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子山村人地關系優化調控對策

2010-10-20 07:27歐陽玲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年12期
關鍵詞:母子農牧民山村

歐陽玲

(赤峰學院 環境與資源系,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母子山村人地關系優化調控對策

歐陽玲

(赤峰學院 環境與資源系,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根據母子山村實地調研結果分析:該村人口眾多,貧困現象突出,人地關系矛盾突出.要使這一地區貧困狀況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人地關系優化,就應該對這一地區的產業結構.

母子山村;人地關系;優化調控

母子山村位于敖漢旗中部,清末前以牧業為主,清末后轉變為農業為主牧業為輔,成為科爾沁沙地農牧交錯帶的一部分[1].由于生態環境的脆弱、農牧轉換,該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現象嚴重,并且該村人口眾多、貧困現象突出,人地關系惡化.敖漢旗是典型的國家級貧困縣,母子山村是其中典型的貧困村[2].據1996年和2008年貧困狀況統計,1996年貧困戶占總戶數的48.72%,2008年貧困戶占總戶數的72.64%,比1996年高出24個百分點,1996年貧困人口占總人口49.13%,2008年貧困人口占總人口71.97%,比1996年高出23個百分點,13年間母子山村農牧民的貧困狀況并沒有好轉,人地關系矛盾突出.

根據母子山村調研結果分析,要使這一地區貧困狀況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人地關系優化,使之在科爾沁沙地農牧交錯帶生態體系中得到可持續發展,就應該對這一地區的產業結構、水源狀況、農牧民整體文化素質、政府調控力度、交通現狀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的優化調控.脫離貧困狀態.母子山村除自然條件本身較為脆弱外,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脆弱的生態環境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在時空上加劇了生態系統的退化.所以,實施生態恢復工程和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均GDP,就必須做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生態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雙贏機制.

1.1 優化種植業內部結構

1 優化產業結構

母子山村地處偏僻丘陵山區,交通不便,市場信息匱乏,農牧民缺乏對地域適應性強、技術性高、經濟價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經濟作物的認識,這種觀念上的保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種植結構的優化,2006年種植結構中,糧食作物占77%,經濟作物只占23%(圖1,圖2),通過這一比率的對照,經濟作物還存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農牧民應該在積極主動了解市場信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拓展適合地區生長的其它經濟作物的種植,以提高單位土地的生產力.如藥材、蔬菜、瓜果、花卉等園藝經濟作物,必要時可建立集中專門生產的經濟作物的商品基地,最終由市場進行優化種植結構的科學調控.

使其種植業、牧業、林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協調發展,以提高農業系統的總體功能與效率,首先是通過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主要是種植業結構和畜牧業結構的調整,建立糧、經、飼的多元結構,在本地區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適當壓縮糧食作物的種植比重,加大經濟作物與飼料作物的種植面積.其次是加快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一產業嚴重制約了該地區經濟發展與退耕還還草的順利實施,阻礙了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改善.以上兩個方面的調整應該把維護當地農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只考慮結構上的調整和生態的恢復,而不考慮經濟上的發展,很難使這一地區的農牧民真正的

1.2 優化林業結構

母子山村林種單一,林地多為油松、楊樹、柳樹、榆樹、山杏樹幾個品種,但在調查中發現,80%以上農戶的庭院都種植各種果樹及其他經濟樹種,且長勢很好,可見這一區域適宜于部分果木及其他經濟林木的生長.母子山村擁有極大的林業資源潛力,每年雨季,林中繁生的各種菌類、生長在固定沙地中的黃柳、沙棘果、山杏等,這些都是發展以林業資源為原料相關產業的契機,因此應該進一步推進林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在適應生態建設與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以林業資源培育為基礎、以精深加工為帶動、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的林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1.3 優化牧業結構

進一步退耕還林還草,減輕草地生態系統壓力,增加人工草地面積,提高牧草地的牲畜承載力,優化畜種結構,積極發展畜牧養殖.

增加人工草地,提高牧草地的牲畜承載力可由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①在低矮的林地中播撒草種.在母子山村實地調查中,各自然村的林地行距都在3.4 m以上,樹木高度大多在9 m以下,行株距間都為自然生長的野草,而與之相鄰的牧草地長勢很好,因此通過在低矮的林地中播撒草種可擴大人工草地面積;②合理人工播撒優良的飼料草種整治荒山荒灘.目前各村的牧場僅限于坡荒地、溝坡地、沙荒地(已固定沙地),草場承載過度,可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對這部分草場進行人工草籽撒播,增加單位草地的牧草產量;③對于已固定沙地的灌木林撒種草籽,實行林草混種;④飼料來源力求多元化,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牧草的補充,實施季節性禁牧或輪牧緩解牧場壓力.

積極發展畜牧養殖,優化畜種結構以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實行科學養畜,在政府的引導下,控制家畜存欄總數,提高家畜出欄率與出欄周期,提高牧業生產效率.建立牛羊育肥基地,健全飼料生產加工、飼料儲藏體系,由政府協調當地以禽畜產品為原料的生產企業,建立禽畜產品的市場體系;②在政府的引導下引進優良品種家畜,優化調整畜群結構,建立健全畜種改良配套方案及設施,強化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立健全畜禽疫病防止體系,普及科學飼養教育.在調查中發現,9個自然村中,沒有一個畜牧改良配種站,全村僅有的一個鄉村獸醫已因打工外遷,絕大多數家禽家畜都為本地化,還沒有經過科學意義上的改良或雜交.因此這一地區的畜種優化,是實現調整畜牧業生產方式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1.4 加強第二、三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是這一地區的薄弱環節,在2006政府統計數據中,第三產業只占總收入的9.86%,全村沒有衛生所,只有1個醫藥店,鄉村醫生1人,投資不到6000元的小日用品商店兩家,14家米面加工點,常年跑運輸的農用車7輛,木工4人,泥瓦匠11人,電器維修1人,全村有3處建筑用料砂石場,可見該地區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極不發達.正是因為第二、三產業基礎低,所以存在更大的發展空間.可通過政府干預采取以下措施拉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①發展中小型畜產品深加工、糧食深加工企業,由原料商品轉換為具有高附加值的市場終端產品;②現有的砂石資源應在政府有計劃開采的干預措施下進行,防止生態破壞性開采;③政府應出臺有利于農牧業發展的招商引資政策,吸引以糧、禽、畜為加工原料的生產企業到該地投資設廠;④由政府組織農村醫療培訓,設立鄉村診所,加強農村醫療服務工作.

2 改善水源狀況,實現對天然降水有效時空調控

水資源的匱乏是制約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子,如何改善當地水資源狀況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來說具有決定性意義.就當地的水源現狀和地形地貌特征,結合實地調查情況,要想使這一地區的水源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如何提升地下水位,這一方法不是普遍的,也是很難實現的,母子山村的地形地貌恰好具備這一天然條件,9個自然村依次由南向北沿溝谷兩岸的山體斜坡分布,每年6~8月份是溝谷山洪暴發的高峰期,大量的山洪沿溝谷主干道匯入老哈河,如果這部分山洪能得到科學的調控和合理的利用,就能夠使沿溝谷分布的各村水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具體措施為:①發動各村農牧民以大會戰的形式分段儲集山洪,降低水利工程勞動成本,從源頭至布登皋下游處設四處攔洪壩建立小型水庫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匱乏的狀況.②經過分段儲集山洪治理,這一區域的水資源體系將重新進入良性循環,在溝谷沿兩岸大量種植經濟樹種(如果樹等)以保持兩岸水土流失,水庫中可發展養殖業,撒放魚苗、放養鴨、鵝等,可建立立體生態系統,發展農村生態旅游.③將大面積的坡耕地改為水平梯田,使地表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3 提高農牧民整體文化素質,實現科教興農計劃

3.1 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

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并受到基本教育,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一是面對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強致富發展的本領;二是法律知識培訓,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真正達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3.2 加大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

抓好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增加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成立村級文化站,是開展文化活動的基本條件,培養一批有真才實學的文化干部隊伍,為群眾文化事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要根據各村人口布局、地域特點、經濟條件有計劃地創建一批具有實用價值的文化設施,如科技輔導站、圖書室等.積極培養農村業余文藝團隊,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4 加大政府調控力度,強化政策的微觀調控

4.1 制定農牧區的科學發展規劃

政府應總結多年來人地關系的建設發展教訓,積極借鑒農牧交錯區內已取得良好生態效益的成功經驗,聘請或咨詢專家學者,針對農牧交錯區所存在的問題作深入的調研分析,制定適合本區域的長期發展目標,以治山、治水、治田、治林、治牧、治人、治法等綜合體系優化區域內的人地關系,使這一地區盡早的脫離貧困.

4.2 強化鄉、村政府行為

在改善生態環境、平衡人地關系的進程中,政府應發揮其核心主導作用,積極協調各部門、各行業、各社會團體、各種經濟形式,協調當地農牧民,使各方力量積極配合,協調統一地參與到平衡區域人地關系的進程中來.

4.3 加強政府監管力度

尤其是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政府應彰顯其強大的監管力度,嚴格限制私墾荒地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制止一切不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的農業行為,確保國家各種政策措施在農村基層落到實處.

4.4 加強農業信息建設

加強政府對農牧業信息的掌控,建立健全鄉、村信息中心,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資源共享優勢,積極掌控農、林、牧產品的市場供求信息,使政府以市場變化為依據進行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通過信息資源的整合,以信息搭建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市場為引導開拓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4.5 加強農村統計工作

以科學、實事求是的農村統計數據作為政府決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據,加強數字化信息建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4.6 實施勞務輸出,促進人口城鎮化進程

母子山村人口嚴重超載,人口的大量流出是脫貧、減緩人地矛盾的重要舉措.因此,政府應組織農牧民有序外出務工,進行勞務輸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優勢,可以加快人口的城鎮化進程,安置農牧民的進城問題,為其改善生活條件,解決子女的入學及住房等問題,政府從政策上應給予大力的支持,防止進城的農牧民又成為新的城市貧困人口.

5 改善當地交通狀況,實現村村通車

發展經濟,交通先行.母子山村的交通極為不便,有的地方還只能走人不能行車,個別村莊農田收割還要人扛、畜馱,道路多為土路和溝谷砂石路,溝谷間坡大、谷深(最深處30 m,溝寬530 m,最緩坡度25°以上),部分地區機動車無法進入,阻礙了同外界的聯系,給這一地區的農牧產品交易帶來極大不便.改善交通狀況適宜以下措施:一、該村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砂石資源,政府應充分利用這一自然優勢,組織當地農牧民積極改善交通狀況,母子山村離公路較近,最近處只有4~5 km,公路工程量相對不是很大,可采取分段逐年推進的治理措施,在農閑季節發動廣大農牧民有組織有計劃的以會戰形式推進修路工程.二、一處工程,兩項成果.應結合水利治理工程推進村間道路改善,部分攔洪堤壩既可攔水又可做橋,使溝谷間的通車距離縮短,最終實現村村都能通車.

結合以上措施可使這一地區的交通得到很大改善,讓外面的世界走進來,使這里的村民和農牧產品走出去,這對于促進該區域的經濟繁榮,最終走出貧困、達到人地關系的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1〕烏蘭召蘇木發展史.敖漢旗檔案館.案卷號:1.

〔2〕敖漢旗志.第一章,建制沿革.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K 901

A

1673-260X(2010)12-0164-03

猜你喜歡
母子農牧民山村
山村日出
母子相依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尷尬
山村一天一個樣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尷尬
農牧民初中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于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的思考
沉寂山村崛起時
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農牧民增收幾點思考
關于巴林左旗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調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