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河臨潼水文站洪水組合分析

2010-10-30 05:13黨憲軍
陜西水利 2010年2期
關鍵詞:張家山臨潼涇河

黨憲軍

(陜西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陜西 西安 710068)

1 臨潼站河段概況

臨潼水文站為渭河干流站,設于1961年,位于臨潼區行者鄉,集水面積97299km2,河床是由紅粘土和細沙組成,基本斷面上游1000m和下游3000m處均有彎道起控制作用。由于受三門峽水庫的影響,沖淤變化較大,一般水位在356m左右開始漫灘。臨潼站距渭河入黃口157.4km,上游約53.7km處有渭河干流咸陽水文站,上游左岸約16.6km處有支流涇河匯入。涇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在高陵縣注入渭河,流域面積45421km2,占渭河流域總面積33.6%,干流河長455.1km。張家山水文站為涇河主要控制站,距臨潼站約74.9km;右岸有支流灃河、決河、灞河匯入。

2 臨潼站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2.1 暴雨特性

暴雨是陜西省河川徑流補給的主要來源,由于日照強烈,地面熱力條件較好,在一定水汽條件下,遇到有利地形條件時,特別是在山坡迎風面的抬升作用下,往往發生短時強烈暴雨。渭河流域的暴雨一般發生在中上游地區。此流域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氣候干燥嚴寒,降水稀少;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炎熱多雨。故該流域暴雨的環流形勢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中高緯度西風槽、青藏高原熱帶高壓影響。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 573mm,7、8、9、10 四個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降水區域分布規律為南多北少,西多東少。秦嶺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達800mm以上,而渭北地區僅540mm。強度大、歷時短、范圍小是渭河流域暴雨的主要特點,最突出的如寶雞縣曹家溝1985年5月3日4h降雨555mm(調查值),籠罩面積僅為90km2。長歷時、大面積暴雨偶爾發生,但比較少見,如2003年、2005年渭河秦嶺北麓暴雨等,歷時均在兩天以上,面積數萬平方公里,這種暴雨發生災情往往最為嚴重。

2.2 洪水特性

咸陽到臨潼洪峰傳播時間在8h左右,張家山到臨潼傳播時間在7h左右,洪峰流量越大,傳播時間越短。一般情況下,洪水來源于渭河咸陽以上,在下游峰型表現為矮胖,且含沙量低,較大洪水往往對渭河下游河床產生沖刷作用;而涇河洪水往往峰型尖瘦,匯流時間短、流速大。大洪水對渭河下游河床產生沿程沖刷,而且遇到高含沙大洪水時,在渭河下游有可能出現“揭河底”沖刷的特殊現象。若遇涇河小水大沙,洪水往往產生大量的沿程淤積??傮w來講,隨著年代的推移及河床淤積的加劇,洪水過程線由尖瘦逐漸變得矮胖,洪峰出現時間明顯錯后,洪水歷時也顯著延長,呈現出歷時變長、水位變高和峰現時間錯后以及災害損失加劇的特點。

3 臨潼站洪水組合分析

3.1 臨潼水文站洪水產流區

臨潼站洪水主要是來源于涇、渭河中上游的暴雨,其洪水的大小、時空分配受降雨區域所控制。從歷史洪水看,影響臨潼站洪水的產流區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位于渭河上游甘肅境內,容易形成干流型洪水;二是陜西境內寶雞至臨潼之間渭河南岸的秦嶺北麓產流區,容易形成混合型洪水;三是涇河上游產流區,容易形成支流型洪水。上游暴雨由于受隴山的阻隔很少向下游移動,所以洪水峰值不高,而洪量較大。渭河上游和涇河上游常處于一次大暴雨的籠罩區,所以下游洪水大小主要取決于渭、涇河洪水是否遭遇,若相遇會形成峰高量大的洪峰。

3.2 臨潼水文站洪水組合分析

根據渭河干流臨潼站4000m3/s以上大洪水實測資料分析,發現渭河臨潼站洪水組合有三種形式:干流型洪水、支流型洪水和混合性洪水。

3.2.1 干流型洪水

干流來水型洪水是指臨潼站洪水主要來自渭河干流林家村站,林家村站洪峰流量占臨潼站洪峰流量的50%以上。如1970年8月28日至9月1日,渭河、涇河上中游連續降雨,降雨量在50m~115mm之間,降雨中心在寶雞西部、甘肅東部,最大點雨量為隴縣清河里115.6mm,降雨由西北向東南遞減,致使渭河林家村站8月30日11時出現3300m3/s的洪峰,經過沿程迭加,8月30日20時29分到達咸陽站洪峰流量為5050m3/s,于8月31日3時12分在臨潼出現5520m3/s的洪峰。典型的洪水還有“54·8”洪水、“66·7”洪水、“73·8”洪水。

表1 渭河臨潼站干流型洪水組合分析

表2 渭河臨潼站支流型洪水組合分析

表3 渭河臨潼站混合型洪水組合分析

3.2.2 支流型洪水

指臨潼站洪水主要來自涇河張家山站或其它支流各站進入干流后疊加產生的洪水,咸陽以上來水占臨潼站洪峰流量應小于10%。如1996年7月26日至28日,涇河上游降暴雨到大暴雨,降雨中心在陜西省的隴縣和甘肅慶陽地區,鎮源縣平泉鎮降雨122mm,其余地區在25mm~100mm之間,渭河、涇河中下游降雨量在25mm以下。受降雨影響,涇河張家山站7月28日17時出現洪峰流量3860m3/s,該洪峰匯入渭河時與咸陽站60m3/s相應流量及支流流量迭加,經過9 h傳播,于7月29日2時匯入渭河后在臨潼站出現洪峰流量4170m3/s。典型的洪水還有“66·7”洪水、“73·8”洪水。

3.2.3 混合型洪水

混合來水型洪水是指臨潼站洪水來自于渭河干流林家村站及支流各站,林家村站洪峰流量占臨潼站洪峰流量應小于50%。如2003年8月下旬以來,渭河流域經歷了40多年未有的大范圍、長歷時、高強度的降雨過程。降水量50mm以上面積達12.34萬km2(1954年為5.01萬km2)。秦嶺北麓9月份3日、5日、7日的降雨量分別達157mm、228mm、332mm。強降雨過程在渭河下游形成了首尾相連的六次洪水過程。通過對六次洪水的分析,發現第一次洪水來自涇河,張家山站洪峰流量4010m3/s,與渭河干支流洪水匯合后,臨潼站8月27日出現洪峰流量3200m3/s的洪水。其余洪水主要來自渭河干支流,尤其第二次洪水過程中,林家村站8月29日出現洪峰流量1360m3/s,魏家堡站30日2時出現3180m3/s,咸陽站30日21時出現洪峰流量5340m3/s,與涇河張家山站流量722m3/s及灃、灞河洪水合成形成臨潼站8月31日洪峰流量5090m3/s的洪水。典型的洪水有“62·7”洪水、“68·8”洪水、“77·7”洪水、“81·8”洪水、“92·8”和“05·10”洪水。

4 不同類型洪水對河道的沖淤影響

渭河是一條易沖易淤的河流,大洪水以沖槽淤灘為主,中型洪水多以沖刷河床為主,沖刷的強度以及洪水大小與暴雨時空分布、降水強度等因素有關。臨潼站又位于涇、渭匯流區附近,其斷面的沖淤變化不僅受涇、渭河來水影響,而且受三門峽庫區淤積上延的影響。統計臨潼站歷年洪水情況可知,建站初的1962年7月28日洪峰流量4610m3/s,相應水位355.93m,1975年10月2日洪峰流量4600m3/s,相應水位357.20m,同流量水位抬升了1.2m以上;而2003年9月20日洪峰流量4270m3/s,相應水位357.9m,較1962年同流量水位抬升接近2.0m;臨潼建站以來最大洪峰流量7610m3/s發生在1981年8月22日,相應水位357.97m,和2003年9月20日的洪峰水位接近。臨潼站歷史洪峰水位358.58m,出現在2005年10月2日,對應洪峰流量5270m3/s??梢?,渭河下游河床的抬升,過洪能力的銳減,使得三門峽庫區的防汛形勢越來越嚴峻。

5 結語

由于洪水來源和組成情況不同,不同遭遇類型的洪水具有不同的特性。通過對多年的洪水資料分析,可以看出臨潼站發生的混合洪水,其半數以上來水產生于省內,多數情況下降雨區移動方向與河道洪水匯流方向相同。因此,洪水演進中具有峰值增大、峰型變胖的規律,而且洪水歷時較長,往往出現復式峰。以支流來水為主的洪水具有突發性,洪水歷時較短,洪水陡漲陡落的特點十分突出,洪水的來源主要是涇河張家山站以上,而干流洪水很小,演進過程有一定規律性,容易預報和防范。干流型洪水產匯流面積大,且洪水持續時間長,危害嚴重。對現有統計資料中所出現4000m3/s以上大流量的洪水分析后,發現渭河干流洪水和區間洪水遭遇是形成下游較大洪水和造成洪水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臨潼站近幾年出現較大洪水的情況在不斷增加。由于河道情況的變化和水利工程的修建,涇、渭河的洪水特性也在發生變化,給洪水預報帶來了很多困難。但是,可以通過建立標準適度、功能合理的工程體系,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和建立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實現氣象、水文監測預報現代化,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以防汛基礎信息的數字化為防汛調度決策科學化提供支撐,提高指揮決策科學水平。在這些先進的平臺支撐下,充分認識洪水,提高預報精度。陜西水利

猜你喜歡
張家山臨潼涇河
寶應縣涇河鎮創成市級“僑之家”
幸福的涇河水
巢湖張家山古村落資源價值及其發展的思考
幸福的涇河水
臨潼石榴
涇河張家山站水位流量關系分析
涇河源水文站非汛期巡測方案檢驗
張家山風場機組變頻器技術改造實踐與研究
張家山漢簡古醫書研究綜述*
強力打造《臨潼預防之窗》突出臨潼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