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焰山:熾熱的傳說與清涼的地下過往

2009-09-24 06:43
新疆人文地理 2009年4期
關鍵詞:火焰山吐魯番火焰

駱 娟

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在《山海經》中有這樣的記載:“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彼f的“炎火之山”,正是新疆吐魯番的火焰山。

吐魯番是天山東部一個東西橫貫的形如葡萄葉的山間盆地,其中心是極富生命力的誘人的綠洲平原帶,四周向外延伸處是戈壁礫石。從吐魯番市區較高處或開闊地帶向北望去,總能看到黛色的天山鋪陳天際,同時,視線中還會有一道赭紅色的山體異常搶眼,那便是名揚天下的火焰山。

全長98公里,南北寬9公里,形如一條赤色巨龍的火焰山就橫臥在吐魯番盆地中間。它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南坡前出帶中一個短小的褶皺,形成于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煤,露出的地層以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沙礫巖層和紅泥巖為主?;鹧嫔缴襟w平均高度約為500米,最高峰在鄯善縣吐峪溝附近,海拔高度812米?;鹧嫔降恼麄€山體不僅寸草不生,飛鳥不來,還因其由紅色砂巖構成而在盛夏的陽光中顯得火云繚繞,氣焰燒空。明代陳誠西行路過火焰山時,曾有詩云:“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春光未半渾如夏,誰道西方有祝融?”

吐魯番是全國著名的海拔最低、氣候最干、氣溫最高、瓜果最甜之地,火焰山南盆地中的艾丁湖則低于海平面154.31米,夏天盆地內吸收的太陽能久聚不散,加上干燥少雨,氣溫居高不下,火焰山附近地表白天一般都在70℃,最高竟達到82.3℃的極端溫度,吐魯番因此而成為全國最熱的“火盆”,并成就了“火洲”的美名,

火焰山在維吾爾語中被稱為“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在吐魯番民間,有一個關于火焰山的傳說,給這座奇山更添了幾分壯烈。當年天山深處有一條無惡不作的巨龍,使當地百姓備受傷害。一名叫哈拉和卓的維吾爾青年,受命為民除害。激戰之中,惡龍負傷西逃,青年帶傷直追,惡魔與英雄的血混合在一起,染紅了整座山脈。惡龍身上的七條傷痕化做了七條山溝,七條山溝流出了七條清泉,這就是今天的葡萄溝、木頭溝、吐峪溝、桃兒溝、連木沁溝、干溝和樹柏溝。

在炎夏時節,走近火焰山,仰望其山勢延綿,滿目溝壑縱橫,怪石嶙峋,令人慨嘆造物的奇異。而在正午陽光的映射下,赤色山脈閃耀著灼灼紅光,眼前恍若連天的火焰在燃燒,甚至在熱浪蒸騰之中,真有被火焰灼燙的感覺?;鹧嫔浇o人們留下的是終身難忘的奇特印象。

岑參的詩篇成了最早推介吐魯番火焰山的廣告語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于唐天寶年間的公元749年、公元754年兩度出塞任職,并在北庭(吉木薩爾)和西州(吐魯番)生活了六七年,“沙上見日出,沙上見日沒”,經常來往于天山南北,經行于吐魯番盆地之間,寫下了許多著名的吐魯番風物詩篇。從某種意義上說,岑參的詩篇成了最早推介吐魯番火焰山的廣告語。

第一次出塞岑參初見火焰山,寫下了熱風撲面的《經火山》: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

赤焰燒虜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

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人馬盡流汗,孰知造化功?!?/p>

后來在一個仲秋時節,岑參又來到了火焰山,寫出了《使交河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其中有一段:

“奉使按胡俗,平明發輪臺。

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

九月尚流汗,炎風吹沙埃。

何事陰陽工,不遣雨雪來?”

九月尚流汗,那真正的盛夏之熱又是怎樣的呢?吐魯番的夏季從五月就真正開始了,長住于天山北麓北庭清涼之地的岑參這一次終于抑制不住自己,在《火山云歌送別》中噴發了被火點燃的激情: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p>

前三句中竟然用了四個“火”字,每個字都在全力渲染著火焰山云氣火盛,如同蒸騰的火云。在古詩中,這種不避諱字重詞同的現象并不常見,想必岑參見到火焰山氣焰炎炎時,那種強烈的震撼使得他出口成章,隨性而發之際反而妙筆神來。無論是九月金秋,亦或嚴冬天氣,還是五月盛夏,岑參在火焰山的感受到今天依然生動。

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

當年吳承恩在寫《西游記》的時候,憑借的也就是大膽的想象,但那一句“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幾百年來卻給火焰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在《西游記》中,將火焰山的形成,歸罪于當年大鬧天宮的孫大圣,在他從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飛身而出時,吳承恩便為其后的章回埋下了伏筆。后來便道出,火焰山是由孫大圣踢倒的煉丹爐中掉落人間的火炭而形成,從此長燃不熄,火焰騰騰。為了熄滅火焰,孫悟空大戰牛魔王,智斗鐵扇公主,巧借芭蕉扇,終于扇滅了八百里火焰,與唐僧等人一起順利通過了火焰山西行而去。至今人們還能在火焰山勝金口上看到一個天然石柱,據說那就是當年唐僧過山歇腳時的“拴馬樁”,在石柱不遠處有一塊巨石,傳說中是唐僧上馬時的踏腳石。唐僧一行在此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中的一大難關,策馬揚鞭,西行的信心更加堅定,火焰山的考驗都經過了,還有什么可懼怕的呢?

其實,真正造就火焰山的,是吐魯番特殊的地質和氣候。因地殼運動而形成的褶皺帶,本身就荒蕪光禿,山色又是紅里透青,在吐魯番夏季長達半年的高溫和70度以上的地溫炙烤中,使人的視覺、感官、觸覺都會陷入與“火焰”有關的無限聯想之中。還有一個“促燃劑”是極具吐魯番特色的“焚風”,在特殊的地熱下,空氣流動遇山受阻時出現爬坡或繞流,到達山脊附近后,變得干燥,然后在背風坡一側順坡下降。因此,空氣沿著火焰山的山坡沉降到山麓的時候,氣溫常有大幅度的升高,使人產生“命地為爐山作炭,熱風燒空宵復旦”的慨嘆。

如果想去火焰山尋找置身“火焰”的感覺,最好在夏季七八月間。穿過艷陽高照的茫茫戈壁,離火焰山越近,就會覺得自己似乎置身于火焰旁,當看到那綿延橫亙的紅色山體時,通常都會有“焚風”使你感覺到空氣猶如燃燒著一般。等到你久久注視著那凝滯了億萬年的數不清的火焰褶皺帶時,便會覺得自己的目光如引火索一般,帶給自己一次終生難忘的燃燒。這時候黑色的路面燒起來了,綠色的田地燒起來了,寸草不生的戈壁上石頭燒起來了,人們的氣息也燒起來了,一切如在火中,在氣焰灼灼中云蒸霧繞,火便隱形在風中。

火焰山一帶是外國探險家們的考察圣地,也成為文物大盜們掠奪和破壞的重點地域

火焰山是吐魯番古代文明和綠洲農業的搖籃。正如天山將新疆分為兩部分,吐魯番境內的火焰山也將盆地分為南北兩段。橫臥盆地中央的火焰山,使地下潛水位抬高,在山體的南北緣形成一個個溢出帶,造就了南、北兩個綠洲,形成了最適宜棉花、瓜果等農作物生長的地方,吐魯番因此而成為歷代王朝開發新疆的重要屯墾基地和棉花、葡萄、哈密瓜種植的樂土,成為西域自然生態環境和綠洲

農業文明的代表,也成為無數人遠道而來追尋的最甜、最美的樂園。

火焰山的溝,溝溝盈滿綠意,尤其是葡萄溝簡直就是葡萄的海洋,那是自天上而降落于人間的奇境,巨大的翡翠在火焰中恣意延伸著;火焰山下的田野里,葡萄、棉田、瓜地、果園,片片堆滿綠意,那是規整的平鋪擺放的翡翠;田野附近的村莊里,葡萄架下,晾房上,庭院里,處處綴滿綠意,那是色澤鮮嫩樣式獨特的翡翠。作為維吾爾族的聚居地,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歌舞藝術,也如同翡翠一樣不論在何時何地都璀璨誘人。

在火焰山綠意叢生清溪環繞的峽谷里,穿越火焰的灼燒炙烤,開鑿了一處處清雅軒昂的佛窟古寺?,F在火焰山幾乎每條溝里都有石窟寺群,已經發現的就有十多處,合稱高昌石窟,它和龜茲石窟、中原石窟、印度石窟并稱,是研究佛教石窟藝術和佛教東傳的重要里程碑。高昌石窟在造像、繪畫、音樂、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豐富了中國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

正因為此,火焰山在近代史上成了外國探險家們的考察圣地,也成為文物大盜們掠奪和破壞的重點地域。

一百多年前,德國柏林民俗學博物館在德皇和軍火大王克虜勃等人資助下,組織“德國吐魯番探險隊”,先后四次對絲綢之路北道的古代遺跡進行了調查和發掘,以馮·勒柯克為主力,在吐魯番攫取了大量寫本、繪畫、雕像及石窟壁畫。在吐魯番發掘期間,馮·勒柯克曾在他的住處過道墻壁上用不同的文字大大地寫著“強盜者的密室”。

在火焰山中的勝金口、柏孜克里克、木頭溝、吐峪溝長達半年的考察挖掘中,馮·勒柯克迎來了一個個意外的發現,一次次切割挖掘的“成功”。他先后發現了印度和尚、中國和尚、突厥和尚的寫真畫像,還有15幅形象各異的佛像繪畫,以及印度神話中的王子、系虎皮裙的婆羅門、有鷹鉤鼻子的波斯人等各色人物。面對這些精美的寶藏,他們所做的“成功地保護下來”的措施便是花費了很長時間“艱苦工作”,把這些公元9世紀時的珍貴壁畫全部鋸了下來并運送到了柏林。

在勒柯克之后,以保護者自居的所謂探險家的強盜行徑便在這座山腰上的佛寺接二連三地發生。斯坦因帶領他的探險隊在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看到勒柯克瘋狂搶擄后的現場,他感到十分驚愕,但他們同樣采取了相似的方式,更為貪婪地將壁畫切割下來,裝了一百多箱,滿載而去。

于是,當1909年日本的所謂探險家桔瑞超和野川榮三郎再一次來到這里時,聽當地人說“歐洲人取走了最好的壁畫”,便心懷妒意地這樣斥責歐洲人:“這些自命為文明國家學者的歐洲人,把世界至寶作為私有物的心理可以說比盜賊還要卑劣?!背庳熤?,他們還是卷起衣袖,像替歐洲人發掘過的現場進行大掃除似的進行了探索和切割。

地下的時光隧道和聳立的巨型溫度計,給到火焰山的旅人更多的思考和樂趣

火焰山景區目前是吐魯番最著名的旅游景區,當地在景區建設上別具匠心,專門在火焰山的地下修了一個面積為2700平方米的地宮。即便火焰山高溫難耐,甚至能將雞蛋烤熟,下到地宮,卻清涼無比,有如進了一座巨犁的冰箱能暫避暑熱。

在古代圖騰浮雕、龍鳳柱雕、萬火磚、火神祝融造像、太上老君煉丹爐的襯映下,火焰山地宮就如一條地下的時光隧道,其中的布局陳設雖寓意著前塵過往已盡歸地下,卻又讓人于漫步之中重新經歷一次歷史與神話。

地宮自東向西50米長的通道兩側,是《西游記》中師徒自東西行,降妖除魔,排難除險,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回真經的故事,各章回經典情節都以浮雕的形式表現出來。內廳不同的區域還陳列著歷代到過吐魯番的名人,如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等的銅塑像,同時也有到吐魯番掠奪過珍貴文物的外國強盜的泥像,而高昌民族文化區的古代回鶻人的生活、勞動等場面,火焰山文化區用烙燙的形式加以表現歷史上文人墨客對火焰山描寫的詩詞。這些都使得火焰山不僅僅是一座燃燒的火山,它能讓所有的過往都在某個時間段變得栩栩如生。

最有意味的是地宮中部是一個遠看像被孫悟空的金箍棒打破了的煉丹爐,地下部分深達4米的墻壁上,用浮雕的形式表現火焰山的由來,孫悟空大鬧天宮及孫悟空被太上老君關入煉丹爐,后來,孫悟空蹬翻煉丹爐,炭火形成火焰山的系列故事。正中露天直立的金箍棒,其實是一個直徑60厘米,高12米的巨型溫度計,為世界溫度計之最,它既能真實地反映當地的溫度,讓旅客除了能親身感受到火焰山的炎熱之外,更能有據為憑。

自從有了“金箍棒”溫度計,人們在炎夏時節來火焰山總是忘不了與高溫刻度合影留念,而國內外媒體在對吐魯番夏季高溫進行報道時,電總會以火焰山景區巨型溫度計的變化為新聞由頭,如“七月流火,烈日當頭,吐魯番市區的最高氣溫達到45℃,火焰山下的室外溫度達到53℃,‘金箍棒溫度計在日曬下已經接近70℃?!睋涊d,有關吐魯番地區最高地表溫度的記錄是81.2℃,卻不知有幾個人能親眼見到“金箍棒”溫度計里的刻度上升到的紀錄?

猜你喜歡
火焰山吐魯番火焰
繽紛的火焰
喝冷飲
火焰
鸕鶿與鴨子
七月拜訪火焰山
一束火焰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