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格涅夫姑娘們的愛情

2011-07-12 20:16陶麗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關鍵詞:拉夫屠格涅夫娜塔莉

■陶麗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屠格涅夫認為,在愛情生活中,不平等關系簡直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愛情畢竟是使人忘掉自己和利益的那種激情。激情過后,面臨的就是苦痛與掙扎。

屠格涅夫小說中的愛情故事,尤其那些純潔無邪、善良可愛的少女形象,深深的打動了讀者的心。她們不僅能撥動讀者記憶的琴弦,重溫童稚時代燦爛的幻夢、青春歲月親切的理想,而且還能陶冶人性、凈化靈魂。

屠格涅夫是站在理想的高度來認識俄羅斯女性的歷史命運的,他憑著自己獨有的敏銳,捕捉到萌動于社會現實中的新變動、新要求、新思想,而他把這些希望寄托于俄羅斯女性的身上。

屠格涅夫筆下的少女并沒有驕人的容貌,只是賜予她們一顆瑰麗的心,他的少女一般輕盈、靈動,花朵在她們心中盛開:《前夜》中的葉連娜,從小說中的肖像畫來看,其外貌還及不上卓婭,然而這些形象卻以高尚的理想、內心的美深深迷住了讀者;在《羅亭》中長得漂亮的并不是“初眼看來也許不覺得可愛”的娜達利亞,而是“端正的梁骨、微微拱起的鼻子便盡足令所有男子神魂顛倒”的黎賓娜;至于《貴族之家》里美貌的是拉夫烈茨基的妻子瓦爾瓦拉,而不是莉莎。

屠格涅夫的姑娘們愛上自己心中的英雄,把愛人的理想當作自己的理想,把愛人的生命當作自己的生命。在愛人還沒有出現之前,她們已經具備了某種思想,并且在期待著具有同樣思想的異性出現,所以當她們一旦發現理想中的人物忽然出現在身邊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愛上了他。

一、對葉連娜的愛情描寫

在《前夜》里,女主人公葉連娜和因薩羅夫的感情已經超出了普通的男女之愛,在這里,愛情的基礎不是門第、金錢和美貌,而是思想的結合、心與心的呼應。愛情幾乎是葉連娜走向世界、實現理想的橋梁,它與信念、事業共存亡。這是一種純潔的、高尚的女性之愛。也許這只是一種理想,但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追求這種理想的完美愛情,盡管在現實生活中它遠非人人都能得到,然而卻始終對人們具有極大的魅力。

屠格涅夫在《前夜》中給葉連娜的性格以及她的愛情涂上了濃重的理想化色彩,也許正是這種理想化,才能使這部古典作品至今魅力不衰。屠格涅夫是通過什么手法來達到這種理想化的呢?他認為追求樸素和詩意就能產生理想化的效果。事實的確如此,《前夜》里的葉連娜并沒有干出什么驚天動地的業績,從表面上看,她不過如尋常人一樣在生活、思考和戀愛而已。生活、思考、戀愛,這如同散文一樣樸實和自然,然而屠格涅夫卻善于“從生活的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詩”。但屠格涅夫的理想化具有自己的魅力、不同尋常的美,它有著自己的真實。

二、勇敢娜塔莉婭的愛情

《羅亭》中的女主人公娜塔莉婭生于錦衣玉食之家,周圍的人都是一群利己主義者,庸庸碌碌毫無思想,而且這些人還在試圖同化這顆少女的心。娜塔莉婭是平靜的。一個偶然的機會,羅亭出現了,他是那么的與眾不同。他的思想閃耀著人性和自由的迷人火花,他熱情澎湃,滔滔不絕的口才堪比古希臘的演說家。娜塔莉婭陶醉了,她為他睡不著——他崇高的理想難道不正是自己的理想嗎?于是她不由自主和他交往,試圖去了解他、鼓勵他,最后愛上了他。羅亭的理想實在太崇高,讓人不由心生敬意。而一個17歲的少女,不諳世事,但具有頭腦,天真爛漫,對世界充滿了愛,很容易被這種崇高征服。娜塔莉婭愛上羅亭,與其說是愛上他這個人,不如說是愛某種崇高的事物。羅亭在她心中成了一個天才,一個遠大志向的開拓者。羅亭已經不再是羅亭,而已經成為某種光輝事業的化身,于是她決定和羅亭一起去為這光輝事業獻身。但是強大的世俗并不允許他們結合。羅亭很快在世俗面前退卻了,而娜塔莉婭卻比羅亭勇敢得多,她早已決心沖破世俗阻礙,拋棄虛偽的榮華富貴,拋棄家庭,同羅亭一起浪跡他鄉,一起追逐理想。雖然她在學識和思想上不如羅亭,卻比羅亭更為光輝。但羅亭卻讓她失望了,這是一次失敗的愛情。經歷了這場愛情風波以后,娜塔莉婭又回到了原先的生活中,回到了世俗認可的道路。她嫁給了一個平庸的人,但是我們不能指責她,因為她理想中的人物并沒有在生活中出現,羅亭這樣的人物注定只是曇花一現。她沒有別的路可走了。也許娜塔尼婭永遠不會明白,制造悲劇是羅亭的宿命,但娜塔尼婭的創傷是不可救藥的,羅亭損害了她在整個青春時期建立起來的文化和生活理想。

三、宗教信仰者莉莎的悲慘愛情

莉莎是屠格涅夫《貴族之家》的女主人公。莉莎是屠格涅夫筆下的少女中刻畫得最為成功的一個,與熱愛生活,勇于抗爭的娜塔莉婭相比,莉莎是個典型的俄羅斯婦女,忍讓順從、寬厚馴良、篤信宗教。身為貴族,她卻認識到農奴制的罪惡,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不僅沒有使她感到幸福,反而使她具有某種負罪感。宗教帶給她靈魂上的純潔,卻又束縛了她的思想,最終促成了她愛情的悲劇。

她本是面對舊道德而富有反抗性的少女。但是時代決定了她的悲劇命運,而她自己善良,富有自我犧牲精神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愛情中人的潛在性格最會暴露無遺,通過愛情矛盾來刻畫人物形象是藝術大師們最愛使用的手法。莉莎是愛情旋渦中剛強的姑娘。莉莎和拉夫烈茨基有著共同的平民意識。拉夫烈茨基的母親是一個婢女;而莉莎深也受農奴保姆的影響,能以平等身份和母親田莊的領班進行長時間的交談,一點兒也沒有貴族小姐的架子。她喜歡拉夫烈茨基那種俄羅斯人的思維方式。因為他們的愛與憎是相同的。選擇了拉夫烈茨基是莉莎對世俗社會的公開挑戰,也是這個文弱女子剛強的一面。莉莎知道拉夫烈茨基是有婦之夫。她知道他的妻子已經死了,她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終生伴侶。這種叛逆性的愛情關系,既表現了莉莎性格的剛烈一面,又預伏愛情悲劇的種籽。通過這場愛情,作家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深沉性格。

對于莉莎來說,愛情不僅是幸福,而且是義務,信任,意識到自己道義上的責任。因此,她和拉夫烈茨基的“幸?!睆囊婚_始就是虛幻的,建筑在一個極不可靠的基礎上:瓦爾瓦拉·帕夫洛芙娜故意散布的關于她已經死了的謠言?!顿F族之家》異常深刻地提出了貴族教育的問題。貴族的教育制度扭曲了人的優秀品質,使之畸形化了。

屠格涅夫的愛情小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主人公——主要是男主人公在愛情面前都缺乏勇氣,最終都導致了自己和心愛的人的悲劇命運。對貴族少女在追求純潔美好的愛情道路上所經受的痛苦、無奈和絕望寄予深切同情,同時對貴族青年-多余人在生活與愛情中所表現的彷徨、猥瑣與自私發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浩嘆。

四、屠格涅夫現實生活中的愛情

也許愛情本不應該向婚姻發展?所以愛情和婚姻的矛盾在屠格涅夫筆下得以體現。屠格涅夫自己對法國女歌星波麗娜·維亞爾多痛苦愛戀一生卻沒有與之結合,或多或少流露了他的這一觀點。

屠格涅夫本人在三十六歲的時候愛上了列夫·托爾斯已婚的妹妹瑪麗婭·尼古拉耶夫娜,瑪麗婭為了這個“并不漂亮”的作家離了婚,而屠格涅夫卻在緊要關頭“逃跑了”。

在屠格涅夫那里,我們感受到的是綿延無盡的憂傷。他為白云、落花悵惘,為已逝的青春和曾經沉醉過的幸福嘆息,更為人類恒久的苦難和俄羅斯的命運而哀痛。在他的世界里,高聳著黑暗的墳墓,沒有真實的和完全的幸福。他說:“在他們流過血的地方,是怎樣有鮮花開放”(《貴族之家》);還說:“墳上的花,不僅向我們敘述永久的安息,還跟我們講說永久的和解和無窮的生命”(《父與子》);對于那些貧乏的、病弱的人們,對于失去兒子的農夫,屠格涅夫斷言:“還有什么能代替教堂的安慰的呢?”(《貴族之家》);他在《煙》中,更是情調悲觀地說:“煙,什么都是煙!”他像他小說中的人物一樣,“眼里不止一次的充滿了淚水。他并不感覺羞恥;他讓眼淚在黑暗里流著”。然而,屠格涅夫的愁苦是高尚的,他沒有妨礙人們追求健康、上進的生活,相反,他給人們以慈愛、關懷、撫慰和誘導。他教導人們如何在苦難中保持尊嚴和驕傲。人們熱愛屠格涅夫,是因為他喚起了流溢在人心靈里的被世事所遮蔽了的善良。

猜你喜歡
拉夫屠格涅夫娜塔莉
屠格涅夫與托爾斯泰恩仇錄
屠格涅夫與托爾斯泰恩仇錄
英跳水名將到手的金牌“送”中國
說空話
錯過的圣誕節
誠實的屠格涅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