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區蝗神廟探析

2011-08-02 11:20胡思瑤
河北開放大學學報 2011年5期
關鍵詞:蝗災冀中神廟

胡思瑤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3)

?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區蝗神廟探析

胡思瑤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3)

蝗神廟是以祭祀蟲神為主的廟宇,它主要包括蟲王廟、八蠟廟、劉猛將軍廟。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區的蝗神廟繁多,祭祀活動較為普遍,且祭祀方式多樣化,這與日軍侵華、民族危機加深以及冀中地區災荒頻仍、民間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共冀中抗日根據地堅持民族解放與治蝗破除迷信并舉的方針,有效抵御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困,鞏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貢獻。

蟲王廟; 八蠟廟; 劉猛將軍廟; 祭祀; 民間信仰

一、冀中地區蝗神廟的分布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區特指河北省中部的平漢、北寧、津浦、滄石(未成)四條鐵路之間的地帶,屬于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由于氣候、戰亂等因素,該地區水、旱、蝗災連年不斷。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區蝗災頻仍,樸實而又迷信的農民往往將對災害的恐懼寄托于神靈的庇護,通過焚香、燒紙、跪拜、上供品等祭祀活動,期冀風調雨順、逢兇化吉。于是舊有的蟲王廟、八蠟廟、劉猛將軍廟香火日盛,民間祭祀活動盛行。

由于糧食收成的好壞關系到農民的生存狀況,所以蝗災牽動著每一位農民的心。在超乎人們認識水平的必然王國,當外在蝗災恐懼重壓迫臨而又無法解釋的狀況下,往往會迷信盛行。新解放區農民中存在迷信思想(老區個別群眾也有),如認為蝗蟲“是‘神蟲’,不能打,越打越多;蟲吃有份,吃夠就走了”。①太行行署:《太行地區五月二十日到六月二十日蝗情發展及剿蝗運動綜合報告》,河北省檔案館藏,革命歷史檔案 92-1-45-8。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蝗神廟分布于冀中的很多地區。冀中29個縣蟲王廟、八蠟廟、劉猛將軍廟分布見表1:

從表中可見,絕大多數“有八蠟廟或劉猛將軍廟存在的地方,一定有嚴重的蝗蟲災害;反之,沒有蝗蟲,或偶有蝗災并不嚴重的地區,也就不必有此等神廟了”。②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三聯書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頁。通過對29個縣的考察,其中高陽縣和新城縣沒有八蠟廟和劉猛將軍廟,有16個縣同時存在兩座廟,其余11個縣均有八蠟廟或蟲王廟。上表冀中29個縣共有蝗神廟43座,遍布各地。如此眾多的蝗神廟的存在,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冀中地區蝗災嚴重、民不聊生的慘痛歷史。

“連旱之后必有蝗災”,這不僅被勞動人民所熟知,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普遍應用,這一關系更能直觀地表現出來。如《晉察冀日報》曾報道:“五、六、七這三個月的降雨量至關緊要,假如這三個月的降雨量不夠五百毫米,便會發生蝗災的預兆……”③《連旱之后必有蝗災》,《晉察冀日報》1943年6月18日,第4版。

表1所列冀中29個縣中有11個縣明確記載了祭祀時間,如安國、安次、交河、新樂、雄縣、新安、饒陽七縣是在春秋祭祀。春蝻秋蝗,春祭秋祭,這表明祭祀蝗神的時日往往是和蝗災發生的季節密切相關的。既然祭祀是在春秋,就表明蝗災多發于這兩個季節;此外,農民祭祀蝗神的活動也往往要考慮避開農忙,選擇在農閑時舉行。農民祭祀蝗神的愿望,一是在蝗災發生之前祭祀,到蝗神廟祈求免災;二是在飛蝗發生之際祭祀,飛蝗一到,遮天蔽日,民眾去廟里祈求蟲王把這些害蟲都趕走。

表1 冀中地區蝗神廟宇分布狀況① 此表是作者根據民國時期冀中地區的地方志、河北省檔案館及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資料室相關資料整理而成。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一書認為,蟲王廟、八蠟廟、劉猛將軍廟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沿黃河中下游的蝗災多發地區,而江南的江浙、四川、云南等省份雖有卻很少。就集中地區而言,面對嚴重的蝗災,淳樸而又缺少近代科學知識的中國農民,在巨大的不可抗拒的災難打擊之下,幻化出逢兇化吉、消弭災患的種種神靈。于是,建廟宇、塑神像、供奉祭拜成為祈福避災的重要方式。久而久之,蟲王廟、八蠟廟和劉猛將軍廟便在冀中地區興盛起來。

二、冀中蝗神廟的祭祀活動

祭祀蝗神廟的活動豐富多彩,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方式,反映出地域性和民間文化的差異。

1.活動內容

據考證,清代所修《乾隆任丘縣志》記載了該縣在戊日及七月初七致祭。在祭祀過程中,八蠟廟要行三跪六叩禮,劉猛將軍廟行四拜禮或一跪三叩禮。除此之外,還要有豐富的貢品。祭神是各廟活動過程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上供是蟲王廟與其他廟所具有的共性,八蠟廟內陳設帛、爵、羊、豕,雜以果品;劉猛將軍廟內陳設與八蠟廟相同。通過祭拜,廟中所拜之神的功德得到了彰顯,村民對蟲王的恭敬和祈愿都得到了充分表達。

八蠟神及劉猛將軍的祝文表現出民眾信神不信己的觀念,想要依靠神的幫助來趕走蝗蟲,保護莊稼,即“害除昆蟲”、“保我禾苗”。祈求八蠟神和劉猛將軍能享用他們所祭貢品,從而使村民們五谷豐登。

雖然各地區有各自的風俗習慣,但總的來說大同小異。如清代鄧毓怡、劉鐘英纂,徐國楨、趙炳文修的《光緒大城縣志》中關于八蠟廟和劉猛將軍廟祝文的記載,就與《乾隆任丘縣志》中所載完全相同。

有一些地方其活動不單單是祭祀,還有一些縣份在當地舉行廟會,如雄縣“廟會的真正形成與宗教祭祀密切相關,儀式是廟會的核心組成部分”。③*華智亞,曹榮:《民間廟會》,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頁。據秦延秀等修,劉崇本等纂,民國十八年(1929年)鉛印的《雄縣新志》記載,八蠟廟的祭祀活動是在菜園舉行廟會,會期為九月一日至六日。

看似簡單的祭祀活動卻承載著民眾無限的希望,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只要設置蝗神就能通過祭祀消災免難。有些地方卻是為農民出氣用的,只要有蝗災則焚其像。無論是祭祀還是焚像,總之,民眾的目的只有一個——趕走蝗蟲,保護莊稼。

2.蝗神廟的信仰功能

對蝗神廟的供奉,則是為了滿足民眾消除災難的心理,所以祭祀蝗神成為蝗災多發地區不可或缺的活動?!霸诨葹奶貏e嚴重的地區,八蠟廟和劉猛將軍廟每同時并存?!雹?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三聯書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51頁。從上表可見,劉猛將軍廟一般在八蠟廟內,故對八蠟廟的記載較多,祭祀大部分相同,一般為蠟祭。

由于難以控制,蝗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農民懼怕的害蟲之一。加之蝗蟲繁殖的速度極其迅猛,一旦出現,就會遮天蔽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農民們一年的心血消滅殆盡。如《霸縣新志》中記載:1924年,蝗群飛,蝗至不害苗,閱半月,蝻出遍地如水流。所以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農民通過建立蝗神廟舉行祭祀活動來求得超自然力量的幫助,以此在精神上喚起大家的努力。

祭祀活動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不是因為村民們愚昧無知,而是它承載了必要的社會功能。如定縣“鄉間鬧蝗蟲的時候,鄉民成群打夥的到蟲王廟里燒香叩頭,求蟲王保佑自己的莊稼”。①*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0頁。雖然是迷信的習俗,目的卻是避免災害。僅僅把祭祀活動看做迷信、愚昧,是遠遠不夠的。把祭祀的觀念與活動相結合,它就是一種民間信仰。

不論是蟲王廟里的蟲王,還是劉猛將軍廟里的劉承忠將軍(一說劉宰,一說劉钅奇),都在某種程度上擔當了傳播神靈信仰的功能。在民間信仰中,人們在無法解決現實災難時,便從神靈中去尋找心理安慰。

除此之外,蟲王廟還有其他的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將對八蠟廟以及劉猛將軍廟的民間信仰塑造成一套新的祭祀體系,不再單單是蠟祭、兩跪六叩等,而是增加了其娛樂的功能。如定縣給蟲王搭臺演戲,辦武術會、竹馬會等,后來發展成廟會,通過廟會活動,把整個村或整個縣的人聯系在一起,不但使村民們的信仰得到傳承,而且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當然有廟會存在的村落還有其交易的功能等。

冀中地區靠近北平、天津、保定各大都市,北平為往昔文化中心,保定學校也很多,所以冀中人民的文化水平比較高。而且伴隨著商品經濟以及科技的發展,新思想灌輸到村民中,遇到蝗災不再單單是去廟里祈福。如1916年,“秋蝗捕滅甚力,未成巨災”②*耿之光、王桂照修,王重民纂:《中國地方志叢書〈無極縣志〉》,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影印,第727頁。。民眾越來越意識到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的消除災難。故蝗神廟的信仰功能越發的削弱,經濟和娛樂功能提上了重要位置。

三、冀中蝗神祭祀的若干思考

隨著治蝗觀的改變,蝗神廟的發展也不斷變化,其信仰功能越來越淡化,并逐漸走向消失,經濟和娛樂功能也隨之退出舞臺。但不論蝗神廟怎樣發展變化,對蝗神廟現象的起因、民眾的蝗災觀以及中共冀中抗日根據地在治蝗中如何正視蝗神廟的現象等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探究和思考。

1.民族危機強化了冀中地區的蝗神祭祀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區先后在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影響下,面臨嚴重的被日軍侵占的民族危機。隨后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占華北,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冀中地區成為淪陷區。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戰,在冀中地區建立抗日武裝和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在民族危機、國土淪陷、戰火紛飛的特殊形勢下,冀中地區蝗災頻仍。天災人禍,為迷信盛行提供了社會土壤。處于水深火熱中的農民只能借助神力來消災,故此蟲王廟、八蠟廟、劉猛將軍廟不斷涌現。加之日偽政權的反動統治者推行愚民政策,散布封建迷信思想,“經過不同的誘導,個人能被引入到一種完全失去自我意識的狀態之中。此時他會對使自己失去自我意識的暗示者言聽計從,他的言行會與他日常的性格和習慣完全不同”③*(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頁。。蟲王廟的祭祀和蝗神崇拜日益嚴重,甚至出現個別地區的民眾在飛蝗來臨之時不去打蝗,反而跪拜蝗神,唱戲、祭祀,結果反而加重了蝗災的損失。日軍侵華,民族危機嚴重,山河破碎,農業生態失衡,人禍加重了天災,災患強化了蝗神迷信思潮。這是導致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區蝗神崇拜、迷信盛行的根本原因。

2.蝗神廟現象與民眾的蝗災觀

蝗災是除水災、旱災之外的第三大災害。由于當時科技水平有限,并且封建迷信思想影響深遠,村民們只能借助神力來消災,把蝗蟲視為神蟲,在災害頻發的地區建廟宇以供祭祀,祈求上天和蟲王不要再吃他們的莊稼以此來減免蝗災。

然而時間決定很多重大的要素,“一切信仰力量的形成、壯大和消亡,靠得都是時間。同時,信仰失去自己的力量也是因為時間”④*同上書,第70頁。。隨著時間的發展,村民們回憶過去遭受的蝗災以及拜蟲王建廟的經驗,發現他們并沒有阻止蝗災的發生。從而使一部分村民意識到蝗神廟并不完全具備除蝗的功能,但是當時的民眾存在落后思想,認為“蝗蝻太小捉不住,打不著,不用打也吃不了莊稼;打下去又生了,啥時候打完啦;正當麥收到來,怕打蝗誤了收麥”⑤*太行行署:《太行區五月二十日到六月二十日蝗情發展及剿蝗運動綜合報告》,河北省檔案館藏,革命歷史檔案 92-1-45-8。,加之迷信思想依然存在,“神蟲不能打,越打越多;蟲吃有份,吃夠就走了”①*太行行署:《太行區五月二十日到六月二十日蝗情發展及剿蝗運動綜合報告》,河北省檔案館藏,革命歷史檔案 92-1-45-8。。這些思想的存在,大大影響了村民們對剿蝗應有的信心和勇氣,壓抑著剿蝗民眾的積極性。一方面蝗神廟在村民心中只能發揮微乎其微的力量;另一方面,雖然民眾的意識有所改變,但落后迷信思想仍在他們心中占據一定的地位,所以部分民眾還會把希望寄托于蝗神廟。

3.中共冀中抗日根據地的治蝗與破除迷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冀中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發揮了人民戰爭的無比威力,和全國人民一道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此期間,除了領導冀中民眾進行戰爭,中國共產黨在生產生活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于蝗災,并非一己之力就能解決,在民國初年就有人提出只有官督才能治蝗,并提出了具體的方案“蝗蝻厚集之處,本鄉民力不足辦之,并可于近鄉調集民夫通力合作,限期捕滅??傊?,一鄉有蝗則合數鄉之力以赴之,甚之此縣有蝗更可合他縣之力以成之。如御洪水如抗流寇而蝗尚有不滅者乎,或調就近陸軍以輔民力之不逮而略盡衛民之天職,其成功尤速”。②*《捕蝗非官督不可》,《益世報》1920年6月2日,第3版。

隨著蝗神廟信仰功能的不斷削弱,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應領導民眾打破迷信心理,但又“因為群眾沒有打蝗的經驗,歷史上從來沒有人領導群眾進行過這種斗爭”③*地市縣檔案匯集:《邢西半月剿蝗總結》,河北省檔案館藏,革命歷史檔案 520-1-226-1。,因此又不能把蝗神廟現象當做完全的迷信,否則會適得其反,進而引發民眾的不滿。所以為了動員民眾,首先就是在村民中進行宣傳教育。一些地區,如中共阜平縣委還提出了口號,“緊急總動員,起來打蝗蟲!不分你與我,大家一齊干!見一片,打一片,打了你的我也保險!小的省事容易打,大了費勁不好拿!狠心撲滅蝗蟲,細心愛護莊稼!整天不歇,一口氣消滅!”④*《深縣蝗蝻大部捕滅》,《晉察冀日報》1947年7月22日,第2版。。后來深縣地區還深入民眾進行動員,“用算賬的方式,說明我們每人每天打死一千,一百人打死一萬個,若成了飛蝗,得吃多少莊稼”⑤*《中共阜平縣委為迅速捕滅蝗蟲的緊急號召》,《晉察冀日報》1944年6月9日,第1版。。

除動員民眾捕蝗之外,還有邊區派專員去蝗區視察,實行獎罰制,如1944年,中共太行邊區政府為加強領導五、六、七各分區的打蝗運動,特派第二廳劉廳長到蝗區視察?!皠d長對群眾傳達邊府特發米一百石專獎勵林北捕蝗的老鄉,希望創造出捕蝗英雄和模范家庭、小組。講完后,群眾打蝗情緒更加高了?!雹?《加強領導討蝗——太行邊府劉廳長親到蝗區去視察,群眾信心更加高漲》,《晉察冀日報》1944年5月24日,第3版。使民眾滅蝗信心更加高漲。

中共冀中抗日根據地堅持民族解放與治蝗破除迷信并舉的方針,有效抵御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困,鞏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貢獻。

Analysis of the Temple of Locust Gods in Jizhong Region in the 1930s and 1940s

HU Siyao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3, China)

Locust temple mainly offers sacrifices to the gods of insects, it includes the Insects King Temple, Eight Gods Temple, General Liu Meng's Temple. In the 30s and 4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re were various kinds of temples of locust gods in Jizhong Region, 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were comparatively common in many ways. This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Japanese invasion to China, the deepening of national crisis, the frequently occurred famine due to crop failures in Jizhong Region and the folk faith.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 in Hebei provinc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pheld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doing away with the locusts superstition simultaneously, effectively protected against severe natural disasters, to some extent eased the hardships and consolidated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behind enemy lines,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fight for the final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sects King Temple; Eight Gods Temple; General Liu Meng's Temple; sacrifice; folk faith

2011-08-25

200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華北蝗災危機與對策研究》(09BZS042)

胡思瑤(1987-),女,河北雄縣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研究。研究生導師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同樂教授。

K26

A

1008-469X(2011)05-0011-05

猜你喜歡
蝗災冀中神廟
神秘的神廟
保定冀中藥業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藥業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藥業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藥業有限公司
蝗災降臨東非,氣候變化可能是罪魁禍首
書之帕特農神廟
蝗災又來了
意大利撒丁島遇嚴重蝗災兩千多公頃農田被毀
牛河梁神廟漫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