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創期的“協和會”與偽滿建國精神

2011-03-31 15:09陳秀武
關鍵詞:王道滿洲協和

陳秀武

(東北師范大學日本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24)

初創期的“協和會”與偽滿建國精神

陳秀武

(東北師范大學日本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24)

“協和會”是早于偽滿國家而成立的日本侵華團體。該團體在伴隨侵華的不斷加深與走向法西斯戰爭的過程中,先后進行過改組,使其成為嚴密的思想統制機構。其影響力十分強大,其構造滲透到從中央到地方、從縣城到農村屯里的整個滿洲地域?!皡f和會”與偽滿政府表里一體,成為宣傳偽滿建國精神的有力武器。

協和會;偽滿洲國;建國精神;精神母體

所謂“協和”,主旨在于“協調、和睦”。按照這種解釋推廣開來,“協和會”也應該是以此為目的而結成的團體。但作為侵華主力團體之一的“協和會”,其“協和”的基準是什么、“協和”的主調在哪里、“協和”的目標歸趨在何處等等,是學者們無法回避的問題。就像圍繞“侵略”與“開發”等敏感話語,不斷追問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失敗后,究竟留下了什么的那樣;“協和會”為踐行偽滿建國精神而開展的協和運動,牽扯的諸多問題及帶來的啟示意義,仍為學者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一、“協和會”的“協和”基準與偽滿建國精神

“侵略”與“開發”,表面看來是兩個內涵不一的概念。在涉及偽滿洲國相關問題時,圍繞“侵略”與“開發”,中日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中國學者慣用“侵略”,日本學者則極力掩蓋問題的本質而選用“開發”。如果從問題的思想原點出發考慮,或者從最基本的國際常識來梳理的話,異族入侵的本身就是侵略。因此,在這個意義上,“開發”等同于“侵略”的邏輯范式便很容易就建立起來了。也就是說,關乎偽滿問題,“開發”成了“侵略”的代名詞。同樣,對“協和會”進行分析與探究時,放在這個原點上來加以思考似乎更為合適。

以異族入侵為前提、以入侵者為主體發起的“協和運動”、構想的“協和黨”、以及后來組建的“協和會”的團體組織等,追溯根源其本質是侵略性的。站在“侵略性”這一定論層面回望“協和會”的成立過程、綱領章程、機構設置等,是所有迫近“協和會”研究主題的學者應該預先具有的思想準備。

1932年7月25日,“滿洲國協和會”[1]562在偽政府國務院正式成立。名譽總裁、名譽顧問、會長等,分別由偽滿執政溥儀、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和偽滿國務總理鄭孝胥擔任。此外,長期以來一直為“協和運動”貢獻力量的橋本虎之助(關東軍參謀長)、駒井德三(偽滿國務院總務廳長官)、板垣征四郎(關東軍高級參謀)等擔任名譽理事。張燕卿任理事長,謝介石任中央事務局長,中野琥逸任中央事務局次長[2]。實際在其成立前,伴隨偽滿建國,主倡“協和運動”以及構想“協和黨”的行動就已經如火如荼展開了。

關乎“協和”的基準,涉及的相關問題有以下幾點:(1)尋找能夠進行“協和”的各對象間的“同質”的存在。也就是說,要想以日本帝國主義為主軸,來構建協同、和化的同心圓國家、開展協和運動,其各對象間在“本質”上應該具有相似性或相近性。即《滿洲評論》主筆之一的小山貞知所宣揚的“現如今,世界正處于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戰爭漩渦中。其混亂的尖端地區是支那大陸,因之,滿洲三千萬民眾從混亂中獨立出來。日本恰好與滿洲國毗鄰,在地理上幾與滿洲國處于同樣境地。在歷史上,與滿洲國有剪不斷的聯系;在國防上、經濟上,日滿之親密關系舉世罕見?!盵3]2這就是日本侵略者在偽滿國家成立后,在“協和”基準上,鼓吹的偽滿國家與日本的“同質”特性。然而,從島國與陸地國家的差異、從步入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者姿態與被侵略的形象反差來看,都可以輕易地戳穿小山貞知代表的日本侵略者的“真侵略”與“假協和”的真相。(2)與“西洋”概念相抗衡的“東洋”概念的擴大。在思想層面,這是與“同質”相關聯的一種存在。也就是說,自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在區分本國與俄國的相異之處時,將俄國劃入“西洋”的范疇,而以這種劃分來突顯日本“東洋”的領袖地位。即是說,通過日俄戰爭的獲勝,日本增強了“東洋”領袖的自我認同,并將這一“東洋”概念延展到與“美國”這一西洋強國代表的對抗上來。那“東洋”作為一個思想史領域的概念,究竟外延有多大?在此,筆者不想展開討論,只想說明的是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都在其列。那“東洋”的概念何以能與“協和”的基準發生關聯?這還要從“協和會”的名稱由來說起?!皡f和會”概念是由“協和黨”演化而來的。原本由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等人,在“一國一黨”的理念下,率先籌建的。后因與“不偏不黨”的建國理念相左而改稱“協和會”。即石原莞爾在論證“滿蒙的價值”時,將“東洋”概念顯在化了。他曾強調指出:“因歐洲大戰,世界上正在形成五個超級大國,其結局應該回歸到一個體系中來。該體系的統制中心,應該由代表西洋的美國與作為東洋選手的日本,通過爭霸戰爭來決定。即我國必須迅速以獲得東洋選手的資格為國策的根本?!瓡r下,為了獲得東洋的選手權,關鍵在于將勢力圈擴展到必要的范圍中去?!洚攧罩本驮谟诮鉀Q滿蒙問題?!盵4]這樣,“東洋”、“滿蒙”與“協和”等概念順理成章地被連接到同一思想鏈條上了。(3)“滿蒙是我國的生命線”[5]66的邏輯延伸。如何統治作為本國“生命線”的地域及人民,是日本侵略者絞盡腦汁思索的問題。既然“滿洲國是生命線”,那保護好生命線便成為一切行動的準繩。因而在這個意義上,“滿蒙是我國的生命線”的邏輯便巧妙地成為“協和”的基準之一。關于“生命線”的重要性,松岡洋右認為,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都存在著與本國生死攸關的“生命線”。正像“直布羅陀海峽與馬耳他之于英國的重要性、加勒比海之于美國的重要意義那樣”,“滿蒙”無論在“國防上還是經濟上都是我國的生命線”[5]68。(4)“九一八事變”的“實質”。對于日本侵略者來說,“九一八事變”的思想史意義,體現于“確保日本生命線”的實踐中,外化為“滿洲國獨立”[3]3的既定成果上,彰顯于肇始“協和”的諸多努力中。之所以“協和”被日本殖民者提起并無限地被擴大宣傳,是由于滿洲地界不“協和”的因素太多。1931年9月19日拂曉,日本外務省接到了來自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的616號電文,其內容如下:“18日午后十時半,滿鐵本線柳條溝(當地北大營附近)路段鐵路發生爆炸事件。關于支那兵的處置,我方出動守備隊,于北大營附近日支軍隊交戰,警察接到情報立即(午后十一時)向在支公使及各領事、在滿各領事轉送電文?!盵6]用當時日本官方語言來形容,“九一八事變”是在“當時中日兩國間極其險惡的氛圍中”產生的事件,換言之,就是“不協和”達到極點的必然結果。

總之,上述的“同質”性也好,“東洋”概念的擴大也罷,抑或是“滿蒙生命線”的邏輯延伸,都在“協和”這一話語的鼓噪下,與偽滿建國精神的核心思想“王道主義”、“民族協和”發生連接,并以協和會的“本意”表達出來。

二、“協和會”的“協和”主調與偽滿建國精神

“協和會”的“協和”基準一旦確定下來,那么“協和會”的“協和”主調在哪里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當時影響力強勁、并與偽滿國家相伴終生的輿論周刊《滿洲評論》對“協和運動”、“協和會”成立前前后后的情況都有過詳細的介紹,為后人展開學術研究留下了珍貴的史料。

用一句話概括,“協和會”的“協和”主調在于所謂的“民族協和”,特指“滿、漢、蒙、日、鮮各民族共存與互相協作”[1]559?!稘M洲評論》第二卷第二十二號發表的小山貞知的《協和運動的根本精神》,更為準確地道出了“協和會”的主調。文章強調,協和運動是根據1932年3月1日的《滿洲建國宣言》、3月9日的《執政宣言》以及“人權保障法第二條款”的相關規定發起的。亦即,為“除去不同種族間的國際紛爭”,以期達到“不問種族宗教,都具有平等地享受國家保護的權利”[7],而發起協和運動。也就是說,協和運動是以“偽滿建國精神”為思想根基而興起的。

“民族協和”涉及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1)“滿洲國人民”這一概念與人種的連接。如果說前文提及的滿、漢、蒙、日、鮮各民族具有地緣的相近性,都可以用“東亞”或“亞洲”等概念加以概括的話,那么將“白皙民族”強行列入其中,就人為地擴大了“滿洲國人民”這一概念的外延。也就是說,為了掩人耳目,日本殖民者及其喉舌們(包括人物和各種刊物),不分人種將一切居住于滿洲地界的人們,統稱為“滿洲國人民”,即各民族的“合流體”。這樣,“滿洲國人民”這一概念在侵略者的蠱惑下,成功地發生了與人種學的對接。也正因為如此,“民族協和”才有可能被順理成章地提起與不斷膨脹。(2)與對滿政策根本理念的變換息息相關?!皞螡M洲國”是日本殖民者入侵中國東北后的“勝利果實”,然而是繼續以暴力方式統治與管理這一“果實”,還是以欺騙性手段來治理,是日本殖民者面臨的重大問題。但從他們的實際作為來看,顯然采取的是二者并用的手段。協和運動的指導者們特別強調,偽滿洲國建設完全仰賴被壓迫民族(滿、漢、蒙、日、鮮)的合作。筆者認為,在迅速建成偽滿洲國問題上,日本殖民者在手段上強調“滿洲在住民族協和”,在行動上主張依賴日本并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以求“共存共榮”??梢?在這里已經包藏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3)以偽滿洲國為跳板的世界擴張邏輯的發展。在協和會正式成立前,國際聯盟調查員于1932年6月2日下午五點在奉天大和旅館二樓接待室與滿洲國協和會會員進行了會談,滿洲國協和會代表有阮振鐸、于靜遠和小山貞知。在被問及協和運動主旨時,阮振鐸則答道“尊重東洋道德,保護民族協和,避免國際紛爭”。小山貞知將這里的國際紛爭解釋為“排斥日本民族、虐待朝鮮民族、驅逐蒙古民族的排日侮日等”。實際,那是指張學良東北軍發起的救亡活動。于靜遠則強調“將協和運動帶到全世界,將民族協和演變為國際協和?!盵8]并且,他還堂而皇之地將協和會在滿洲國的地位與國際聯盟在全世界的地位等同起來。幾經演繹,協和會以及協和運動的主旨巧妙地被嫁接到國際擴張上來,也就是說,在日本殖民者的意識中,偽滿洲國已經成為日本走向侵略世界的跳板。(4)協和會的性質問題?!懊褡鍏f和”是協和會的主調所在,協和會則是主辦協和運動的機構。關于這一機構的性質,在其存在的14年多的時間里前后有變化。僅就初創期的性質而言,應該說以主宰偽滿洲國這一“復合民族國家的政治團體”為其本質。換言之,即是日本殖民者以主人身份自居的主導性政治團體。橘樸在宣傳協和會的文章中認為,“協和會不是政黨”,而是“政治結社”,奉行“唯一主義”[9]?;蛟S正是由于這種所謂的“唯一主義”,在包含的諸如作為機構存在的唯一性、代表“國民多數”的唯一性、嵌入“國民生活”的唯一性等多樣化因素,而產生了與偽滿政權的抵觸與沖撞,所以才帶來了日后的不斷改組。其改組的方向,即雙方在不斷變換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于“二位一體”或“異體同心”點上發生了連接。換言之,按照片倉衷的觀點,“遠離國家權力的黨部組織”與“受到國家權力保護的黨部組織”[10]也許更能概括出“協和會”的特質。(5)“民族自決”與“民族親善”問題。關于“民族自決”大體有兩種論調,一種論調主張偽滿洲國是基于“民族自決”的想法而成立的,即在“滿洲國人民”自覺發起的民族獨立運動的基礎上成立的;另一種論調認為,“九一八事變”前日本侵華先鋒團體“滿洲青年聯盟”①“滿洲青年聯盟”,1928年11月由“滿洲日本青年”組成(多半是“滿鐵”社員),1932年10月解散,為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奔走呼號。(該聯盟理事小山貞知,作為《滿洲評論》的主筆者,一直在輿論的前沿為偽滿洲國的建設進行蠱惑宣傳)[11]的成員在籌劃偽滿洲國的建國活動時提出的,它們的目的指向就是要滿洲現地的日本人以“民族自決”的方式建立一個以“日本文化為背景的共存共和的樂園”[12]。與之相應,“親善運動”也同樣在兩個方向上前行。其一是滿洲各民族間的相互親善;其二是在日本殖民者的欺瞞伎倆下的親善,也是日本殖民者從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親善”舉措的失敗中體得的一種“教訓”。為了避免“親善活動”的繼續失敗,日本殖民者便巧妙地將“親善運動”消解與外化為“協和運動”。那么,究竟在什么樣的主調上完成的這種轉化?按照山口重次的理解,“民族協和并非各民族的混同同化,主要在于排除民族間的爭斗。而且,其實際運動并非提倡個人親善與融合,主要在于抑制民族恣意專橫。在這個意義上,民族協和主義反對國民黨的民族主義的同時,也反對歐美各國的人種差別主義?!盵13]即是說,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前提下,將以前的“真侵略假親善”的作為轉接到“真侵略假協和”的實際運動上來。

可以認為,協和會提倡的“民族協和”,涉及人種、日本對滿政策的轉變、日本的世界擴張邏輯以及所謂的“民族親善”等諸多問題。然而,仔細體味,不難發現“民族協和”恰好是偽滿洲國建設的“基礎工程”。

三、“協和會”的目標歸趨與偽滿建國精神

如果說協和會的協和基準、協和主調都是以偽滿建國精神為思想根基的話,那么初創期協和會的目標歸趨則重在宣傳偽滿建國精神,踐行王道主義,為建成王道國家奔走。這一點,在“滿洲國協和會”的綱領與章程等文件中均有表露。

“滿洲國協和會”成立綱領的主要內容有三點:“一、宗旨:以實踐王道為目的,鏟除軍閥專制的余毒;二、經濟政策:振興農政、致力于產業改革,以期保障國民之生存。排除共產主義之破壞與資本主義之壟斷;三、國民思想:重禮教樂天命,以求民族協和與國際敦睦?!盵14]76-77另在“滿洲國協和會章程”的第三章第四條款中,再次重申協和會的創建在于“以作興滿洲國建國精神與宣傳王道政治為目的”[14]77??梢?無論是在協和會成立的綱領中、還是在章程里,都強調了所謂的“王道”問題。而協和會的存在,就是要集中力量進行宣傳“王道主義”,即所謂的“宣德達情”。

究竟什么樣的政治屬于“王道政治”?什么樣的方針、政策是踐行“王道主義”?這些追問直面的是偽滿洲國的國體、政體問題。1934年協和會曾經進行了第一次改組,偽國務院總務廳次長阪谷希一繼任中央事務局①“滿洲國協和會”成立后,其組織機構主要由中央事務局、政經調查會、全國聯合協議會——地方聯合協議會等構成。次長。他曾就“宣德達情”的方法,指出“由協和會·聯合協議會進行宣德達情的方法,并非18世紀暴君輩出的專制政治,并非現代世界中陷入困境的議會政治,也并非近來流行的時髦政治,而是所謂的王道政治。換言之,即能夠達到協和萬邦的唯一的政治樣式”[15]。由此看來,協和會的指導者們認為,偽滿洲國的政體既不是歐洲的君主專制,也不是議會政治,是所謂的“王道政治”。相比之下,歐洲各國是“法權國家”,以生存競爭和權謀術數為主,因而帶有侵略性。中國則是“天道國家”,以“易姓革命”來完成國家的更替,以“德仁”為領袖的基本素質。日本則是“皇道國家”,提倡所謂的“萬世一系”和“神文神武”。因此,中國和日本是可以在“道”的基點上進行合作的。而對于歐洲各國,則可以“道”進行感化。這種認識,可以認為是當時滿洲國建設者們的習慣思維,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日滿華”為中心的“亞細亞聯盟”,換言之,即他們所鼓吹的“由滿洲國走向世界大同”[16]。

在古代中國,“王道”是一種社會規范,是集國體觀念、政治理想、行政機構、經濟制度于一身的秩序概念。踐行王道的具體方法,要以“道德仁愛”為基礎。在偽滿時期,因中國自古以來便提倡的“有德者王”思想已經根深蒂固,日本殖民者便打出了“協和”大旗,推行所謂的“王道”。同時,為了將“王道主義”與協和會嫁接起來,他們用“哲人政治”定義“王道政治”,以區別于古代中國的“王道思想”,并進一步將其連接到“天皇意旨”上來。而能體現“天皇意旨”的人恰好是“關東軍司令官”,因為他才是“滿洲國王道政治的中心”、“公務員式的哲人”,協和會則是進行思想、文化教育和政治實踐的“哲人組織體”[1]595。這樣幾經演繹后,“王道”等同于“天皇之道”等同于“哲人”等同于“關東軍司令官”的邏輯范式得以成立。

然而,“王道主義”也是一把雙刃劍,能帶來“平穩、和睦”的同時,也會帶給百姓以追求“王道”本質意義的動力。如此一來,“王道主義”就會成為日本殖民者展開侵略的羈絆。初創期的協和會以宣揚偽滿建國精神為己任,以踐行“王道主義”為目標歸趨。只因“王道主義”是“偽滿建國精神”的內核,所以當“偽滿建國精神”進行調整的時候,作為其內核的“王道主義”就要被替換了。也就是說,當中國東北的百姓以“王道主義”揭竿而起的時候,殖民者所希冀的“王道主義”就變得空洞化了。尤其是,偽滿皇帝溥儀在1935年自日本回國后頒布的《回鑾訓民詔書》中,將“與友邦一德一心,以奠定兩國永久之基礎,發揚東洋道德之真意”[1]193公布后,“偽滿建國精神”就自然地由“王道主義”轉移到“日滿一體不可分”與“民族協和”上來。相應地,初創期協和會的目標也便隨之發生了變化,并且完成了在初創期的使命。

總之,萬變不離其宗,協和會與偽滿建國精神在本質上是一體的,一個是思想指南,一個是實踐團體。初創期“協和會”的全稱是“滿洲國協和會”,中間曾經歷過改組。在1937年7月25日成立五周年之際,“滿洲國協和會”改名為“滿洲帝國協和會”,其組織機構也隨之復雜而完善起來。在“滿洲帝國協和會綱領”中,明確將協和會的性質確定為“唯一永久、舉國一致的實踐組織體,與政府表里一體”,并規定以“發揚建國精神、實現民族協和、提高國民生活、徹底宣德達情與完成國民動員”為團體的宗旨[17]??梢?隨著日本侵華步驟的加快,協和會的幫兇本性被徹底化。

如此看來,初創期的協和會是一個探索性的組織團體,即探索如何達成有效侵略中國的組織團體,也是一個過渡性的團體。研究“初創期的協和會與偽滿建國精神”帶給我們的啟示有三:第一,提倡“協和”本身并沒有錯誤,但在帶有異色的時空中,究竟“協和”的主導者應該具備何種品格與資質,卻是值得深思的話題。協和會成立后,集中暴露的日本殖民者以強悍的姿態要各民族協和的帝國主義侵略本性,與其領導各民族的“真實意圖”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當時中國東北百姓的心目中,協和會被蔑稱為“蝎虎會”[18],意在說明其“蝎子膽、虎狼心”的本質。這種本質與“躲在老鼠洞里向別人開黑搶”有“異曲同工之妙”??梢?協和會難以服眾及其工作開展得十分艱難是顯而易見的。第二,協和會與東北百姓之間關系的現代人倫思考[19]。協和會是組織者,而東北百姓是被組織者。從現代人倫關系的層面觀之,組織者與被組織者之間,是依靠強制措施逼迫被組織者就范,還是依據人情往來的常理即我們經常提及的“人之常情”來維系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第三,協和會的“協和”本質之于東亞思想史的意義。今天東亞各國怎樣“和諧”或“和睦相處”,不斷被學者們演繹著或思考著。從協和會的史鑒(以史為鑒)意義觀之,筆者以為中日韓三國學者們意欲構筑的“東亞共同體”,因各自利益的不同或許只能永遠地停留在構想階段吧,但是想了總比不想要強。

[1]中國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偽滿傀儡政權3[M].北京:中華書局,1994.

[2]車霽虹.試析協和會在偽滿基層政治統治中的影響和作用[J].北方文物,2004(2):82.

[3]小山貞知.滿洲國成立與協和運動[J].滿洲評論,第二卷第十三號,昭和七年四月二日,東京:龍溪書舍,1979.

[4]石原莞爾.滿蒙問題私見[A].粟屋憲太郎編:滿洲事變與“二、二六”[C].東京:平凡社,1983:61.

[5]松岡洋右.滿蒙是我國的生命線[A].粟屋憲太郎.滿洲事變與“二、二六”[A].東京:平凡社,1983.

[6][日]外務省百年史編撰委員會編.外務省的百年下[M].東京:原書房,1969:147.

[7]小山貞知.協和運動的根本精神[J].滿洲評論,第二卷第二十二號,昭和七年六月四日,東京:龍溪書舍,1979:26.

[8]小山貞知.國聯調查員·滿洲國協和會會見錄[J].滿洲評論,第二卷第二十三號,昭和七年六月十一日,東京:龍溪書舍,1979:30.

[9]橘樸.現在的協和會——滿洲國協和會考察之一[J].滿洲評論,第三卷第一號,昭和七年七月二日,東京:龍溪書舍,1980:8-12.

[10]片倉衷.回想的滿洲國[M].東京:經濟往來社,1978:184.

[11]滿青聯史刊行會編.滿洲青年聯盟史[M].東京:原書房,1968:1.

[12]橘樸.民族協和與民族自決——滿洲國協和會考察之二[J].滿洲評論,第三卷第二號,昭和七年七月九日,東京:龍溪書舍,1980:4.

[13]山口重次.協和運動與親善運動[J].滿洲評論,第三卷第三號,昭和七年七月十六日,東京:龍溪書舍,1980:16.

[14]小山貞知.滿洲國與協和會[M].大連:滿洲評論社,1935.

[15]阪谷希一.協和會·聯合協議會的特異性[A].小山貞知:滿洲國與協和會[M].大連:滿洲評論社,1935:530.

[16]小山空庵.由滿洲國走向世界大同[J].滿洲評論,第五卷第十號,昭和八年九月二日,東京:龍溪書舍,1980:20.

[17]滿洲帝國協和會綱領[J].滿洲評論,第十一卷第四號,昭和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東京:龍溪書舍,1980:21.

[18]李淑娟.協和會與偽滿政府關系述論[J].求是學刊,2005(5):124.

[19]陳秀武.“偽滿”建國思想與日本殖民地奴化構想[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70.

On the Beginning of“KYOUWAKAI”and the Founding Ideas of the Puppet Manchukuo

CHEN Xiu-w u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KYOUWA KA I”was Japanese colonial invaded group.A s Japan went to the p rocess of fascist war,the group became a tight thought control organization after it was reshuffled successively.Its influence was very strong and its structure seeped from the center to place and from city to the village in the Puppet Manchukuo.“KYOUWA KA I”was the integral w hole in the fo rm w ith the puppet government,and became the emollient weapon of the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uppet Manchukuo.

“KYOUWA KA I”;the Puppet Manchukuo;the Founding Ideas;Japan

K313.45

A

1001-6201(2011)04-0072-05

2010-02-2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YJC770008)

陳秀武(1970-),男,吉林農安人,東北師范大學日本所教授,歷史學博士。

[責任編輯:趙 紅]

猜你喜歡
王道滿洲協和
庫存蘋果形勢嚴峻 注重品質才是王道
荀子的“王道”觀念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協和呼吸病學》第二版
《協和呼吸病學》第二版
《協和呼吸病學》第二版
傲邦雖有效 幸福是王道
《竹葉亭雜記》中的滿洲薩滿遺風
橫田文子“在滿”期間的創作
“滿洲”文學與作家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