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藝術院團的演出信息及演出統計的管理

2010-11-16 07:09王美玉
劇影月報 2010年6期
關鍵詞:業務管理本場場次

■王美玉

演出信息和演出統計是表演藝術院團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內、對外的信息溝通、策劃宣傳和科學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為上級主管部門對下屬各表演藝術院團的工作考核,提供有效的信息數據保障。表演藝術院團的統計管理不同與其它行業的計算標準,它專業門類多、專業屬性強,且各藝術門類之間沒有統計標準的可比性。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標準化、規范化已不再是新名詞,而藝術表演團體的演出經營統計在國內,至今尚無一套統計管理統一的核算標準體系。為了科學、準確地反映表演藝術院團的演出經營狀況,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和掌握表演藝術院團各門類的藝術屬性和特點,在制定政策時區別對待,共性上達成一致的管理模式;二是必須有針對性的制定管理的具體細則,三是必須具有專業管理的實施辦法。這三個步驟是保證演出統計管理制度實施和落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筆者就通過自身在這方面的工作和管理,淺談一些經驗與做法,也請同行們提出寶貴的意見。

一.管理模式的確定

任何一種管理模式首先必須具備明確的目的。目的明確,制度是關鍵,內容是本質。內容決定實施的形式、內容決定實施的方法、內容決定實施的過程。因此,制定演出經營管理的內容必須考慮針對性、實用性、具體性和科學性。下面就制定一些實質性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確定管理組織框架和職能。上級業務管理部門的職能是“管理、服務、指導”,藝術表演院團的職能是“演出經營、隊伍管理、效益分配”的自主經營權利。建立分管業務管理部門和院團演出部經理負責的專項專人負責制的表演藝術院團演出經營管理模式,進行演出預告和演出經營的信息采集及匯總統計管理工作。明確“定期報告”和“隨變隨報”的制度,制定“演出預告報表”和“演出經營統計報表”,明確報表的要求和報表內容,根據實際的經營模式,建立每月初由表演藝術院團向業務管理部門“定期報告”上月的演出統計和下月的演出預告及增加演出項目的“隨變隨報”制度。為體現報表的真實、準確和嚴謹,報表需加蓋單位公章為有效報表等一系列管理模式。為增強有效地激勵機制,演出信息和演出統計管理工作,列入院團的年終目標管理責任評估驗收的綜合管理指標,進行考核。

二.管理的具體細則

作為負責演出管理的上級業務管理部門要做好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制定出具體的管理細則,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下屬各演出院團的演出經營動態,制定尊重且符合藝術生產規律、可操作的實施細則,同時認真、細致、準確地做好《演出預告表》和《演出經營統計表》匯總統計工作。為單位領導掌握一線院團的實際經營和藝術生產工作情況提供第一手信息資料。具體管理細則要求如下:

(一)《演出預告表》的信息統計管理細則

1.“演出活動名稱”?。ü潱┠?,需報演出活動的全稱,業務管理部門在年終可從中分列出大型或主要演出活動項目;

2.“演出地點”需報全稱至演出場館;

3.“演出時間及場次”,演出時間以當天演出日期上報,裝臺及出發時間不在其中;

4.“演出單位”指參加本場演出的單位;

5.“主、承辦單位”,指本場演出活動的主、承辦方;

6.“票價/經營方式”,需報售票的各種標價,演出經營方式含包場或公益性演出等;

7.“購票電話”,指票務熱線、售票聯系電話。

(二)《演出經營統計表》的信息統計管理細則

1.“演出日期”僅填寫發生演出的當天為演出日期;

2.“演出?。ü潱┠俊毙杼顚懺敿氁蜒莩龅膭∧亢脱莩龌顒拥拿Q(業務管理部門從中可分列出年度創作(新排)和復排?。ü潱┠浚?;

3.“演出地點”需填寫地名直至演出劇場或演出場地的名稱(業務管理部門從中需分列出城市、農村、工廠、社區、高雅藝術進校園、境外等的分類演出經營場次;

4.“演出場次”:(1)除了各院團獨立完成整臺演出為計算場次之外(歌舞音樂類60鐘及以上,戲劇類90鐘及以上,旅游景點一天三場或多場,按天/1場計算)。(2)組臺演出:以歌舞類(含小型音樂劇等)、交響樂類(含室內樂)、民樂類、戲劇類(含木偶)分別須達演出凈收入1萬元~4仟元并有10人以上參加演出,可以計算為1場次演出,低于此標準的,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計算場次,低于三分之一的不計算場次,無經營收入的演出場次,可列入公益性演出場次計算;

5.“參演人數”:演員、樂隊和舞美人員,包括為本場演出服務的工作人員;

6.“演出經營收入、演出支出、演出凈收入”:演出經營收入為本場演出的所有收入,原則上應填寫演出項目的開發票數據,不開發票的以實際財務入賬為準。演出支出僅核算本場演出中所發生的吃、住、行和宣傳等與圍繞本場演出相關的支出,演出凈收入為本場演出的所有收入減去本場演出的支出即為本場演出的演出凈收入;

7.“觀眾人數和上座率”:以觀看本場演出的實際觀看人數為觀眾人數統計,以劇場座位100%為計算上座率單位,進行以實際觀看人數達上座率的百分比核算。

三.管理的實施辦法

確定了管理模式和管理細則后,對有效實施演出經營的監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演出管理的實施辦法筆者認為重點在《演出經營統計表》上,這其中演出場次和演出凈收入的統計管理最為關鍵,它是實際演出經營的結果,是表演藝術院團市場化的標準檢驗。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筆者總結了以年初目標管理責任和年終考核、評估、驗收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并使這種管理制度層層有監督、環環能相扣,以實現演出經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

(一)演出場次的監管辦法

演出場次的監管辦法由兩個部分組成:即《下基層演出登記冊》和《演出登記冊》。這兩個登記冊的制定是完成演出場次的依據,也使得這種監督更加嚴謹和準確:

1.《下基層登記冊》的登記范圍:縣級以下的農村(包括縣級)、學校、工廠、部隊、城市的廣場和社區等;

2.《演出登記冊》的登記范圍,除《下基層登記冊》的地區外,其余演出均登記在《演出登記冊》中(常規演出可附演出合同書,出國境外演出可附“政府出國、赴港澳任務批件”);

演出場次證明是依據各院團(單位)所提供的,并經演出組織單位簽字確認并蓋公章后(場館或演出地),登記在《演出登記冊》或《下基層登記冊》中,并將收入進入單位財務部,方為有效演出場次。同時《演出登記冊》和《下基層登記冊》又是各院團(單位)的演出場次和演出情況的證明(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演出活動在上級主管部門蓋章),不得重復登記。每月初到業務管理部門復印備案,不登記在冊的單位,不作為年度場次考核的依據。

(二)演出凈收入的監管辦法

1.采取由集團財務統一管理制度,演出收入必須入賬集團財務部,不入賬不能作為演出收入;

2.“演出凈收入”以財務實際發生數據為準,每半年由財務會同業務管理部和院團核算確認,年終總核準;

3.財務部和業務管理部工作對接,核準演出場次,確保演出收入進賬;

4、逐年提升演出單價平均值的考核,促使各院團抓藝術生產的品牌建設、隊伍建設和劇目建設等,提高單場演出凈收入。

(三)創作(新排)和復排劇目數量的監管辦法

1.歌舞音樂類:專場主題晚會(音樂會)為/1臺計算,且新排節目占整臺演出95%以上;非專場主題晚會(音樂會)全年新排節目在年終以總節目時間達1~1.15小時/1臺計算,并需注明節目的名稱;

2.戲劇類:大戲為/1臺計算,中型戲加折子戲 1出/1臺計算,3出折子戲/1臺計算。木偶節目時間達1~1.15小時/1臺計算;

3.、曲藝類:長篇 120分鐘/1臺計算,兩個中篇/1臺計算;開篇以90分鐘/1臺計算。

(四)院團對業務管理部門的監督管理,形成監督管理機制,促使演出信息和演出管理的公正、公平和公開。業務管理部門根據院團的每月演出經營統計報表進行認真、細致、準確的進行月、季、年的統計演出場次和演出收入的分類匯總,并將統計結果向院團進行反饋確認,確保統計工作的嚴謹、真實和準確。

通過一系列的管理條例出臺,使各級院團在演出信息預告和演出統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有了長足的進步。這種責任到人、條例明確、直接與經濟利益掛鉤的管理形式使各院團在演出經營的模式方面得到了質的變化。任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失敗,其原因不全是制度和模式本身存在問題,而是不能堅持執行,凡事要善始善終,都必須遵循制度和原則,而且這種制度與原則必須是螺旋上升型的,同時還要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不斷地完善和總結,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藝術事業才能得以蓬勃的發展。表演藝術院團的演出信息和演出統計管理是反映文化藝術生產的一個側面,同時也體現了一個單位或一個地區文化藝術成果的真實寫照。通過演出統計管理,促進和激發了表演藝術院團的藝術生產力,為江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升文化軟實力提供數據保障,為江蘇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業務管理本場場次
演唱會
得分王
淺析高校辦公室業務管理的結構優化
積分榜
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系統分析與設計
“慢病防治健康行”三年直接受益12萬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