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閻連科小說悲劇化的語言

2009-06-03 03:14王曉麗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3期
關鍵詞:征兆聲音色彩

摘 要:閻連科是一位有責任感的作家,他的許多小說,如《瑤溝系列》、《年月日》、《日光流年》等,通過悲劇的形式表現出對人類生活、生存環境的思考和關注。作家為表現這一主題,語言方面主要通過對征兆的運用和對詞語的色彩、聲音的利用,增強作品悲劇情感的抒發。這種技巧的使用,使他的小說呈現出獨特的審美風格,為中國當代文學和當代思想庫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和無限的光彩。

關鍵詞:征兆 色彩 聲音 悲劇情感

“一種特別的小說語言,總意味著一種特別的觀察世界的視角,希冀獲得社會意義的視角,正因為是思想的載體,話語在小說中才能成為描繪的對象?!盵1]一切形式的背后都有非形式的原因,作家選擇的獨特的語言形式,正是來自他感知人生的獨特方式。獨特的語言對于小說審美效果的強化、小說主題的深化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閻連科早期小說語言悲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對征兆的運用,“悲劇強調了某些語言的應用:預言和預兆的若隱若現,對主人公命運的揭示,……憤怒語言的釋放”[2]。這得益于他所接受的鄉村文化。不祥的征兆具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和悲哀,使作品顯現出濃濃的悲劇氣氛,達到了凄愴、哀惋、動人心弦的藝術效果。

《鄉間故事》中家人、村人滿懷喜悅地準備著“我”和村長家的三姑女的婚事,在“我”為喜事去拉豬準備回來宰豬的路上:

我面前路上,橫著一條黃蛇。

這蛇一米余長,粗處如拇指,細處如筷子,亮皮上綴著黑斑點、紅斑點、黑紅斑點。它橫臥在沙路上,皮膚被陽光輝映得銀光閃爍。等我靠近時,它悄悄張開了帶鋸齒的紅嘴,火燼似的眼睛探我一眼,又探我一眼,仿佛終于認出了我是誰。我立下。蛇依舊不動。不必說,這是不祥之兆。(《鄉間故事》)

果然,“我”的婚事吹了。意外出現的蛇讓人感到駭然,但隨后婚事不成的消息比蛇更加令人恐懼和絕望?!拔摇比⒉坏酱彘L家的三姑女,這就意味著“我”和村人改變命運的機會沒有了,全“瑤溝村”人看到的一絲希望又破滅了,同時這種悲劇的突然而至也為后面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埋下伏筆。

在《瑤溝人的夢》里,“我”被村里從洛陽召回,意氣風發要競選大隊秘書,當“我”和隊長三叔商量完,回家路上卻看到:

這是隆冬季節,穿溝風像牛皮鞭梢樣抽來抽去。村子里極靜,皂角樹的枝條在夜里甩出很亮的聲響。零星的幾窗燈光如同幾塊鋪展開的黃綢在村街上的雪上浮著。從隊長三叔家出來,我倆剛到胡同門口,就見在一窗黃光下,有一個老人不斷地舉一把鐮刀,一下一下地朝著腳下砍去。隨著老人鐮刀的起落,那空洞、無力的聲音,便在村里徐緩地回蕩。雪光里,那身影和聲響扭在一塊,使人心里怵疑。

老人用鐮刀砍樹根以驅除厄運的無力和悲涼在躊躇滿志、充滿熱情的“我”的內心投下了一個不祥的陰影。這段描寫給全文定下一個悲劇基調,當“我”和村人付出巨大代價最后失敗時老人也因為砍樹根累死了。從全文來看,沒有權勢做后臺的“我”競爭秘書的行為和老人砍樹根以驅厄運的做法具有一致性,都是荒唐和不切實際的,但又是無奈和悲涼的。老人悲劇的命運預示著整個瑤溝人的悲劇命運,二者之間有著一種本質的意蘊聯系。

在閻連科的小說里,作家的悲劇感受不是通過憤怒語言的直接釋放展示的,這種因悲而產生的憤怒在閻連科后期創作中轉化為一種情感的、內在的憤怒?!凹で楹蛻嵟?,是寫作者面對寫作的一種態度,是寫作者面對歷史、社會和現實的一種因疼痛而獨立、尖銳的叫聲,是一種承擔的膽識,更具體地說,是寫作者在面對責任與逃離時的一種極為清醒的選擇。這種選擇的寫作,就是寫作者心靈滴血的疼痛,是疼痛中的文學救護?!盵3]這種情感的憤怒表現在語言上,就是著力于語言的“力”的渲染,從色彩上看如潑墨般濃重,從聲音上聽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樂”一樣高昂悲壯。

閻連科的小說世界中,色彩詞經常被運用于通感,于是聽覺、嗅覺、觸覺等各種感覺都有了色彩,閻連科小說中的色彩詞具有濃重、飽滿的特點,從表象看有水墨畫的濃重和飽滿,從深層體會又有印象派畫的夸張,讓人感覺出一種筆鋒的冷峻、情感的激越。色彩被當作一種特殊語言,色彩視覺形象通過聯想會給我們一些其他的感覺,如暖色、冷色等。閻連科小說的語言世界中,色彩詞不是一種客觀表現,而是一種主觀感情的投射。

比如:“父親在那邊床上翻了一個身,響出的干柳吱咔聲,白亮亮地淹死屋里的蟲鳴和莊稼的生長聲”(《朝著東南走》), “先爺說到這兒時,吸一口煙,借著火光他看見玉蜀黍生長的聲音青嫩嫩線一樣朝著他的耳邊走”(《年月日》),“運著的當兒,她就聽到身后三妞青灰灰的尖叫”(《耙耬天歌》)。在這幾句話中作者所用的幾個色彩詞“白亮亮”“青嫩嫩”“青灰灰”,它們不是為了告訴讀者是哪種顏色,而只是借助色彩傳達出一種或清冷或弱小或悲涼的悲劇性感覺。又如:

春天本該是春天的味道,如花的草的,藍藍淺淺的,悠忽地飄散?;蛘?,綠綠的,濃濃的,郁香兒撲鼻,似這深巷里的酒呢??墒?,落日時分,吳家坡人卻聞到一股血味,紅紅淋淋,腥濃著,從梁道上飄散下來,紫褐色,一團一團,像一片春日綠林里挾裹著幾顆秋季的柿樹哩。誰說,你們聞,啥味兒?把夜飯端到村口飯場吃著的人們,便都在半空凝住手中的飯碗,抬起頭,吸著鼻子,也就一股腦兒,聞到了那股血味。(《黑豬毛白豬毛》)

在這段景物描寫中,作家用通感的藝術手段描寫景、物、人,對美麗的春天的著色是獨特的、陌生的,在淺淺的、藍藍的顏色中,染上了濃濃而耀眼的紅色,使其抹上了一層濃厚的主觀色彩,而這色彩給人的心理直覺是充滿著血腥味的。這就暗示出了這篇作品的基調——在沒有殺戮的悲劇中,仍舊能夠聞到血腥味:在平淡的描寫中,見出激越的吶喊;在無奇的色彩中,看到靈魂的顫栗——那才是精神悲劇的深刻之處!

擬聲詞是閻連科小說語言在聲音方面的特色。擬聲詞又叫象聲詞,是摹擬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生活中各種事物聲音的詞。使用擬聲詞可以加強語言的直觀性和具象性,使讀者獲得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閻連科小說中的擬聲詞,不追求相似度和真實感,而是造成擬聲的失真和錯位,使讀者獲得一種夸張和變形的超常體驗。

長篇小說《日光流年》全書的第一句:“嘭的一聲,司馬藍要死了?!薄八馈北緛硎且粋€較抽象的概念,不具有聽覺效果,在這里閻連科不僅賦予其聲音(“一聲”),而且還是巨大的聲音(“嘭的一聲”)。這種先聲奪人和夸張的做法不僅使人們對“司馬藍”之死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這種聲音產生的恐懼和不幸貫穿小說始終,因為像司馬藍這種“非正?!彼劳鍪侨沾逅腥说谋瘎∶\,也可以說這一聲是上天降臨三姓村厄運的征兆,因為從這一聲起我們開始了對三姓村人悲劇性生活和命運的認識。因此在閻連科的小說中,擬聲詞的運用起到了一個強化悲劇效果、增強悲劇感覺的作用。這樣的句子在閻連科的小說中大量存在。如:

說完這一句,他的上下眼皮哐當一合,踢踢踏踏朝夢鄉走去了。 (《年月日》)

先爺站在自家的田頭上,等目光望空了,落落寞寞的沉寂便哐咚一聲砸在了他身上。(《年月日》)

“哐咚”“哐當”一般情況下摹擬的是未裝貨物的火車車皮之類巨大而笨重的金屬容器沉重的撞擊聲,聲音非常沉悶而沒有生氣。合上眼皮時本沒有什么音響可供摹擬,作者卻用“哐當”來描寫,夸張至極,突出了先爺的極度疲憊和乏力。后一句中“落落寞寞的沉寂”作為一種心靈的感受在現實中也是不會伴隨任何聲響的,但作者用“哐咚一聲”“砸在他身上”來描寫,就寫出了先爺心情的無限沉重,將先爺心中的失落、絕望和無奈表達得淋漓盡致。

可在這將要倒地時,他往玉蜀黍的頂部看了看,頂部的一圈干葉中,有一滴綠色砰的一下撞在了他的目光上。(《年月日》)

“砰”一般摹擬的是重物撞擊或落地的聲音,“一滴綠色”撞到先爺的目光上,也“砰”的一聲,這就將賦予了這一滴綠色以厚重的質感。整個村莊被干旱烤焦,全村人流落他鄉,僅有先爺和他的盲狗守護著村里唯一的一棵玉蜀黍,先爺艱難守護的目的在于待第二年雨季到來村民們歸來時這棵玉蜀黍能給大家留下播種的種子,這時候這“一滴綠色”已經濃縮了先爺用全部生命來守護的希望,也是全村人生命延續的唯一希望,先爺看到的不是一滴普通的綠色,而是全村人沉甸甸的命運。

閻連科的悲劇化語言強化了他的悲劇性創作,表現出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以及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小說中呈現出的獨特的悲劇審美風格,為中國當代文學和當代思想庫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和無限的光彩。

注釋:

[1][俄]巴赫金:《小說理論》,白春仁、曉河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頁。

[2]轉引自張瑄:《在矛盾與不協調中趨向“現代”——論〈苔絲〉悲劇形式的獨創性》,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3]閻連科:《關于疼痛的隨想》,文藝研究,2004年,第4期。

(王曉麗 新鄉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453007)

猜你喜歡
征兆聲音色彩
神奇的色彩(上)
移動有聲閱讀讓兒童文學回歸故事本身
淺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從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視敘事節奏的表達
地震征兆
地震征兆
春天的色彩
色彩當道 俘獲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