不“賦”,有“漢賦”之稱,所傳名篇亦眾多。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到“賦”體時說:“詩賦欲麗”。陸機《文賦》中說:“賦體物而瀏亮”。劉勰《文心雕龍》中說到:“‘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⑥由此可見,“賦”是對一個特定事物的描述、“寫志”,其文體特點是結構鋪排、語言華麗。

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的“賦”體文并不多見,其中比較早的一篇是南朝梁楊泉的《草書賦》,其次是唐代張懷瓘的《書賦》、竇靈長的《述書賦》,以及偽托王羲之的《用筆賦》等。

從中可見,首先,古代書法著述中所“賦”之物并不像“勢”的對象那樣固定,如《草書賦》顧名思義是對草書所作的賦,《書賦》是對整個書法所作的賦,而《述書賦》是對歷代書家之賦,《用筆賦》是對筆法之賦。

其次,“賦”出自《詩經》,為“六義”之一。因此它在行文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詩歌的特征,使用了對偶、平仄、用韻等藝術手法,在閱讀中更加增強了書法著述的文學色彩。但相對的問題也出現了,行文上文學性的要求和藝術手法的大量運用必然以犧牲一定的表述清晰性、明確性為代價,這就使得古代書法著述中的“賦”體文在表達、論述中語義模糊,甚至不知所云。譬如偽托王羲之的《用筆賦》云:“……(鍾繇、黃綺、張芝)用筆神妙,不可得而詳悉也。夫賦以布諸懷抱,擬形于翰墨也?!比辉囎x其后文:

何異人之挺發,精博善而含章。

馳鳳門而獸據,浮碧水而龍驤。

滴秋露而垂玉,搖春條而不長。

飄飄遠逝,浴天池而頡頏;

翱翔弄翮,凌輕霄而接行。

……

共六合而俱永,與兩曜而同流;

郁高峰兮偃蓋,如萬歲兮千秋。⑦

全文作為一篇詩賦讀起來很美,能給人以審美的享受,但想從中了解鍾繇、黃綺、張芝的用筆之法,則無從著手,不知所云。

這也是導致“賦”這種文體在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出現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前人已早有發現,張懷瓘《文字論》中記錄著這樣一件事:

時有吏部蘇侍郎晉、兵部王員外翰,俱朝端英秀,詞場雄伯,王謂仆曰:“文章雖久游心,翰墨近甚留意。若此妙事,古來少有知者,今擬討論之。欲造《書賦》,兼與公作《書斷》后序……別經旬月后見,(王)乃有愧色,云:“書道亦大玄妙,翰與蘇侍郎初并輕忽之,以為賦不足言者,今始知其極難下語,不比于《文賦》。書道尤廣,雖沉思多日,言不盡意,竟不能成。 ⑧おは褳鹺艙庋的文壇俊杰也難于以“賦”言書,最終“竟不能成”,可見書道玄妙,用“賦”是極難言明的。

另外,以“賦”這一文體批評古今書家更有其難?!稓v代書法論文選》評竇靈長《述書賦》時說:“自來名著,后人咸有續編,或事效仿,獨此篇之后,書家至多,竟無嗣響,蓋搜集批評,兩難難并,文辭之不易工,猶其余事,故有此篇所為千古獨傳之作的說法?!?⑨筆者以為,何止“兩難難并”,加之“賦”體之難,應為“三難難并”。所以,唐代以后“賦”在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的消失也是必然的。

三、論

“論”是中國古代文體中最常用的文體之一。曹丕《典論?論文》將文體分為“四科八體”,其中“論”為“八體之一”,曰“書論宜理”。陸機《文賦》提出“十體”之說,“論”亦占一體,曰“論精微而朗暢”。劉勰《文心雕龍》中說:“述經敘理曰論?!庇终f:“理形于言,敘理成論?!?⑩由此可見,“論”這一文體是說明道理的,相當于我們當代的議論文體。其語言貴“精微而朗暢”、“辭忌枝碎”。B11

在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論”體文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價值上都占據了首位。從東漢趙壹的《非草書》到清末民初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論”這一文體樣式在古代書法著述中從未消失過,同時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名篇。其中包括偽托蔡邕的《筆論》,偽托王羲之的《書論》,虞和的《論書表》,庾元威的《論書》,歐陽詢的《用筆論》,虞世南的《筆髓論》,張懷瓘的《文字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評書藥石論》,蔡希綜的《法書論》,徐浩的《論書》,鄭杓的《衍極》,項穆的《書法雅言》,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劉熙載的《藝概?書概》等等。

首先,從上述古代書法著述中可以看出,“論”這一文體的使用非常靈活,論述的對象也十分普遍,既可以單獨論述字體、筆法、書家、書派,又可以合而論之,將書法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

其次,“論”體文在語辭使用上崇尚簡潔、明確,反對句式的鋪排和文辭的華麗,因此往往能深入事理,環環相扣,條理清晰。譬如《非草書》一篇對草書產生的淵源作了客觀、理性的分析,認為草書“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并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示簡易之指,非圣人之業也?!盉12M時,趙壹也對草書這一流行書風予以了尖銳的批評,闡述了他對草書的認識和態度。譬如:

(草書)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

且草書之人,蓋伎藝之細者耳。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征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善既不達于政,而拙無損于治,推斯言之,豈不細哉?B13

其言句句明晰,其理層層深入,既使是當代的讀者也不得不佩服趙壹的論之有據、論之有理。

最后,在古代書法著述中還有一小部分以“論”為題或者以論書為主體的“文章”,這些實際上是后人摘錄前人文集中的論書絮語以及學書體會等編纂成文的。這一類“文章”尤以唐以后居多,譬如歐陽修的《試筆》、蘇軾的《論書》、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傅山的《霜紅龕書論》、王昶的《春融堂書論》等等。這些書論“文章”具有名人語錄的性質,對于書法研究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文章,因此也就談不上什么文體了。

四、歌訣

“訣”有兩義,其一指口訣、歌訣,即將事物的主要內容編成順口的、容易記憶的語句;其二是指訣竅,即事物的關鍵之處。因此,歌訣體書法著述的主要任務是將書法中的訣竅編成便于記憶的口訣。

在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存在著一些以“訣”或“書訣”、“歌訣”為題的書法著述,例如偽托王羲之的《記白云先生書訣》、歐陽詢的《八訣》、《傳授訣》、李世民的《筆法訣》、李華的《二字訣》、盧攜的《臨池訣》、釋溥光《雪庵字要?歌訣十三首》、陳繹曾的《翰林要訣》、豐坊的《書訣》、陳介祺的《習字訣》等。除豐坊的《書訣》、陳介祺的《習字訣》更像是一篇“論”體文外,其他歌訣書論都或多或少對書法中的訣竅作了簡便性的歸納。譬如李華的《二字訣》僅將書法的筆法歸納為“截、拽”B146個字,而陳繹曾的《翰林要訣》則將書法的訣竅分為12個方面,每個方面再分為若干類歸納口訣,像“血法”的口訣為:

蹲 七分三折,管直心圓。

駐 七分力到水聚。

提 三分大指下節骨竦水下。

捺 九分力滿。

過 十分疾過。

搶 各有分數,圓蹲直搶,偏蹲側搶,

出鋒空搶。

衄 三分三搖筆殺力。

“平法”的口訣為:

偃一 首搶下,尾搶上。

仰一 首搶上,尾搶下。

平一 首搶平,尾搶平。

勒一 上平中仰下偃,空中遠搶,

以殺其力,如勒馬之用韁也。B15

此外,還有一些并不以“訣”或“書訣”、“歌訣”為題的書論,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歌訣內容。譬如《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于每一用筆法下均列“口訣”若干,又如不知何人所撰的《永字八法》中存有兩訣:

訣一

側蹲鴟而墜石,勒緩縱以藏機。

弩彎環而勢曲,趯峻快以如錐。

策依稀而似勒,掠彷佛以宜肥。

啄騰凌而速進,磔抑趞以遲移。

訣二

側不愧臥,勒?;计?。

弩過直而力敗,趯宜存而勢生。

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而鋒輕。

啄倉皇而疾掩,磔走歷趞以開撐。B16

當然,歌訣在中國古代文體分類中并不屬于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文體,因此它作為中國古代書法著述的一種文體,在其存世數量和價值意義上都并不突出。

五、詩歌

詩歌是中國最悠久的文學體裁之一。曹丕《典論?論文》曰:“詩賦欲麗”;陸機《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劉勰《文心雕龍》之文體論開篇即“明詩”,認為詩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B17?杉詩歌在情感表達中須遵守“恒裁”,不能隨心所欲,因此“鮮能通圓”,那么以詩歌形式言說書法可謂難上加難。

但畢竟詩歌是文學體裁中的大宗,在古代書法著述中也存在著一定數量的論書詩。這些詩歌的形式和內容都比較豐富,在形式上有古詩、樂府、律詩、絕句,有五言的、有七言的,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詩歌形式;在內容上有以書家為主體的,有以字體、書體為主體的,有以技法為主體的,有以書跡為主體的等等。其中,以書家為主體的占到大多數,而且多為贊頌、提攜之作,譬如高適的《醉后贈張九旭》、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任華的《懷素上人草書歌》、釋亞棲的《觀懷素草書歌》等等。

溯本求源,這些論書詩的產生絕大部分不是純粹為了書法的目的,而是與中國古代文人以詩歌的互相唱酬作為交友及聯絡感情的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或許也是詩人進行文學創作的自覺行為。B18F┤繢釤白的《草書歌行》:

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如楚漢相攻戰。

……

李白在寫這首詩歌的時候并不是為了研究書法以及書法創作。所以,當我們在引用詩歌材料研究書法問題時,應當注意它首先是一首詩,并具有一切詩歌的文學特點,譬如言說的模糊性、夸張性、零散性、隨意性,而不能把它的文體特征放在一邊,只將其作為純粹的書論來分析。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論書詩珍貴的歷史價值,它直接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書法的真實態度和看法,是研究書法史、書法理論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同時,論書詩也提供了書家交游、書寫實況、觀者感受等真實而細膩的信息,是書法研究中不可忽視的文獻資料。

六、序

序,即序文,指“一般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宗旨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內容?!盉19

在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一部分書論的正文已不存在或不顯于后世,而其序文卻被保存了下來。譬如孫過庭的《書譜序》B20?、朱长文的【剷鴶嘈颉?、韓性的《書則序》、徐渭的《玄抄類摘序說》、胡元常的《論書絕句六十首序》等;另外,還有一部分古代書論的正文與序文并顯。譬如許慎的《說文解字序》、韋續的《五十六種書序》、不知何人所作的《宣和書譜?敘論》等。

以上這些序文皆是于正文之前所作之序。其中孫過庭的《書譜序》最為精彩,其正文雖已不存,但序文獨立成篇亦不失為古代書論中的“神品”。序文中孫過庭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書法發展的普遍規律,即:

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

他還創造性地總結了書寫實踐與書寫環境的關系問題,即“五合五乖”:

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

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

偶然欲書,五合也。

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

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

情怠手闌,五乖也。

而其中許多見解精辟的論斷即使是粗通書法之人也頗為熟悉,譬如: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B21

另外,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學專著,以“六書”推究文字的形、音、義。研究書法必先了解漢字,了解漢字必先讀《說文解字》,讀《說文解字》必先讀《說文解字序》。由此可見,許慎的《說文解字序》在中國古代書論中的重要地位。同時,韓性的《書則序》為元人所編《書則》之序文;徐渭的《玄抄類摘序說》為自纂《玄抄類摘》之序文;胡元常的《論書絕句六十首序》為自作論書詩之序文;韋續的《五十六種書序》為所傳《五十六種書》之序文;《宣和書譜?敘論》為《宣和書譜》中篆、隸、正、草、八分五部分的卷首序文匯輯??傊?以上這些序文都是我們書法研究中不可忽視的寶貴資料。

七、題跋

跋,一般是指“寫在書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內容大多屬于評介、鑒定、考釋之類?!盉220鮮切叢諍竺嫻,題是寫在前面的,總稱題跋。

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題跋文體的文章很多,尤其集中在宋、元、明、清的文人文集中。比較常見的有偽托王羲之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后》B23?、刨M糶薜摹讀一題跋》、蘇軾的《東坡題跋》、黃庭堅的《山谷題跋》、米芾的《海岳題跋》、黃伯思的《東觀題跋》、趙明誠的《金石錄跋尾》、董逌的《廣川書跋》、蔡君謨的《蔡襄題跋》、陸游的《放翁題跋》、趙孟頫的《閣帖跋》、王世貞的《弇州山人書畫跋》、孫鑛的《書畫跋跋》、陳奕禧的《隱綠軒題識》、何焯的《義門題跋》、王澍的《竹云題跋》、《虛舟題跋》、《虛舟題跋補原》、蔣衡的《拙存堂題跋》、何紹基的《東洲草堂書論鈔》、李瑞清的《清道人論書嘉言錄?題跋》等等。

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題跋的對象比較單一,一般僅限于墨跡題跋、金石題跋和刻帖題跋,但題跋的內容卻十分廣泛、隨性。首先,有對書跡作者進行考評的,包括書跡的書家考證、書家的生平人品、書家的書風特征、書家的佚聞舊事、書家的高下品評等等。譬如蘇軾的《評書》,就是評論智永、歐陽詢、褚遂良、張旭等唐、宋書家之作,其言辭簡練、評價客觀,如評蔡襄時說:

獨蔡君謨書,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隸少劣。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B24

其次,有以文考史的,這一部分內容集中出現在宋、清兩代金石學家的題跋中。在他們看來,以出土的器物碑銘文字考證史實文獻,以定偽謬是極為可信的。譬如趙明誠的《金石錄跋尾》記:

右《唐徐有功碑》,徐彥伯撰。以新、舊《唐史》考之,其本末皆同。惟《舊史》云:“長安二年卒,年六十二”,《碑》云:“三年卒,年六十八”,《新史》亦云:“年六十八”,與《碑》合。B25

這些題跋雖然最初不是為了書法的目的,但從一個側面為書法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再次,又有對書跡真偽進行辨識的,譬如黃伯思《東觀余論》中就對一幅“草書洛神賦”的真偽進行了辨識:

此賦草書世傳王大令書,然結體殊不類獻之,而頗似智永,疑其遺跡也。B26

最后,還有對前人題跋進行再跋的,譬如王世貞著《弇州山人書畫跋》,孫鑛有鑒于此而再為跋,重文見義,故為《書畫跋跋》。此外,題跋的內容還有關于字體書體的、筆墨技法的、時代書風的等等,幾乎可以說是無所不包。

另外,收藏是古代文人生活中極具風雅的一種行為,尤其是各時代的大文豪幾乎都在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進行著藝術品的收藏活動,而在收藏品上題跋則是他們知識、學養、身份、品味等的一個集中展現。同時,這些文人的題跋也擴大了書跡本身的文化內涵和影響力,題跋的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書法的鑒賞與批評、書法的收藏與傳播、書法的繼承與研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八、尺牘

尺牘,即書信,許慎《說文解字》記:“牘,書版也。長一尺,既書曰牘,未書曰槧”。這里許慎所解釋的尺牘是秦、漢時期廣泛使用的竹簡木牘,也是“尺牘”得名的緣由。然而,除此之外還有甲骨尺牘、縑帛尺牘和紙質尺牘等,其中尤以紙質尺牘的使用年代最久,數量最多。

尺牘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在劉勰《文心雕龍》“書記”篇中也有論說:

詳總書體,本在盡言……戰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亦稱奏書……迄至后漢,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奏箋。記之言志,進己志也。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B27

可見,書信的體制在于把話說完。戰國以前,君臣之間的書信都稱作書。秦朝開始制定了各種禮儀制度,臣對君稱表奏,在諸王國內也稱奏書。到了后漢,稍稍分為各種名目,上書三公府稱奏記,上書郡將稱奉箋。記是記錄,是進獻自己的意志。箋是表明,表明自己的情意。因此,尺牘這一文體既包括普通百姓之間的書信往來,又包括來往于君臣、諸侯、公府、郡將之間書、表奏、奏記、奉箋等等。

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的書信體既有來往于君臣之間的,譬如王僧虔答竟陵王的《論書》、虞和的奏御之作《論書表》、江式的奏御之作《論書表》、陶弘景書與梁武帝的《與梁武帝論書啟》、《論書啟》、梁武帝答陶弘景的《答陶隱居論書》、張懷瓘的奏御之作《六體書論》、《評書藥石論》等;又有來往于普通文人百姓之間的,譬如歐陽修書與石守道的《與石守道書》二札、郝經的《移諸生論書法書》、梁書同書與張芑堂、孔谷園、陳蓮汀、溫一齋的《頻羅庵論書》、葉德輝書與日本友人的《與日本松崎鶴雄論文字源流書》等。

另外,在尺牘中論書往往要限于彼此的身份,出于禮儀的恭維對方和注意自謙,因此以尺牘論書往往有所顧忌,尤其是上奏君主的尺牘,所以我們在使用這一部分材料的時候一定要辨偽存真。譬如虞和《論書表》中就有對帝王書法的恭維,他說:

伏惟陛下爰凝睿思,淹留草法,擬效漸妍,賞析彌妙。旬日之間,轉求精秘,字之美惡,書之真偽,剖判體趣,窮微入神,機息務閑,從容研玩。

陛下淵昭自天,觸理必鏡,凡諸思制,莫不妙極。B28

最后,尺牘論書的內容也比較多樣,既可對書法做總的認識與評價,也可就書體或技法等做單方面的總結;既可記述有關人物的佚聞舊事,又可就對方的問題、觀點予以回答和修正??傊?尺牘論書相對于其他體裁更多隨意、輕松,因此從它們中間往往能得到從其他書法著述中無法獲取的信息和資料。

九、品評

品評不是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但在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卻是一種有效而大量存在的批評類型,它有著固定的形式和內容,是中國古代書法批評的一種典型。

品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書評和書品。屬于書評的書法著述有袁昂的《古今書評》、傳為蕭衍所作的《古今書人優劣評》、呂總的《續書評》、趙孟頫的《論宋十一家書》、祝允明的《評勝國人書》、桂馥的《國朝隸品》、謝希曾的《國朝名人書評》等;屬于書品的書法著述有庾肩吾的《書品》、李嗣真的《書后品》、張懷瓘的《書斷》、朱長文的《續書斷》、項穆的《書法雅言?品格》、侯仁朔的《侯氏書品》、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國朝書品》、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碑品第十七》等。

書評的特征有四:其一,批評對象專為書家,如袁昂《古今書評》的批評對象為歷代善書者,呂總《續書評》的批評對象為唐代書家,桂馥《國朝隸品》的批評對象為清代擅隸書家;其二,在批評時,皆以書家姓名起筆;其三,批評語言的高度意象化;其四,只針對書家書風特征作極為簡練的評價。譬如:

梁鵠書如太祖忘寢,視之喪目。

皇象書如歌聲繞梁,琴人舍徽。B29*

蔡端明書,如《周南》后妃,容德兼備。

蘇子美書,如古之任俠,氣直無前。B30*

金孝章如玉水方折,自然中矩。

王煙客如古松露根,野竹抽籜。B31

書品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分品次、論高下的批評方式上。在內容上主要是對書家、書家及其書體、書跡進行批評。鑒于書品批評極具規律性的特征,筆者將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常見的幾篇書品文章以圖表的方式進行展示、比較,讀者可從下圖中對書品的特征一目了然。

可見,品評的批評方式具有簡明、精練的實用特征,從魏晉南朝產生起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在中國古代書法批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十、余論

以上本文分析了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常見的九種文體,這里還有幾點需要說明一下:

1、除了本文已經列舉的九種文體外,在中國古代書法著述還存在著諸如銘、贊、傳、筆記等許多文體,這些文體的書論文章同樣是重要的。譬如筆記體,在中國古代文人那里書法一直是“小道”,大多數人沒有作專門的文章來研究它,但書法又是文人每天都離不開的事情,所以在許多文人的文集中都可以零星找到他們對書法的認識和闡述,同時這部分材料的數量又是巨大的,并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發掘。

2、以上九種文體的分類在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并不是涇渭分明的。一些著述往往橫跨兩種文體,譬如張懷瓘的《六體書論》既是一篇尺牘文章,又是一篇論體文。還有一些以詩作跋的書論,既屬于詩歌體,又是題跋體。因此,對于這種現象在具體的文體分類中要靈活對待。

3、在中國古代書法著述的文體論研究中,還碰到一些書論“寄生”于其他學科著述的字里行間,從而也使它們或多或少具有了這些著述的文體特征。隨著書法研究的深入和書法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這些書論被研究者挑揀出來,獲得了獨立的生命和地位。但它們往往表現出“語錄”或“要言”的樣式,以一種“無文體”的方式存在。因此,在使用這部分材料時切不可拿來便用,只看表面意思,一定要還原到原始著述中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責任編輯:高笑云)

① 崔瑗《草勢》,見衛恒《四體書勢》,《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6—17頁。

② 衛恒《隸勢》,見衛恒《四體書勢》,《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頁。

③ 索靖《草書勢》,《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頁。

④ 衛恒《字勢》,見衛恒《四體書勢》,《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頁。

⑤ 成公綏《隸書體》,《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9頁。

⑥ 劉勰《文心雕龍》,見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6頁。

⑦ 傳王羲之《用筆賦》,《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36—37頁。

⑧ 張懷瓘《文字論》,《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209—210頁。

⑨ 參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235—236頁。

⑩ 劉勰《文心雕龍》,見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66、176頁。

B11 同上,第170頁。

B12 趙壹《非草書》,《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2頁。

B13 同上,第2-3頁。

B14 李華《二字訣》,《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281頁。

B15 陳繹曾《翰林要訣》,《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481-485頁。

B16 《永字八法》,《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876-877頁。

B17 劉勰《文心雕龍》,見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2頁。

B18 清人胡元常曾作《論書絕句六十首》,分論了古代書體及法帖,并一一列出書家姓名及其附注語,其為書之意十分明顯,但像這樣大量為論書而作的詩歌在古代畢竟是少數,胡元常的《論書絕句六十首》可謂登峰造極了。

B19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539頁。

B20 學界對于孫過庭的《書譜》究竟是不是一篇序文還存在爭議,但大多數人對此持肯定態度,本文從眾說。

B21 孫過庭《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130頁。

B22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9頁。

B23 從中國古代書法著述中題跋文體集中出現的時間大致可以判定這篇偽托王羲之的書論應是唐以后人的手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體研究在中國古代書法著述研究中還具有一定的考證功用。

B24 蘇軾《評書》,《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頁。

B25 趙明誠《金石錄(卷第二十五)?跋尾十五》,《金石錄校證》,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版,第462頁。

B26 黃伯思《東觀余論》,《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頁。

B27 劉勰《文心雕龍》,見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33頁。

B28 虞和《論書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51、53頁。

B29 袁昂《古今書評》,《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75頁。

B30 趙孟頫《評宋十一家書》,《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181頁。

B31 桂馥《國朝隸品》,崔爾平《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706頁。

The Existence and Expression of Ancient Chinese Calligraphy Writing

——On Stylistics

CHANG Chun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The Center of Chinese Calligraphy,Xian 710065,China)

Abstract: The ancient Chinese calligraphy, including works in broad terms with the“book” of all the relevant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hese elements in peoples eyes have the existence of its unique mode of expression, which first manifested in the different styles. Ancient China has a lot of stylistic classification. Their standards are not same. The following selected the nine major ancient Chinese calligraphy representative styles to elaborate.

Key Words:style;calligraphy writing;existence;expression

猜你喜歡
書法史表達方式書法藝術
淺談書法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從書法典籍談臨摹與仿書的區別
書法史上的養生名帖研究
將感悟能力培養植根于有效的閱讀活動中
柳州都樂巖溶洞景觀的特色表達研究
圖案的藝術表達
極簡中國書法史
西周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探微
氣酣勢暢 沉雄灑脫
東亞書法史的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