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儒亦道的“中庸哲學”

2009-06-03 03:14何致文胡水清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3期
關鍵詞:人物塑造林語堂

何致文 胡水清

摘 要:亦儒亦道的“中庸哲學”是林語堂先生在“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后作出的文化選擇。而《京華煙云》中的姚木蘭就是林語堂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出來的中庸哲學家。林語堂在接受中西方各種文化時抓住各種思想的基本精神,摒去其偏頗的因素,兼收并蓄,適當發揮,形成了自己既復雜而又和諧統一的“中庸”人生觀。他將自己的這種文化選擇融入作品,使作品呈現出一種智慧。

關鍵詞:林語堂 《京華煙云》 “中庸哲學” 姚木蘭 人物塑造

在“五四”新文學運動激烈地反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中,林語堂顯得尤為突出。他也曾經參加到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隊伍之中,但很快認識到這一思想的局限性。于是在批判中國文化丑惡的同時,他也開始發掘其合理性和優秀品質,尤其是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對其進行審視和批判。順著這一觀念,林語堂非常重視中國文化應有的血脈傳承,尤其表現為他在對儒、道兩家觀念選擇與吸收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庸哲學”。

林語堂一方面強烈地批判道家哲學,認為中華民族“三大惡劣而重要的德性:忍耐、無可奈何、老猾俏皮跟道家的人生觀有密切聯系”[1];另一方面他又把中國人注重知覺的思維方式、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和中國文學藝術崇尚自然的審美情趣等歸功于道家。對儒家哲學,林語堂一方面深表嘆服:“儒家思想,仍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2],“這種哲學可以說是最完美的理想了”[3];另一方面又批評在儒家文化影響下形成的“載道”文學是假文學而提倡抒寫“性靈”。概括起來,這一面是孔子的入世和世俗化傾向,這是熱愛人生、善待人生,并注重德行修養和治國平天下的一種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則是老莊的出世和非世俗化傾向,即以旁觀者的身份滲透天地自然和世俗人生的智慧派,這是一種如神仙一樣生活著的逍遙自適、不受束縛的自由生活方式。而將儒、道思想結合,就形成了林語堂獨特的“中庸哲學”。如同一個異地探險者,林語堂在別人都未曾注意的地方發現了獨特的風光。

林語堂的“中庸”,不僅體現在他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上,也體現在他對待東西文化的態度上。在肯定中國文化的同時,林語堂能放寬眼界,不做一個盲目的“國粹主義”者;也能看到西方文化中的弊害。林語堂認為西方文化過分重視邏輯和客觀,和邏輯相對的有常識,或他所謂的“近情”[4]精神?!敖?,即承認人之常情,推己及人,則凡事寬恕,容忍,而易趨于妥洽,妥洽就是中庸?!盵5]近情源于中庸,中庸便會近情,林語堂把“近情”精神看成了自己中庸哲學的精髓。近情者不太注重邏輯和原則,而善于變通,善于寬容;不近情者,則往往對人對事過分過激,過于固執。林語堂認為,修改這種態度的辦法就是中庸之道,因為中庸之道是最充分的近情主義。

《京華煙云》中的姚木蘭,就是林語堂以儒道互補的“中庸哲學”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小說第一卷即明確點明木蘭是“道家的女兒”。姚木蘭自小就深受父親姚思安中道處世、順應天命思想的深刻影響。文中講到木蘭幼年隨父母逃難之前,見父親把金銀財寶埋于地下,問若回來以后落入他人之手該如何是好,姚思安答道:“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來得到那些寶物,他只能得到幾缸水而已?!盵6]木蘭頓悟人生禍福乃是天定,強求不得。福氣不是自外而來,而是自內而生的?!耙粋€人若享真正的福氣,或是人世間各式各樣兒的福氣,必須先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水會變成雪白的銀子。在不該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銀子也會變成一缸清水?!盵7]這種道教意味濃厚的人生觀念在她以后人生的諸多選擇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后來與蓀亞的結婚,對立夫的深愛,姚木蘭都自始至終堅持以順應自然的思想來引導自己的行為。不僅在情感的選擇上如此,木蘭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來的聰明和深明大義,從根本上說,也是道家影響下作出的抉擇。無庸置疑,林語堂對木蘭是偏愛的,他在賦予了她花木蘭般堅韌性格的同時,還描述了她異于常人的天資。她是書中集天地精華于一身的神奇女子,這一點與道家對女性的偏愛不謀而合。道家尊崇女性的智慧和品格,在道教煉術之中亦有修煉“女丹”之法。最重要的一點是道教認為在修道過程中,女性乃是有獨立意志、獨立人格的重要角色。這與林語堂一開始便賦予木蘭美好的品格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也正是在這一點的推動下,姚木蘭秉持著道家的哲學展開了她的一生。在婚姻和愛情中,她遵從父母的選擇,這是她的順應天理。在得知立夫被捕后她激動地暈厥了過去,最后用智慧救出了身陷囹圄的立夫,這是她的順應天理。蓀亞讓她蒙受了奇恥大辱,而她卻敞開胸襟豁達面對,這也是她的順應天理。木蘭總是能在矛盾中找到平衡,抑或說,她只是在矛盾中選擇了一方,選擇了更為完善的“無為”方式,卻達到了“無不為”的效果。這是木蘭的超脫與豁達,也是她道家觀念步入成熟的標志。

不可否認的是,木蘭同時又是“儒家的媳婦”。在其父賦予她道家靈魂的同時,她母親又教給她世俗的智慧。她雖然想順應人性的自然,但又多是恪守儒家的家庭倫理,所以在她身上還是深深地打上了舊時代儒家女子的烙印。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早在她的心靈中投下了一層抹不掉的陰影,以致使她在那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每邁出一步,都顯得沉重艱難。出嫁后,在崇尚禮法的曾家,她也被認為是四個媳婦中最賢德的一個。而且,她對世俗的一切都充滿感情,兒子出生時的欣喜,哥哥暴卒時的震驚,女兒死時的以淚洗面,立夫被捕時的寢食難安,還有對抗戰的關懷和對親朋的掛念。木蘭還崇拜林琴南,喜愛舊文學,服膺孔子的學說,然后又坦然接受兒子“國若不存,有家何用”的兼濟天下的思想??梢?,木蘭同樣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浸潤。

但是,雖然她崇尚道家的返璞歸真,但她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城市過著衣著綾羅的生活;她憧憬超脫,但她沒有離家去當隱士高人,更不能像莊子那樣飄然物外。她深愛孔立夫,卻又按傳統禮俗與曾蓀亞結婚,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她想順應人性的自然,但又多是恪守儒家的家庭倫理。她有愛國之心,關心抗戰的進展情況,但直至小說最后,也只是在逃難途中,把自己融入民眾的潮流中,而沒有做出更進一步的行動。木蘭做事似乎總有一個看不見的尺度在約束著她,這個尺度就是林語堂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她的身上,既有道家的清凈無為,又有儒教的積極進取,融會了林語堂對道、儒等多種文化思想的多重理解。而這多重思想像一顆顆珍珠,讓林語堂用“中庸”之線完美地串在了木蘭的身上。

除了能將儒、道思想融會貫通外,木蘭也是個近情講理之人。她不固執,不偏激;善變通,能寬容;說話做事,平和通達。面對愛情與婚姻的分離,她不過分沉溺于痛苦之中,而是將情感的重心轉移到丈夫與婆家上,成為四個媳婦中最賢德的一個。面對丈夫的移情別戀,她沒有大吵大鬧、記恨在心,而是采取了大度而又新式的解決方法,把三者的關系處理得妥帖自如,成功化解了婚姻的危機。面對立夫的被捕入獄,她沒有焦急得無計可施,而是找到當地的軍閥,憑借智慧與勇氣成功營救出立夫……近情講理使木蘭的思想人性化,刨去了行為的棱角,并使它們調和起來而走中道。正如林語堂所認為的,中庸者自會近情,近情就會走中道。

總之,林語堂塑造的木蘭既有曼娘的美麗,又不像曼娘那樣懦弱和逆來順受;既有莫愁的聰慧,又不像莫愁那樣過于沉穩;既有女性的柔媚,又有男性的果敢;既超凡脫俗,又不消極避世;既信守道義、賢良溫柔,又不過于拘泥呆板、恪守俗禮……無論用什么標準來衡量,木蘭都是完美的。難怪林語堂會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p>

為了凸顯木蘭的“中庸”智慧,林語堂還塑造了其他的典型人物與木蘭進行對比。曾文濮是一個封建官僚,是中國傳統儒家仕子的典型代表。儒家的思想道德規范在他身上已是深入骨髓,同時也貫穿于他的每一個生活細節中。在母親面前,他恭敬有禮,事事順從母意,維護母親的權威,盡力討老人家歡心,這體現了他的“孝”。在對待妻兒上,他恪守“三綱五?!?,竭力保持自己在家中的威嚴。但在林語堂的筆下,這位嚴肅的“儒家夫子”,卻也有失態和不守儒教之處。正如小說描述的“所見的外在光景改變了,內心也改變了”[8]。這無意間與儒家一貫宣揚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吻合。儒家追求圣人境界,但這對世俗之人畢竟很難達到,而儒家信徒就要裝出圣人姿態以示對儒家的忠誠,這難免會出現做作之處。與此相反,姚思安想用道來尋求解脫,可最終還是回到了現實中。他云游四海歸來,不僅沒有解脫,而且還介入到家庭的風波和社會的動蕩中。事實上,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個人想要用主觀力量做到自我解脫并不容易,最終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面對人生。由此可見,道家思想面對戰亂紛爭的社會,并不能拯救人類。林語堂在小說中既不想放棄利用道教濟民救世,也不愿回避真實社會。因此,兩者之間的矛盾在所難免。在這種矛盾下,要想拯救世界,只有正視現實,另尋解惑之道。

那么,兩者的前途又在何方呢?在《生活的藝術》文中,林語堂已經明確作出了解答:“如把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的涵義,一個代表消極的人生觀,一個代表積極的人生觀,那么,我相信這兩種哲學不僅中國人有之,而且也是人類天性所固有的東西。我們大家都是生來就一半道家主義,一半儒家主義”。[9]所以無論是徹底的道家,還是徹底的儒家,都不符合人類的天性。最好的人生哲學應該是介于儒、道“兩個極端之間的那一種有條不紊的生活,酌乎其中的學說”[10]。林語堂就是這樣,在接受中西方各種文化時抓住各種思想的基本精神,摒去其偏頗的因素,兼收并蓄,適當發揮,形成了自己既復雜而又和諧統一的“中庸”人生觀。更為重要的是,他將自己的這種人生觀與文化選擇融入作品的創作之中,使作品呈現了一種異常的智慧,并使這種智慧獲得了傳承和弘揚。透過《京華煙云》中的姚木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林語堂融自然審美與積極進取于一體的“中庸”哲學。

注釋:

[1][2][3]林語堂:《吾國與吾民》,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頁,第41頁,第99頁。

[4][5]林語堂:《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46頁。

[6][7][8]林語堂:《京華煙云》,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頁,第36頁,第436頁。

[9][10]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頁,第125頁。

(何致文,胡水清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100875)

猜你喜歡
人物塑造林語堂
林語堂的“半場演講”
林語堂的演講時間
林語堂更衣見老友
林語堂妙論“好丈夫”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從唐傳奇到電影的文本變遷
《傲慢與偏見》之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安排論
《水滸傳》的人物塑造手法與影響探析
回家之路
《大師與瑪格利特》中空間變換對人物塑造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