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戲劇的大團圓結局來看中國民族文化

2010-11-16 07:09姚戰
劇影月報 2010年6期
關鍵詞:團圓悲劇戲劇

■姚戰

中國古代戲劇在結尾時安排一個圓滿的結局,基本成為一個相當穩定的模式:男的多中狀元,加官進爵,女的多為誥命夫人,或上天當天宮仙女,好人最終獲得最終的勝利,壞人必遭惡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生旦團圓。正如李漁所說,中國戲劇“全本收場,名為大收煞。此折之難,在無包括之痕,而有團圓之趣?!边@里李漁從戲曲的收場,提出了戲劇結局求“團圓之趣”的這種模式。我們翻開中國古代戲曲史,如果仔細研究看一下即使在公認的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中,除《桃花扇》之外,其余全都是大團圓結局,至少也有大團圓因素。如《趙氏孤兒》中的趙武,鋤奸報仇,屠岸賈被凌遲處死,他襲父祖之職為卿相;《清忠譜》的結局是周順昌榮封三代,贈謚賜塋,立祠,魏忠賢被正法戮尸,群奸七等定罪;《長生殿》的結局是唐明皇與楊貴妃中秋在月宮團圓;《竇娥冤》的竇娥獲平冤昭雪,張驢兒處以極刑。其他悲劇大團圓就更普遍了,團圓之作,比比皆是,。

再仔細研究中國古典悲劇大團圓的結局,發現其中推動情節由悲轉喜的動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首先,開明皇帝恩賜團圓,清官平反冤獄得以團圓。這種結局在中國古典悲劇中占了最大的比重,最為普遍。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中,就有《竇娥冤》、《趙氏孤兒》、《琵琶記》等六個,是皇帝恩詔誥封,清官明斷昭雪的。其次,靠神、仙、佛、鬼的幫助得以團圓。這種團圓的結局也占了相當的比例?!肚逯易V》的周順昌、顏佩韋雖被奸黨魏忠賢殺害,但冤魂得到玉皇大帝玉旨,做了城隍老爺,報仇雪恨,除盡奸黨;《孔雀東南飛》的焦仲卿與劉蘭芝死后,墳上種的梧桐和松柏,均“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鳴為鴛鴦”,化為雙飛的鴛鴦鳥;《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梁、祝死后化為雙飛蝶;《牡丹亭》的杜麗娘變鬼后,冥王開恩,準其生還,與柳夢梅團圓。再次,得到家族成員的解救和朋友的幫助實現團圓?!陡]娥冤》的竇娥,靠父親為其平冤報仇;《西廂記》的崔鶯鶯由于母親的首肯成就了合法婚姻;《雷峰塔》的白素貞由于兒子許士麟祭塔,孝心感天,才獲釋放??傊?,推動悲劇結局轉化為大團圓的三種主要力量,均是外在的力量,推動力沒有一種來自主人公的自身的。

魯迅也說過:“中國人底心理,是很喜歡團圓的?!边@種“團圓之趣”模式的形成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和民族心理。很顯然,“大團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已深深地根植下來,根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土壤。中國傳統文化有三個基本特點:倫理中心、家國同構和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恰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即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中國文化的主流儒道兩家都是講“合和”的,“仁”也好,“清靜無為”也好,都不走極端,故絕對排斥悲劇的發生,而奉“大團圓”為最崇高的理想。佛教的輪回觀念、天國觀念、因果報應觀念,最終也都要求有一個各得其所的團圓結局。

形成中國戲劇“團圓之趣”模式的文化之一,是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正統儒學,其基本點是人要知天命,要和天取得一致。君王“受天命為天子”,所以是知天命的,人要無條件地服從君王。處世的妙方是“中庸之道”,“無過無不及”,追求“和平中正”的協調均衡狀態。真正的悲劇結局,是與“中和之美”的儒家美學理想相違背的,大團圓結局正好體現“中和”的規矩,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儒家的中和之美,是大團圓心理在美學理想上的體現,相信宿命論,是“團圓之趣”心理的基石。這樣在中國古典悲劇大團圓結局處,多數請出皇帝和清官主持公道就是必然的??梢赃@樣說,大團圓的結局,是獻給封建統治者一首虔誠的贊美詩,也是維護政治統治的一個法寶。另外儒家文化中處理男女關系的律條是,婦女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婚姻由父母做主,有冤仇靠父、夫、子代為申雪,榮華富貴靠丈夫兒子做大官??傊?,畢生都依附男子,婦女沒有獨立身份。儒家處理家族中男子間的關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又以孝為先。所以“父仇子報”,有冤靠后代報仇申雪。

形成中國戲劇“團圓之趣”模式的文化之二,是道家文化和道教思想。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無為”、“無欲”、“無事”、“好靜”,聽天由命的大團圓,則正好與無事相吻合。道家哲學,使中國人的心理滲進了消極遁世的因素,道家演變為道教之后,神仙方術之說在社會上的影響就更大了。道教宣揚的神仙,是長生不老,法力無邊,先知未來事的,能圓滿解決人間一切矛盾。所以,人們對于現實生活中的悲劇,要不以為意,人生是短暫的,悲歡離合,興衰際遇,都不足惜。而人一旦得道成仙,便可過上消遙自在的生活。神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玉皇大帝,是全知全能的化身,能洞察人世間的一切冤情,由他來解決悲劇矛盾就有了某種必然性。在許多大團圓結局中,是由玉皇大帝出面主持正義的。如《嬌紅記》的申純和王嬌娘死后,得到玉旨傳諭,上天做金童玉女,“二人辭世,即歸仙道。朝暮相隨,樂勝人間。此身雖死,可以無限?!庇秩缣泼骰屎蜅钯F妃也得到玉旨傳諭,到月宮團圓,永為夫婦。生前辦不到的,死后順利辦到。道教這種死比生好,天宮比人間幸福的教義,對蕓蕓眾生來說,不能說不是一種美好的憧憬和極為有力的誘惑。由此中國人的大團圓心理,又壘了一塊堅實的基石。道家文化中又講道家的劍俠風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這也促使了許多戲劇中可經借此力量而實現團圓之趣。

形成中國戲劇“團圓之趣”模式的文化之三,是佛教的文化和思想。佛教用靈魂不死,因果報應,三世輪回等一整套教義,把儒家沒有正面回答的天命作了直截了當的回答,而民間佛教又在道教天界的基礎之上,加上了系統的冥界,教義更加嚴密、完整與具象化。許多大團圓的結局,都有佛教的因果報應要素。岳飛死后成佛成仙,上天入地,秦檜王氏冥中遭刑,均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果。所謂“萬事勸人休碌碌,舉頭三尺有神靈”,“作善降之百祥,作惡降之百殃”、“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舉意早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的現世報應。人的命運是注定的了,夫妻離合,情人恩怨,也是前生注定。如柳夢梅與杜麗娘也有“姻緣之分”,連賈寶玉與林黛玉也是絳珠仙草與神瑛侍者的感情糾葛,金陵十二釵的冊子,早已注定了《紅樓夢》眾多女子今生的命運??傊?,人的命運、遭際、婚姻、生死,一切都是命運注定,由神佛掌握著,不可強求。在儒、道的基礎之上,又加上佛教,所以中國人不愿以苦難為人生的終極,主張從順境轉入逆境者,還得從逆境轉回順境,即所謂“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事”。

這種“團圓之趣”模式的出現和觀眾的心理有著必然的聯系。中國戲劇,是為觀眾而表演的藝術,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因此觀眾不但決定著戲劇的興衰,也影響著戲劇的民族特色。審美主體(觀眾)的情感、氣質、愛好、接受能力影響著審美客體(作品)的品格和風貌。中國戲曲是為觀眾娛樂的,強調娛樂性,觀眾是懷著一種輕松心情去觀看的,而在西方觀眾觀看戲劇是一種莊嚴神圣的?!皞髌嬖瓰橄钤O”(李漁《風箏誤》),中國古人這命本來就夠苦的了,哪還有富裕眼淚打發給苦戲!因此,中國的戲劇舞臺上充滿了“大團圓”。

同時,中國戲劇觀眾的主體是民間觀眾。讀者批評認為:任何讀者在閱讀作品前,意識并非一張白紙,而是已有了某種傾向性、審美要求、標準等,這些又是同讀者日常生活的經驗、藝術修養、社會思想等相關的。這種閱讀前已存在并進入閱讀過程的意識即為“期待視野”。他們還認為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一種占社會主導地位的“期待視野”。從這個角度看,我國戲劇觀眾的民間性決定了他們有不同于西方觀眾的“期待視野”和審美心理。他們忌諱分離盼望團圓,民間傳說中的鵲橋相會、梁?;葻o不表現了這種心理。這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必然影響著民間觀眾的 “期待視野”,他們盼望的即使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的美好愿望也會在戲劇中產生,用戲劇表現他們的圓滿期望。這種“期待視野”也必然影響并制約作者的創作。劇作者為了迎合民間觀眾的心理,一律寄托美好愿望的“團圓之趣”就出現了。王國維也曾說:“非是而欲饜閱者之心,難矣!”

從上面這些分析來看,我個人認為對中國戲劇是否要打破“團圓之趣”的模式,這個復雜的問題不應該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應該實事求是地,一分為二,對之進行理性的、科學的分析和看待它。這種“團圓之趣”有它積極的一面,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大團圓”為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勞動人民帶來了美好的憧憬和心靈的慰藉。中國戲劇大團圓結局可以宣泄痛苦的情感,達到自我調節的一種有效的手段。比如壞人受到嚴厲的懲辦,這就使人們出了一口惡氣,以此緩解自己現實中被壓迫的痛苦及與壞人斗爭失敗的沮喪。雖然,這實際上是一種虛幻的懲罰,對現實并沒有多大的實質性改變,但在心理上,可以減輕痛苦,達到心理平衡。其次,古人從大團圓的結局中仿佛讓自己也置身于幸福、勝利的喜悅氣氛之中,感到愉快、愜意,分享了別人的勝利和幸福,便會暫時忘記自己的苦難,沖淡了心中的痛苦,找到了精神的避風港,能在心靈上得到慰藉和安寧。

但這種“團圓之趣”的模式也有它消極的一面。社會心理學大師溫勒的“張力”理論指出:當一個人具有一定的動機或需要的時刻,在他的身體內部就必然出現一個張力系統,這個張力系統隨著需要的滿足或目標的實現會趨于松弛;反之,如果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動機受到了阻遏,那么這個張力系統就會在一定的時期繼續保持下去,并且促使他具有努力滿足需要或者重新實現目標的意向。引用溫勒的“張力”理論,我們將“團圓之趣”作為一種社會心理來分析。人們去聽書,去看戲,如果小說中劇中主人公所從事的正義事業由于受阻而停止或失敗了,那么,觀眾就會覺得必須有人繼續做下去,直至成功,這就是“張力系統還在繼續”;反之,如果小說戲曲中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那么觀眾就會如釋重負,這就是“張力系統已經松弛”。張力系統松弛了,人就會安于現狀,無所作為,這樣社會也就安定了?!按髨F圓結局”實際上也就是誘導人們的張力系統松弛。難怪魯迅先生會說“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以激起人們更強烈的對美的追求?!皥F圓之趣”的嚴重后果是導致了人的精神上的麻木。他在論述國民性問題時,說道:“中國的文人,對于人生——至少是對于社會現象,向來就沒有正視的勇氣”,“從他們的作品上來看……一到快要顯露缺陷的危機一發之際,他們總要即刻連說‘并無其事’,同時閉上了眼睛,這閉著的眼睛便看見一切圓滿……因為凡事總要‘團圓’正無需我們急躁?!边@一段話對于當時處于四分五裂、內憂外患之際卻依然沉緬于團圓夢中的中國人予以猛烈的抨擊,確實產生了振聾發聵的作用。近代從王國維到魯迅,許多人都曾激烈地抨擊過中國“團圓之趣”的模式,要改變國民的劣根性,要國人從麻木中清醒過來。要打破這種麻木的平衡心理,仍要從文學下手,破死氣沉沉的平衡,不再以和諧為美,而代之以沖突為美,讓人直面血淋淋的現實。

追求美好,希望正義戰勝邪惡是人們一種良好的心愿,從滿足觀眾的心理出發結局應該是團圓的就讓它團圓吧。但是月圓是美,月缺也是美,沒有了月缺,月圓便失去了價值。我們只欣賞了月圓的甜美,卻缺少月缺壯美著的深刻,缺乏正視現實的精神,現實生活中有時候并不是正義戰勝邪惡?!皥F圓之趣”曲折地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美感,悲劇也具有別樣的美。藝術高于生活但畢竟源于生活,生活是美好的,但不總是圓滿的。我們渴盼人間美滿,也承認現實生活中悲劇的存在。因此,對應該真實批判的東西,就應該深刻地批判,而不能硬讓不該和解的和解,不該團圓的團圓,戲劇創作要有勇氣去直面現實,正視人生的苦難,而不是去消磨人們抗爭的勇氣和斗志。所以我認為戲劇創作應該打破團圓之趣這種模式,中國的戲劇才能進一步發展。

猜你喜歡
團圓悲劇戲劇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連環悲劇
中秋節——八月十五慶團圓
傳統戲劇——木偶戲
戲劇觀賞的認知研究
你要有拒演悲劇的底氣
畫家的悲劇
論戲劇欣賞與戲劇批評
團圓的日子
近視的悲劇
團圓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