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觀生活質量研究綜述

2011-07-12 20:16舒浪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滿意度

■舒浪

本文通過相關文獻回顧,闡述了生活質量和主觀生活質量的概念內容,并對已有主觀生活質量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和總結。

一、生活質量與主觀生活質量概念比較

(一)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研究的發源地是美國。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在《富裕社會》中首次正式提出生活質量這一概念。此后,國內外學者對生活質量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對于生活質量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國外觀點有:羅斯托(1971)認為,“生活質量是與經濟增長階段相聯系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經濟增長過程的必然產物”。加爾布雷斯(1958)認為:“生活質量是指人們生活舒適、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樂趣”。蘇斯耐和費舍(1987)認為:“生活質量含有所有滿足需要的各種感覺,不管是強的還是弱的,正的還是負的”??藏悹柕仍?976年將生活質量定義為生活幸福的總體感覺。

國內學者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也形成了一些關于生活質量的定義。如林南(1987)將生活質量定義為:“人們對生活環境的滿意程度和對生活的全面評價?!敝荛L城(2001)將生活質量定義為:“是環境提供給人們生活條件的充分程度以及人們生活需求的滿足程度,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社會成員對自身及其自身所處的各種環境的感受和評價”。風笑天,易松國(1995)認為生活質量是“社會成員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各方面情況特征的綜合反映,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條件基礎上,社會個體對自身及其社會環境的認同感”。

(二)主觀生活質量

國外對主觀生活質量的研究主要以美國為代表,多數國外學者傾向于將主觀生活質量等同于主觀幸福感,他們認為主觀生活質量研究應側重于對人們的態度、期望、感受、欲望、價值等方面的考察,著眼于人們的幸福體驗,生活質量意義上的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就是主觀生活質量。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Diener(1999)為代表的美國學者將主觀幸福感界定為人們對自身生活滿意程度的認知評價,包括情感成份和認知成份。持此觀點的研究者們選取的主觀幸福感維度主要包括總體生活滿意感和具體領域滿意感

國內關于主觀生活質量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觀點的有:易松國和風笑天(1995)認為“主觀生活質量是人們對生活的主觀感受,即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可以反映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周長城和蔡靜誠(2001)把主觀生活質量稱之為“可感生活質量,即為實際生活的人們所感覺到的或所承擔的生活質量”。李瑩(2003)認為:“主觀生活質量就是主觀生活滿意度和生活態度,具體的就是指各方面的生活感受和社會心態”。吳紹琪和陳千(2005)認為:“主觀生活質量是指人們對生活總體和各方面的滿意程度”。

二、主觀生活質量研究概況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國外主觀生活質量得到了廣泛研究,多數國外學者傾向于將主觀生活質量等同于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他們認為主觀生活質量研究應側重于對人們的態度、期望、感受、欲望、價值等方面的考察,著眼于人們的幸福體驗,生活質量意義上的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就是主觀生活質量。持此觀點的研究者們選取的主觀幸福感維度主要包括總體生活滿意感和具體領域滿意感。一般說來,主觀生活質量主要以幸福感和滿意度作為評估的維度。但有些學者對此存在一定的爭議。如Diener(1999)為代表的美國學者將主觀幸福感界定為人們對自身生活滿意程度的認知評價,包括情感成份和認知成份。而198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全國民意調查中心和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的學者在對生活質量研究進展作全面與系統的回顧和總結時,曾經指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被普遍認為是比較合適的生活質量指標。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開始了關于社會指標的研究,同時也出現了對生活質量的各種研究,主要致力于探討生活質量的評估指標和研究方法。由于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尚欠發達,在物質方面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時,難以重點研究主觀生活質量,因此比較重視客觀生活質量的研究。但我國對于主觀生活質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籍華裔林南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對天津和上海居民生活質量的研究,就是使用滿意程度做生活質量的量度,對生活質量作了分層式結構分析,得出影響中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有三大類,這就是:“工作”、“家庭”和“環境”。此外,林南1987年在上海市進行了一次關于市民生活的千戶居民調查,并根據問卷調查資料,建立了關于社會指標與生活質量的結構模型,提出了家庭生活,經濟生活、職業社會生活、居住條件、人際關系、公共關系、公共設施、閑暇生活、子女教育、生理感覺、人際經驗感覺、心理感覺等13個具體指標(林南、盧漢龍,1989)。胡榮(1996)在對廈門居民生活質量調查中提出的指標除個別項外主要是主觀指標,他將評估指標分為工作、居住環境、家庭生活、業余文化生活。易松國、風笑天(1997)選擇住房、居住、交通、工作、婚姻和家庭生活等六個主要生活滿意度指標,對武漢、北京、西安三地城市居民主觀生活質量進行了研究。李瑩(2003)對天津市的青年進行了主觀生活質量研究,主要從生活感受和社會態度兩個方面進行評估。生活感受包括個人生活感受、家庭生活感受、社會生活感受等三個方面;社會態度包括生活目標與道德標準、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和對賺錢的看法、環境保護意識、公益心、最關注和最希望解決的社會問題等五個方面。

目前來說,我國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總體上尚處在溫飽階段,吃、穿、用、住等物質方面的消費依然是城市居民的主導追求,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衡量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必然要考慮到客觀的生活條件。但在另一方面,個體的需求滿足程度及其對生活的評價來自于自身的主觀感受。美國社會學家坎貝爾研究發現,客觀指標對主觀生活質量的解釋力只有17%左右;我國學者盧淑華(1992)的研究也證明,客觀條件與主觀生活質量之間存在折射與分離的現象,主觀生活質量受參照標準的影響很大。

三、文獻總結及研究展望

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尚欠發達,在物質方面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難以重點研究主觀生活質量。但由于客觀生活指標有一定的局限性,物質條件與生活質量不能畫等號,高收入不一定等于高生活質量,富裕并不等于生活滿意度高,并且客觀指標無法評價人們的精神生活。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生活得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主觀生活質量的研究應該是以后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當前我國社會已經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轉型時期,社會轉型是整個社會系統由一種結構狀態向另一種結構狀態的過渡,社會地位分化是社會結構轉換中最主要的社會現象,因而被視為現代社會變遷的焦點,也因此而成為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核心領域(張宛麗,2000)。在中國,不同階層所能享受到的物質和非物質福利存在巨大差異,這可能對人們的主觀生活滿意度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社會地位的差異不僅僅表現收入的差異,也表現為人們所受到的尊重程度等方面的差異,這些收入之外的因素也可能成為人們進行比較的對象。這些都是目前的研究所忽視的因素,對這些因素的研究可能會帶來對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影響因素的新認識。

結合主觀生活質量已有的研究成果,筆者對城市居民主觀生活質量的研究傾向于選取生活滿意度作為評估的維度而非幸福感,因為人們對于生活的滿意程度反映了比較穩定和長久的態度與意愿,而人們對生活的幸福感卻僅僅反映了個人一時瞬間的情緒,具有不確定性。(坎貝爾等人,1976)在考察影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總體滿意度的因素中,可以選取了職業類型、工作順心、經濟收入、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人際關系、婚姻家庭、社會地位、身體狀況、住房條件、工作環境和發展機會等12個方面測量項目。此外,也可以重點探討社會地位對城市居民主觀生活質量的影響,同時也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和朋友關系等其他因素與城市居民主觀生活質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1]胡榮.廈門市民生活質量調查[J].社會學研究,1996(1).

[2]周飛舟.階級和階層理論的發展脈絡[J].國外社會學,1995(1).

猜你喜歡
主觀幸福感滿意度
7件小事,讓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排行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樣
后印象
明天村里調查滿意度
有主觀小量傾向的“數+量/名+之+形/動”格式
掙多少錢,才可以買到快樂
讓群眾獲得更多幸福感
對立與存在
幸福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