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隱喻與古漢語詞義的變化

2010-08-15 00:51李華平
天中學刊 2010年1期
關鍵詞:古漢語物性詞義

李華平

(中央民族大學 藏學研究院,北京 100081)

概念隱喻與古漢語詞義的變化

李華平

(中央民族大學 藏學研究院,北京 100081)

從及物性的角度看,概念隱喻指的是參與者、過程、環境間的轉換現象。概念隱喻是一種形式上的變異現象,也是一種語義變化現象。古漢語中也存在著概念隱喻,隱喻式的表達引起了相應的詞義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詞匯隱喻、轉喻和活用。

概念隱喻;漢語詞匯;及物性;詞匯隱喻;轉喻;活用

語言的概念功能是語言使用者用來表現對主客觀世界認識和反映的功能,它通過及物性系統得到表達。概念隱喻是表達概念功能的隱喻形式,又稱概念語法隱喻,它既是一種語法形式上的變異現象,也是一種語義變化現象。本文以古漢語為例,就概念隱喻與詞義變化的關系略作分析。

一、古漢語的及物性系統

系統功能語法中的及物性概念與傳統語法中的不同,它表現的是小句特點而非動詞特點。及物性系統含三個成分:過程(process)、參與者(participant)、環境(circumstances),其作用是把現實世界分成若干種過程,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其中過程是及物性系統中的核心成分,一個過程可以關系到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參與者和環境,不同過程中的參與者又有所不同。及物性系統將現實世界劃分的過程是:物質過程、心理過程、行為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

物質過程涉及的是“動作”,其中一個參與者稱之為動作者,另一個參與者是受動作者影響的人或物,稱為目標。例如:

(1) 雞棲于塒 (《王風·君子于役》)

(2) 堯讓天下于許由 (《莊子·逍遙游》)

(3)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莊子·養生主》)

例(1)—(3)中的“棲”、“讓”、“解”表物質過程,“雞”、“堯”、“庖丁”是動作者,“天下”、“?!笔悄繕?。表述動作發生的時間、地點、方式、目的等成分是環境成分,如“于塒”、“于許由”、“為文惠君”等分別表動作的地點、對象、目的。

心理過程表感覺、認知和情感等一類非動作的過程,這一過程有兩個參與者:感覺者和現象。感覺者通常指發生心理變化的人或動物,而現象指存在的人、物、事件、情境。例如:

(4) 項羽卒聞漢軍楚歌 (《史記·高祖本紀》)

(5) (逢蒙)思天下惟羿為愈己 (《孟子·離婁下》)

(6) 武安于是大怨魏其灌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例(4)中“聞”表感覺,例(5)中“思”表認知,例(6)中“怨”表情感,后面的賓語部分均表現象。

行為過程一般表生理行為的動作,常常兼有物質過程與心理過程的特征,如“夢想”、“微笑”、“哭”之類。如:

(7) 漁父莞爾而笑 (《楚辭·漁父》)

(8) 始皇夢與海神戰 (《史記·秦始皇本紀》)

(9)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左傳·莊公十年》)

以上例句中的“笑”、“夢”、“視”、“望”等即表行為過程,它通常只有一個由人充當的行為者。

關系過程指的是一個物體的性質特征、情境,相當于傳統句法的描寫句;或是指一個物體(如人、物、情境、事件)與另一個物體或情境的關系等,相當于傳統句法的判斷句。前者是修飾性的,如下面例(10)句中的“河水”是載體,“清”、“直”是屬性;后者是認同性的,如例(11)(12)句,其中“滕”、“君子”和“小國”、“風”分別是被認同者和認同者。

(10) 河水清且直猗 (《魏風·伐檀》)

(11) 滕,小國也 (《孟子·梁惠王下》)

(12) 君子之德,風 (《論語·顏淵》)

言語過程是指任何一種形式的信息交流過程,其參與者有說話人、受話人,另有說話的內容。例如:

(13) 告余先王若德 (毛公鼎)

(14) 誨爾序爵 (《大雅·桑柔》)

(15) 太后明謂左右 (《戰國策·趙策》)

例(13)—(15)中的“告”、“誨”、“謂”表言語過程,“太后”是說話人,“余”、“爾”、“左右”是受話人,“先王若德”、“序爵”則為說話的內容。

存在過程表存在或發生、出現,也只有一個參與者即存在物。例如:

(16)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榖梁傳·成公元年》)

(17) 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孟子·滕文公上》)

(18) 晉師在敖、鄗之間 (《左傳·宣公十二年》)

例(16)—(18)中“有”、“為”、“在”表存在過程,“四民”、“君子”、“野人”、“晉師”表存在物。

一般來說,及物性系統與現實世界的結構是一致的:在句法層面上,它具有相似性的特點;在詞匯層面,過程、參與者、環境三個成分分別由動詞/形容詞詞組、名詞詞組和副詞/介詞詞組體現。不過,及物性系統也有與現實結構不相一致的情況,它以變異的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即概念隱喻,又稱隱喻式。

二、古漢語的概念隱喻

從及物性角度而言,概念隱喻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一種及物性成分表達另一種及物性成分。就古漢語而言,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1.過程的隱喻表達。有時以一過程隱喻另一過程,比較以下三組例句:

(19) a 野有餓莩 (《孟子·梁惠王上》)

b 自今以始,歲其有 (《魯頌·有駜》)

(20) a 范宣子言于晉侯 (《左傳·襄公十九年》)

b 晉侯言衛侯之罪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21) a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

b 子相晉國以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諸

侯,三合大夫,服齊狄,寧東夏 (《左傳·昭公元年》)

例(19)a句表現的是存在過程,“有”表存在;b句的“歲其有”本是關系過程,卻用了存在過程的語法形式來體現,這時“有”便具有了屬性意義,含“豐收”之意。例(20)a句是言語過程,動詞“說”表言語交流;b句是物質過程,卻用了表言語過程的形式體現,“言”便具有了動作意義,含“數落”之意。例(21)a句中“服”所在的小句是關系過程,“服”表屬性;b句中“服”卻用來體現物質過程,“服”具有了動作性,有“降服”之意(這一句還兼有功能成分的隱喻表達,見后面的分析)。這三組例句中的b句均為過程的隱喻表達。

有時,以小句中的功能成分來隱喻過程成分。功能成分指每種過程中的參與者、環境等成分,相當于句法中除謂語以外的成分,它可以用來體現過程成分。如:

(22) 漢水又東 (《水經注·江水》)

(23) 擁大蓋,策駟馬 (《史記·晏嬰傳》)

(24) 諸侯之士門焉,齊人多死 (《左傳·襄公十八年》)

例(22)表現的是物質過程,用了“東”來體現?!皷|”本應表物質過程中的環境成分(表方向),現在用為過程成分,使其具有了動詞性,含“向東流”之意。例(23)的意義如果用一致式的表達則為“(以)策(御)駟馬”,“策”為環境成分(表工具);現在用了隱喻式,“策”表物質過程(表動作)。例(24)的“門”在一致式中表動作的目標,這里隱喻為一種過程,是“攻門”的意思。這三例均是以功能成分隱喻為過程成分。

2.功能成分的隱喻表達。有時將小句中的一個功能成分隱喻為另一功能成分,如:

(25) 畢禮而歸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6) 將軍身披堅執銳 (《史記·陳涉世家》)

(27)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史記·項羽本紀》)

例(25)中的“之”在一致式中要作“歸”的參與者成分,這里作了目標成分,使得“歸”帶上了使動意義。例(26)中的“堅”、“銳”本應作小句目標的修飾成分(堅固的鎧甲、銳利的武器),這里隱喻為目標,意為“堅甲”、“利器”。例(27)中的“張良”本應是表動作對象的環境成分,這里隱喻為了過程的目標。這三例均是以一個功能成分隱喻為另一功能成分。

有時選擇其他的形式來隱喻功能成分。如:

(28) 豕人立而啼 (《左傳·莊公八年》)

(29) 其繼有在者乎 (《戰國策·趙策》)

(30) 女忘君之為孺子而折其齒乎 (《左傳·哀公六年》)

例(28)是物質過程,其表方式的環境成分要用介詞短語,這里選用了名詞形式“人”。例(29)中的參與者本應選用名詞,這里用了可體現物質過程的動詞“繼”。例(30)是心理過程,作為參與者之一的現象“君為孺子而折其齒”原本是一個物質過程,這里用“之”使其喪失了句子的獨立性而成為一件事情,是將過程隱喻為了現象。例(29)(30)的隱喻又稱名詞化。

實際上,古漢語中的概念隱喻現象要比上面所述情況復雜得多,這里再舉幾組例子:

(31) a大楚興,陳勝王 (《史記·陳涉世家》)

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史記·項羽本紀》)

(32) a勇民使之以賞則死 (《商君書·說民》)

b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 (《莊子·駢拇》)

(33) a(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難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b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 (《戰國策·秦策》)

例(31)a句是以關系過程隱喻為物質過程,“王”由關系過程中的認同者成分變為物質過程成分后,具有了動作意義;b句也是關系過程隱喻為物質過程,而“之”也由參與者隱喻為目標,使“王”具有了使動意義。例(32)a句是關系過程隱喻為物質過程,“死”由原表屬性變為表動作,有“拼死”之意;b句中除了是過程的隱喻外,“名”也由原來表目的的環境成分隱喻為目標,使“死”帶上了目的意義,即為動用法①??梢?,古漢語中的概念隱喻有時采用的不止一種隱喻形式。

系統功能語法認為,句法的隱喻式源于語義在表達上的變異[1]86。就其詞匯語法表現形態來看,概念隱喻不僅僅指名詞化現象,同時也包括動詞到形容詞、介詞到名詞、介詞詞組或連接詞到動詞以及其他多種轉換[2]。這必然會引發語義與語法的不自然關系。在一致式中,語義范疇和語法范疇的關系是自然的:人、地點和事物由名詞體現,動作由動詞體現,時間和因果的邏輯關系由連詞體現[3]186。在隱喻式中,意義則不再受其語法形式的限制,表現在詞匯層面,詞義也相應地有所變化。

三、概念隱喻與詞義的變化

概念隱喻引起的詞義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隱喻,即詞匯隱喻。概念隱喻是語法形式上的隱喻,詞匯隱喻是詞匯形式上的隱喻,一般所謂的隱喻即指詞匯隱喻。二者的區別用韓禮德的話就是前者是“同樣的所指,不同的能指”,后者則是“同樣的能指,不同的所指”[4](以下兩種形式的隱喻在對舉時用全稱,不加對舉時只稱“隱喻”,具體意義由語境表明)。概念隱喻有時會觸發詞匯隱喻現象,或者依靠詞匯隱喻得到表達。從認知的角度看,一個及物性成分表達一個語言域,概念隱喻就是語言單位從表達一個語言域轉到另一個語言域,如果兩個語言域中的概念有共同的意象圖式,隱喻就能發生,并促使詞義發生改變。如例(19)b句以存在過程隱喻關系過程,“有”就由存在域轉到關系(性狀)域,兩個“有”表達的概念具有共同的意象圖式——“包容圖式”,一個指空間上容有實體,一個指年成中容有收獲,隱喻便可發生?!坝小痹谛碌恼Z言域中,生成“豐收”義。

2.轉喻。轉喻注重的是認知域之間的相關性。如果隱喻式的兩個語言域之間具有某種相關性,就會觸發轉喻的發生。如“策”,本義指打馬的鞭子,隱喻為物質過程時具有了動作意義,有“以鞭打馬”之意?!氨拮印焙汀按蝰R”一為工具,一為動作,兩個語言域具有相關性,因而詞義的變化是屬于轉喻。再如“難”在關系過程意為“為難”、“困難”,隱喻為物質過程時產生轉喻義“反駁”、“使……為難”,“困難”表性狀,“反駁”表產生性狀的動作,二者也具有相關性。

詞匯通過隱喻、轉喻改變詞義后,有的語音發生變化,即所謂的破音異讀,如“王”、“難”之類。有的雖已另成一詞,但其意義上的引申關系是顯見的,是同一詞經概念隱喻

產生新義后分化的。

3.活用。隱喻式引起的詞義變化更多地與活用有關?;钣玫谋举|是詞的語法功能發生了變化,自然也涉及詞義的改變。詞語從一個語言域轉到另一個語言域,受新的語境制約,臨時有了新的意義。如例(28)中的“人”隱喻為環境成分,用作狀態狀語,臨時具有了“像人一樣”之意②;例(29)中的“繼”隱喻為參與者成分后具有名詞性,意義也臨時表示“繼位者”。其他如“東”、“門”等也屬此種情況。隱喻、轉喻是詞義變化定型,成為一個固定義項甚至另成一詞,活用只是詞語的臨時義、語境義,因此,將古漢語中“王”、“衣”、“雨”等的動詞用法視為活用是不可取的。古漢語中,它們作為動詞是常見的,并非臨時用法,只是在現代漢語中消失了。變化的詞義能否固定下來并無特定規律,如同樣是使動用法,“服”的使動義“降服”,固定為了一個義項,但“歸”的使動義卻沒有。一般談到活用,多會想到“詞無定類”、“詞的兼類”等內部因素;從功能的角度看,古漢語的詞類活用現象多與概念隱喻有關。

引發詞義變化的因素很多,概念隱喻只是其中之一。概念隱喻是概念功能在表達形式上的變異,而形式的選擇又與說話人認知的方式和所要實施的表達用途相關。換言之,由于特殊的認知方式或表達需要,說話者采取變異的語法形式來表達概念功能,從而在詞匯層面引起了詞義的相應變化。

注釋:

① 即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為動、意動三種用法兼有過程的隱喻和功能成分的隱喻表達兩種形式,而動詞的這三種用法只具有功能成分的隱喻表達,如例(25)。其實,三種用法具特殊的述賓關系,本文只從及物性角度將之視為過程與目標的關系。

② 名詞作狀語是否屬于活用,漢語界意見不一。從及物性角度看,它與其他例子同屬隱喻形式,語法功能和意義也都有了臨時性的變化。其實,語法功能也是活用的一個標準,而不單單是詞性。

[1] 朱永生,嚴世清.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 嚴世清.語法隱喻理論的發展及其理論意義[J].外國語,2003(3).

[3] 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 金娜娜,陳自力.語法隱喻的認知效果[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

H13

A

1006-5261(2010)01-0091-03

2009-10-18

李華平(1970—),男,湖北仙桃人,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楊寧〕

猜你喜歡
古漢語物性詞義
R1234ze PVTx熱物性模擬計算
古漢語疑問句末“為”字補證
中韓天氣預報語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狀態方程在天然氣熱物性參數計算的應用
西夏語“頭項”詞義考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詞義辨別小妙招——看圖辨詞
低孔低滲儲層物性下限確定方法及其適用性
字意與詞義
談談古漢語的翻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