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新時期新聞報道中的話語權

2011-07-12 20:16張新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關鍵詞:話語權新聞報道話語

■張新

在西方新聞話語霸權和國內新聞話語失衡的大背景下,如何優化和提升我國新聞報道中話語權已成為關乎中國國際地位和長遠發展、牽涉和諧社會有效推進的重要課題?;诖?,本文擬從新時期我國新聞報道中話語權現存問題出發,來深入探討話語權建構和優化策略。

一、新時期新聞報道中話語權現存問題

新時期,國際形勢急遽變幻,經濟全球化雨后春筍般推進,網絡信息鋪天蓋地而來,和諧發展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國際間交流和國內間互動日益頻繁。作為一種有力的信息傳播方式,新聞報道的重要性日益突顯。與此同時,隨著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新聞報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來源已不再限于特定的傳播者(如某報社記者),可以來源于任何組織和個人;傳播范圍已由國內逐步輻射至國外,影響受眾也因網絡強大的開放性優勢而急劇拓展;傳播方式也由原來較為單一的報紙、廣播等傳統方式向博客、維客、播客等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形式轉型,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際報道影響力,加大了大眾參與比重,轉移了話語權。但無可否認的是,新時期新聞報道中話語權存在嚴重問題:

1.世界一流媒體匱乏,“中國聲音”微弱。所謂話語權,即人們能夠將其發現、闡釋和創造的概念、思想或視角傳播于社會,被他人接受和使用,并將其引導到特定思維層面上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行為。就國際社會而言,話語權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亦即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但縱觀中國新聞報道國際話語權,不難發現“中國聲音”還非常微弱。這不僅體現在新聞報道時間滯后、技術手段傳統單一、突發事件危機公關能力薄弱,而且還表現在國際影響力不強、運營能力不專、基礎規模不大等方面,刻板印象和先入之見現象非常嚴重。

2.官本位慣性思維作祟,報道信息不對稱,導致可信度不高。受傳統計劃經濟殘余思想影響,我國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大部分媒介資源卻掌握在少數政治、經濟、文化精英手中,其他社會階層擁有資源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信息獲知方面渠道稀少。于是部分官員為了維護政績形象,突出政治形象,保護個人以及地方部門利益,習慣歪曲事實,剝奪民眾知情權,阻止報道者如實報道,作假大空的正面高調宣傳。與此同時,為了阻止民眾抗議和揭發,又不惜威脅媒體,禁止采訪民眾和播放真實報道。久而久之,不僅失去民眾的信任,而且帶壞社會風氣,導致新聞報道話語權出現極大偏差。

3.媒體機制不健全,話語表達渠道不暢通。囿于思維模式及歷史積累不深厚等現實原因,國內媒體機制還遠遠不健全。不僅傳播時效性難以保證,而且傳播方式還較為單一落后,目前仍以報紙等傳統形式為主。雖然伴隨網絡發展,網絡新聞媒體已逐步進入人們生活,但受眾面仍有待提升。更嚴重的是,雖然話語權的實質,是一個人有社會上能否維護其合法權益,能否爭得做人之尊嚴的重要標志,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仍因機制改革不徹底、官本位思想嚴重等原因,新聞報道還是未能滿足大部分民眾的話語表達訴求。即便報道者“冒險報道”,在傳播過程中仍會受到多方阻攔,因此記者被困、記者遭打慘案時有發生。除外之外,由于媒體機制不健全,再加上網絡相對自由開放,目前網絡報道中嚴重缺失正確輿論導向,結果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散布假消息,詆毀他人,導致真假難辯,話語權也由此變質,也嚴重阻礙了和諧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

二、新時期新聞報道中話語權建構和優化之策

鑒于新聞報道話語權之于我國國際地位和國內建設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新時期建構和優化新聞報道話語權勢在必行且時機成熟,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徹底解決:

1.精心打造世界一流媒體,時刻緊抓重大突發事件。這就要求國家首先要著眼全球,樹立世界眼光,全方位引進通曉國際話語規劃、具有多種文化背景、視野廣闊的國際型人才,切實提高我國媒體新聞采集、傳播、輻射等能力,縱橫雙向地打通中國與世界交往的脈絡。其次,加大媒體基礎規模投資力度,全面提升我國媒體整體規模水平、國際覆蓋能力、制作播出能力,并擴大品牌建設力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聞報道極具時效性、影響力等特征,因此國內媒體應當以重大突發事件為切入點,迅速反應,如實客觀報道,制造議題,深度解讀,以實際行動贏得國際輿論的尊重。

2.轉變政治觀念,切實尊重事實,提高新聞報道的公信力。首先,政府官員徹底摒棄官本位、政績優先等錯誤思維,切實尊重事實,全面提升危機公關能力,回歸到和諧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和道路上來。其次,媒體從業者要積極培養自身為正義說話、為民眾說話的職業道德感,敢于說真話、敢于寫真事、敢于報真情。再次,其他相關部門如街道社區、如報社雜志都應建立健全社區信息平臺、百姓心聲平臺,并及時如實報道關乎百姓民生的事實真相和事件進展。

3.建立健全媒體機制,確保話語表達渠道多元暢通。由于媒體機制是一項涉及表達、管理、監督等環節在內的系統體系,因此需要多方面改善,才能最終確保話語表達暢通無阻。這就要求媒體部門以報紙、廣播、電話、網絡為媒介,建成包括采編、審核、報道、跟蹤、反饋在內的一整套系統機制,而且還應積極呼吁民眾參與話語表達和監督全過程。與此同時,為了促進媒體機制更好地發揮實效,法律部門應當盡快出臺新聞法律法規,以充分賦予民眾話語表達的權利,并對假借話語表達侵犯他人名譽和財產的不法行為施行懲罰,以法律的手段促進正確輿論氛圍的形成。最后,就民眾而言,應當切實增強自身法律意識和主人翁觀念,自覺提升參政議政、權益維護的話語表達欲望,共同推動新聞報道話語權多元發展。

總之,新聞報道中話語權的建構和優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政府、媒體、民眾共同努力,才能最終得到改善,為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作出貢獻。

[1]陳向陽.有效應對西方“話語霸權”挑戰[J].瞭望,2009(13).

猜你喜歡
話語權新聞報道話語
畫與理
話語權是一種暴力
“她時代”新聞報道中的“時代精神”呈現
《漫漫圣誕歸家路》中的敘述者與敘述話語
雷人話語
雷人話語
陳年凡客創始人
讓新聞報道充滿正能量——江西宜春“奪刀少年”報道的啟示與思考
人文關懷——新聞報道體現群眾觀的有效路徑
改進時政類新聞報道提高聯播類電視節目吸引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