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科疾病處方用藥解析(46)

2010-02-09 11:12葛建國河南鄢陵縣人民醫院461200
中國鄉村醫藥 2010年12期
關鍵詞:阿糖胞苷紅霉素潑尼松

葛建國 (河南鄢陵縣人民醫院 461200)

5 血液系統疾病

5.6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處方3]

全反式維甲酸 20mg 每天3次 口服

阿糖胞苷 10~15mg/m2每12小時1次 靜脈滴注

三尖杉酯堿 1mg 每天1次 靜脈滴注

適應證: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RAEB)、RAEB轉變型(RAEB-T)、慢性粒-單核細胞性白血病(CMML)患者。

分析:阿糖胞苷(Ara-C)能抑制DNA多聚酶,干擾核苷酸滲入DNA,并抑制核苷酸還原酶,阻斷胞嘧啶核苷酸還原成脫氧胞嘧啶核苷酸,但對RNA和蛋白質的合成無明顯作用,為細胞周期特異性抗代謝類抗腫瘤藥,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細胞異常增生。14~21天為1療程,間歇2周可重復使用。用藥中可出現骨髓抑制和胃腸道反應,偶見肝功能異常,局部血栓靜脈炎及皮炎也有發生。

三尖杉酯堿(H)抑制細胞蛋白質和DNA合成,能顯著影響與蛋白合成有關的細胞器,對RNA合成無明顯影響,還可誘導細胞分化及凋亡。10~15天為1療程,間歇15天重復。用藥中可出現胃腸道反應和骨髓抑制,偶可發生心臟毒性反應。

阿糖胞苷和高三尖杉酯堿均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細胞異常增生,維甲酸和高三尖杉酯堿可誘導細胞分化及凋亡,聯用時需注意劑量。

5.7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細胞自我更新增強、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而停滯在細胞發育的不同階段,進而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潤其他器官和組織。

根據白血病細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白血病(AL)的細胞分化停滯在較早階段,多為原始細胞及早期幼稚細胞,病情發展迅速,自然病程僅幾個月。慢性白血病(CL)的細胞分化停滯在較晚的階段,多為較成熟幼稚細胞和成熟細胞,病情發展緩慢,自然病程為數年。其次,根據主要受累的細胞系列可將AL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

5.7.1 急性白血病 AL是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發病時骨髓中異常的原始細胞及幼稚細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廣泛浸潤肝、脾、淋巴結等臟器。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等。

抗白血病治療的第一階段是誘導緩解治療,化學治療是此階段白血病治療的主要方法。目標是使患者迅速獲得完全緩解(CR),即白血病的癥狀和體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9/L,血小板≥100×109/L,白細胞分類中無白血病細胞;骨髓中原始粒I型+Ⅱ型(原單+幼單或原淋+幼淋)≤5%,M3型原粒+早幼?!?%,無Auer小體,紅細胞及巨核細胞系列正常,無髓外白血病。理想的CR為初診時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異常標志消失。

達到CR后進入抗白血病治療的第二階段,即緩解后治療,主要方法為化療和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此時,AL體內白血病細胞的數量大約由發病時的1010~1012降至108~109;同時中樞神經系統、眼眶、睪丸及卵巢等髓外組織器官中,由于常規化療藥物不易滲透,也仍可有白血病細胞浸潤。為爭取患者長期無病生存(DFS)和痊愈,必須進行CR后治療,有條件者可做骨髓移植。

[處方1]

長春新堿 1.5mg/m2靜脈注射 第1、8、15、22天

潑尼松 20mg/m2每天3次 口服 第1~28天

適應證:ALL患者。

分析:長春新堿(VCR)具有使細胞分裂(有絲分裂)在中期停止的作用,治療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療效較好;主要毒副作用為末梢神經炎和便秘。長春新堿和潑尼松組成的VP方案是急淋誘導緩解的基本方案。

[處方2]

長春新堿 1.4mg/m2靜脈注射 第1、8、15、22天

潑尼松 20mg/m2每天3次 口服 第1~28天

柔紅霉素 45mg/m2緩慢靜脈注射 第1、2、3天

適應證:ALL患者。

分析:柔紅霉素為第一代蒽環類抗腫瘤抗生素,是一種周期非特異性化療藥物。主要用于各種類型的急性白血病、紅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VP加蒽環類藥物(如柔紅霉素,DNR)組成DVP方案,完全緩解率可提高至70%以上,但蒽環類藥物有心臟毒性作用,對兒童尤甚。DNR的累積量達1000mg/m2時,心臟毒性風險為1%~10%。老年人應用柔紅霉素時劑量宜減少1/3。多數病例用藥4周后骨髓原始細胞可降至完全緩解范圍,若4周后骨髓原始細胞稍偏高,則長春新堿及潑尼松可酌情延長療程2周。

[處方3]

長春新堿 1.4mg/m2靜脈注射 第1、8、15、22天

潑尼松 20mg/m2每天3次 口服 第1~28天

柔紅霉素 45mg/m2緩慢靜脈注射 第1、2、3天

門冬酰胺酶 6000U/m2靜脈滴注 第17~28天

適應證:ALL患者。

分析:DVP再加門冬酰胺酶(L-ASP)即為DVLP方案,L-ASP可延遲復發、延長無病生存期,是大多數ALL采用的誘導方案。每次注射前須備有抗過敏反應的藥物及搶救器械。凡首次采用本品或已用過本品但已停藥1周或1周以上的患者,在注射本品前須做皮試。皮試的藥液可按下列方法制備:將5ml的滅菌注射用水或氯化鈉注射液注入小瓶內搖動,使小瓶內10000U的門冬酰胺酶溶解,從小瓶內抽取0.1ml(每1ml含2000U),注入另一瓶含9.9ml稀釋液的小瓶內,從而制成濃度約為每1ml含20U的皮試藥液。用0.1ml皮試液(約為2.0U)做皮試,至少觀察1小時,如有紅斑或風團即為皮試陽性反應,不能應用本品治療。L-ASP的主要副作用為肝損害、胰腺炎、凝血因子及白蛋白合成減少和過敏反應。

治療后14天復查骨髓,若未緩解,加用柔紅霉素50mg/m2于第15天靜脈注射1次。于治療后28天復查骨髓,若未緩解,再加如下療程:長春新堿2mg,靜脈注射,第29、36天。潑尼松20mg/m2,每天3次,口服,第29~42天。柔紅霉素50mg/m2,靜脈注射,第29~30天。門冬酰胺酶6000U/m2,靜脈注射,第29~35天。

以上藥物聯合化療,作用于細胞周期不同階段,通過不同作用機制,協同殺滅白血病細胞。潑尼松與其他藥物合用,可降低對骨髓的毒性,提高療效。

[處方4]

柔紅霉素 25~45mg/m2緩慢靜脈滴注 第1~3天

阿糖胞苷 100mg/m2靜脈注射 第1~7天

適應證:AML患者。

分析: 結合前面處方分析內容,此兩藥聯用效果較好。60歲以下患者,總CR率為63%(50%~80%)。

[處方5]

柔紅霉素 30~60mg/m2緩慢靜脈滴注 第1~3天

阿糖胞苷 100mg/m2靜脈注射 第1~7天

依托泊苷 60~100mg/m2靜脈注射 聯用3~5天

適應證:難治性AML患者。

分析:依托泊苷(VP-16)為細胞周期特異性抗腫瘤藥物,作用于DNA拓撲異構酶Ⅱ,形成藥物-酶-DNA穩定的可逆性復合物,阻礙DNA修復??捎糜谥委熂毙园籽?、惡性淋巴瘤、睪丸腫瘤、膀胱癌、前列腺癌、胃癌、絨毛膜上皮癌、卵巢癌、惡性葡萄胎等疾病。

本方案治療難治性AML效果較好,主要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粒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未發現心、肝、腎毒副作用。

[處方6]

三尖杉酯堿 3~6mg/m2靜脈注射 第1~7天

阿糖胞苷 150mg/m2靜脈注射 第1~7天

適應證:AML患者。

分析:此方案為HA方案,誘導治療AML完全緩解率為60%~65%。治療時,如應用2個標準療程仍未完全緩解提示患者原發耐藥存在,需換方案。

[處方7]

三尖杉酯堿 1~4mg/m2靜脈注射 第1~7天

長春新堿 2mg/m2靜脈注射 第1天

阿糖胞苷 100mg/m2靜脈注射 第1~7天

潑尼松 10mg/m2每天3次 第1~7天

適應證:難治性AML患者。

分析:本方案可用于誘導治療難治性AML。

[處方8]

全反式維甲酸 10~15mg/m2每天3次 口服直至完全緩解

適應證: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

分析:全反式維甲酸(ATRA)可誘導帶有t(15;17)(q22;q21)/PML-RARα融合基因的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分化成熟。應用ATRA至完全緩解后立即接受常規化療。ATRA+化療的完全緩解率為70%~95%。應用此藥物時應該警惕“維甲酸綜合征”,此征多見于APL單用ATRA誘導過程中,發生率為3%~30%,發生機制可能與細胞因子大量釋放和黏附分子表達增加有關。臨床表現為發熱、體重增加、肌肉骨骼疼痛、呼吸窘迫、肺間質浸潤、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皮膚水腫、低血壓、急性腎衰竭,甚至死亡。初診時白細胞較高及治療后迅速上升者易發生ATRA綜合征。治療包括暫時停服ATRA,吸氧,給利尿藥,地塞米松10mg靜脈注射,白細胞單采清除和化療等。ATRA的其他不良反應為頭痛、顱內壓增高、骨痛、肝功能損害、皮膚與口唇干燥、陰囊皮炎潰瘍等。

猜你喜歡
阿糖胞苷紅霉素潑尼松
紅霉素眼膏 用途知多少
紅霉素軟膏不能長期使用
紅霉素軟膏不能長期使用
環磷酰胺聯合潑尼松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大劑量阿糖胞苷在小兒白血病鞏固治療中的應用及不良反應分析
應用IA方案和DA方案誘導緩解急性髓系白血病療效觀察
潑尼松聯合嗎替麥考酚酯治療IgA腎病伴新月體形成的療效及對脂聯素的影響
甲基潑尼松龍在治療急性脊髓損傷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異檸檬酸脫氫酶1基因多態性對非洲人群急性白血病患者阿糖胞苷耐藥性的影響
中劑量阿糖胞苷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25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