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六十年

2009-10-26 09:35董學文
文藝理論與批評 2009年5期
關鍵詞:文藝學文藝理論中國化

董學文

當盜火的“普羅米修斯”們把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說的火種播撒在布滿干柴的中國大地上的時候,它迅速地燃燒蔓延開來,照亮黑暗的夜空;當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說隨著新中國成立的鏗鏘腳步,從各解放區大踏步走遍全國的時候,它釋放出的理論能量是無比巨大的;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面臨諸種西方文藝學說的沖擊和挑戰的時候,在改革的風浪與大潮中它又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進人中國的第一天起,它就同中國的革命文藝實踐有著生死相依的血肉聯系。從它所經歷的無數次歷練和檢驗來看,它所顯示出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正日益突出。不論是革命年代、建設年代還是改革年代,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始終是中國進步文藝運動一面不褪色的旗幟?;厥姿谛轮袊L雨兼程走過的不平凡的60年歷程,展望它的可見而誘人前景,無疑會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一、曲折的歷程:中國化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取得顯著成績,充分彰顯了它的價值與活力。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發展和創新的軌跡,一言以蔽之,就是圍繞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進行的。它的生根、開花和結果,都要“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因為馬克思的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于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因此可以說,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從其現實性上來講,就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中國化的產物。這個特點是由中國的歷史條件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風格所決定的,是由立足中國和世界實際、破解社會和文藝發展難題的現實需要所決定的。

應該承認,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繼承了先哲的傳統,努力把握歷史走向,著重解答現實課題,力求凝聚時代精神,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質。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演進與變遷充分昭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中國化是一條最清晰的線索,它也已成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在中國發展和創新的主題。

當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說帶著它的銳氣和解放區泥土的芳香,使整個中國文藝理論界面貌大為改觀的時候,中國的思想界既看到它極大地適應了我們“建設一個新世界”需要的一面,也很快意識到它必須有中國特色,要與中國文藝實際緊密聯系、“避免教條主義的搬用”的必要性。隨后,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過程中,出現過把毛澤東文藝思想當作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中國化的全部,用毛澤東文藝思想具體論述來取代馬克思主義文藝基本原理的情況,但是中國的思想界又清醒地意識到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遺產,恢復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文藝學說、文藝實踐的深度結合,繼續走“綜合創新”之路,是中國化所不能偏離的康莊大道。這一點,我們從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較大規模的文藝理論教材建設中,可以清楚地看得出來。

理論源于實踐,科學始于問題。當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迎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需要調整一度的曲折和失誤,糾正“左”的傾向的時候,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再次煥發出耀眼的青春與活力。近30年來,它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撥亂反正,引來各種西方文藝學說爭奇斗艷;它同中國國情、世界形勢、價值目標的結合達到新的高度;它在解放藝術生產力上發揮出新的潛能;我們隨時可以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時俱進的光芒。今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無論是對全球風云的洞察,還是對民族性格的塑造,無論是問題探討的深度和廣度,還是科學性和創新性的成分,都開辟了新的境界,實現了重大突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跟在別人后面迂曲爬行,眼界局限、左顧右盼、縮手縮腳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正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著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二、斐然的成就:學術的進展與突破

檢視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績,我們有理由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進展感到自豪和欣慰。

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資料整理和匯編領域,中國學者編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一、二)、《馬克思恩格斯論文藝與美學》(上、下)、《列寧論文藝與美學》、《列寧論文學與藝術》等,已經超過了先前國外編輯的同類著作,處在世界性的領先水平;多年來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的翻譯,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在全球范圍內也是處于前列的位置;對馬克主義文藝理論的專題研究,既有內涵和體系的全面探討,也有對某一問題、某一分支的細致分析,其數量之多是創紀錄的;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材編寫方面,一改完全照搬蘇聯、東歐教材的局面,創造出概論型、講解型、選編型、導讀注釋型、發展史型的多種闡釋模式,蔚為壯觀。據不完全統計,各類教材型著作,僅近二三十年就有不下五六十本;“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和美學思想研究,沖破拘囿與隔閡,仿佛如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思想資源。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等學術團體及一些專門的刊物和叢書,對團結學術力量、弘揚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學者注重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整體性及它同馬克思主義學說其他部分的關聯性上來研究問題,把文藝理論和文藝問題納入相當廣闊的現實生活空間和理論思維空間來考慮,逐步興起并發展出一些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新興的、分支性的、交叉性的、邊緣性的學科,在與中國古代文藝思想和西方文藝思想的比較與化合中,極大地拓寬了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研究視野和探索領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通過體系觀念、形態觀念、規律觀念、實踐觀念、人本觀念等的深入研究,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寶貴財富得到豐瞻和發展。特別是學者們對在文藝實踐過程中和文藝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審美主客體關系、審美主體間性關系、藝術生產關系、意識形態關系、文化關系、社會交往關系以及本體論關系等的研究,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多側面得到深化和凸現,使它的中國化和它的國際化進程,得到某種程度的融合和勾連。相當一個時期,我們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國際化注意不夠,對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歷史和現狀缺乏系統、透辟的了解。而現在,我們能與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美學研究者進行全方位的、實質性的交流與對話,能把有本土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適當地介紹到國外去,這就使得我們的理論成為國際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潮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放眼全球,在社會主義制度和馬克思主義學說處在低潮的當今時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可謂“風景這邊獨好”。當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者們對歷史主體和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研究、社會主

義核心價值體系本質體現的研究躍上新高度的時候,當注重回答重大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注重培養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提上日程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意識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風云激蕩的國際環境下,迎難而上,昂首挺胸地大步走向世界。

馬克思說過:“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痹絹碓蕉嗟膶W者不斷增強問題意識和現實取向,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文本進行了富有時代感的闡釋與解讀,對層出不窮甚至極其尖銳的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進行了大膽而睿智的探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理論情懷,已成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不竭動力。

也許是“多元”格局的遮蔽,也許是理論“聚焦”的不夠,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內在成果,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展示。其實,這方面我們是有許多驕人的業績的,不少研究的學術水準并不后人,自我矮化和自慚形穢是沒有根據的。那種輕蔑和無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意見是偏頗和短視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多少可以說明這一點:眼下,有些文藝理論研究,雖說與馬克思主義沒有什么關系,但也頗喜歡打出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和招牌,樂意聲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發展。這從一個側面告知我們,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是科學,是人類文藝思想領域的最高成就,是應當繼續追尋和推進的學說,不管你主觀上愿意與否,能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掛上鉤,就意味著有了文藝世界觀和理論方法論上的優勢。

三、存在的問題:實踐過程中的缺欠

新中國60年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雖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突出的成績,但從反思的角度看,確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缺欠和不足。

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說中國化結合起來,這是我們最為寶貴的經驗。只要實事求是地考察近一個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演進史,就不難發現這一付出過沉重代價取得的經驗的關鍵性??梢?,正是在這方面,至今仍能看到要么忽視“基本原理”、要么忽視同“中國化”結合的現象。譬如,把馬克思的早期思想同某位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文藝學說拼接起來,就聲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最新發展”。這種所謂“結合”的做法,實則是既丟棄了“基本原理”,又談不上任何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基本原理,應該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中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而確立起來的具有普遍價值和真理性的科學理論。普遍的真理性和廣泛的運用價值,是“基本原理”區別于個別性結論或理論判斷的主要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講,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是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基本原理作為前提的?!袄献孀诓荒軄G”,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能丟。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建設,同樣理應如此。當年各種錯誤思潮集結在第二國際內并占據統治地位,“都成了一家兄弟,他們彼此吹捧,彼此學習,一起攻擊‘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列寧進行了一場保衛馬克思主義純潔性的斗爭,他說“所有這一切,在我看來都清楚地說明,復興‘舊思潮、堅決捍衛‘舊思潮正是當前的迫切任務”。這一觀念和態度,對我們當今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建設迎接挑戰、創造機遇,仍然具有參照的意義。

此外,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對中國社會和文藝實踐的特殊性的倚重相反,對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研究尤其是對“西馬”的研究,則趨之若鶩,而且“研究者們通常推重的卻是空疏的普遍性,即滿足對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家們所倡導的普遍理論觀念的介紹和詮釋。這些研究者們熱衷于自己的專業,對國外馬克思主義陣營中任何一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言行、對他們撰寫的任何一本膚淺的著作、對他們提出的任何一個荒謬的觀念,都視若至寶,孜孜不倦地加以翻譯、介紹和闡釋。然而,他們對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即中國社會和實踐的特殊性)卻不甚了了,對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創造性地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知甚少,也缺乏理論興趣和關注的熱情。仿佛只有國外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卻什么也不是,或者至多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這種做法,不是給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增添榮譽,而是給它以侮辱和雜質。如果走上文藝學的“泛馬克思主義化”、“泛中國化”,那么,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生機和活力就會遭到閹割和窒息。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說同整個馬克思主義一樣,“在對現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它“不崇拜任何東西”,其全部理論價值就在于“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這是它的優長,也是它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不是要人死記硬背、隔靴搔癢、束之高閣的東西,也不是馬克斯·韋伯鼓吹和倡導的那種所謂“價值中立”的東西,更不是一種帶有“麻木性”和“純客觀性”的東西。它的真理屬性和價值屬性、科學屬性和階級屬性是統一的,這是它區別于其他文藝學說的特殊本質。正因如此,它要求我們在現實的文藝實踐和運動中,把它當作改造文藝世界的精神武器和理論工具。也正因如此,它既有給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指出擺脫舊文藝觀念束縛和創造新文藝的出路的責任,又有堅決而勇敢地“把胡言亂語、冠冕堂皇的謬論以及想在哲學(這里亦可讀作文藝學——引者注)上‘發現‘新路線和找出‘新方向等等的無數嘗試當作垃圾毫不留情地清除掉”的責任。毋庸諱言,在傳統的和引進的各種文藝學說中,有不少庸俗的、唯心的、落后的成分;在現實的文藝理論領域,有一些日益巧妙地把各種非唯物史觀學說裝扮和偽造成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虛假現象。這些,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是應該而且必須加以辨識和剖析的。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但現在看來還是遠遠不夠的。

“事物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實況。馬克思主義也是承認事物的多樣性的?!钡?,倘若我們提倡什么、允許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旗幟不鮮明,那么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也就失去了引領文藝學科建設的內在依據。本來,舊的文化“一遇到中國人民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即科學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就要打敗仗”。但假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西方文論面前無所作為,那其自身就有被淹沒的危險。經驗表明,離開工作和斗爭得來的“書本知識,可以說是一文不值,因為這樣的書本知識仍然會保持舊時的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是沒有生命力的。

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經典文本某種程度的忽視,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經典文本是我們研究的重要對象,許多新的理論推進和創新,是以開掘經典文本為根源的;許

多理論上分歧、論爭和誤解的產生,也是由偏離對經典文本的準確理解、誤讀原著而造成的。因此,在變化了的理論氛圍中,坐下來認認真真地研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文本,扭轉浮躁的學風,已成為推動其發展的當務之急。這里,似乎可以為“摳概念”的提法恢復名譽。一位令人尊敬的經濟學家說過:“概念不清或概念混淆是搞不好經濟學的”。文藝學又何嘗不是如此?他還說:自從反教條主義運動以來,“‘摳概念、‘從概念到概念被當作教條主義的代名詞而加以貶斥和討伐。但是概念不清,能搞好學問嗎?沒有‘從概念到概念,哪能有邏輯推理?我們不能籠而統之地反對‘摳概念,反對‘從概念到概念。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所用的概念是不是科學地準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瓕τ谡谓洕鷮W這樣一門科學,也像對于哲學一樣,摳概念特別重要”。文藝理論建設,同樣也是這個道理。長期地反對“摳概念”,貶斥“從概念到概念”,極端地發展到概念混亂不堪和黑白顛倒,把起碼的常識都搞亂了。譬如,將“實踐”概念本體化,將“審美”概念非歷史化,將“意識形態”普泛化,將早期“馬克思思想”等同于“馬克思主義”,這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上造成的傷害是不可小覷的。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晚于卡爾·馬克思本人之成為有思想的認識主體,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并非都屬于馬克思主義的范疇,而是有一個從非馬克思主義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馬克思的著作并非都是馬克思主義著作?!乃枷朐浽诙鞲袼顾Q的‘我們的狂飆時期經歷了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經歷了‘離開黑格爾走向費爾巴哈,又超過費爾巴哈走向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動因,就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后的哲學形式,‘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币蛑?,馬克思早期的一些著作,雖包含了日益增長的超越前人的思想成果,但也帶有不應忽視的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痕跡,不同于成熟期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應該說,這樣的分析是實事求是的。既然如此,那就更應當認識到辨析文本的重要性。那種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藝觀、美學觀是“二重化”的兩個系統,馬克思是“實踐唯物主義”美學,恩格斯是“辯證唯物論”美學,兩者“不能同構”,認為只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才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和美學思想的“淵藪”,認為列寧的文藝思想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要搞“多元性”或“多元化”,這些違背歷史事實的觀點,是有破壞作用的。事實證明,要想提高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水準,就不能望文生義、穿鑿附會、斷章取義、沒有歷史感,就不能因其強調所謂理論的“人文性”而過度打上主觀隨意的色彩。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而“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蔽覀円疡R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成一門科學來對待。

四、光明的前景:未來是屬于我們的

21世紀是中華崛起的世紀,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世紀。在這個世紀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應當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厥?0年的征程,展望未來前景,這個美好的預期是可以實現的。

預測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未來,有一個對當下文藝理論現象的多數和少數的區分問題,也有一個判斷文藝趨向的具體標準和價值選擇問題。問題的復雜性在于: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拼搏奮斗中成長,一方面,現實中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生存空間卻越來越小,時常受到冷落和輕視;一些學者一方面在有意無意地標榜自己的理論是“牢牢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一方面他們的實際論述又同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毫不搭界;只要對幾個有影響的學術刊物或理論雜志做一下各種論文數量比例的統計,就不難發現,當下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論文數量少之又少,可個別媒體和報刊上卻說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空前發達和活躍。這種“悖反性”的巨大反差,不能不令人深長思之。

怎么看待這種狀況和未來走向呢?答案是有的。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清不同理路,劃分不同派別,鑒定不同的價值取向,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既在遭受冷落和輕視中滋長和前行,也在潮流性的歷練中受到排斥、擠壓和萎縮,恐是符合實際的。

說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滋長和前行”,主要表現在如下一些方面:新中國我們黨依據變化的時代條件和中國國情,通過論述和講話,確實給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說注入了許多新的東西;相當一批理論工作者把對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說的研究作為自己的事業,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闡發,對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介紹和探討,確實做了許多工作;在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推動下,我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出現了學派建設的萌芽,這也是先前所不能想象的。

我們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沒有必要也沒有權利不說真話。在“市場主義”和所謂“新潮”文論的沖擊下,馬克思主義文論日漸凋敝,愈益不占主導地位,這也是毋庸諱言的事實。面對此種情況,是不是要像有的人宣告的那樣,隨著文藝理論的多元化,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文學的出現,世界進入了顛覆經典的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最終就可能自動消亡了呢?這種悲觀失望和取消主義的情緒,看來是視界狹窄,要不得的。因為只需看一看當前世界的大勢,看一看金融危機中馬克思學說的復活,看一看“新社會主義”思潮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蔓延,再看一看全球范圍內對文學理論的劇烈反思,我們就不難判斷,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再度興盛、再度輝煌的日子,已經曙光初露。與后期資本主義伴生的各種文藝學說普遍衰落的時日,也為期不遠了。

我們要“不為浮云遮望眼”,不被一些表面的現象和風氣所左右。這樣,就有理由宣布,盡管上世紀70年代后在國際范圍內,誠如特里·伊格爾頓所言,“實事求是地說,目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很少,它已經被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所取代”,但近幾十年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和一些國度卻是得到了發展的。這種發展,不僅為推動它的本土化提供了現實基礎,而且也給它提出了許多嶄新的時代性課題,大大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新境界。

文藝理論的創造過程,是在學說和現實的真實結合中孕育出來的,是一個發前人所未發的過程。如果是這樣,那么,大概只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它與中國國情和文藝實踐的結合,才能擁有這個本領,擁有這個能量。魯迅在30年代初總結當時文藝界的現狀時曾說:“現在,在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的文藝運動,其實就是惟一的文藝運動?!艘酝?,中國已經毫無其他文藝?!比缃癞斎徊荒芘c30年代同日而語,但套用先生的這句話,說在目前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最具有創造精神的文藝理論,馬克思主

義文藝研究是最具有創造精神的文藝研究,想來是可以成立的。因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沒有前例可循,必須遵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指引,不斷創造。

這樣講,當然不是否認其他文藝學說的理論價值和研究成果,只是強調,相比較而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創造力是它的本性,其創造空間是比任何其他學說都要大的。道理很簡單,模仿者即使再卓越,終究不過是在別人的基礎上有了建樹,他承擔的債務和他獲得的榮譽是相等的。而社會主義文藝運動是一個嶄新的事業,指導它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則是一種獨特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系統,嚴格說來,它的每一步推進,每一次與實踐的結合,都是探索,都要創造。所以,文藝理論上的模仿者倘要獲得一頂桂冠的話,他得和自己挑選的模仿對象共同戴上。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創新者,卻可能獨得掌聲?!拔骰L”是不能長久的,脫離中國現實的洋教條和古教條是注定要不得的,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文藝家們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我們的旗幟和向導,只有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針,走理論聯系實際之路,才是中國文藝理論的未來。

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707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69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楊晦《<文藝學引論>后記》,[蘇]畢達可夫著、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譯《文藝學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 290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9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⑥《列寧選集》第1卷第894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⑦《列寧全集》第4卷第158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⑧俞吾金《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化——兼論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見《現代哲學》2009年第1期。

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⑩《列寧全集》第18卷第358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⑾《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36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⑿《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517頁,

⒀《列寧全集》第39卷第297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⒁《孫冶方全集》第3卷第145頁,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

⒂《孫冶方全集》第5卷第34頁。

⒃田心銘《關于馬克思主義觀的十二個關系問題論綱》,《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4月2日、9日。

⒄《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79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⒅《我的平臺是整個世界一特里·伊格爾頓訪談錄》,《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年第5期。

⒆《魯迅全集》第4卷第29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歡
文藝學文藝理論中國化
文學學:一門研究話語藝術的學問
HIP –HOP AGANDA?
關于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思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主體”問題
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專家筆談
美麗的碎片
從《會飲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圖的文藝理論
淺析動畫《螢火蟲之墓》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
論《文藝理論中的無產階級》
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