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筆下“武”的特色

2009-03-11 10:10唐黎標
少林與太極 2009年1期
關鍵詞:學武武德武學

唐黎標

在武俠小說中,武功是江湖中人在江湖上生存、立足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武俠小說描繪的主要對象之一。一部武俠小說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成功地創造和描寫了“武”這個因素。事實上,在新派小說中“武”、“俠”兩者之間,對“俠”的作用的偏重即意味著對“武”的作用的減輕。武俠小說是“武”和“俠”結合的一個文學類型,它雖然是以“俠”而非“武”為主,但是俠的完成需要武的支撐。因此金庸還是重視武俠小說中的這個“手段”的,并且他也是認真地去創造和描寫江湖人物的“武”的。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金庸所描寫的“武”不光依賴著劍、刀等“十八般武器”,而且在這個基礎上開辟出了新的境界。從金庸創造出來的如《書劍恩仇錄》中的庖丁解牛掌(源自《莊子·養生主》),《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天龍八部》中的降龍十八掌(源自《周易》),《神雕俠侶》中的黯然銷魂掌(源自江淹的《別賦》),《連城訣》中的唐詩劍法(源自唐詩),《天龍八部》中的北冥神功(《源自莊子·逍遙游》)、凌波微步(源自曹植的《洛神賦》和《周易》),《俠客行》中的俠客島武功(源自李白的《俠客行》)等等武功及招式的命名來看,它們是通過一種文雅的與中國傳統詩文相結合的方式創造出來的。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武功招式究竟是什么樣的,而且應該怎么練習,我們就無法完全考證了,我們只能體會到經過武藝文學化創造的這些武功招式,以及里面包含的武學文化精神。正因為追求這種似是而非、虛中有實的境界,所以金庸雖然創造了武功招式的名稱,但他本人也無法解釋其所創造的武功招式的實際動作,而只是給我們留下了武功招式的種種文化精神以及想象的空間。

我們可以從虛擬的武功招式中總結一下其中的武學精神。在《射雕英雄傳》中周伯通自創的“七十二手空明拳”,是由一個房屋有了中間的空間才能有人住這樣一個道理中悟出來的。這個道理就是《老子》所說的“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耙钥斩鳌钡囊馑?,即“無”是“空”的,空的狀態才能承載東西?!毒抨幷娼洝防锼f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余”,也是與上文一脈相承的?!盁o”本身就是道家、佛家都追求的境界之一,金庸正是以這種中國傳統的哲理思想來解釋其創造的武學精神的。在《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給張無忌傳授太極劍時,不是要求他一招一式都清清楚楚地記住,而是要求他把招式忘得干干凈凈。張三豐所要傳授的不是“劍招”而是其中的“劍意”,這就道教所追求的“象外之象”而不是“像”。這種無我之境、有生于無的武學理論,在《笑傲江湖》中也有進一步的解釋。風清揚在給令狐沖傳授獨孤九劍時指出,高手的境界就是達到“無招”境界。我們可以發現金庸武學精神的要旨就是“活學活使”,進而進入“根本無招”的境界,這就表現出他“無招勝有招”的武學精神。獨孤求敗的劍冢中所提示的最高武學階段,就是漸進于無劍勝有劍之境。

其次,金庸在他的筆下很強調學武之人的“悟性”。佛教里強調“頓悟”,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他又被稱為“佛”或“佛陀”,意思是“覺著”或“覺悟了真理的智者”。金庸也從“頓悟成佛”的思想得出“武岸猶如佛家的禪宗,十年苦參,說不定還不及一夕頓悟”的道理,他把武學與哲學融為一體,創造出“頓悟成高手”的武學理論。對于武學來講,能否“悟”是能否進入上乘武功境界的必經之路。風清揚囑咐令孤沖“獨孤九劍要旨是在一個‘悟字,絕不在死記硬記”。金庸筆下學武的法門是以悟為主的。

在那么多的作品中,金庸為什么都要強調江湖人學武時“無”和“悟”的思想呢?首先是因為武俠小說雖然是以武和俠為主的文學類型,但是它不是武術教科書,它要通過“武藝的藝術化”來闡釋武功的道理和哲學思想,給讀者欣賞文學作品留下回味和想象的余地。其次是因為以上提到的小說角色的成長模式,設定了他要在險惡的江湖上生存就來不及一招一式地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內力幫助和“無招勝有招”、“頓悟成高手”的武學理論,成為作品塑造主人公必要的選擇。

另外,在作品中,武功雖然是江湖人的防身之技,但是金庸還很強調學武之人的品德,即在“武德”方面的修養。遵守武德是作為武俠的基本條件,武德是武俠的靈魂。金庸在他的筆下表現出了“以仁為主”的武學道德,強調學武之人的道德修養。江湖人重視的是學武之人的人品,其次才是人的才能。因此,在江湖上偷師竊藝乃是武林中的大忌,比偷竊財物更讓人痛恨百倍。凡是不得師授而自行偷學武功者,發現后重則處死,輕則挑斷全身筋脈,讓之成為廢人等,就是一個公認的基本武學道德的表現。強調武學道德也是重視人品思想的表現。

江湖人為什么一方面提倡習武,一方面提倡以仁為主的武德思想呢?因為習武是為善,是為了行俠仗義、伸張正義。江湖中每時每刻都不免要發生打打殺殺的事件,這種現象對于學武的俠客來說又是一個很大的困擾,武功本身沒有善惡之分,金庸提出這樣一個觀點,行善則武功愈強愈善,肆惡則武功愈強愈惡。我們再看幾個人的表現:洪七公教訓裘千仞時說他一生中殺過一百三十一人,都是惡人,從來沒有殺過一個好人;袁承志立誓說學會了伏虎掌法之后,決不敢欺壓良善,傷害無辜。從這幾個人的話中我們可以找到“為什么學武”的一個答案,那就是在江湖這個特殊的背景下,俠客在反對濫殺無辜的前提下同時擔負有消除混亂的局面、抑惡揚善、伸張正義、建設新的江湖秩序的任務??傮w來看,金庸筆下的武學道德深受傳統的“仁”的思想的影響,并概括出“以仁為主”的武學道德境界。

在江湖上,武是江湖人地位高低的一種標志,學武的目的就是抑惡揚善、行俠仗義。但是總體來看,“武”是為“俠”服務的。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雖然以“俠”的塑造作為描寫的主要方面,但是“武”的落筆同樣重要。金庸深受傳統的哲理思想影響,創造了文人化的武功招式,武功的練習過程講究以內力為主,主張“悟”,在武學思想上追求以“無”為中心的境界。

猜你喜歡
學武武德武學
“雙減”政策背景下武術套路課程改革研究
柳學武
詐騙妻子初戀600萬,一個渣男最深的套路
中國如何應對美國的“逆全球化”?
武術教學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
蒼蠅體格 老虎胃口
醫院內的“塌方式”腐敗
深山支教
夢幻西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