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人腦項目” 計劃2023年左右在分子水平上完成人腦模擬 用軟件支持運行

2011-07-21 06:37
科技與生活 2011年13期
關鍵詞:人腦神經元規則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6月22日(北京時間)報道,最近由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領導的一個“人腦項目”,計劃到2023年左右,在分子水平上完成人腦模擬,用軟件而不是血肉來支持其運行。該研究將在歐盟13個研究院的協助下進行。

人腦具有的能力是任何機器無法比擬的,其耗能只相當于一只30瓦的燈泡,卻能學習、思考、預測行為結果、自我表達并理解他人的話。本次項目負責人、以色列籍南非教授亨利?馬克拉姆指出,全世界有1/4的人口受到各種腦疾病的影響,而由于大腦過于復雜,導致藥物研發成本居高不下。且全球約有20萬名科學家在分別研究大腦的不同部分,產生了大量支離破碎的信息。

“人腦項目”的目標是要建造一個工具,把這些研究項目都轉到一個和人腦一樣的模型中,用真實的數據實現高度仿真模擬用以指導實驗。

過去6年來,馬克拉姆都在對其提出的名為“藍腦”概念進行論證。他的研究小組2008年時造出了第一個微電路,可模擬1萬個大腦皮層上的腦細胞單元。目前,“藍腦”已能模擬約36萬個神經元,這相當于小鼠腦中一個腦功能區的大小。然而要模擬人腦,還需要制造約1000億個神經元。

雖然數字龐大,但研究小組已掌握了建造大腦的兩個關鍵點:一是確定大腦結構的規則,這依賴于多種類型的神經元;二是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功能規則,神經元通過腦電路的方式相互作用,這一規則并不隨細胞數量的增加或小部分損壞而改變。這兩個規則也解釋了為什么人們即使每天失去1萬個神經元,仍然變得越來越聰明。

另外一項發現是,每個微電路都能自發形成一個活動節奏,稱為伽馬震蕩波??茖W家認為這是整個大腦相互作用的特有特性,能產生統一的認知甚至意識。

馬克拉姆說:“雖然這并不意味著微電路就是意識,但它的確能自發產生這種浮現的性質。利用‘藍腦模型,我們能系統地研究這些震蕩波背后的機制,并進行虛擬預測實驗,計算出現實中執行哪種方案最優?!?/p>

(科技日報)

猜你喜歡
人腦神經元規則
人腦擁有獨特的紋路
AI講座:神經網絡的空間對應
仿生芯片可再現生物神經元行為
讓規則不規則
這個神經元負責改變我們的習慣
讓人腦洞大開的建筑
不如吃茶去
創意無限的另類漢堡
研究人員精確定位控制飲酒的神經元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規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