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010-08-15 00:45唐明貴朱玉超
大連大學學報 2010年1期
關鍵詞:文明科學農民

唐明貴,朱玉超

(聊城大學 哲學系,山東 聊城 252059)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就是,突出實踐特色,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出現“新”格局,農村建設呈現“新”風貌,農民生活水平凸現“新”提高。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边@一精辟概括,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精髓,不僅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指導思想,而且也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指導思想??梢哉f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結果。所謂“新農村”,就是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 20個字展示了農村發展的美好藍圖,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布局,具有深刻的科學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征。所謂“生產發展”,就是要打牢物質基礎,既要注意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又要注意增長的速度;“生活寬?!?就是要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的著力點;“鄉風文明”,就是要在農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風貌,培養較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村容整潔”,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其發展得到合理規劃;“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其中,“生產發展”是硬道理,它意味著農村經濟的振興和農民收入的增加;“生活寬?!笔怯仓笜?它意味著農民財富的富余和生活的寬裕;“鄉風文明”是硬要求,它意味著精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風氣的改善;“村容整潔”是硬形象,它意味著農村環境的大改觀;“管理民主”是硬規范,它意味著農村民主自治、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機制的落實和完善。[1]這 20個字既包括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也包括了農村生產關系的完善;既包括了農村物質文明的建設,也包括了農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和諧社會的建設;既包括了農村綜合改革的深化,也包括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既有發展農村經濟的內容,又有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的內容;既有改變村容村貌的內容,又有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科技等自身素質的內容;既是對廣大農村群眾提出的目標和任務,也是對全國人民提出的目標和要求,更是對政府宏觀管理和公共服務提出的嶄新課題。它把發展農業生產、保證糧食安全、提升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民素質有機統一起來,從內力和外力兩個方面,實現城鄉統籌、工農互動,在全局統籌考慮整體激活農村經濟模塊,是一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目標。[2]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統籌謀劃和解決“三農”問題,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項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和惠及億萬農民的偉大事業,必須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一)培育新型農民,凸顯主體地位

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是發展農村的主力軍。在農業日益現代化的背景下,新農村建設要求建設主體的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逐漸提高。因此,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培育新型農民,通過各種渠道大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從而不斷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的效益。

首先,要抓好農民的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培訓。當前農民知識水平低、素質不高是收入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就要求我們要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和培訓,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因此我們要整合現有的教育培訓資源,構建適合農民不同層次需求、符合勞動力市場要求的農民教育和培訓體系。這個教育培訓體系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導性培訓,即主要開展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面的培訓。二是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和操作規程的要求,以定點定向培養為主,重點是家政服務、餐飲、酒店、保健、建筑、制造業等行業的培訓。三是開展農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訓。這種教育培訓主要是以推動農業綜合開發以及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為核心的實用技術培訓。[3]在構筑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時,要讓農民感到適合自己學,能夠學到東西,愿意參加培訓。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開展“職業教育富民”工程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要增強培訓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圍繞城市產業發展所需,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開展“訂單”培訓,將農村勞動力盡可能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調動和激發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

其次,要抓好農民的思想道德和社會公德教育。通過加強對農民的思想道德和社會公德教育,樹立和培養文明新風。對普通農民群體,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以“小家”的和諧構筑“大家”的和諧。對率先富裕起來的農民骨干,加強形勢政策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使其始終走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沿,同時教育他們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為家鄉建設和群眾富裕多做貢獻。對農村黨員干部,著重加強黨的基本政策、路線、方針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增強他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同時,加強市場經濟知識培訓,不斷增強農村黨員干部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本領,使他們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4]

(二)增加農民收入,發展新興產業

農民增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環節,而要實現農民增收,當務之急就是一方面要大力培植農村新產業,不斷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盡快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農業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著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有機結合。

首先,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新形勢下增加我國廣大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圍繞市場需求,因地制宜調整了農業生產結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無論從所有制來看,還是從區域布局來看;無論是從產業來看,還是從成品來看,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不足。因此,廣大農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主動適應大中城市農產品需求,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品種結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農業生產體系。在實際工作中,應該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要圍繞市場需求,堅持種養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一起調,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綜合商品率和經濟效益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發展的綜合素質和效益。在狠抓龍頭企業和搞活農產品流通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產品、優質產品、無公害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通過科學規劃,實行區域化布局、規?;a、企業化經營,創造一批名產區、名產品、名品牌,形成一批種養業帶和出口創匯基地。三是要突破傳統觀念,大力發展都市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5]

其次,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生態農業。北京大學厲以寧教授指出,生態農業是依靠農業系統內部來維持土壤肥力,促使農業穩定、持續生產的一種農業。它的優點在于導致生態的良性循環,使社會既能穩定地、持續地取得豐富的農產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使社會生活質量提高。它絕不是回到傳統農業或者回歸自然,它是農業發展向生態合理方向轉化,是一種農業發展模式。[6]因此,我們要堅持“經濟循環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理念,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基本原則,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農業循環經濟,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通過培育和完善農業產業鏈,逐步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清潔化、資源化和產品的無害化。各地區應根據實際構建農業產業鏈,如“糧食種植―畜禽養殖―畜產品精深加工―廢棄物處理再利用”生態循環鏈、“畜禽養殖―糞便―沼氣(或糞便生化處理加工)―有機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鏈、“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生態循環鏈等。同時按照“提高認識、依法監管、加大投入、防治并舉”的原則,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加快規模養殖場糞便凈化和生活污水凈化處理設施建設,以期有效遏制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實施農村環境清潔工程,改善農民生活環境。[7]

(三)加快農村改革,組建新型組織

在新形勢下,加快農村改革步伐,組建和發展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不僅有利于廣大農民增收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助于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農民的市場化程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各級政府要從實際出發,緊緊依托和圍繞當地的資源和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突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類經濟組織和相關部門的力量,形成多模式、網絡化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一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圍繞本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采取引導農民自辦、農村能人領辦、與龍頭企業合辦、依托基層供銷社主辦等方式創辦合作社,幫助農民擺脫信息、市場、技術及資金等方面的制約,解決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二是積極組建農產品行業協會。圍繞主導產品,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批發市場,廣泛聯合生產、加工、銷售等各方面的企業、組織和個人,積極組建各類農產品行業協會。三是積極推動農民經紀人組織建設。發揮農村販運大戶、經銷大戶等“鄉土人才”的作用,圍繞發展“合同農業”,創辦農民經紀人協會,使經紀人個體變成能人群體,擴大規模、形成合力。四是發揮供銷社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中的“引領”作用。供銷合作社姓農屬商,擅長流通,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其經營、人才、網絡優勢,引導或聯合農民發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廣泛吸收農村種植、養殖、加工、運銷大戶、經紀人人股,改變資本結構,形成“龍頭企業 +專業合作組織 +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五是圍繞主導產業、龍頭企業、訂單農業和特色產業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立足各地資源優勢,按照產業類型和產業布局,引導農民發展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產品向“專、精、特、優、新”的方向發展。[8]

(四)以和諧社會為載體,塑造鄉風文明新風尚

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鄉風文明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在農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農村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鄉風文明建設不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動力,而且還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新鮮血液。[9]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緊貼實際,與生產文明、生活文明、環境文明和文化文明建設相結合,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為此,一是要加強“思想文明”建設。這主要是指在廣大農民中樹立愛黨愛國、遵紀守法、崇尚道德、開拓創新的意識和觀念。通過建立和創辦有線廣播、宣傳欄、黑板報、村報村刊、局域網等宣傳載體,緊扣政策和形勢,對農民進行黨和政府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規、公民道德建設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等方面的教育。二是要加強“環境文明”建設。這主要是指在廣大農民中倡導自覺維護及美化環境的意識和行動。要引導農民逐步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生活污水循環利用、改造廁所、清潔房屋墻面、有序擺放院內物品及室內家具等;要通過宣傳教育和創新管理制度,如采取公共場所劃分“責任區”、可回收垃圾換日常生活用品、建立保潔員隊伍等措施,在廣大村民中逐步樹立起愛村如家的意識,引導他們自覺維護村容村貌的實際行動。三是加強“文化文明”建設。這主要是指讓廣大農民享受科學、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生活。要立足本村實際,不斷創新農村文化活動的載體和節目,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滿足農民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潛移默化地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四是要加強“家庭文明”建設。這主要是指營造尊老愛幼、奮斗致富、勤儉節約的和諧家庭氛圍。要妥善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建設禮儀之家、友善之家、和睦之家;要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設學習之家、健康之家、節約之家;要倡導積極的生產方式,在勤勞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好,建設富裕之家、小康之家。五是要加強“鄰里文明”建設。這主要是指營造互敬互愛、互幫互助、寬人嚴己的和諧鄰里氛圍。鄰里之間為人處事要態度寬和,多體諒、理解別人,不要斤斤計較。六是要加強“服務文明”建設。這主要是指營造熱情待客、誠實守信、清潔衛生的和諧服務氛圍。對前來參觀游玩的客人,要熱情周道,要誠實守信,要保質保量,要清潔衛生,讓客人吃好住好,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了解農村、關注農村、支援農村。[10]

上述措施,集中完整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同時有機地統一在科學發展觀思想體系之中。

第一,堅持以農民為主體,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價值理念。胡錦濤同志指出,廣大農民群眾是推動生產力發展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而把農民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恰恰貫徹和落實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即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只有把農民視為建設新農村的基本依靠力量,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新農村建設的每一個目標,都是緊緊圍繞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確保讓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受益者等等這些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處處體現了以農民為本的思想。[11]

第二,堅持以生產發展為中心,集中體現了“發展是硬道理”的觀念。發展農村經濟,統籌城鄉發展,是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才能真正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和和諧發展;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物質基礎。

第三,堅持體制機制創新,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如通過發展和創新農村經濟組織,把先進的生產方式、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運用于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加速了現代生產要素的積累,從而實現了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這種以改革為途徑、改革為動力、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思想,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12]

第四,堅持規劃優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各地堅持從實際出發,在搞好科學規劃和抓好試點示范的基礎之上,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擯棄了強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思想傾向,不搞形式主義,使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總之,踐行科學發展觀,努力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學發展之路,必將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出現新局面,而農村的繁榮富強,也必將推動整個國家的和諧發展。

[1]邊積步.近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觀點述要[J].前進,2006(3):36-37.

[2]孫續功.科學發展觀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前進,2006(3):24-25.

[3]劉藝紅.關于農民培訓的幾個問題 [J].經濟論壇,2005(10):101-102.

[4]吳前進.在全市新農村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06-03-07)[2006-03-09].http://www.tongchuandaily.com/bdyw_article.asp?id=733.

[5]湖北省統計局:調整湖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思考[EB/OL].(2003-06-25)[2009-05-06].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33728&record=1839.

[6]厲以寧.農村城市化與可持續發展[N].光明日報,2001-01-11(1).

[7]劉俊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EB/OL].(2006-03-21)[2009-06-06].http://www.dl.gov.cn/gov/mayor/13051_118649.htm.

[8]楊連衛:隆陽區加快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思考[EB/OL].(2008-05-04)[2009-08-02].http://www.lyxw.gov.cn/sy/ShowArticle.asp?

[9]王滔:鄉風文明:建設和諧新農村[EB/OL].(2006-03-09)[2008-07-27].http://www.lwlm.com/html/2008-07/98203.htm.

[10]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鄉風文明:不能不干的六件事[EB∕ OL〗.(2009-6-8)[2009-08-02].http://www.bjnw.gov.cn/xncjs/xncjszw/200708/t20070801_83872.html#.

[11]何麗芬: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EB∕ OL].(2008-06-02)[2009-03-04].http://www.lw lm.com/(sndr3145mpbqlz32w5kbx wfx)/Socialis m/200903/275420.htm#.

[12]鄭杭生,等.以科學發展觀引領新農村建設[N].南方日報,2006-03-23(1).

猜你喜歡
文明科學農民
請文明演繹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漫說文明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科學拔牙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