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售報紙傷了北京地鐵文化

2010-01-14 11:45
環球時報 2010-01-14
關鍵詞:北京市政府秩序市民

【日】 加藤嘉一

近日北京市政府下令,北京地鐵站內除《北京娛樂信報》之外的報紙一律被禁售,這一新規引發軒然大波。筆者特意去看了一下1號線和10號線交接的國貿站,確實見不到報紙銷售員了。上車后發現,幾乎沒有人看報紙。這很正常,普通百姓不可能外面買了報紙之后,再專門帶到地鐵里閱讀??纯粗車?,有打游戲的、聊天的、吵架的、吃喝的,這也很正常,在地鐵上沒事做也怪無聊的。

筆者2003年剛來京的時候,地鐵里乘客素質很低,在公共場所表現得相當隨意,這令筆者感到非常不適應。因為在日本的地鐵上,無論再擁擠,也顯得相當有秩序——許多人在安靜的看報或看書,幾乎沒有人大聲喧嘩。后來,到了奧運前后,看報紙的人明顯增加了。周圍一半左右的乘客都在專心看報紙,空間處于安靜。記得,那一場景讓筆者聯想到的是:“地鐵文明史”上的一次轉折。

地鐵屬于公共場所。凡是牽涉到“公共”兩字的事物都要被公眾的認同與關懷所支撐。地鐵既是“公共”的代名詞,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的象征。地鐵里 “看報族”的增加無疑值得歡迎,地鐵里的報紙銷售點對市民來說越來越不可或缺,大家在乘坐時間里一起跟蹤新聞、了解社會動態、充實知識,只有好處、毫無壞處。它給北京帶來的是文明與和諧。

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首先要看它的社會秩序和國民素質。如果國民能夠主動認同社會的穩定,并為此自律,必然就產生良性的秩序。無序永遠與和諧背道而馳。所謂“和諧社會”也絕不能光靠強制性的公共政策來建立,它需要全體民眾的積極而耐心的參與,實際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和文化中心,理應擔負起塑造民族文化的責任。

從這個意義上說,筆者認為,北京市政府進行“為秩序而禁售”這種邏輯推理,其眼光極為狹隘而短暫。如果冷靜進行衡量,以政府“禁售”這一自上而下的強制性政策而產生的暫時秩序和民意倒退,和媒體“促銷”這一自下而上的市場化戰略而提高的經濟效應和市民素質,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政策導向,到底哪一種為更符合廣泛的民意并且更加可持續?再加上,政府向《信報》這家市委宣傳部批準的北京唯一的地鐵報給予“特殊照顧”,而其他報紙都被排斥出去,這違背了城市建設的總方略,“多元化”的環境才是健康的。

對于這一禁令,有關方面以“安全隱患”來解釋顯得有些可笑。在同樣屬于國際大都市的東京,地鐵的擁堵程度絕不亞于北京,乘客們所承受的壓力同樣是巨大的。東京的每一地鐵站臺都設置著固定的“便利亭”,里面賣的有飲料、食品、書、報刊,由一個阿姨來負責銷售。阿姨為忙碌的“上班族”用幾秒鐘的迅速動作,找零錢,把報紙遞出去,乘客自然把報紙帶到車廂內翻一翻。這使得東京的地鐵安靜而有序。大家都在掌握著自己的精神世界,各忙各的,互不干涉。沒有人把“擁堵”和“賣報”聯系在一起,把它“問題化”。這兩者雖然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內發生,但各有不同的運轉和功能,不可混淆。

筆者擔心,倘若在地鐵內禁銷報紙的政策持續下去,將導致市民的文明素質倒退?!翱磮笞濉钡脑黾訜o疑成為北京走進成熟、有序的“公民社會”的開端或切入口。倘若在日益發達的地鐵里,大家安靜而愉快地看報紙,不隨便大聲說話或吃東西,不就是一種精神文明的進步嗎?它既可以提高市民的知識水平,也可以維護公共秩序,還能促進媒體的市場化和大眾化。這難道不是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嗎?

再看看北京的地鐵,站臺擁堵并不是禁止售報就可以解決的。繁忙而有序的地鐵是每一個國際性大都市的標志,是世界了解這個國家的一扇窗口。北京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首都,應該有能力承受來自地鐵人流的壓力。然而北京市政府并沒有選擇通過規范銷售點以滿足乘客買報、讀報的需要,卻以違背民意和文明退步為代價,簡單地發出一紙“禁售令”,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此舉的必要性?!ㄗ髡呤侨毡韭萌A作家。)

猜你喜歡
北京市政府秩序市民
秩序
心靈秩序
送清涼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老師來審題
“意義”的問題所在
亂也是一種秩序
重慶市首屆市民健康知識有獎競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