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青花的兩個江湖

2009-05-31 02:28萬佳歡
中國新聞周刊 2009年18期
關鍵詞:首都博物館元青花春城

萬佳歡

一直以來,元青花瓷器因其稀有和工藝精美,在瓷器中身價貴為翹楚。而另有大量來自民間的“元青花”卻始終不被認同。

來自官方和民間的截然相異的態度,使得這個身份尊貴的文物,長時間以來面臨著尷尬的冰火兩重境地

不少前往首都博物館參觀正展出的“元代青花瓷文化展”的參觀者如同“朝圣”。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元青花收藏愛好者,手持手電筒,或俯身、或探頭,對展品的釉色、胎質、器型等一一進行細致觀摩。

如果上前跟他們聊,他們或者會對展品侃侃而談、嘖嘖稱奇,時而卻又諱莫如深,擺手不言。

這都緣于展覽的主角是——元青花。

對于眾多收藏者而言,元代青花是一個傳奇。700多年前,這些產自元代、如水墨畫般明凈素雅的青花瓷奇跡般地驟然出現,拉開了此后青花瓷成為“國瓷”的序幕,也留給后人一個個待解的背影。

關于元青花,“說不清”的事情太多。近年來,民間大批“元青花”的出土和交易,使這一“至尊級”文物又起爭執,關于來自官方的“正牌元青花”和民間“黑戶元青花”的名分之爭,成為收藏界一直以來的敏感話題。在展廳內人頭攢動、參觀者閃爍其辭的背后,也隱隱地透出展廳外眾人對元青花的種種分歧。

撲朔迷離的元青花

從今年3月到6月,首都博物館舉行為期三個月的元青花展覽。這一展覽早在10年前就開始策劃,卻歷經波折。雖然據中國古陶瓷鑒定專家、首都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春城表示,參展的元青花遠未達到他所期望的數量,但國內24家博物館的67件鎮館之寶,加上從伊朗國家博物館遠道而來的6件元青花,其規模在北京乃至全國已為罕有。

目前,大部分體制內的專家都認為流傳下來的元青花非常稀少,全世界的真品僅有400件左右。伊朗、土耳其、英國等國的博物館大約收藏了200余件,國內現藏于各級博物館的元青花只有100余件。

這意味著,在獲官方承認的國內真品中,廳里展出的這批73件元朝青花瓷,幾乎占了元青花總量的四分之一強,無怪乎媒體將這個展覽冠以“元青花狂歡”的字樣。

稀有之下,一件元青花的市場價值究竟多少?舉個例子來說: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紋故事罐”在倫敦拍出了2.3億元驚人天價,讓元青花從此一器難求。而此次首都博物館展出的元青花中,包括云龍紋梅瓶、蒙恬將軍玉壺春瓶在內的很多件展品,藝術價值都不比“鬼谷下山”遜色。

擁有如此高的身價,元青花究竟有什么樣的魅力?

王春城在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談到元青花在青花瓷中的地位時,用了“龍頭老大”概括。

元朝時,橫跨歐亞兩大洲的蒙古汗國幅員廣闊,同阿拉伯國家的商業交往極為密切。西亞人帶來了比國產鈷土雜質更少的鈷料,景德鎮的工匠們就使用這種進口青料做呈色劑,加上本地的優質瓷土,燒造出的元青花既具有晶瑩透亮的瓷胎釉面,又呈現出精美瑰麗的藍色花紋,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此后各朝,青花瓷都是主要瓷器,產量極高,從而成為國瓷。

不同于其他朝代,元代的優質瓷器主要用于經濟貿易,供應阿拉伯世界國家,很多元青花的圖案、畫法都是根據對方的需求而定向生產的。因而,它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晶,也被賦予了更深的文化意義。

元青花是青花瓷器的肇始階段,流傳區域非常廣泛,而存世的相關文獻資料極少,這不僅留給后人無限的遐想空間,也留下了一堆難解的謎題。與此同時,因出土時間遲,人們對元青花的研究歷史又非常短暫,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波普才最早認定了元青花的存在,而當年中國的社會歷史背景使得國內學者對此的研究延至更晚,“國內持續地展開研究從70年代后期才開始,”王春城告訴記者。

因此,一直以來,元青花都身處一個非常特殊的討論場景中,爭議不斷。比如,唐宋年間是否存在青花瓷?國內什么階層使用元青花?其發明權、生產權是否都在景德鎮?是否與蒙古人崇尚藍白二色有關?是官窯還是民窯所產……對這些問題,專家們的觀點各有不同,元青花的世界也愈加紛繁復雜。

民間元青花的身份謎團

在眾多爭執中,有很多問題都直接指向一個焦點——中國到底有多少元青花?很多民間收藏者和研究者認為,除江西外,福建等地還存在一些元青花的窯址;而文博系統的專家給出的官方觀點則是,產地基本都集中在景德鎮附近,且產量不會太高。

“景德鎮的知名度是‘砸出來的,”王春城解釋元青花之所以罕有,“只要燒制青花時的溫度不夠,或者有一筆漏畫了,瓷器都會被砸掉。因而,現在留下來的都是當時人們認為最精美的東西?!?/p>

至于現存的元青花數量,王春城認為,“應該多于三四百件,但也不會太多?!痹趪鴥?,這些“不會太多的”、被體制內專家所認可的“正牌元青花”大都存于各地博物館。

假使來自民間的“元青花”持有者有意轉讓給博物館收藏,這些專家們會使用一票否決制對其進行嚴格的論證和價格評估。

在“正牌元青花”躺在博物館中享受認同感和優質待遇的時候,民間卻突然有大批“元青花”高調出現。

1988年,上海社科院《社會科學報》總編、民間元青花收藏家許明在北京的潘家園花1000多元買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元青花”小杯。那時,元青花在市場上還少得出奇。正是在那段時間,各地民間藏家開始對其展開熱烈追捧。

9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國內各種基礎建設、舊城改造等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新出土的“元青花”不斷在市場上出現,數量驚人,大批仿品也隨之而來。隨著國外拍賣會上元青花被高價拍出,國內對其的挖掘、收藏隊伍也不斷擴大。王春城打了個比方,“官方考古隊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民間收藏力量像游擊隊一樣?!?/p>

2003年到2005年,元青花在國際市場最高漲的幾年間,民間元青花的收藏熱潮也達到了頂峰。

2001年,許明作為美學史專家前往土耳其托普卡比宮考察那里的館藏元代瓷器,對其有了更為感性的體驗和認知。之后,他開始大量收藏元青花,至今其“元青花”藏品已達到1000多件。

據他的統計,“民間收藏家發現和收集的元青花,已經達到一萬五千件左右?!?/p>

一萬五千件VS三四百件,之間的懸殊實在太大。

可是對這些藏品,文博系統的專家基本都不予承認。王春城就認為,“雖然近年來出土的元青花瓷片應該非常豐富,但整器不會太多?!?/p>

很多專家認為,700年后一下子出現這么多元青花,而且是近年來出現專著、照片、款式后才出現的,于理不合,贗品無處不在。而景德鎮之外是否有其他大型窯址存在等問題也使真假元青花的鑒定更為撲朔迷離。

針對民間元青花身份的真假問題,體制內的“學院派”專家和民間“實戰派”收藏家各執一詞,好幾年前就開始在媒體上“大打出手”。

官民標準的分庭抗禮在文物界其實并不罕見,然而元青花的情況似乎尤為特殊?!捌渌奈奈餂]有這么敏感、這么不統一的。元青花的價位沖得最高,太有名氣了;藏家手里太多,民間輿論很高漲,專家又咬死意見,矛盾很突出?!痹S明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許明認定的真品,在文博系統里僅獲得了少數幾個專家的支持,其中就包括李輝炳。

作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輝炳本來也支持“民間都是仿制品”的觀點。2005年,一個廣東藏家說服他一同去江西南城——即著名的“鬼谷下山”瓷器出土的地方——某墓穴群考察。當時三峽移民工程正在推土挖掘,半夜三點,他打著手電筒到現場,從正在挖掘的墓里看到了做工精美的元青花。

有了這次親眼目睹,李輝炳改變了觀念。他發現,“館藏傳世品的研究經驗對新出土的器物是遠遠不夠的,對元明清窯址考察又不重視。專家都不下去,不與時俱進,這怎么能行?”

他還寫文章談自己觀念的改變,但由于這與大多數體制內專家的看法不一致,稿子被《文物》和故宮博物院的院刊都退了回來,這在李輝炳的投稿經歷中也從未有過。因為堅持民間有大批元青花真品,他還被同行們說是“中了邪”“瘋子”。

民間“元青花”的身份就在這樣的糾結中,始終沒有獲得它想要的名分。

命運兩重天

民間藏家手里的“元青花”不僅不斷遭到來自官方專家的集體質疑,這還意味著,它將很難轉手,也賣不上價。

近年出土的“元青花”市場價格都相當低,很多收藏者都可能輕松買到。一些大罐子最低的價格僅200到300元,基本只值運輸費。這個價格甚至比很多仿冒品還便宜。

目前, “元青花”藏者在民間可能成千上萬,但大部分還是集中在百余名大藏家手中。即便得不到大多數專家的認同,一些持有者仍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斷。收藏者陳紀平的自信來自于自己在巴黎拍賣行八年練就的鑒別眼光。上世紀80年代末,陳紀平到巴黎淘金,偶然被朋友帶進了拍賣行,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一件青花瓷賣出很高的價錢。此后,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守在拍賣行,看遍不同的文物,拿著筆記本學習怎么鑒別。

回國不久,陳紀平聽說景德鎮地下有部分元代瓷器沒有被砸碎,都流到市場上去了。他立即給故宮博物院寫信、寄照片,但對方回復說那是仿品。陳紀平于是調動自己所有的資金,還借了點高利貸,花幾十萬把那批瓷器買了過來?!八麄兌疾徽J識,我就偷著樂?!彼麑Ρ究浾哒f。

事實上,并非民間藏家們都像陳紀平這樣篤定地“樂”,因為自己的元青花身份不明,這意味著收藏它們往往要冒更大的風險。在首都博物館,一位正在參觀的中年收藏愛好者對記者說,自己研究元青花好多年,也在潘家園市場上買到過“元青花”,但“買的時候忐忑不安,怕買錯了,也怕就算是真的專家也不認”。

一些大藏家也存在搖擺不定的心理。王非忒是江西撫州市的一個收藏家,也是當地東方古陶瓷研究所所長,他藏有幾十件“元青花”,曾經多次辦過展覽。 “他原來意氣風發地要跟我們一起戰斗,后來又說自己搞錯了,自我否定?!?上海社科院《社會科學報》總編、民間元青花收藏家許明說。

在民間收藏艱難求證自己身份的時候,擁有官方“身份”的元青花卻在拍賣場上大展拳腳。2002年,一件蓮池水禽松竹梅紋碗拍出900萬元,另一纏枝牡丹紋獸耳罐在香港也拍出了600余萬元。

此后幾年,元青花的價位一路飆高,2005年“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大罐更是在英國倫敦拍出了2.3億人民幣,以當天的國際牌價,這些錢足以買到兩噸黃金。除此之外,“歲寶三友”圖罐、魚紋罐等多件元青花的成交價都在百萬以上。

這是一個很尷尬的收藏局面。畢竟,市場價格往往由官方的判斷主導,民間收藏者還是只能夠自娛自樂。

李輝炳認為,更嚴重的情況是,很多元青花因為得不到官方認可,便以“工藝品”的名義大量廉價出口?!斑@會造成嚴重的國寶外流,”他曾發動五六個收藏家,在民間籌錢進行“元青花”的大批量收集,避免讓民間“元青花”落到外國人手中。

4月18日,陳紀平在北京經營的公司舉行了一場拍賣會,其中也有一些他的“元青花”藏品參加拍賣,他每件給出的起價僅為300元。他對本刊強調,自己的目的僅僅在于“培養市場”。

猜你喜歡
首都博物館元青花春城
首都博物館推出建黨百年特展
郭德綱巧用寓言勸愛徒
最貴“福祿”元青花 元青花纏枝福祿萬代大葫蘆瓶拍賣價5681萬元
新時代背景下中外博物館展覽合作的展陳設計啟示——以“都市·生活
你是我的家
元青花鑒賞心得
咱倆有緣
240碼/秒,飛往果嶺——在春城湖畔揮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