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循環缺血的預測研究

2011-11-01 03:57孫光明王麗萍高西平胡洋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1年18期
關鍵詞:頭暈血脂年齡

孫光明 王麗萍 高西平 胡洋

后循環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供應腦部的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引起的病變,是臨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約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0%,包括后循環缺血性腦卒中(TIA)和腦梗死[1]。長期反復頭暈被認為是后循環缺血的后備軍,為此我們收集了近2年來在我院就診的長期反復頭暈患者的有關資料并隨訪,旨在探討長期反復頭暈發展為后循環缺血的危險因素,為做好二級預防打下基礎?,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心內科和體檢中心已確診的頭暈患者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齡45~80歲,平均(61.8±5.0)8歲,選擇在本院體檢中心的健康者為這次對照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齡45~80歲,平均(60.2±4.90)歲,收治的長期反復頭暈患者設置為研究群體,排除外周性、前庭、精神性頭暈病例,收集有關資料并隨訪。

1.2 入選標準 ①所有病例均符合有關文獻報道確定的分類診斷標準[2]。②既往有明確的頭暈病史,曾經或正在治療的患者,年齡45~80歲,性別不限。③患者配合跟蹤調查。④一般體檢和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⑤均經頭顱CT檢查證實無明顯異常、腦萎縮、脫髓鞘改變者。排除標準(1)前庭系統性眩暈;(2)神經精神性、抑郁癥、心源性及其他精神科疾病等病史;(3)長期服藥、吸毒、嚴重長期失眠者。

1.3 正常對照組入選標準 ①選擇在本院體檢中心體檢的與長期反復頭暈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均相匹配的健康者。(2)既往無頭暈病史。(3)均經頭顱CT檢查證實無明顯異常。排除標準與長期反復頭暈組相同。

1.4 方法

1.4.1 病例收集 由課題組專人負責,按照入選標準和頭暈的診斷標準篩查收集病例,對符合入組標準者進行血壓、血糖、血脂、心臟病史、長期吸煙、飲酒、家族卒中史、彩超、CTA檢測并記錄。正常對照組也進行同樣的指標檢驗。所有指標記錄由神經專業的臨床醫師負責。

1.4.2 血壓的測量標準 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建議的測量方法操作,測量兩次取其平均值[3]。同時對入組者進行血、尿、糞常規、肝功、腎功、空腹血糖、血脂檢測、ECG等健康體檢,完善TCD、頸部血管彩超和頭顱CTA檢查。

1.5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錄入,應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采用均數±標準差或例數表示,用t檢驗和χ2檢驗分析人口統計學特征、生化指標及腦血管評定在病例組和對照組中的差異,檢驗水準a=0.05。采用t檢驗分析血壓、血糖、血脂在病例組和對照組中的差異;采用t檢驗分析血壓、血糖、血脂在正規治療與不正規治療組中的差異;采用方差分析進行不同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進行不同組間各參數與患病率的比較,單項有序變量患病率的分析應用趨勢檢驗。統計所用的值量表分,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癥狀組與對照組測試結果的比較 癥狀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①頭暈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齡45~80歲,平均(61.8±5.08)歲。②對照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齡45~80歲,平均60.2±4.90歲。兩組間一般情況比較,在年齡、性別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癥狀組與對照組之間血壓、血糖、血脂、心臟病史、卒中史、動脈內膜厚度、血管狹窄程度的比較兩組間各指標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癥狀組內正規治療組與不正規治療組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根據服用藥物情況分為正規治療組與不正規治療組,正規治療組55例,不正規治療組45例。兩組間一般情況比較,在年齡、性別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壓、空腹血糖、血脂、心臟病史、卒中史、動脈內膜厚度、血管狹窄程度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癥狀組與對照組一般情況的比較

表2 癥狀組和對照組各指標比較

表3 正規與不正規服藥一般情況比較

2.4 癥狀組內正規治療組與不正規治療組一般情況的比較頭暈癥狀患者根據服用藥物情況分為正規治療組與不正規治療組,正規治療組65例,不正規治療組35例。兩組間一般情況比較,在年齡、性別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壓、空腹血糖、血脂、心臟病史、卒中史、動脈內膜厚度、血管狹窄程度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正規與不正規服藥一般情況比較

3 討論

3.1 后循環缺血的常見癥狀 頭暈或眩暈、肢體或頭面部麻木、肢體無力、頭痛、嘔吐、復視、短暫意識喪失、視覺障礙、步態不穩或跌倒。后循環缺血的常見體征:眼球運動障礙、肢體癱瘓、感覺異常、步態/肢體共濟失調、構音/吞咽障礙、視覺缺損、聲嘶、Horner綜合征等。眩暈是后循環缺血的主要表現之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癥,是空間定位錯覺引起的自身或周圍物體的運動幻覺[4]。長期慢性反復頭暈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中的一大類,他們被認為是卒中的后備軍我們的資料顯示他們發展為后循環缺血是正常人群年發病率的100倍[2],故他們為卒中的高發人群,對這部分患者進行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防止他們發展為真正的卒中或者說至少可以延緩及推遲卒中發生有重要意義。

3.2 危險因素 長期慢性反復頭暈發展為后循環缺血,從我們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進入Cox多因素模型的危險因素后循環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與頸動脈系統缺血相似,除不可調節的年齡、性別、種族、遺傳背景、家族史、個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飲食、吸煙、活動缺乏等)、肥胖及多種血管危險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心臟病、卒中/TIA病史、頸動脈病及周圍血管病等。家族卒中史和年齡是不可干預的,而高血壓、高脂血癥作為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因而長期而有效的控制血壓對于腦梗死的二級預防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3.3 預測 總之,本文應用χ2檢驗對慢性腦血管病患者的預后因素進行分析,建立了慢性腦血管病發展為后循環缺血的預測模型,以預測慢性腦血管病患者預后的預測值,從而判斷患者的預后,經統計學檢驗可信度高,值得推廣應用。

[1] 郝玉貴,劉斌.后循環缺血的危險因素.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1,4(3):354-355.

[2] 蔣雨平.臨床神經疾病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60-62.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高血壓雜志,2005,13:S2-42.

[4] 何文杰.眩暈寧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療效觀察.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11):1647-1648.

猜你喜歡
頭暈血脂年齡
變小的年齡
防跌倒,當心直立性頭暈或眩暈
頭暈和眩暈有何區別
血脂常見問題解讀
你了解“血脂”嗎
梳走頭暈
年齡歧視
算年齡
頭暈暈的,好像中暑了
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高血壓患者伴血脂異常49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