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茵河治理

2009-09-14 03:18
黃河黃土黃種人·水與中國 2009年6期
關鍵詞:大馬哈魚萊茵河委員會

國 華

不知道什么緣故,我是這樣悲哀;

一個古老的童話,我總是不能忘懷。

天色晚,空氣清冷,萊茵河靜靜地流;落日的光輝照耀著山頭。

那最美麗的少女,坐在上邊神采煥發;金黃的首飾閃爍,她梳理金黃的頭發。

她用金黃的梳子梳,還唱著一首歌曲;這歌曲的聲調,有迷人的魔力。

小船里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卻只是仰望高處。

我知道,最后波浪,吞沒了船夫和小船;羅蕾萊用她的歌唱,造下了這場災難。

這是詩人海涅的名篇《羅蕾萊》。故事來源于一個傳說,傳說中的美女羅蕾萊因遭魔咒,被迫用其美麗容顏與動人歌聲吸引萊茵河上往來船夫,導致許多船夫無法集中注意力好好行船而船毀人亡。為擺脫魔咒,羅蕾萊最終從懸崖跳入萊茵河。

詩歌中的魔咒僅僅存在于傳說。然而流淌不息的萊茵河倒是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真的遭到了“魔咒”——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曾經使萊茵河一時間成為“世界上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

萊茵河發源于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區圣哥達山脈,向西北流經法國、德國、荷蘭等9國,全長1320多公里,其中通航里程833公里,是歐、洲最繁忙、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萊茵河在德國境內的長度約為600多公里,也被德國人視為“母親河”。

在20世紀50年代初萊茵河水還很清澈,人們可以在河里游泳、釣魚,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特別由于德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戰后重建工作,大批能源、冶煉企業同時向萊茵河抽取工業用水,同時又將大量工業廢水排進河里。萊茵河水質因此而急劇惡化。

由于萊茵河流經多國,這也給污染治理帶來了更高的難度。為了重現萊茵河的生機,恢復重建萊茵河流域的生態系統,萊茵河流經的部分國家瑞士、法國、盧森堡、德國、荷蘭等于1950年7月11日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并很快由一個松散的國際論壇發展成為一個由萊茵河全流域9國及歐盟代表共同參加的國際協調組織。

在萊茵河水污染最嚴重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附近的河水中溶解氧幾乎為零,魚類完全消失。為了治理萊茵河水污染,1963年,包括德國在內的萊茵河流域各國與歐共體代表,在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范圍內簽訂了合作公約,奠定了共同治理萊茵河水污染的合作基礎。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制定了相應法規,對排入河中的工業廢水強行進行無害化處理。為減少萊茵河的淤泥污染,還嚴格控制工業、農業、生活固體污染物排入萊茵河,違者罰款,罰金50萬歐元以上。保護委員會下面設置若干個專門工作組,分別負責水質監測、恢復重建萊茵河流域生態系統以及監控水污染源等工作。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以前為了貪圖一時之利而為航行、灌溉及防洪建造的各類不合理工程被拆除,兩岸因泥土流失嚴重而被迫修建的水泥護坡被重新以草木替代;部分曾被截彎取直的人工河段也重新恢復了其自然河道。與此同時,全面控制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生活等產生的污染物排入萊茵河,堅持對工業生產中危及水質的有害物質進行處理,以及減少萊茵河淤泥污染等大量措施同時并舉——萊茵河終于慢慢開始從魔咒中蘇醒過來。

除了對水質進行監督評測、恢復重建萊茵河流域的生態系統以及監控污染源頭等工作,萊茵河的治理還特別注意源頭的保護,努力恢復源頭地表自然地貌。在發源地,瑞士先后拆除了各類不合理發電大壩、水庫和蓄水池,建設大片濕地和恢復森林植被,上游河道兩岸因水土流失嚴重而修筑的水泥護坡被重新以草木替代,部分曾被裁彎取直的人工河段又被重新恢復其自然河道,改善和提高了已經退化的萊茵河上游河流生態系統。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爾附近的一家化工廠發生爆炸,救火時噴出的水柱將20噸含有劇毒的農藥沖進萊茵河,數百公里河段遭劇毒污染、魚和其他生物全部死亡。沿岸國家負責管理萊茵河的部長們在事故發生后,連續在蘇黎世和鹿特丹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最后委托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制定一個徹底根治萊茵河的方案。1987年,沿岸國家的環境部長一致通過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制定的《2000年前萊茵河行動計劃》。從此,萊茵河的治理掀開了新的一頁。

在眾多項目中,一項名為“大馬哈魚2000”的計劃被視為是整治萊茵河成果的試金石。在1987年通過的“萊茵河2000年行動計劃”中,一項具體指標是,希望在2000年時能夠達到大馬哈魚回到萊茵河,以此檢驗河流生態整體恢復的情況。大馬哈魚是萊茵河的標志性魚類,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由于其數量眾多,大馬哈魚一直是萊茵河上的漁夫們每天“佐食面包的佳品”。

1885年,那時僅德國與荷蘭兩國,每年在萊茵河中捕捉到的大馬哈魚就達到數十萬條之多。然而從20世紀40年代末期開始,這一數字就逐漸趨近于零。伴隨著治理工作的全面進行,1994年,相關部門在萊茵河里支流中發現了洄游而來的大馬哈魚產下幼卵,1997年在萊茵河上游的法國阿爾薩斯地區也證實了大馬哈魚的蹤影。

二戰以前的統計表明,在萊茵河里昔日一共有63種魚類,而上世紀70年代時,萊茵河部分河段魚類幾乎絕跡;但1995年的統計數據為45種,而最新的調查表明,萊茵河已經恢復到戰前的生物多樣性水平。

昔日那被“詛咒”了的萊茵河,已經回歸。在科不倫茨、波恩、科隆以及杜塞爾多夫等地看見的萊茵河,只感覺到恬然靜美:無論是萊茵河畔許多露天小酒吧那悠閑的人群,或是在河中或揚帆或劃獨木舟乃至騎摩托艇從事健身運動的人們,還是在青山綠水間不時掠過河面的水鳥,一切都讓人感到真正的自然之趣。

萊茵河的治理經驗告訴我們,治理江河污染,靠的不僅是文件、制度、規定以及資金,更為重要的是,應解決缺乏暢通無阻的跨流域協調機制、充滿智慧的制度化設計以及讓流域下游地區充當主角的政策等問題??梢灶A見的是,總有一天,萊茵河的治理精髓,能復制到我國的河流污染治理當中。

鏈接保護萊茵河委員會的智慧設計

眾所周知,萊茵河流經歐洲9個國家,是目前世界上跨流域治理污染最成功的一條河流。因此,對萊茵河經典的治污版本,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爭先恐后地想復制照搬,但至今為止,還沒有一條類似河流效仿成功,究其根源,是根本沒有學到萊茵河的三條治理經驗:

一方面,制定了暢通無阻的跨流域協調機制。萊茵河流域的9個國家,制定了一個萊茵河日常養護“國際公約”,并成立了由12人組成的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委員會主席由成員國的相關責任人輪流擔任。之所以要形成由12人構成的跨流域協調機制,其一,能達成共識。流經國都對污染認識明確,普遍認為整個流域是一個生態整體,區域內所有的個體休戚與共。其二,管理上注重效率。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磋商防污染重大問題的部長級會議,每年都開,而討論具體治理措施的各個執行部門的會議每周必須開一次,工作效率非常高。

另一方面,充滿智慧的制度化設計。萊茵河流域現有通報檢測站點數十個,設立的注冊通報員上百人。這些設立在沿河自來水公司、礦泉水奢司、食品加工廠等“用水敏感企業”的通報員,隨時密切監測萊茵河水質的變化情況,這批常年活動在水質監測第一線的“報警員”,發現水質稍不符合規格,就會立即報告相關監測部門,及時采取處置措施。

此外,讓流域下游國家唱主角。按照制度設計,盡管委員會主席按照規定期限輪轉,但委員會的秘書長卻總是荷蘭人。因為荷蘭是萊茵河最下游流經的國家,在河水污染的問題上,荷蘭最具有發言權,而且,荷蘭由于受到污染危害可能性最大,所以,對于治理萊茵河污染的決心和責任心最為強烈。

猜你喜歡
大馬哈魚萊茵河委員會
有一種“愛”叫大馬哈魚
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攝影作品
跟蹤導練(五)(2)
編輯委員會
執著偉大的大馬哈魚
執著的大馬哈魚
巴塞爾:萊茵河畔的博物館之城
萊茵河有多深
勤奮的萊茵河
生命詠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