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認知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1-08-15 00:49李寶寶梁冬梅
大眾科技 2011年5期
關鍵詞:元認知心理學心理健康

李寶寶 梁冬梅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元認知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李寶寶 梁冬梅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文章從元認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的視角探討心理健康的問題。元認知是調節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對心理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應該教會大學生元認知技術,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生;元認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F代的心理健康觀,已不僅指沒有心理疾病,而是指包含具有創新見解、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和創造新事物能力等多種心理素質健全的積極心理健康觀。我國學者將心理健康界定為: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一)新時期大學生的整體心理狀況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學校學生工作的難點話題,隨著就業壓力的逐步增大,現在的大學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據調查發現現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國內普通青年,有調查顯示,大學生有2.4%的人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12.5%的人有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軀體化、強迫癥狀、憂郁、焦慮和敵對五個方面,戀愛問題、人際關系、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大學生產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

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準青春期,個體內分泌機能和自律神經機能都在急劇的發展變化之中,感情強烈又很脆弱,情感復雜又極易變化,情緒波動不穩又不善于自我調節控制,一旦遇到不愉快和煩惱的事情或者遇到挫折和打擊,就會產生劇烈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導致心理失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戀愛問題低齡化。即一、 二年級學生剛步入大學,他們的年齡非常小,尤其是一年級學生,有不少一進校就非常羨慕談戀愛的同學,并躍躍欲試,缺少對自身進行冷靜、理智的分析,當然也有失戀后的痛苦,從而產生不健康心理。2.人際關系問題越來越因小事而起。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造成互不相讓,往往因一點小事而關系惡化,進而引發情緒方面的問題,如對于寢室內的衛生負責,午休時是否可以聊天等,也引起不少矛盾糾紛。3.學業問題上升。主要表現為對于大學學習生活的適應問題,由于中學時是老師“抱著走”,大學的學習要靠自覺,不少學生中學時的理想就是上大學,而進入大學后該如何學習,考慮較少,一學期很快過去,等到期末或成績下來,才突然醒悟,甚至有的學生到高年級才發現自己醒得太晚了,后悔莫及。而擴招客觀上導致學生素質下降,此問題導致的不健康心理更顯突出。4.無論是人際關系還是學業問題,若仔細深究的話,其中不少是當事人自卑感所致。而自卑感源自從小不恰當的家庭教育,缺乏鼓勵,壓力又過大,造成當事人一貫缺乏自信心。當大學的學業發生挫折時,就會情緒低落,自卑甚至絕望,導致心理出現問題。5.經濟壓力也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問題。由于學費上漲,高校也出現一些經濟困難學生,而貧困生更容易在學業、人際關系方面出現問題,心理的自卑感也對其成長和心理健康不利,如果學業表現不佳的話,在就業方面,他們有時會因為無法滿足家人的期待而承受較大的壓力。

(三)元認知的心理學理解

元認知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Flavell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近40年來,研究者們圍繞元認知開展了大量研究,使其逐漸成為當前心理學,尤其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熱點之一。Flavell(1981)將元認知定義為“反映或調節認知活動的任一方面的知識或者認知活動”。也就是說,Flavell認為元認知可以用來指兩種現象,一是有關認知的知識,二是對認知活動的調節。按照 Flavell的觀點,對元認知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方面,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相對靜態的知識體系,反映個體對認知活動及其影響因素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被理解為一種動態的活動過程,即個體對當前認知活動所作的調節,這也是當前關于元認知含義的一種廣為接受、廣為引用的觀點。關于元認知結構,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Brown(1987)、Barker(1994)認為:元認知是指意識到的關于認知的知識和認知的監控,即元認知結構包括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監控兩部分,這一觀點被稱為元認知結構的二分法。從而可見,元認知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密切,假如能提高大學生操作元認知的能力,就可以使得大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大學生元認知知識貧乏、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淡漠,面對這樣的現實,就要求心理學老師指導幫助。

(四)讓大學生學會元認知的療法,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1.教會大學生一些心理知識,引導他們進行元認知知識的操作。元認知就是進行自我認知的認知,所以有必要給大學生傳授一些心理學常識,在他們掌握了心理學基本常識的基礎上來進行自我認知的認知,如果他們掌握了一些心理學知識,就可以促進大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能按心理學規律去學習和人際交往,學習成績和人際關系就會有較大的提高。比如學習了記憶規律,針對自己的記憶品質,運用記憶規律,來解決記不住,記不牢以及死記硬背的問題。如果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知識,就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自己,達到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比如,學習了有關氣質、能力和性格的個性知識,就可以了解自我的個性特征,從而學習鍛煉和完善自己的個性,培養自己健全的人格。此外,在學習元認知知識的同時,應該格外關注考試焦慮對于元認知的破壞作用,盡量減輕學生的考試焦慮;否則,盡管學生具有較好的目標定向模式和歸因模式,這兩者對于元認知活動的積極促進作用也會被考試焦慮的消極作用所中和、抵消。

2.教學生學會調節自我情緒、控制不良的情緒沖動,引導他們進行元認知控制的操作。對于自己的情緒是否正常以及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情感,許多大學生既不能正確認識,也缺乏必要的調控情緒、情感的技能技巧。因此,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情感,是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維護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人不僅要有感情,還要有理智。如果失去了理智,感情也就成了脫韁的野馬。在陷入消極情緒而難以解脫時,應有意識地用理智去控制,這又有以下幾種方式:(1)自由聯想。讓學生坐在安樂椅上,盡情傾訴他想要說的話,老師對學生講話的內容不加評論,只是鼓勵他大膽訴說,基本原理是讓學生將壓抑在內心深處的隱私痛快的訴說出來,從而使心理的重負得以釋放,使心理問題得以康復,達到心理平衡。(2)自我激勵。這是用理智控制不良情緒的又一良好方式。恰當地運用自我激勵,可以給人精神動力。當一個人在困難面前或身處逆境時,自我激勵能使你從困難和逆境造成的不良情緒中振作起來。(3)心理換位。這是消除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所謂心理換位,就是與他人互換位置角色,即俗話所說的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分析問題。通過心理換位,來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思想。這樣就有利于防止和消除不良情緒。(4)升華轉化。就是發掘調動思想中的積極情緒,抵制和克服消極情緒。將痛苦、煩惱、憂愁等消極情緒升華轉化為積極有益的行動。(5)身體放松并轉移注意力。過分緊張、恐懼的時候,可通過身體的放松來緩解心理的緊張??梢陨钌畹匚豢跉?,然后慢慢地呼氣,這個過程能使肌肉很快地放松,同時不斷地暗示自己放松、放松,可重復這幾個步驟,直至緩解一些不良情緒,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事物上并停留一段時間,或推開窗向遠處望去看看藍天、綠樹,聞聞花香。

[1]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

[2] 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M].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8,1(1).

[3] Linda Baker,Fostering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Volume25.AeademiePressINe.1994:201-203.

[4] Flavell J H .Cognitive monitoring.In: W P Dickson ed.Children 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New York:Aeademic Press,1981.

[5] 汪玲,郭德俊.元認知的本質與要素[J].心理學報,2000,32(4):459-463.

G448

A

1008-1151(2011)05-0182-01

2011-01-19

李寶寶(1984-),男,安徽淮南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09級應用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心理統計與測量;梁冬梅(1986-),女,江蘇宿遷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09級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認知神經科學。

猜你喜歡
元認知心理學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網絡環境下元認知知識與元認知策略相關性探析
元認知在大學英語教改中的應用
元認知策略對閱讀詞匯量的補償作用
英語閱讀中元認知策略的調節與監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