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在文中 意在言外

2009-05-04 10:15吳同和
閱讀與鑒賞·學術版中旬刊 2009年3期
關鍵詞:王力人想佛像

吳同和

人生在世,生存是第一位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保障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往往是先滿足了最基本的需要,才會追求后面的需要。而當各種需要都相對得以滿足的時候,萬物之靈的人卻很可能逆向思維,回歸本原。是重新設計人生,還是為尋求刺激,領異標新,則因人而異。就“生理需要”而言。有一些人,不為食物、住所、睡眠等的“有無”發愁以后,便開始講究生活質量,在“優劣”、“多寡”上動起了腦筋;待生活質量提高了,閣樓別墅皆有之,山珍海味遍嘗之,現代文明盡享之以后,卻覺得有些厭煩,繼而失落。于是奢望著有一天,和家人走進深山老林,穿一身粗布麻衣,嚼幾口野菜蕨根,趕一輛木輪牛車,交三兩土著朋友,住幾間茅屋草舍……然而,這種奢望,未達溫飽的人群是斷然沒有的。

國學大師錢鐘書先生的《圍城》里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結婚仿佛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苯Y婚固然如此,社會各色人等的需求心態叉何嘗不是這樣?正如賈平凹《房子是囚人的》里所描述的:“現在的官們款們房子有幾幢數套,一套里有多廚多廁,卻向往沒墻沒頂的大自然……沒房子的,走到公共廁所都在暗暗設計:這房子若歸我了。床放在哪兒好。灶安在哪兒好?!彼?,“沒做官的有想做做不上的煩惱,做了官的有不想做不做不行的煩惱?!庇谑莾呻y,于是矛盾掙扎,于是自尋囚禁。于是作繭自縛。孰不知,正是這蕓蕓眾生的各自奮斗,演繹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推動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便是《房子是囚人的》為讀者所能接受的“理”。

囚,會意字,《說文》:系也,從人,在口中。通俗地說,“囚”可解釋為“拘禁”或“被拘禁的人”。既然如此,誰也不愿無緣無故被囚作“囚”??擅髦胺孔邮乔羧说摹?,“人為什么都要自個兒尋囚呢”?大約是因為被“囚”了以后。就有了“避風港”、“安樂窩”的感覺,不再為“床頭屋漏無干處”而煩惱,文人們還能體味古賢人“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情韻。至于“自由的時候想著囚,囚了又想到自由”,則就另當別論了。對于“能買來床,買不來睡眠,能買來食物,買不來胃口,能買來學位,買不來學問”的人來說,所“囚”者,已不是人所需要的“空氣、水、食物、住所”等物質,而是良心的責備,道德的考量。當今之世,“越是貪戀,越是經營,心靈的空間越小,其對社會的逃避性越大”,劣人賤行何其多也!炒房產,打廣告,皆須“錢”字掛帥,甚至有些教授的學術論文,自己居然不能卒讀……這不禁讓人想起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龍蟲并雕齋瑣語》之《著名》中的一段文字:“我在上海某大學讀書的時候,看見某教授是著過一本書的,已經五體投地;直到他說《文史通義》的作者是章誠(應是章學誠),我才覺得名人的學問也頗有問題。但是,在西洋鏡沒有拆穿以前,不知已經占了多少便宜去了?!边@教授自然已被學生戴上無形的鐐銬“囚”入道德的“牢房”了。而現在社會上又滋生出諸多被“囚”的現象,王力先生倘若在世,不知會寫出怎樣的文字來感慨?

然而,正如賈平凹在文章最后說的:“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著不對,一切視做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了佛像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p>

又是一個“兩難”。

窮究“囚”的意蘊,品咂這段話的意思,賈平凹先生文章的言外之意似現端倪——尋囚,被囚,自囚,他囚,在囚,去囚,都僅為一種形式,無關緊要。有的人,囚而不囚;有的人,不囚而囚。個中玄機,“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囚與不囚在乎定力,貴乎能戰勝自我。

總之,賈平凹的散文,往往在娓娓敘述之中闡理明義,給讀者以審美的愉悅和深刻的思考,《房子是囚人的》就是這樣一篇精辟的哲理散文。

猜你喜歡
王力人想佛像
保險理賠知多少
晨早
跳槽
孤島
佛像面前的 菩薩
你到底是誰
佛像面前的菩薩
簡化
一份炒面
關于佛像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