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紙副刊的問題探析

2009-06-10 12:07馬麗春
新聞愛好者 2009年7期
關鍵詞:副刊同質化版面

馬麗春

摘要:在信息多元化時代,報紙副刊正在被邊緣化。本文對此分析了五大原因:一是副刊定位模糊不清:二是副刊編輯普遍缺乏新聞訓練,少了新聞視角;三是副刊也出現了“同質化”傾向;四是副刊韻小眾化色彩濃厚。導致大眾讀者流失;五是副刊稿件流于淺薄,深度不夠。在分析原因的同時還提出了副刊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副刊問題原因和出路發展方向

眾所周知,副刊一直以來是報紙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報紙一統天下的時期,報紙副刊成了社會大眾精神食糧的主要傳播者,也因此催生了許多名家,這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報紙副刊一直是最活躍的文化傳播載體,很多作家借此出名,副刊編輯同時也是那一時期最活躍的作家。但隨著電視網絡的興起,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信息資訊的海量出現,尤其是網絡博客和播客的華麗現身,盡管為挽回頹勢,都市報副刊也在一再擴版和升級改造中,但依然沒能挽回其下行的頹勢。副刊的受關注度和影響力在不斷下降,這固然和報紙副刊表現形式單一、傳播信息單薄有限、刊發文章小眾色彩濃厚等因素有關,也和編輯思路老化、模式單一、對副刊定位模糊等因素有關,本文對此試作分析。

副刊定位模糊不清。副刊是做給誰看的?副刊的目標讀者群都是些什么人?這方面,國內一直缺乏科學而精準的調查數據。沒有媒體對此做過科學調查。即使有,調查也不科學。有的媒體每年都在搞所謂的讀者問卷調查,但這類調查能反饋信息的多半都是些閑人和老人,他們對副刊的偏愛導致反饋信息的不準確。

從傳統來看,副刊應該是做給有一定文化追求和品位的讀者看的。以此來定位,副刊應該是做給文化人看的。因為寫文章給副刊投稿的幾乎都是文化人。以往的副刊也多偏重于文藝副刊,這也因為做副刊的編輯差不多都是些傳統文人——詩人或作家,至少是文學愛好者。也因此,他們的口味與偏好表現在選稿和用稿上便是文藝類稿件居多。如果要給副刊做目標讀者定位,應該是囊括各階層各年齡層次各文化程度的讀者,而不僅僅是所謂的文化人。這些人看副刊可能更多的是看故事,看別人寫的家長里短和人生滄桑,在別人的故事里活一回,得點啟迪和感觸。由此看來,副刊應該是包羅萬象的,是普通大眾的個體表達,而不僅僅是少數文化人在那里搔首弄姿無病呻吟。所以,好的副刊應該是反映世態萬象人生百態的,是大眾的而不僅僅是小眾的。在這方面,龍應臺曾說過:“副刊在新階段中面臨的其實是重新自我定位的問題:它所呼喚的是什么階層什么年齡什么品位和知識的讀者群,從而決定副刊的面貌。在一個多元的社會里,應該會有各種風貌的副刊:雅的俗的、軟的硬的、俏皮的嚴肅的?!币簿褪钦f,副刊的面貌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單一生硬的。

副刊編輯缺乏新聞訓練。少了新聞視角,副刊版面面臨著老化的問題。副刊編輯差不多都是些老面孔,幾年十幾年不變,這是副刊界的特殊狀態。一個人在一個位置待久了,自然會形成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缺少發現的眼光,更缺乏自我挑戰的舅氣。何況,幾乎一半以上的副刊編輯不是從新聞崗位上產生的,而是直接來自文人隊伍,他們在編選稿件時,文字活也許做得無懈可擊,但弱點同樣很明顯,那就是新聞感差,文藝感強,不重視信息表達,有的編輯甚至連標題也做不好,很少用新聞的眼光來發現稿件,錘煉并制作標題,因此副刊版面普遍文氣十足,活力不夠,標題單一,信息單薄,很難在第一眼抓住受眾。

新聞同質化。副刊也有“同質化”傾向。只不過副刊版面的同質化和新聞版面的同質化不同,不是素材的同質化,而是處理的版面模式、稿件和稿源同質化。一個作者給不同的報紙副刊投稿是常見的事,因此同一城市的幾家報紙。副刊差不多都是這些老面孔在支撐著,甚至有同一稿件在不同的媒體同天見報的怪事發生。在板塊設置上,也基本雷同,你開辟中學生作文版,我馬上也開辟花季雨季版;你有連載版,我做精品閱讀;你有讀書版,我有品讀版。模式差不多,很少有自己的獨家特色。即使有特色也很快被克隆,特色迅速被消解。這種情況的發生。和副刊編輯的眼睛只盯著本地的作者群有關。副刊想做出本地化,過分依賴本地作者群,甚至過分依賴圈子供稿,審美趣味趨同,自然會造成副刊版面的同質化。

小眾色彩濃厚,導致大眾讀者流失。有的編輯只偏愛自己喜歡的風格和作者。表現在版面風格和選稿用稿上。具有十分強烈的個性色彩,這樣的副刊雖然不會造成同質化,但卻暴露出另一個問題——流于小眾化,卻造就了大眾讀者的流失。

副刊編輯當然可以有喜好,問題是怎樣處理和矯正喜好。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在談到副刊內容和副刊編輯時曾說過:“以內容來分,則有的主情,有的主知。主情副刊的編輯,應有文學的情操;主知副刊的編輯,應具有文化的修養?!毖韵轮馐?,編輯可以有喜好,但不能拿喜好來決定稿件的生死和版面的傾向。副刊版是面對所有讀者群的,而不是只針對某一類讀者群,編輯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和風格來決定版面的風格和稿件的取舍。這也說明,一部分副刊編輯對讀者的心理研究不夠,編輯的知識修養也不夠全面。

副刊版面流于淺薄。缺乏深度和廣度。這和副刊編輯過分依賴寫手有關。寫手(也包括一部分作家、學者)只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對別的生活缺乏體驗,如果報紙副刊過分依賴這類作者,這類稿件發多了就會削弱副刊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綜觀當下的報紙副刊,有兩個特點變得非常明顯,一是全民個體的體驗性文字及對當下生活的真實描摹成為主流,取代了傳統的“言志”和“載道”。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人生滄桑取代了以往的宏大敘事和歌頌抒情。寫作已不再是文化人和職業作家的專利,普通人的生活感受成為副刊的主打作品。副刊作品充滿了以“我”為主的散文隨筆和以“我”現身說事的筆記、故事。二是小說、詩歌等文藝作品邊緣化,退出副刊的主打位置,說明副刊版面更重視普通人的內心感受和個體經驗。副刊的作者門檻不再居高不下,而是普遍降格以求,只要言之有物、敘事生動、故事獨特,就能在副刊上亮相。低門檻的結果導致副刊作品普遍流于淺薄,缺乏深度。只對生活進行扁平化描寫,卻疏于往深度開掘,缺乏高度和深度,這樣的作品大部分處于可看可不看的范疇,對讀者缺乏沖擊力,很難吸引讀者并被讀者記住。好作品,大都是既在潮流之中,又與潮流保持著一定的審美距離。這種審美距離的把握與表達才是副刊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副刊編輯應該注意推出和挖掘這樣的好作品。這樣的作品多了,副刊的格調也上去了。副刊就能規避自己的劣勢,化劣勢為優勢。

在互聯網時代,副刊編輯如果只知道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守著一批老作者,守著一個固定的模式,顯然是落后的。據最新資料表明,中國現有5000萬網民開有博客。這說明,報紙副刊已退出全民個體經驗的表達主陣地,如果副刊編輯仍沿循傳統的模式“守株待兔”等來稿,而不是主動出擊,向網絡要好稿,缺乏策劃。那么副刊的被邊緣化也是在所難免的。在博客年代,所謂的“本土化”和“獨家化”是副刊編輯限制自我的最大框框。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副刊編輯應該加強與網絡的互動,兩手稿件同步抓,一手抓主動投稿型的,一手在網上抓,還要抓約稿抓策劃,讓更多的讀者參與到副刊的策劃和寫作中來,讓副刊充滿生機和活力。不能只囿于一個小圈子,只固定于一個選稿用稿模式。

編校楊彩霞

猜你喜歡
副刊同質化版面
報紙副刊,還有新空間嗎
守正與出新——羊城晚報副刊的轉型之路
黨報專副刊怎樣撐起“半邊天”
版面擷英
好版面要有獨到的創新技巧
時事新聞報道如何避免“同質化”
如何正確認識黨報副刊的作用
戲曲“同質化”現象之思考
版面“三評”看得失
“規培”同質化與醫生“精英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