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思想文化對權利觀念的影響探析

2009-11-02 07:21石洪國任嬋娟
法制與社會 2009年27期
關鍵詞:權力權利利益

石洪國 任嬋娟

摘要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權利”一詞在西方國家備受關注,而在中國對權利的論及甚少,只是近幾年才受到關注。為什么權利觀念在中西方有如此大差別,除了受生產力和生產方式這一決定性因素的影響之外,必定還有一些別的因素在起作用。本文指出在這些附屬的因素里,文化的因素無疑是影響權利觀念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它自覺不自覺的影響著人們的權利觀念。

關鍵詞權利 利益 權力

中圖分類號:D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206-02

在西方權利觀側重的是個人的利益和權利,強調以權利為本位。其權利觀念大致可以在12世紀德國北部城市關于土地的物權變動登記中看到。它規定土地物權的變動要到市政會進行登記,盡管當時人們不具有普遍的權利觀,但我們可以看到權利觀的端倪。到了18世紀,當普魯士和法國在“抵押法”中再度推行土地物權變動登記制度的時候,很快風靡與歐陸各國,權利觀念得到了普遍的接受,①正式有了權利觀念,一直發展到現在。權利觀念在西方社會,無論是高級政府階層還是平民階層,都得到了發展。

與西方權利觀念不同。中國歷來更側重集體的利益,強調以義務為本位,輕視個人的權利和利益.。中國的權利觀念可以說在19世紀之前是缺失的,直到近代在愛國人士不斷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才不斷的被引進。嚴格的來說,中國社會是在改革開放以后,記載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人們才開始認真的接受權利觀念。即使如此,權利觀念也沒有成為像在西方國家那樣成為主流社會意識。權利觀念只是在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的人們中建立起來了。但是在平民百姓這個龐大的人群中沒又被廣泛的建立起來。權利觀念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中西權利觀念差距之所以這么大與其各自的文化分不開。錢穆先生說:“一切問題,有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雹诿系滤锅F在其《論法的精神》中,論述到,法律應該和政治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應。由此可見法律類型是一種文化選擇的結果,選擇的結果同樣也建構了不同的民族各自的權利觀。因此要了解中西權利觀的不同我們應回到各自的文化中去找。

一、“義”“利”觀不同

中西方對“義”“利”的看法有很大的差異。在中國,人們向來是羞于言利,凡是與義利相關聯的一些詞語往往在中文中帶有強烈的貶義。比如“見利忘義”“爭權奪利”“利欲熏心”“唯利是圖”等等。在中國古代,盡管商人很有錢,但他們的地位是最低的。所謂土、農、工、商的排列,商人排在最后,而且與商人聯系在一起的往往是一些貶義的詞,如“奸商,”“無商不奸”。就是現在人們談到商人也是往往帶著一些反感。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被確立為封建正統思想,儒家的義利觀也成為主流的意識形態,對整個傳統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價值取向,行為模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傾向于只問自身行為是否得當,而不管這種行為的結果是否有利。儒家在義利觀上把“牟利”或“利益”貶為“惡”的根源,并以“行義”還是“索利”的取向看作是劃分“善”與“惡”,“小人”與“君子”的價值標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將利與國家的危亡聯系在一起。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未有必胡乘之家;萬取千矣,千取百矣,不為不多矣,苛為后義而利先,不多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雹蹠x人傅玄曰:“丈夫重義于泰山,輕利如鴻毛??芍^仁義也?!雹苓€有人曾經說過“太凡出入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雹菀灿腥嗽f:“天理與人欲相對,有一分人欲,則減一分天理,有一分天理,則勝得一分人欲。人欲才肆,天理減矣。任私有意,杜撰故事,所謂人欲肆?!雹拗祆涓前烟炖砼c人欲置于生死存亡的境地,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p>

然而,在西方對利與義的看法截然相反。西方人歷來把對利的追求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對利的追求是符合人的理性的。西方人把對個人利益的追求看作是其倫理觀念的終極目標。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把正義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分配正義即一個人的應得利益與其貢獻相聯系,,如果其對城邦的貢獻大,那么,它所獲的利益也應該大,這樣才符合正義的要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詩人但丁說:“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為了別人的目的而生存。蒙臺涅說:“是掙脫社會約束的時候了,………讓我們至少在這余生中為自立而生活吧?!庇恼軐W家赫起遜認為,凡產生最大多數最大的幸福的行為,便是最好的行為,用數學公式表示,德行是善的量與享受的人數的乘積。

正是這種對利與義的不同觀點使得中西方人對權利的看法不同,進而使得對權利的要求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二、對集體與個人的看法

中西兩種觀念的不同與對集體與個人的看法有密切聯系。中國文化注重整體、綜合,強調整體,集體的利益。鮮有個人觀念,因此鮮有個人利益觀。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聽到人們高喊“集體利益高于一切”,但很少人會積極主張自己的個人利益。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是人們不愿主張自己的利益。而是積極主張自己的利益,是人們所嗤之以鼻的。中國社會有著一個源遠流長的宗法傳統。這種宗法血緣傳統形成了以家族為主體,家國相同,親貴合一的政法體制,因而宗法倫理精神和原則參透和影響著法的價值取向,扼制了權利觀念的發展。所以傳統的法觀念以家族和社會為本位,認為人不是單個的人而是宗法社會的成員,個人存在和發展以家族、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為轉移,個體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展,個體人格的發展必須同社會的倫理要求協調一致起來,傳統的法的觀念的基本傾向是突出社會本位,忽視個體的應該獨立全面發展。把個體超出血緣宗法階級關系的發展看作是大逆不道的。中國這種從集體或團體出發導致了個人在并沒有獨立的存在和價值。人的存在和價值首先而且主要地是在于作為這個集體的一員,而不是在于人本身的內在尊嚴和意義,它的存在和價值是由集體中派生出來的而不是先天給定的,不可剝奪的。他的人格只能從屬于或者溶解于一個更大的集體生命中,并從中得出它本身的人格權、生命權、自由權。個體只有從屬于集體生命才有價值意義,它首先要實現的是家族后集體的利益和目的。理想的中國人的標準是具備仁、義、禮、智、信五種品德。然而五種品德中的每一種都強調個人對社會,個人隊集體的義務,而不是權利。因此在中國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中國人在成名和致富時,人們常常會說他是某某家的光榮,是祖宗蔭護的結果,而不是說這是他個人的努力。一個人成功之后,首先就是向周圍的人炫耀,并衣錦還鄉,與其父母、妻、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中國人與其家庭,總是相互依存的,并不把自己看作家族以外的獨立個體。

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多的強調個人本位的價值觀,以個人的利益作為倫理的終極目標。西方文化起源古希臘,因此受過希臘文化的影響西方人毫不隱諱地追求個人功利,他們認為個人的功利追求最后和整體功利是一致的,如同凱恩斯所說的,有一只無形的手,是自我的追求,最后達到整體的目標。羅馬法強調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別人,給予每人他應得的部分?!薄爸怀姓J一條唯一的,不可侵犯的法律: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蓖瑫r西方的宗教也鼓勵追求個人的利益。尤其是與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的新教更是大力鼓勵個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再者,人們對利益的追求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

三、和諧思想的發展不同

“古代中國人在整個自然界尋求秩序與和諧,并將此視為一切人類關系的理想?!币虼嗽谥袊鴶登甑奈拿鏖L河中,形成了平和中庸,溫,良,恭順,讓的民族性格。如儒家信仰“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諧觀,儒家學說的基本觀點就是維護國家的安定和促進群體的和諧,宣揚:的宇宙觀即倡導人們對自然規律的順從和對自然的崇拜,人與自然是朋友,人應與自然和諧共行。其力圖創造一個一切合乎自然的“和諧社會”,人與天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在儒家看來,和諧是一種至上的思想,為整個宇宙的最后的歸依。中國人在這求和平,求穩的民族性格中,養成了一種惰性,進取不足的消極傾向。由于中華文化突出了“和”的觀念,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強調“和為貴”,習慣于“卑己尊人”,講究“四平八穩”,避免“鋒芒畢露”,把“克己為仁”,“循規蹈矩”作為基本的行為準則,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肅持“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基本態度,尋求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關系。這種價值觀體現在訴訟意向上就是奉行息事寧人的“厭訟”思想,即所謂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由此可見中國奉行的這種和諧的價值觀,強調的是家庭,家族,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而不是追求的個人利益。因此也就導致對個人權利的漠視。

而在西方,受傳統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的影響,他們認為宇宙間的天地萬物是分離的,不連續的,獨立存在的個體,因而他們把人和自然分離了開來。西方人注重的則是特征鮮明,秉性各異的個人,而不是沒有個性的群體的人。古希臘早期哲學家們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認為人是自然的主人,并且可以通過認識和探索,繼而征服和改造自然,受這種“天人分立”的宇宙觀的影響,個體主義取向的價值觀成了西方人的價值取向核心。由于這種個體主義取向的價值觀尊重個人權利,向往自由,崇尚平等和民主,“好動”、“求變”、“有所成就”和“個人至上”也就成了傳統的西方價值取向。因此,西方人在決定自己行為時,他們更多地從自我利益出發,有時甚至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

四、對人本性的看法不同

在看待人的本性問題上,在中西歷來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在中國,人們歷來持有人性是善良的即“性善論”。中國人的“性善論”的價值觀使中國人認為政府是可愛的,不會做壞事,每個人天生都是善良的,也不會做惡事,“人皆可以為堯舜禹”,“滿街都是圣人”。因此不必處處防著別人,我們唯一的職責就是無私的奉獻,“貨惡其棄于地也,必閉藏于己,力惡其不處于身也,不必為己”,人人都要奉獻,個人的價值在奉獻中實現,這種價值觀導致了人們把爭取,捍衛自己的權利視為羞恥之事。孟子曾說過,“何必曰利,有仁義而已矣”。長期以來,正是由于這種“性善論”把人視為義務人,導致了中國社會對權利的漠視,不知道權利為何物,不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該如何補救,不知道自己享有何種權利。

而西方人在對待人本性問題上,歷來堅持人性是惡的即“性惡論”即“人的本性是惡,權利更加惡,是惡的平方”?!靶詯赫摗笔秦灤┪鞣椒ㄖ蔚囊粭l主線。西方法治以防惡為邏輯起點,以保障個體的權利為歸宿,公法的設立是為了防范公共權力的亂用。私法的設立是為了抵御權力對個體的權利的侵犯。西方這種價值觀念在古希臘伯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已經產生了,中經中世紀基督教“原罪說”得到深化,再到古典自然法學派則得到了集大成。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古典自然法學的代表人物都對人的本性和權力持不信任態度。他們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是自私的。因此一方面期求別人發善心來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是不可能,你必須為自己的權利而爭斗,另一方面既然人是貪婪的自私的,因此我們就不能輕率的,盲目地倡導“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因為你無私的奉獻正中自私自利之徒的下懷,成為別人的特權,滿足了別人的貪欲,西方人的思路是: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不該放棄,不該得到的東西不要竊取。西方人的這種“性惡論”正好與“權利的本質相符合——權利的本質是保護個人,對抗他人?!?/p>

注釋:

①梁慧星.中國物權法研究(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94-195.

②葛洪義.法理學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2.

③孟子·梁惠王.古籍出版社.1987.

④⑤⑥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394.

]張乃根.西方法哲學史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33-34.

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資產階級哲學家有關人道主義人性論選輯.商務印書館.1963.21.

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資產階級哲學家有關人道主義人性論選輯.商務印書館.1963.163.

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商務印書館.1996.807.

城中英.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1988.115—116.

查士丁尼著.張企泰譯.法學總論—法學階梯.商務印書館.1989.5.

李約瑟.李約瑟文集.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338.

皮文睿.論權利與利益及中國利益觀.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06.

參考文獻:

[1]瞿同祖.瞿同祖法學論晉級.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2]張康之.論權利觀念的歷史性.教學與研究.2007(1).

[3]徐吉成.“性善論”對規范權力運行的若干消極影響.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7(2).

[4]周茂春.解構儒家傳統政治文化對政治發展的影響.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1).

[5]朱貽庭,趙修義.權利觀念與義利之辨.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5).

猜你喜歡
權力權利利益
我們的權利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不如叫《權力的兒戲》
論不存在做錯事的權利
環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權利套裝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權力的網絡
利益鏈與新壟斷
與權力走得太近,終走向不歸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