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缺失與培養

2011-07-12 20:16王權海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關鍵詞:信仰司法法治

■王權海

培育大學生法律信仰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舉。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深層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培育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基本路徑,旨在幫助大學生增強法治觀念,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

大學生法律信仰,即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對現行法律制度的服從感和敬畏感以及對法律運行過程的認同感和信賴感。它蘊含了大學生對法律的最高期望,是對正義、民主、平等、自由、人權、效率、秩序等法律價值的追求,包含了實現法治社會的理想。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素質總體上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但由于受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些消極社會現象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法律信仰方面也出現了迷惘和空虛的現象。因此,必須大力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教育工作,健全并完善高校法律教育體制,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使他們自覺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守法。

一、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禮俗社會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

中國是個典型的人情社會。在人情社會里,人們信仰的不是法,而是關系和人情。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調整人們行為的主要不是國家法律,而是一種稱之為“禮”的規定。即所謂三綱五常。法只是禮的附庸和補充,法本身沒有自身的獨立價值。禮俗社會講求的是一種仁義、寬讓、相安和睦的秩序。遇到糾紛,人們首先是選擇忍讓,其次是通過各種私下途徑來解決,最后才迫不得已的選擇訴訟的途徑。中國古籍《幼學瓊林》載:“世人惟不平則鳴,圣人以無訟為貴?!薄对鰪V賢文》也載:“好訟之子,多數終兇?!笨梢?,中國古代有“無訟以求”、“息訟止爭”的法律傳統。盡管大學校園是現代文明的軸心,也是現代文明的主要傳播陣地。然而,傳統法律文化的民族性和傳遞性使得校園文明承載著一定的連續性。而這種連續性很少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畢竟幾千年形成的厭訟文化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被現代文明所同化的,而禮俗規范在大學生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大學生基于此原因所形成的獨特的社會關系也就決定了法律手段很難在校園立足,在大學生傳統的思想觀念中,禮俗規范是最具權威的,禮俗規范講究“和為貴”,用法律手段解決校園糾紛也就不合時宜了。

(二)法治現狀的影響

一個國家法治化的程度直接影響人們對法律的信仰深度。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必然受到法治現狀的影響。

1、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大學生適用度不高。高校是文明、進步、公平的象征,在校大學生既是中國公民,又是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習者。我們教育大學生: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公民最基本的權利與義務,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然而,在“保護人權”已明確寫進憲法的今天,大學生的憲法權利被漠視,甚至被無端侵害的事件時有發生。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后勤制度改革的深人,管理上暴露出很多問題,高校頻頻被自己的學生告上法庭。司法的陽光能否照亮圣潔的象牙塔,如何平衡高校管理權和大學生憲法權利問題,高校退學權是否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一直是法學界和教育界爭論不休的問題。

2、立法速度過快,數量繁雜,大學生信息不足。法律制度是社會主體法律信仰的對象。對信仰的主體來說,良法的存在是內心法律信仰的基礎。良法從其價值上分析應該具有公正、可操作性的規范體系,能夠使社會秩序走向和諧。無從通曉,無從掌握運用,必然導致公眾對法律的陌生,法律信仰便無從產生。雖然大學生在掌握法律知識水平、理解法律能力上優于普通公眾,然而,“法律是一門藝術,在一個人能夠獲得對它的認識之前,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因此,對于非法學專業大學生而言,其法律知識體系必然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專業性。

3、執政不嚴,使得大學生對法律敬而遠之?!皥绦蟹傻娜巳绻優槎髿⒎傻娜?,正如醫生扼殺病人,監護人絞殺被監護人,乃是天下第一等罪惡?!眻谭ㄕ叩墓c否以及他們本身的法律信仰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執法環境雖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執法活動中亂立章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干擾執法,越權執法,濫施處罰,以罰代法,以罰代刑,徇私枉法,貪贓枉法,不履行法律職責等執法違法現象仍然存在,其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立法成就,削弱了公眾對國家法律的信任,損害了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影響了人們法制觀念的養成。

4、司法體制存在弊病。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腐敗可以通過司法來監督和遏制,這正是司法的價值之所在。在我國司法體制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司法審判受各方面干擾現象比較嚴重,完整的獨立審判權仍難形成,執法不嚴、徇私枉法、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等現象依然大量地存在,導致大學生對司法機關不信任,產生厭法、避法的情緒。

(三)法治教育方式的影響

校園的普法教育從總體上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有效地推進了校園法治化的進程。但是從實際效果看,并未達到理想的目標,大學生依然缺乏對法律的崇敬和熱愛之情。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普法的內容以實體法(具體規定)為主,缺乏切實可行的操作程序,局限性較大。實體法的宣傳可以強化大學生的守法意識,但同時又失卻了大學生對實體法價值指向是否正確的評判能力,弱化了大學生對法律及其文化價值的理性思考,容易割斷法律與大學生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而且更容易造成大學生“法律工具論”的思想,無形之中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的深切體驗和內心信仰。二是普法的成效不大。普法教育主要以一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完成簡單的法制宣傳,且一些教師授課還存在羅列、堆積知識點現象,師生間缺乏交流。其結果是學生的法律知識只是記在筆記里,劃在書上,即形成“知而不信”。

(四)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自身法律素質不高也是其法律信仰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生文化素質相對較高,但是普遍的法制觀念不強、自我保護意識淡薄、缺乏權利義務觀念,當其權益遭受侵害之后,不知如何救濟。當大學生作為教育法律關系中的一方與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發生維權關系時??紤]到自身與學校、教師之間的不對等關系,大多數大學生會愿意放棄一些權利,去贏得一些情理,以改善同周圍的社會關系。這是中國大學生傳統的價值觀念在作祟,這種落后的權利意識主要根源于大學生的勢單力薄,大學生“厭訴”、“恥訴”觀念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怕失去已經營造的很好的利益群體,這其實是一種特殊條件下的趨利避害的行為態勢或行為習慣。因為潛在的利益傾向在驅使著大學生有時候必須“息訴”或“無訴”,這是一個物質成本和精神信仰的博弈過程?!按蚬偎尽辈⒎敲髦侵e,現實中勝訴之后的學業受阻問題,大學生是不會不考慮的。

二、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育路徑

(一)完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加強執法隊伍的建設力度,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實現法治社會的法律權威

首先,我們要確立憲法的根本大法地位,并且使其具有可訴性,建立違憲審查制度,統一全國的法制,建立起以憲法為中心的憲政法律體系,并以國家強制力保障憲法的實施。其次,建立一個廉潔勤政的執法隊伍。執法人員要把手中的權力行使好,把職責履行好,杜絕亂作為、防止不作為;增強公仆意識、服務意識,決不能以管人者自居搞特權、耍威風。只有通過他們廉潔、高效、公正的執法活動,才能使大學生體會到法律的真正作用,享受法治帶來的實際利益,從而尊重和信仰法律。最后,讓大學生充分了解司法的神圣、權威、尊嚴、公正。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公正是司法的生命,而權威則是公正的基礎,對權威和公正的倚重是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段簳ばl覬傳》:“刑法者,國家之所貴重,而私議所輕賤。獄吏者,百姓之所懸命,而選用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备纳扑痉ōh境,確保司法獨立是我們進行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尊重司法機關的獨立審判權,規范司法運作程序,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樹立司法為民的法治理念。

(二)正確定位高校法律教育目標,改進教學手段,幫助大學生增強法律感情,最終形成法律信仰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實行以法律信仰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在制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上要做到系統化、規范化、具體化、制度化,改變陳舊的、落后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構建并完善合理的法治教育體系,以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根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需要,豐富高校法律教育形式,積極開辟并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課堂”,讓大學生多參與一些生動活潑、主題鮮明、形象直觀的司法實踐活動,如旁聽有關刑事、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審判大會,親身體驗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請法官、檢察官、律師和立法工作者來高等院校開設法制講座、剖析典型案例等,利用發生在身邊的典型案例對大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法治教育,使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守法的自覺性。

(三)自覺培養法律意識、加強法律修養,積極參加法律實踐活動

法律信仰歸根結底為人自身的問題,并進而歸結為人的神圣體驗的問題。法律信仰意味著人們關于法律的充滿激情的神圣體驗,是把法律奉為神圣之物后主體自身所獲得的一種心理滿足感、親切感和歸屬感。這是對法律所內在的理想價值和功能的深切的期待和渴望,是一種來自人性深處的人的自然需求。大學生應養成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和遵紀守法的習慣,并能夠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大學生應當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大學生應主動走出校園,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服務實踐活動,例如開展針對社會弱勢群體的“農民工維權、婦女維權、青少年權益維權、環境保護維權、消費者權益維權”等維權活動,深入基層社區為老百姓宣講法律知識、發放法律傳單、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等。

三、結語

構建和諧校園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構建和諧校園的重點在于:讓大學生熱切地走進法律、學習法律、崇敬法律,進而信仰法律。法律要尊重大學生,要尊重和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利。大學生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一部分,更應當受到法律的強勢關懷,這是我們社會對其人權保障的要求,同時也是法治現代化在和諧校園建設中的起碼基點。

[1]王素.簡議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法律信仰危機及對策[J].教育理論,2007(4).

[2]胡天生.大學生法律信仰探討[J].當代青年研究,2005(8).

[3]李沽珍.大學生法律信仰與大學法制教育[J].黨史文苑,2005(10).

猜你喜歡
信仰司法法治
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偵羈關系的反思
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忠實履職
信仰的真與執著——讀《秋瑾集》
信仰的旗幟
信仰之光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法治護航 讓“游河南”更愜意
法治護航 守護生命之源
論信仰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