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情劫”

2011-07-28 02:01劉步塵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 2011年13期
關鍵詞:建廠格力海爾

劉步塵

中國企業懼怕在發達國家建廠,很大程度上是對自己的技術缺乏底氣。如果在人力成本高昂的美國建廠,而產品走的是低價路線,當然得不償失。

美國市場就像一個美女,看起來格外動人,但是,敢向她求愛的卻不多。格力這次決心做一個勇敢的中國小伙。6月18日,格力電器美國分公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工業城舉行成立儀式,標志著格力電器拉開大舉進軍美國市場的大幕。

在我看來,這是格力在美國建廠的前奏。格力美國公司的成立,前期負責格力產品向美國出口,隨后將逐步轉向建廠事宜的運作。

實際上,格力總裁董明珠已在多個場合表達了“格力準備在美國建廠”的想法。

這不免讓人想起一個問題:在中國家電企業國際化陷入階段性低潮之際,格力在美國這樣的高成本國家建廠,是審慎決策還是一時沖動?換言之,什么樣的企業才適合在美國建廠?

中國家電企業國際化最積極的有兩家,一個是海爾,一個是TCL。兩家企業的國際化戰略不盡相同。海爾走的是自主品牌路線,從美國等發達國家入手,高舉高打;TCL走的是并購路線,從新興市場國家著手,以貼牌為主,自主品牌為輔。兩種模式各有利弊,總體看,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不是模式出了問題,是企業自身競爭力不足所致。尤其TCL,甚至因為激進的國際化差一點跌倒爬不起來。

海爾國際化雖未遭遇重大挫折,但是和華為的突飛猛進相比進展卻不大,給人以“走不動”的感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我看來,海爾國際化始終面臨兩大瓶頸,一是品牌;二是技術。始終不能實現從“中國名牌”向“國際名牌”的跨越,導致海爾品牌對國際市場的支撐力不足;核心技術無突破,導致海爾產品力無法與國際品牌抗衡。而品牌和技術,恰恰是影響國際市場的最重要因素。

海爾雖然也在美國、意大利等國建有工廠,但是,從海爾國際市場占比來看,這些工廠對海爾的國際化貢獻還很不足,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海爾美國工廠運營并不令人樂觀。

人們傾向認為,資金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國家流動才是正常的,好比水往低處流,新興市場國家的最大優勢是勞動力便宜。如果出現資金從新興市場國家向美國等發達國家流動,則不合情理。理由是美國的人力資源成本太高。

這個邏輯乍一聽蠻有道理,仔細分析便不難發現其漏洞。

首先,發達國家制造業并沒有因為新興市場國家勞動力便宜而被掏空,相反,全球制造中心尤其是高技術產品制造中心,仍在發達國家而非新興市場國家。這說明發達國家制造業的存在,有其堅實的基礎。

其次,和高人力成本相對應的必然是高勞動力素質,當我們看到新興市場勞動力便宜的時候,還要看到其勞動素質的不足。

“中國企業不宜在美國建廠”的觀點之所以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走的多是低價路線,產品及品牌形象定位偏低,導致盈利能力低下,無法支撐高昂的人力成本壓力。假如中國企業也能像日本、韓國企業那樣逐步轉型走高端路線,就不會存在這方面的擔憂。

站在企業經營成本的角度綜合考量,如果算上巨大的物流成本及供貨周期較長可能對市場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本土制造,出口貿易”方式國際化,未必是最佳選擇。

實際上,國際化的高級階段必定是資本輸出,最后走向技術輸出。

因此,真正影響企業在發達國家建廠的根本因素是技術而非勞動力成本。真正領先的技術,是不懼怕在高成本地區建廠的,因為高技術必然帶來高附加值。而且在發達國家建廠,對于品牌形象建設意義重大。

中國企業懼怕在發達國家建廠,很大程度上是對自己的技術缺乏底氣。如果在人力成本高昂的美國建廠,而產品走的是低價路線,當然得不償失。

技術越來越決定企業的命脈。即使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也不是任何企業都能賺錢,真正能賺錢的,一定是擁有“獨門秘籍”的企業,如果以為中國勞動力便宜就可以把落后產能轉移至中國,那顯然是錯判了中國市場的現實。

家電產業觀察家

聯系作者請發:liubc2007@vip.sina.com

猜你喜歡
建廠格力海爾
喚醒芬芳
格力澄清沒有不做手機 但前景依然不容樂觀
試論在山地建廠總圖設計中豎向設計的重要性
新版《海爾兄弟》第一季有望暑假上線
特斯拉中國建廠推遲3年
你瞧人海爾
海爾自曝頻上熱門背后的運營秘密
董明珠玩任性,格力將蠶食手機市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