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

2009-12-10 06:48周文捷
新課程·中旬 2009年5期
關鍵詞:學力要素課文

周文捷

新課程理念不僅關注學生現實生活世界,而且還關注學生可能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可能世界就是關注學生生活的未來發展趨勢,因此新課程培養目標把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與終生學習聯系起來。

人們把學力結構劃分為基礎學力和發展性學力。學力是指兒童在教學過程中所習得的知識、能力。所謂基礎學力是指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為主要內容,幫助學生打基礎的學力,而所謂發展性學力是指以觀察能力、自學能力等為主要內容,使學生在未來自己能發展自己的能力。以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為核心,提高發展性學力,才能使終身學習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就是提高學生發展性學力的具體實施。

在語文學習中,存在著大量的知識遷移現象:已有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在學習新知識和解決新問題的情境中,如能夠得到很好的運用,就會產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習效能。因為感知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進行的,在學習新知識時,把舊知識與新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就能有助于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這既促進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在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中提高了思維的創造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自學能力和創造力,這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葉圣陶先生主張:“教是為了不教?!彼J為“知識是教不盡的”,“貴能令三反,觸處自引申”。王榮生教授也認為語文教師要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力建筑在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基礎上”。因此,注重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使學生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向知識的更廣更深處探索,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達爾文語)它是培養遷移能力的一個重要內容。授之以法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個重要部分。陶行知先生說過:“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停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發生類似的聯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聯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陶行知文集》)這句話也精辟地論述了掌握方法對知識遷移的作用。如果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各類知識作出經驗概括,掌握一系列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可以自覺有效地遷移知識,提高閱讀分析能力。例如在鑒賞文學作品時,可運用替換法分析個別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如在《土地的誓言》一課中,“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一句中“泛濫”一詞難以理解,教師可啟發學生:此處能否用“洋溢”代替?然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先明確兩詞的本意,再分析此處的語境,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泛濫”一詞的確切含義。這樣在讀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一句時,學生就能運用同樣的方法,用“飄蕩”或“回響”來替換“埋葬”的方法來理解“埋葬”一詞的深層含義,這就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提高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此外,概括法、歸納法、對比法等方法的掌握也都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遷移能力。

同樣,在閱讀中如果學生能運用多種思維方法思考,那么他就能自覺、有效地完成知識遷移,自由地打開通往新知識的大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多種思維方法的訓練,提高他們的遷移能力。

第一,教會學生求同思維的方法。心理學有關研究證明:影響學生學習遷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新舊兩種情境之間所具有的共同要素。而且它們之間可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多,遷移就越容易產生。根據這一原理,學生必須學會運用求同思維的方法,這就是在各個相近的現象中通過分析、綜合,推斷出同一本質,即共同要素,然后運用這些共同要素進行知識遷移。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雖各具特色,但同類課文也存在著很多的共同要素。如:在說明文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尋找說明文所共有的內在相同要素,即:1.基本要素相同;2.說明步驟相似;3.說明方法相似;4.語言的準確性。然后重點分析一篇范文,進行教學實踐,掌握規律,最后指導學生運用這些共同要素遷移分析其他說明文。這種方法可以延伸到其他各類文體的閱讀分析,也可以再補充一兩篇同類閱讀材料,變換其非本質特征,進行變式求同練習、測試,提高學生思維類化能力。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寫同類作文,促進學生由閱讀技能向寫作技能遷移。

第二,教會學生求異思維的方法。僅僅掌握共同要素的學習遷移還是較膚淺的。要能使學生遷移到更廣的新知識領域,還須讓學生掌握求異思維的方法,求異就是從普遍性中獲得特殊性的認識。例如在詞義教學中,在如何辨析同、近義詞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從詞性、語素、感情色彩、使用范圍及對象等角度去尋找它們的不同點,從而解決學生對近似概念混淆不清的現象。

對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生察覺越敏銳越容易產生遷移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同類課文比較閱讀的方法,即通過一組同類課文的閱讀,進行比較求異,使學生清晰地獲得新知識。

第三,教會學生逆向、變向、多向思維的方法。如果學生對于事物內部各側面相互聯系察覺越敏銳,也就越容易產生遷移意向。那么通過學習遷移也就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變向思維就是通過變換思維角度,在舊知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地獲得新知識。如在教《最后一課》時,教師可在完成課文分析后,提出下列問題:課文是以小弗朗士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敘述的,如果改為以韓麥爾先生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敘述角度怎么變?人物的語氣語調應作怎樣的變動?通過學生積極的變向思維和討論,讓學生在基本情節不變的前提下,口述出韓麥爾先生眼中的最后一課,課后整理成文章,就可獲得較成功的遷移。

多向思維就是在已有知識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性思考,從多角度來認識事物的各個側面。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后,學生對皇帝參加完游行大典后會怎么樣很感興趣,教師可抓住這一時機,及時教給多向思維的方法,并要求他們通過此法設計出幾個符合人物個性的續篇。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從皇帝對百姓的態度、對小偷的懲罰、對大臣的不滿等各個角度設想出不同的續篇,使皇帝的個性更凸顯出來,鍛煉了多向思維能力。

在學習遷移中思維方法不是單一的,而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因此,在訓練中,須重視綜合性的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遷移能力的培養,必須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其一,打好扎實的知識基礎,是培養遷移能力的前提。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有促成知識之間的共同因素相互遷移的客觀條件。如果學生還未曾掌握記敘的要素、順序、描寫手段、表現方法等基礎知識,那是不可能在新的同體閱讀材料中通過分析、綜合的思維過程,觸類旁通地感知并認識那些新知識的。反之,如果掌握了這些知識,就可以順利地把舊知與新閱讀材料中有關的知識聯系,從而認識并接受那些新知識。

其二,教師要重視教給學生規律性的知識。對存在于語文知識中的規律,學生掌握得越全面,遷移運用的領域也就越廣,就越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事物縱然千變萬化,但總有其相對不變的在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東西,那就是規律,也就是所謂的“一”。掌握了這個“一”就能“反三”。因此,為了促進知識的遷移,學生在頭腦中必須形成系統知識鏈、知識網,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有目的地、由易而難地把規律性的知識教給學生。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遷移能力的培養,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思考、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開發學生的智能,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為終生學習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東恩中學

猜你喜歡
學力要素課文
細讀課文,讓思路清晰起來
背課文的小偷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學歷與學力
觀賞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論美術中“七大要素”的辯證關系
從“課堂目的的確定”到“學力發展的靈動”──語文“學力發展”課堂“形態論”
大學生學力評價的問題與改革路徑分析*
關于初中課文知識拓展教學的若干思考
以實驗促進學生學力成長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