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匯隱喻與語法隱喻之比較

2010-08-15 00:50趙文彩
銅陵學院學報 2010年4期
關鍵詞:所指隱喻語義

趙文彩

(銅陵學院,安徽銅陵 244000)

詞匯隱喻與語法隱喻之比較

趙文彩

(銅陵學院,安徽銅陵 244000)

語言是構建人類經驗的主要工具,隱喻的出現使語言更富有靈活性,擴大了它的語義潛勢,使人類經驗的重塑成為可能。文章通過對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的比較分析,揭示兩種概念隱喻研究的異同點和隱喻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機制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詞匯隱喻;語法隱喻;異同點

語言是人類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人的主觀意識對現實世界的反映。在語言使用中詞的用法有本來的和引申的兩種含義,引申含義通常就是形象和比喻的說法。在修辭格中,用一個詞來指代與該詞本來所指事物有相似特點的另一個事物的方法就是隱喻。隱喻的建構是人把自身對于現實世界的經驗感受加以體現的認知過程[1]。傳統語言學中對于隱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匯的層面,并提出了詞匯隱喻的概念。但是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家認為,隱喻現象不僅限于詞匯層面,而且常常發生在語法層面,并且提出了語法隱喻這一概念。根據韓禮德的觀點,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是相對而言的現象。在199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他明確地提出了兩者的差別:詞匯隱喻是“不同的所指,共同的能指”,偏向于“自下而上”,一個詞語可以有本義和隱喻兩種解釋;而語法隱喻則是“共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偏向于“自下而上”。實際上,“無論是詞匯隱喻還是語法隱喻,所涉及的隱喻原則是一樣的,它們都是擴展建構經驗的語義資源的手段”。①

一、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在研究角度上的不同

1.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的定義

詞匯隱喻在認知語言學上通常被理解為意義范疇的跨越,或認知范疇的跨越。它是指人們以一個認知域(已知,簡單,具體)的事物思考、認識,對待另一個認知域(未知,復雜,抽象)中具有某種相似性的事物,也就是一種詞語語義的轉移(從本義轉向隱喻義)?!叭藗兊乃季S之所以會不自覺地將兩個概念域相提并論,以具體的、清晰的概念去認知和理解那些相對抽象的,缺乏內部關聯的概念,使后者似乎具有具體事物的特征,正是利用了兩個概念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形成了一個不同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的認知方式”。②

關于什么是語法隱喻,目前尚無一個公認的清晰定義。胡壯麟認為在構成隱喻的兩個概念領域中,其中至少一個領域應與語法形式相關。按照這個觀點,不論是用現實世界隱喻語法術語還是用語法術語隱喻現實世界,甚至是用一種語法術語去隱喻另一種語法術語,只要有一個領域是跟語法形式有關的,就都應該屬于語法隱喻[2]。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韓禮德認為描述人類主、客觀世界活動的六個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主語過程、行為過程、存在過程)中,一個過程可以隱喻為另一個過程,即本來是物質過程,可隱喻化為心理或關系等其它過程。隨著過程的轉換,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參與者、過程、環境因子等)可互相隱喻化。語法層上最常見的隱喻化是“名詞化”,即小句中的過程和特性經過隱喻化,不再充當句中的過程或修飾語,而是以名詞形式體現的參與者。

結合胡壯麟的觀點和韓禮德有關語法隱喻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在通常情況下,表示動作意義用動詞詞組,參與者意義由名詞詞組表達,而動作的情境或條件等意義則應由副詞詞組表達。這就是所謂“一致式”的體現,語義和語法形式一一對應。但如果語法范疇之間發生轉移,用另一語法領域(語法形式)來建構、表示某一語義,比如本應由動詞詞組表示動作、過程,卻換用名詞詞組來表示,這就實現了語法范疇之間的跨越,也就是“語法隱喻”[3]。

2.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的研究角度

以上分析了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的概念,下面談談兩者在研究角度上有何不同。先看這樣兩組例句:

A1.Highways are snakes.

B1.Highways are long,thin and curvy.

A2.The seven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B2.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at the seventh day.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很輕松地辨認出B1和B2是“一致”的表達形式,而A1和A2則是非一致的表達,即隱喻式。但A1在結構上并無差異,而僅僅是一種詞匯使用的變異,所以A1是詞匯隱喻而非語法隱喻.而A2實現了語法范疇之間的跨越,所以是語法隱喻。由此我們能看出:詞匯隱喻所要問的不是這一意義是“如何表達出來的”而是“該單詞是如何使用的”?而語法隱喻恰好與之相反,它更關注“語義是如何表達出來的”。這表明語法隱喻與詞匯隱喻這兩個概念的不同源于研究者采取的理論立場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從表面上看,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但實際上語法隱喻中常常蘊含詞匯轉義。事實證明,語法隱喻理論和詞匯隱喻理論都承認隱喻是一種語義現象,都試圖解答隱喻是如何以其獨特的方式來表達意義這一核心問題。

二、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的“能指”和“所指”

韓禮德在1996年發表的論文中明確提出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的根本區別在于詞匯隱喻的本質是“能指相同,所指不同”,而語法隱喻則是“所指相同,能指不同”?!八赶嗤?,能指不同”反映出詞匯語法層面或表達層面的不同,但是它們所指的內容層面是相同的,反之亦然。根據索緒爾的觀點,語言具有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澳苤浮笔侵溉魏我粋€語言符號所具有的形式,而“所指”是形式代表的思想概念。

1.詞匯隱喻的“能指”和“所指”

我們知道,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在這一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并形成不同的層次。一個單獨的要素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當它與其它要素構成某種關系時才具有意義和功能[4]。因此一個詞的意義只有在它與其它詞組成的句子當中方能確定。詞匯隱喻就像一個過濾器,對它具有共同性的語義系統進行過濾,例如,在“Highways are snakes”中,我們將snake的“蜿蜒”和“曲折”這兩點特征歸于highway,盡管這些特征并不是highway的本質特征。通過snake的過濾,highway的一些特征或屬性被忽略了,另一些屬性被強調了。但如果我們說“Highways in the rainstorm are snakes”,雖然只是改變了本體,喻體snake不變,但喻體的可選特征卻發生了改變。在前句中我們可以聯想到蛇的“蜿蜒”和“曲折”。但是在后句里,我們感知到得是蛇的“光滑”和“蜿蜒”等。由此可見,隨著語境的不同,雖然詞匯隱喻中喻體的“能指”相同,但是“所指”卻隨著語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2.語法隱喻的“能指”和“所指”

人們所面對的環境關系是復雜多面的,因此表達經驗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可能把某些方面的經驗只用一個簡單的句式表達。換句話說,我們是通過與他人符號系統的互動來實現經驗的建構。語法隱喻可以改變一個詞的句法功能,從而將一個詞的詞類變成另一個詞類。這樣,語符潛勢便得到了擴充,人類經驗重塑也得以實現。語法隱喻主要通過構式投射和類比映射而實現。我們先看下面一組例句:

A.The cast acted brilliantly,so the audience applauded thunderously.

B.The cast’s brilliant acting drew thunderous applause from the audience.

由于動作可以類比為實體,A句中有下劃線的部分就可以在致使構式中名詞化為“The cast’s brilliant acting”和“thunderous applause from the audience”。雖然兩個句子的語義外延,即“所指”并沒有發生變化,但“能指”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act”變成了“acting”,“applaud”便成了“applause”等。所以,語法隱喻是“所指相同,能指不同”。

三、類比: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的隱喻原則

不論是詞匯隱喻還是語法隱喻,它們都是基于域與域之間的類比來實現的:一個域中的事物通過另一個域中的事物來表達和理解[3]。因此,我們可以說,類比在語義擴展過程中起著異常有效的作用,它使得語言符號系統更加靈活多樣。

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的實現在于兩個事物之間具有可比性,類比是隱喻形成的關鍵因素。通過類比思維,我們可以用簡單、具體的事物來解釋和描述抽象、復雜的事物。本體和喻體之間,盡管表層不同,但在深層,兩者存在著某個方面的相似性。這種相似和可比使得我們能夠用一個概念范疇的事物去解釋另一個概念范疇的事物,最終將所要解釋的事物看得更加清楚。

在日常的語言表達中,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在意義表達發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能夠交織在一起同時發揮作用。如在上面的A例句中,音量的詞匯語義域被映射到有關氣象的詞匯語義域中(applauded thunderously),這是典型的詞匯隱喻;而在例句B中除了有詞匯隱喻之外,還有語法隱喻(applaud-applause)。同時,言辭(applauded thunderously)的語法語義域被映射到參與者(thunderous applause)的語法語義域中了。

所以,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們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的認知機制,對于隱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且有意義的。

注:

①常晨光:《語法隱喻與經驗的重新建構》,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期,25

②趙艷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3期,36

[1]謝之君.隱喻認知功能探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李杰.作為評價資源的語法隱喻[A].張克定,王振華,楊朝軍.系統,功能,評價:第九屆全國功能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0-257.

[3]馬玉蕾,陶明忠.語法隱喻·構式·類比映射[A].張克定,王振華,楊朝軍.系統·功能·評價:第九屆全國功能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4-83.

[4]魏在江.隱喻的語篇功能[A].張克定,王振華,楊朝軍.系統·功能·評價:第九屆全國功能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2-293.

H315

:A

:1672-0547(2010)04-0078-02

2010-04-28

趙文彩(1983-),女,安徽銅陵人,銅陵學院外語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語言政策,跨文化交際。

猜你喜歡
所指隱喻語義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遺忘者
語言與語義
《活的隱喻》
論《群音類選》的編選類分及其官腔類所指
正義概念的所指霸權和能指反抗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火柴迷宮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