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性心理及行為特征

2009-03-10 04:00吳巖峰譚釗安
中國性科學 2009年9期
關鍵詞:性心理性行為罪犯

吳巖峰 譚釗安

【摘 要】 目的:探討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性心理及行為特征,為全面了解罪犯心理變化提供依據。方法:運用人格診斷問卷(PDQ-4+)對137名男性罪犯進行篩查,并由精神科醫師進一步按照美國精神病學會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Ⅳ)中反社會人格障礙診斷標準診斷,其中60名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ASPD)為研究組,其他77名非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NPD)為對照組。同時運用一般情況及性心理和行為問卷、Barratt 沖動量表(BIS)評估其性心理和行為以及沖動水平。結果:ASPD組已婚比例為15%,低于NPD組的40%(P<0.01);幼小時受到虐待的人數比為30%,高于NPD組的14.93%(P<0.05);第一次性經驗平均年齡為17.23歲,低于NPD組(P<0.01);ASPD組在BIS總分及各因子分上均高于NPD組,但只有BIS總分及自動性因子兩項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性心理及行為特點表現為早期即有性體驗,未婚者較多,低責任感,在監禁環境中具有較高沖動性等。

【關鍵詞】 反社會人格障礙; 罪犯; 性心理; 性行為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xu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offenderswith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WU Yanfeng, TAN Zhaoa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xu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offenders with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Methods: 137 male offenders were collected by the self-made demography scale and 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PDQ-4+). 60 criminal people with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SPD) and 77 criminal people without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 were involved;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11 (BIS-11)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ulsivity.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married in ASPD group was 15%, 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NPD group (P<0.01); the proportion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in ASPD group was 30%,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NPD group (P<0.05); the average age of first sexual experience was 17.23, 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NPD group (P<0.01); the scores of BIS-11 and its factors in ASP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NPD group, but only the motor impulsiveness factor score and BIS-11 tota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The sexual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offenders with ASPD were early sexual experience, more unmarried, low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high impulsivity in the pris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Offenders; Sexual psychology; Sexual behavior

性對人格發展的影響歷來是醫學家、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所關注的中心,性心理的健康發展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指標之一。早年性體驗在后來人格塑造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比如負性的性體驗(性虐待、強奸等)可能會對個體人格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形成各種異常人格,比如反社會人格障礙。有研究表明反社會人格障礙者性經歷發生較早,且易發生淫亂等行為[2]。伴隨著性心理的成熟,個體人格也趨于穩定。但是性心理在人的一生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隨著閱歷、環境變遷、家庭關系等相關影響因素變化而變化。本研究旨在探討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性心理及行為的特點。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 象

南京地區監獄因犯傷害、搶劫、強奸罪而判刑入獄的男性罪犯137名。入組標準:男性,20~55歲,小學以上文化程度;均為因傷害、強奸、搶劫等攻擊行為而被判刑的罪犯;排除標準:無腦外傷史;無物質依賴、內分泌疾病、肥胖癥、神經系統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礙;幼年無兒童精神疾病、無精神發育遲滯、無精神藥物使用史;兩系三代無異族通婚史。所有研究對象填寫人格診斷問卷(PDQ-4+)進行篩查,將PDQ分值≥42分者93例列入可疑人格障礙范圍,并由精神科醫生進一步按照美國精神病學會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中反社會人格障礙診斷標準診斷入組,將符合診斷標準60例設為ASPD組,PDQ分值<42分者及未診斷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77例設為NPD組。所有參加人員均提前告知測試的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工 具

1.2.1 自編一般情況及性心理和行為調查表 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婚姻狀況、受教育年限、犯罪類型等內容。性心理及行為調查表主要包括以下項目:“幼小時是否受到性虐待”,“第一次性經歷年齡”,“性伙伴個數”,“是否對伴侶不忠誠”,“是否經常懷疑自己的伴侶對自己不忠誠”,“是否發生過強迫性行為”等。

1.2.2 人格診斷問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 是自陳式人格診斷問卷,包括107個項目,歸為12個領域,分別用于評估DSM-Ⅳ中的12 種類型的人格障礙。問卷信度為0.5~0.8[3]。

1.2.3 Barratt 沖動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BIS-11)[4]

量表由30個條目組成,分成三個因子:注意因子(Attention)、運動因子(Motor Impulsiveness)、無計劃因子(No-plan)。根據每個條目出現的頻度按1-4級評分方法記錄(幾乎不/從不=1,偶爾=2,經常=3,幾乎總是/總是=4),其中11個條目(4,5,13,14,15,16,17,19,20,21,26)為反向計分。問卷總分越高,說明個體的沖動水平越高。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輸入采用SPSS13.0數據軟件包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所有的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檢驗水準│=0.05。

2 結果

2.1 ASPD組與NPD組人口學資料比較(見表1)

由表1可見,兩組在年齡和教育年限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ASPD組已婚比例只有15%,NPD組為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ASPD組與NPD組性心理和行為比較(見表2)

由表2可知,ASPD組幼小時受到虐待所占的比例為30%,高于NPD組的14.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第一次性經驗年齡方面,ASPD組低于NP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ASPD組中性罪錯犯比例高于NPD組,并且同時與幾人交往的比例也高于NPD組,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

2.3 ASPD組與NPD組沖動水平比較(見表3)

結果顯示,ASPD組在BIS總分及各因子分上均高于NPD組,但只有BIS總分及運動因子兩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已婚比例較低,第一次性經歷平均年齡為17.23歲,低于非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組(P<0.01),并且常常與多人同時交往。翟書濤[2]認為反社會人格障礙者在早年即有性活動,表現為淫亂和野戀,對性關系態度輕率。并且認為這類人獨身者多,不能維持長久的配偶關系。本研究的結果支持上述觀點。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以自我為中心,對人缺乏感情,無責任感,不承擔義務。他們的行為無計劃,往往受偶然動機和本能欲望的驅使。ASPD組已婚比例較低的原因還可能與樣本的選擇有關,本研究中ASPD和NPD組均為犯罪人群,且盜竊、搶劫、傷害等暴力罪犯占多數,此類人群多為社會閑散人員,無固定工作及收入,常常很難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即使是已婚的罪犯,由于入獄后夫妻關系的改變,夫妻性生活的中斷,家庭經濟環境的改變等,他們的離婚比例也會增高。金鑫在對罪犯婚姻狀況調查時發現犯罪人群的已婚比例為34.26%,低于正常人群[5]。

早年性體驗在人格的塑造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性虐待會阻礙兒童青少年人格的正常發展。在本研究中,ASPD組幼年階段受到性虐待的比例為30%,高于非反社會人格罪犯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人格正常的神經生化基礎是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正常。在某些因素下,人腦的功能會發生紊亂,結構出現缺陷,人格的正常發展可能遭到破壞,發生扭曲,使個體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Martin[6]研究表明,早期虐待行為在多個層次對兒童的腦功能發育產生影響,從HPA軸功能到左側皮層、海馬、杏仁核發育遲緩,再到小腦引部活動減少。本研究還發現ASPD組中性罪錯犯比例高于NPD組,這可能與反社會人格障礙者生活作風輕浮、放蕩、兩性關系混亂有關。當個體的欲望通過正常途徑不能滿足時,便會采取非法的手段,比如強奸等,甚至可能出現虐童、施虐等變態的性行為[7]。

在監禁的環境中,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的性心理及行為表現出極大的特異性[8]。研究發現監獄犯人長期處于漸進條件下,必然也存在性心理問題,主要是同性戀行為的發展以及攻擊和臣服為目的之性虐待等[2]。由于性問題(包括同性性心理問題)的隱諱性及缺乏合適的評估監禁環境下罪犯性心理及行為的工具,本研究采用Barret沖動量表評估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的沖動行為,以期能夠間接反映他們的性心理及行為狀況。結果顯示,ASPD組沖動水平較NPD組高,BIS總分及運動因子兩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量表的總分越高,說明個體的沖動水平越高,發生暴力攻擊行為的危險性越大。Holland[9]研究發現暴力攻擊及欺凌他人行為(包括強迫暴力性行為)是男性罪犯的在服刑期間的普遍現象,而在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中沖動及攻擊行為的發生率更高[10]。本研究中罪犯大多處于青壯年,性生理機能比較旺盛,而在監禁的環境下,正常的性滿足被剝奪,原有的性發泄途徑受到完全抑制,從而在量表評分中顯示較高的沖動水平。

總之,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早期即有性體驗,婚姻狀況不理想,對伴侶責任感低,在監禁環境中具有較高沖動性等性心理及行為特點。研究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性心理及行為有非常重要的意義:①為全面認識反社會人格罪犯的心理及行為特征提供依據。青少年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性心理教育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反社會人格障礙罪犯早期即有性體驗,對伴侶責任感低,婚姻狀況不理想,顯示他們的性教育及愛情教育有所缺失。因此有必要加強青少年的性心理教育,塑造健康人格。②罪犯被剝奪了異性性行為的機會,可能會產生同性性行為。而同性性行為是各種性傳播疾病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有調查發現監獄罪犯HIV感染率是社會普通人群的5倍。因此,研究罪犯性心理及行為,提出針對性的措施,減少性傳播疾病的發生,是維護國家公共衛生,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11]。③罪犯性行為通常與監獄內沖動暴力行為相關,加強罪犯性心理問題的咨詢與輔導是減少沖動暴力行為發生地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黃海,李文虎,趙萍.青少年性發展的差異及其對人格發展的影響[J].心理學探新,2005,25(1):64-68.

2 《中國性科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性科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362-364.

3 Yang J., McCrae R.R., Costa P.T. Jr. et al. The cross-cultural generalizability of Axis-II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of two personality disorder assessment instrumen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0, 14(3): 249-263..

4 Patton JH, Stanford MS, Barratt, et al.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995, 51:768-774.

5 金鑫.罪犯婚姻狀況調查[J].犯罪與改造研究,2004,5:51-54.

6 Martin H. Teichera, Susan L. Andersena, Ann Polcari. et al. The neurob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early stress a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J].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03, 27:33-44.

7 劉白駒.性犯罪:精神病理與控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78.

8 榮繁.性欲型與非性欲型罪犯性心理與性激素對比研究[J].湖北預防醫學雜志.2001,12(2):31.

9 Holland D, Ireland JL, Muncer S. Impulsivity, attribution and prison bullying: Bully-category and perpetrator-victim mutua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2009, 32(2):84-91.

10 廖堅,王維,唐秋萍.青少年罪犯的人格障礙及人格特征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4):423-424.

11 Tewksbury, R., & West, A. Research on sex in prison during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J]. The Prison Journal, 2000, 80: 368-378.

[收稿日期:2009-06-29]

猜你喜歡
性心理性行為罪犯
健康中國背景下老年人性生理、性行為和性心理研究的現狀
心理護理對腫瘤介入治療患者生存質量及負性心理狀態的影響
“性”有更廣泛的內涵!心理學家分析3種形式
動物進化中的性謎題
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性心理
初中生性敏感問題及對策研究
聰明的罪犯
抓罪犯
狡猾的罪犯
人類性行為要受到約束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