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遮蔽問題初探

2010-06-08 02:00
文學與藝術 2010年3期

魯 璐

【摘要】意念是對人的遮蔽,是構成人類現實命運的重要因素,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隱含的正是遮蔽這個人類存在狀態的重要因素,意念遮蔽下正是自由的人和人的自由。

【關鍵詞】羅密歐與朱麗葉;遮蔽;本真狀態

在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看到蛇后有了恐懼,“蛇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盵1]蛇的預言中蘊含了人的自由地承擔,隱含的是人的主體性的發現,即薩特所說“存在先于本質” [2]。羅密歐與朱麗葉有了愛情后便有了恐懼?!翱謶植煌诤ε潞皖愃坪ε碌哪欠N概念,那些概念涉及某些確定的東西,而恐懼所涉及的是由可能性而產生的、作為可能性的自由的現實?!盵3]亞當與夏娃是因為有了“眼睛明亮”的可能性而恐懼,而羅密歐與朱麗葉則是因為有了愛情而恐懼。前者為耶和華所不允許,后者則為現世的仇恨意念所不允許。兩者都是意念的作用力,從真理狀態達到了人類存在的重演,“重演毋寧是當下時代對曾在此的可能性的應答。這種應答保持可能事物的可能性質,從而為當下時代開啟新的生存?!盵4]亞當與夏娃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在真理的向度上達到了同構。對于羅密歐與朱麗葉來說,仇恨的意念是與耶和華等同的。他們所開啟的都是人類共同的東西:走向人的自由與自由的人?!爱斔_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討論自由時,他以為自由具有一種構成性的意義?!盵5]

亞當與夏娃的被逐是因為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因為有了愛情才有了如此的境遇。他們因愛情而進入了本真的無善惡狀態,因此提伯爾特的死并沒有使朱麗葉要殺死羅密歐。愛情是兩個人處于陌生狀態中的相知,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對愛情的追求,他們有家的可能。羅密歐與朱麗葉對家的反叛,恰恰是對家的追尋。這兩個家是有顯著區別的,前者是世俗社會中的,后者則是伊甸園中的。人由血緣的自然關系進入情感的自然關系,伊甸園中的亞當與夏娃是本真狀態中的愛情,走出伊甸園后的亞當與夏娃和他們的后代們則創造了意念,也被賦予更多意念性的東西,包括善惡本身。

愛情果總有吃完的時候,被丘比特射中的心也總有流完“血”的時候,這時就是愛情的終結。在《羅密歐與朱麗葉》劇中,莎士比亞沒有將悲劇拖延到世俗生活之中,而是將悲劇提前,使生活的悲劇提高到了生命的悲劇,悲劇是在愛情中開始的。而魯迅的小說《傷逝》則是愛情延續到婚姻,在一種社會的掙扎里完成的悲劇。

遮蔽是從兩個家族的累世宿怨開始的,劇中的開場詩就揭示了兩個家族處于自我遮蔽的狀態。兩個家族的人籠罩在仇恨之中,但他們并沒有實在的體驗,仇恨和宿怨只是虛擬的,它只存在于過去的某個空間中,是一個靜止的瞬間。它本身并不能流傳到后世,只是一個處于消逝狀態的瞬間。而時間也是意念性的,是虛擬出來的,它使仇恨得到了蔓延和記憶。作為時間是不存在的,人類創造出來的只是一種記憶的方式,它已經脫離了空間,也是虛擬的,不是本真的存在。它排斥了人的個體,只剩下人的血緣群體。人類自身的本真感覺已經在時間的抽象里被抽象掉?!白釉?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盵6]孔子的話完全是他所處的空間里的感覺,是此在時間中的存在,這是一種機緣,只在孔子此在的那一刻中有這種感覺。在以后的時代里,這樣的空間性已經被完全抽象,沒有了自我的感覺,只剩下抽象的時間“十有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和它們所對應的意念“志于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人只有此在才是本真的,宿怨對于此在的我來說只是意念,它不是經驗之物。戲劇中的假面舞會是個隱喻,是對人們處境的隱喻,假面是人們自我遮蔽的遮蔽之物。在舞會上,提伯爾特之于羅密歐的仇恨仍是意念的作用,也是自我的遮蔽。而羅密歐與朱麗葉則“看穿”了面具,揭去了遮蔽之物,才有了本真的感覺,因此,他們獲得了愛情。

羅密歐與朱麗葉仍舊稱呼對方為“仇人”、“仇敵”,但它們作為意念在他們身上的遮蔽作用已經去除了。本真的感覺去除了意念,去除了遮蔽,才有了兩個人的愛情。自然之愛超越了世俗的意念。

列維·布留爾的《原始思維》也同樣看到了這一點,“原始人把自己的名字看成某種具體的、實在的和常常是神圣的東西?!薄读_密歐與朱麗葉》劇中的兩個家族籠罩在這種思維中,他們的仇恨與他們的姓氏凱普萊特和蒙太古緊密相聯。血緣的權力掩蓋于其下,已不為人覺察,處于遮蔽狀態的人,只有服從這種血緣的權力,“自我處于權力的監禁之下” [7]。前遮蔽狀態是“一種監視的目光,每一個人都在這種目光的壓力之下,都會逐漸自覺地變成自己的監視者,這樣就可以實現自我監禁”[8] 。于是,人進入了自我遮蔽的狀態之中,“人被拋入一個滲透到社會每一個角落的權力網絡當中” [9]。而羅密歐與朱麗葉已經拋棄了這樣的思維,打破遮蔽后擁有的是此在的本真感覺。這樣的感覺與他們的行為一致,在行動的向度里獲得自由,他們最后的自殺,是對脫離意念的自由的詮釋,是通向海德格爾的“本真的向死存在”。海德格爾定義本真的向死存在為:“先行到死,看清楚了喪失在常人之中的日常存在,不再沉陷于操勞和操持,而是自立于自己的生存策劃種種的生存的可能性,面對由畏敞開的威脅而確知他自己,因負重而激起熱情,解脫了常人的幻想而更加實際,在向死的存在中獲得自由?!盵10]

在原始狀態,“有些專門割取敵人腦袋的人是一些極真誠和極忠實的人,還有些人懷著虔誠之心和責任感施行著殘酷的儀式,或者帶著正直的信念去殺人。原始人同我們一樣急于珍視某種道德態度。他們的善同我們的善一樣好,他們的惡同我們的惡一樣惡,只是善惡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而道德判斷的過程是一樣的?!盵11]這是意念對人的遮蔽,這種遮蔽是對人的禁錮,與把人投入監獄中一樣,他們創造了精神的統治和肉體的毀滅。所以提伯爾特殺死邁丘西奧完全是意念的作用力,事實上這兩人之間并沒有實在的“仇恨”的感覺,完全是所謂的“宿怨”的蔓延。這樣看來,人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原始意識的籠罩。也即榮格所說,“因為它們割裂了我們世界那井然有序的進程,使任何事物都似乎變得可能了。它們對我們的影響表現了原始心理還并沒有消亡?!盵12]與意念緊密關聯的是權力,或者說意念所掩蓋的是權力,被意念所遮蔽的實質是某種權力的作用在起作用。這種意念的權力在劇作中也無處不在,“權力是處于彌散狀態的東西,權力無所不在,不是說它(下轉第57頁)(上接第56頁)包容萬物,而是說它來自各方。權力不是一個機構,不是一種結構,也不是我們具有的某種力量?!盵13]所以凱普萊特對朱麗葉激烈的拒婚言是意念遮蔽下的權力的爆發,它將意念的權力本質瞬間顯露在我們面前,權力是現象內里的構成,這恰與??碌睦碚撓喾?即權力對生命的占有和管理的表現之一是對肉體的規訓。

莎士比亞的劇中總是有一些人充當預言家的角色,這是劇作家的暗示,也是生活的必然。但預言與人的不能阻止厄運之間又形成了悖論。預言本身是人對生活的瞬間的感悟,而瞬間本身是人的本真狀態,因為人的真實與自由只在此在的瞬間之中?!霸趷垡蛩固沟南鄬φ撝?新科學帶來這樣的證據:除三維世界,即我們感官的世界之外,還存在著第四維,即時間維,以及第五維,即精神心理維。人們已經證明有可能感受尚未發生的事件。人們為我們展現了新的前景,使我們認識到精確科學與直接宗教的密切關系?!盵14]人是一種不斷消逝的存在,預言本身成了生活的一種存在可能。預言是鏡子本身,人只能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而不能有所作為,所作為的只是自我的掩飾、化妝,其實質是自我的遮蔽。

羅密歐瞬間感受的頓悟和他對生的此在的感知,已經上升到哲理的向度。只是人對此在的瞬間的感知是稍縱即逝的,很快又被新的意念和欲念所遮蔽,真理只是此在的瞬間為人所擁有,在下一個瞬間,它已經消逝。

戲劇是一種人類命運的隱喻,即人類是在碎片化的瞬間里獲得生命的,打破了歷來的決定論,莎士比亞發現了人類在未來的歷史中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當然這只是劇作家在戲劇創作中偶然打開的,它并不代表劇作家對人類未來的認知,只是一種此在的瞬間。由此,劇作與生活形成了不同的空間里的同構,一樣是對真理的洞見和達到。劇作無疑是電影的前身,現代文明是一個碎片化的文明,電影則是最碎片化了的人生的集合,是瞬間的極端化。瞬間顯現的是命運的可能性,并最終成就了命運。

【參考文獻】

[1] 彭小燕著.《存在主義視野下的魯迅》,[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5][8][9] (挪威)G?希爾貝克,N?伊耶著.童世俊,郁振華,劉進譯.《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丹麥)克爾凱郭爾著.劉繼譯.《恐懼的概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10] 陳嘉映編著.《存在與時間讀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6] 樓宇烈.《論語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4.

[11][12] 榮格著.蘇克譯.馮川校.《尋求靈魂的現代人》,[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13] 李銀河著.《??屡c性-解讀??滦允贰?[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14] (法)吉爾·徳勒茲著.劉漢全譯.《哲學與權力的談判-徳勒茲訪談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作者簡介:魯璐 (1986--),女,上海大學文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