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軍反思對越反擊戰

2009-01-26 06:59席志剛
領導文萃 2009年22期
關鍵詞:越軍兵種戰術

席志剛 鐘 堅

勝利后的反思

“1979年對越作戰,比我們過去打過的任何一次戰爭都更接近于現代戰爭。我們用五六十年代的裝備和戰法,打了一場現代化戰爭,越軍使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弱點?!敝袊婈爟炔吭绱朔此歼@場戰爭。

從暴露的問題上看,中國軍隊在戰略上準備不足,倉促上陣。時任總后勤部長的張震,在其“回憶錄”中談到:“1978年11月,中央軍委確認有必要打對越反擊戰,從12月8日下達作戰命令至1979年2月17日開戰,僅兩個多月備戰時間?!?

在戰法上,傳統的軍事理論依然在中國軍隊內占據核心地位,作戰部隊戰術思想單一教條。在進攻途中,不論什么范圍的敵情都會逐級上報,然后等待上級指示,再展開軍事行動。這常常導致戰機被貽誤,甚至還出現作戰命令被傳達走樣的情況。

中國軍隊東西兩線的最高指揮官,均為開國上將,這樣的將軍在參戰部隊中還有十多位。這些將領雖然在歷史上功勛卓著,但是,他們大多缺乏熱帶叢林作戰經驗,對相關組織、指揮、戰術的運用也缺乏經驗。

于是,在實施攻擊時,中國軍隊基本還延續著國共內戰時的基本戰術,仍然用“炮火準備,炮火延伸,步兵沖擊”三段式戰法,依賴隊形密集的步兵,以“人海戰術”沖擊越軍陣地,往往造成自身重大傷亡。戰后,中國軍隊發現,缺乏機動性的密集隊形,不可能輕易或迅速地實現作戰目標。

中國軍隊缺乏聯合兵種部隊,步坦協同作戰更無從談起。落后的機械化運輸方式,使得士兵為防顛簸,不得不用背包帶將自己牢牢捆在坦克上。這些被綁在坦克上的士兵,無法在受到襲擊時立刻投入戰斗,成為越軍射殺的活動靶。中國軍隊也曾嘗試發動一些聯合兵種進攻,但效果不佳。

在軍隊素質上,越軍歷經抗法、抗美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作戰經驗豐富,單兵戰斗力強,且擁有繳獲的美軍裝備、蘇聯援助的大量軍火。而中國軍隊久無戰事,加上“文革”時期熱衷于政治運動,軍事理論、戰術訓練、裝備、后勤保障水平仍停留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單兵作戰及綜合戰力存在差異。

越軍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國軍隊戰術上的弱點,使已經二十多年沒打過仗的中國軍隊付出巨大代價:1979年2月17日到3月5日的十多天時間里,中方戰斗減員據稱就已經超過兩萬人。

在裝甲車與坦克方面,中國參戰的坦克主要是59式和69式,防護力不足,機動能力欠佳,一支蘇式40火箭筒,就可以擊穿中國坦克的兩層裝甲,而63式裝甲運兵車也存在裝甲薄、火力弱的缺陷。裝甲車輛一旦被擊中,整車士兵都難以幸免。

后勤保障方面,中方騾馬化的補給方式極為不便,越軍則毫無后顧之憂。此外,中國軍隊的指揮和通訊系統極為

落后,仍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水平,部分連以下作戰單元甚至沒有無線電通信器材。沒有實行軍銜制,讓本就缺乏聯系的軍隊在指揮方面顯現出更多的混亂,這種狀態也加重了損失。

軍隊亟待現代化

汲取經驗教訓之后,中國將軍隊現代化置于優先地位,軍隊開始回歸一切需以實戰標準檢驗的本質。

1981年9月,時任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在審定檢閱華北演習部隊的講話稿時,專門在原稿“現代化”字樣后面,加上“正規化”三個字。中國軍隊的建設目標,自此被確立為“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

鄧小平的軍隊建設理論除了堅持毛澤東的“人民戰爭”外,更強調裝備的重要性,超音速殲擊機、強擊機、新型艦艇等常規武器,在這一時期迅速列裝部隊。在作戰中暴露出的火力配置、編成、協同弱點,也有一系列的戰術改進。

隨后,一百多所軍隊院校被恢復,大批軍校生被充實到基層連隊。軍隊停止從士兵中選拔軍官,代之以從地方高中生、軍校生中選拔。軍官每升高一級職位,都必須經過相應的軍校培訓。

198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頒布,隨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頒布,中國軍隊完整的軍銜體系由此形成。

1985年5月,中央軍委作出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決策。1987年,軍委提出,部隊訓練要以合同戰役戰術訓練為中心,開始以合同戰術訓練為重點,力圖提高協同作戰能力、快速反應能力、電子對抗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和野戰生存能力。

走上精兵之路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進行大規模裁軍。中國軍隊開始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發展,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1985年6月,中國裁軍100萬人,11個大軍區合并為7個,減少軍級以上單位30多個,軍隊總員額從高峰時的611萬,減到1985年的300萬。

與裁軍相同步,自1982年至1985年,鐵道兵、騎兵、基建工程兵、防空軍、探照兵、司號兵等兵種陸續消失,新的兵種相繼出現:1980年初,組建海軍陸戰隊;1985年,模擬藍軍部隊、山地戰部隊、氣象兵、特種偵察兵誕生;1986年,陸軍航空兵成立。

1984年4月,組建陸軍合成集團軍。1985年后,以步兵為主體的陸軍,全部被改變為由多兵種合成的集團軍。

隨著集團軍的組建,集團軍內的各軍兵種火力、突擊力和機動作戰能力都大大超過了原陸軍,專業兵種的數量超過步兵,炮兵數量位居第一,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在此之前,中國陸軍并不包括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兵種。這些兵種以往自成體系,戰時臨時配屬給陸軍。

這種變革分別在1981年、1984年、1987年收復“兩山”、老山輪戰、山地攻防作戰中得到了充分體現。1984年老山戰役時,輪戰部隊偵察大隊偵察、拔點作戰開始出現,步炮協同的戰術,對越軍造成極大殺傷力。中國軍隊的面貌開始煥然一新。

(摘自《特別關注》)

猜你喜歡
越軍兵種戰術
新中國兵種巡禮(十五) ??招l士
新中國兵種巡禮(十四) 陸軍之翼
新中國兵種巡禮 大洋補給兵
越戰中的動植物“間諜”
新中國兵種巡禮(八) 火藍三棲兵
越戰中的動植物“間諜”趣聞
中間戰術
如何對抗毛球!全方位戰術考察
巧用翻邊戰術
越軍侵柬戰役及其作戰特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