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歌曲創作漫談(二)

2009-03-07 03:07韓貴森
校園歌聲 2009年2期
關鍵詞:題材青少年校園

韓貴森

校園歌曲的題材

題材是“指作品中所描繪的能夠表現主題思想的具體社會生活現象”,也“泛指作品描寫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引自《文學理論基礎》——上海文藝出版社),校園歌曲的題材特征主要是由構成歌曲的音樂文學(歌詞)來體現的。社會生活是豐富多樣的,詞作家對豐富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提煉,賦予某種思想意義后就可以成為歌曲的題材。題材又可有重大題材和一般題材之分?!巴怀鲋餍?,力求多樣化”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也是校園歌曲創作的基本原則,根據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以及青少年學生的具體特點,我國校園歌曲在題材上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題材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校園是專門進行教育的地方,通過校園歌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藝術審美素質就更顯得比別的部門更重要。年輕一代是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希望所在,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去教育青少年,將其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也是校園歌曲創作應突出的“主旋律”。

校園歌曲創作,特別強調思想性和教育性,這是有著光榮傳統的。追憶產生于二十世紀初的“學堂樂歌”,其題材內容大都表現了愛國、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學民主的思想內涵,突出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如表現富國強兵思想的《體操——兵操》(沈心工填配),抒發愛國情感的《黃河》(沈心工詞曲)《祖國歌》(李淑同編配)等。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產生的《畢業歌》(田漢詞、聶耳曲)等歌曲更鮮明地舉起了反帝愛國的旗幟,號召同學們去“戰”,去“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做“社會的棟梁”,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可以說這是校園歌曲的不朽之作。新中國建立后,具有高度思想教育意義的校園歌曲更層出不窮,例如1950年產生的《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郭沫若詞,馬思聰曲),1961年產生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周郁輝詞,寄明曲),以及《我們多么幸?!?金帆詞,鄭律成曲)、《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楊因詞,李群曲)、《我們的田野》(管樺詞,張文綱曲)、《咱們從小有禮貌》(劉風詞,李群曲)、《我們美麗的祖國》(張名河詞,曉丹曲)等等,都從不同的側面向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學生進行了愛祖國、愛集體、愛社會主義以及樹立共產主義道德觀、人生觀的教育,展現新中國年輕代的精神風貌,反映了校園生活的本質。1993年的“中國校園歌曲”首次征評入選作品,不但包含了幼兒、小學、初中生的歌曲,也有了高中生的校園歌曲,象《國旗頌》(佟文西詞,龔耀年曲)《深情的愛》(倪維德詞,嚴金董曲)《我愛金星我愛黨》(張振芝詞,達松曲)等,也都表現了當代青少年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時代的思想感情。產生于八十年代的一批優秀的大學校園歌曲,如《知識就是力量》(陳克正詞,常元冉曲)《校園的早晨》(高楓詞,谷建芬曲)等則充分地反映了撥亂反正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青年學子們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勤奮學習,蓬勃向上的思想感情,對鼓舞青年學生搶回被“四人幫”耽誤的時間,立志成才,投身“四化”建設均發揮了積極作用。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對音樂社會功能的精辟概括,一首好歌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確實具有獨特的作用(當然一首壞歌對社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F在我們進入了新世紀,黨中央發出了“西部大開發”“全面建設小康”等號令,校園歌曲的創作更應該發揚光榮的傳統,以更加深刻的思想教育內容和更加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去鼓舞青少年學生投身到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去。

二、題材具有多樣性、廣泛性

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除了重大題材外,還應關注一般題材,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時,還要力求”多樣化”。當代青少年一代思想活躍、感情豐富。他們要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還要參加許多社會實踐活動。課堂上他們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聽從老師教誨,課堂外他們輕松、活潑、需要開心地娛樂。運動場上的競賽,少先隊、共青團的活動吸引著他們一他們有共同的思想傾向,也有各自的感情世界。他們與父母兄妹、與老師同學等各有交往。他們有同學情、師生情、親友情要抒發。為了滿足學生的心愿,題材必須盡可能廣泛多樣。只要內容健康,對學生身心有益無害都可以表現。

在我國校園歌曲的創作實踐中,就產生過一大批表現青少年學生多方面生活情感的歌曲,如小學生的《早操歌》(管樺詞,瞿希賢曲)、《快樂的節日》(管樺詞,李群曲)、《挖野菜》(黃書田詞,許春源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喬羽詞、劉幟曲)、《嘀哩嘀哩》(望安詞,潘振聲曲)等。中學的如《哦十分鐘》(陳鎰康詞,范真真曲),《走向大自然》(王天虹詞,王玉田曲)、《為你十六歲祝?!?田景安詞,羅斌曲)、《我為教師唱支歌》(侯瑞生詞,倪承為曲)等等。大學生的如《大學生圓舞曲》(張友勝詞,銀力康、張強曲)《忘不了你那一片深情》(施光南詞曲)等。這些歌曲展現了校園生活的多彩畫面,表現了學生豐富的內心情感,體現出了題材的廣泛性和多樣性。

三、題材的差異性、選擇性

校園歌曲所表現的主要對象——學生,是一個由不同年齡段兒童、少年、青年構成的群體,由于各個年齡段在生理心理方面呈現著很大的差異,在生活情感、興趣愛好、接物待人、觀察思考、接受能力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就使得校園歌曲的題材具有了差異性和選擇性。

少年兒童學生(小學、初一、初二)直觀、單純、活潑、好動,小學歌曲就常見“好媽媽”、“好孩子要誠實”、“金孔雀”、“小蜜蜂”、“我有個小書庫”、“我有一本童話書”、“紅領巾在胸前飄揚”等。初中生歌曲常見:“媽媽和我”、“登山”、“到郊外去”、“十四歲”、“地理課上”、“心連心手拉手”、“地球只有一個”、“名字叫希望”、“我們正是好年華”等。青春期的學生(高中大學)則熱情敏捷、思維活躍、獨立性強、富于想象力和創造精神,其歌曲常見,“青年志愿者之歌”、“青春永遠”、“高中生的夏天”、“人生花季”、“共青團之歌”、“恩師難忘”、“中華兒郎”、“清晰的記憶”、“知識就是力量”等等。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來選取題材,才能為不同年齡學生所接受。

在這里,我想就歌壇曾出現把愛情題材作為某些校園歌曲創作重要表現內窯的傾向談談看法。

愛情作為男女相愛的感情,可以說是人類最高級的情感之一。它不僅是人類感情生活的好詩篇,也是人類延續和優化自身不可缺少的社會行為。愛情作為其他成人歌曲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是無可非議的。但愛情不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內容。對于少年兒童來說愛情題材是不適合的,因為它與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不相適應,對于剛步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大學生也不宜大力渲染。誠然處在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學生,由于生理上發生的突變,對異性有好感和好奇心,并試圖尋找自己愛慕的人,還可能用文藝(如歌曲)的方式表達這種感情,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十四、五歲至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學生,正是人生中求知識奮發上進的最佳時期,若過早墜入“情愛”的戀河,被某些纏綿的流行情歌(特別是“愛情至上”“虛情假意”者)攪得神魂顛倒,將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和進步,甚至于危害身心健康。因此幾乎所有的大中學校都不準或不提倡學生過早談戀愛和結婚,有的在校紀校規中還作了明文規定。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園歌曲創作中那些裝扮成“把淚化作相思雨”的“傷調”等均不應在校園歌曲中重現,也不要硬標上“校園歌曲”的字樣,實際上這類題材歌曲與社會上某些“流行歌曲”是一種類別,校園不應讓這些歌曲“流行”,青少年學生應自覺抵制并遠之。(待續)

猜你喜歡
題材青少年校園
軍旅題材受關注 2022年03月立項表分析
蔬果能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廣電總局關于2020年4月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公示的通知
中日青少年體質PK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2016年9月,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117部、4552集
青少年打籃球注意事項
第二單元 做自立自強的人
題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