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西醫高等院校腧穴學教學體會

2011-12-09 15:26王道海
醫學研究雜志 2011年3期
關鍵詞:太溪循行腧穴

包 飛 孫 華 王道海

《中醫學》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針灸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腧穴學》則是《針灸學》的基礎之一,是中醫高等院校針灸專業學生學習的主要課程之一,具有內容多且龐雜的特點,通常需要100學時的學習,才能基本掌握。在西醫高等院校中設置《中醫學》課程是我國醫學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重要途徑[1]。但由于教學重點的不同,在西醫高等院校,腧穴連同經絡、刺灸法等針灸學知識統歸于《中醫學》,僅有8學時左右的授課時間。因此,如何在極其有限的時間里,讓西醫院校學生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成為教學瓶頸。筆者在多年的腧穴教學實踐中,根據西醫高等院校學時少內容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強、記憶力強和西醫基礎扎實、中醫基礎薄弱的特點,以激發興趣、點面結合、理解推理為核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注重提綱攜領、突出重點、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激發興趣主動學習

1.親身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是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的本質要求,也是真正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從而切實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為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關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就是有效途徑之一[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西醫學模式和思維方式不同,加之西醫院校學生西醫基礎扎實,而中醫基礎薄弱,對經絡、腧穴缺乏感性認識,初學中醫常感一頭霧水,抽象莫測。因此,在腧穴學習之初,教師即帶領學生做些簡單的疏經活絡動作和點按百會、睛明等穴,讓其切身感受經絡腧穴的存在,化抽象為具體,消除神秘感。更重要的是,在整個腧穴學習過程中,始終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課堂上,由于腧穴定位離不開解剖[3],根據西醫學生解剖基礎扎實的特點,結合腧穴定位方法(體表標志法、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及簡易取穴法)的講授,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并通過教師示范,帶領學生在自身或同學身上逐一對每一個要求掌握的腧穴進行定位,以此變枯燥的理論知識講授為生動的實踐課,不僅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提升學習興趣,而且調動起學習積極性,發揮西醫學生西醫基礎好、記憶力強的優勢,提高學習效率,使所授知識基本當堂掌握;二是在見習課上,讓學生在自身或同學身上選取多個穴位進行針刺操作,進一步體驗,從而系統復習和鞏固腧穴定位和刺灸法知識。通過取穴、進針、行針、得氣、出針等實踐和親身感受,大大增強了學生對經絡、腧穴、刺灸法知識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們對此興致勃勃,思維活躍,常引發思考,提出問題,此時再及時引導學生應用所學中西醫知識自己回答問題,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鞏固和加強對腧穴的理解與掌握。

2.病例例舉:按照教學大綱,腧穴各論部分內容要求掌握所授腧穴的歸經、定位和主治,授課4學時。根據學時情況,分別從十二經脈和任脈、督脈選取1~3個代表穴,共22個腧穴。該部分知識點多且分散,尤其是腧穴主治的內容較龐雜,而且有許多中醫病名、證候、術語,晦澀而陌生,甚至難以認讀,對于剛剛涉足臨床的西醫學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相當大的難度,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進而引發抵觸情緒,影響學習效果。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授課時盡量用他們比較熟悉的西醫病名、癥狀、體征來解釋,并且較多地例舉病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有時還要介紹一些實驗研究、臨床研究文獻摘要加以佐證。學生聽到熟悉的病、癥常興致盎然,精力集中,印象深刻,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點面結合,突出重點

針對腧穴部分內容多學時少的特點,對于腧穴主治內容,教師在授課時著重幫助學生緊緊圍繞腧穴的近治作用和遠治作用來展開,強調遠治作用的循經遠治特點,引導學生通過經絡的循行、分布規律,推理出腧穴主治范圍所涉及到的部位,再列舉該穴較具代表性的主治作用重點講述,其他作用理解為主。這樣點面結合,突出重點,以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此外,授課中還可充分利用腧穴名稱中所體現的定位、形態、主治作用等提示信息來盡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例如:講授太溪穴的主治作用時,首先明確太溪穴屬于足少陰腎經,屬遠心端穴位,因此既有近治作用也有遠治作用。根據所有腧穴的共性——近治作用,太溪位于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因而具有治療該部位病癥如:跟腱炎、跟骨痛、內踝扭傷等的作用;根據遠治作用循經遠治的特點,因腎經內聯臟腑部分除聯系腎與膀胱外,還與肝、肺、心相聯,故腎經能治療上述相關臟腑疾患;此外,太溪的“溪”意為水,水屬陰,故腧穴名稱暗含了該穴的主治特點——太溪為滋補腎陰的要穴,能滋補腎陰、肝陰、肺陰和心陰,治療上述諸臟陰虛所致的病癥,授課中例舉并重點講解分析幾種典型陰虛癥狀,如頭暈、耳鳴、視物昏花、失眠、心悸、咳嗽、心煩易怒等。學生只需記住太溪為滋陰要穴,具體作用能理解即可。這樣點面結合,使學生在理解基礎上重點記憶,便于掌握。

三、理解推理,舉一反三

腧穴的定位和主治的掌握,主要是根據腧穴與經絡的密切關系,將龐雜的腧穴通過經絡串聯起來,借助經絡的分布、循行規律和腧穴的主治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并引導學生自行推理,舉一反三,從而化繁為簡,逐漸掌握。要求學生首先必須掌握每一腧穴的歸經,并熟記每條經絡的全稱,通過經絡全稱分析出腧穴的大致定位,再結合體表標志法、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等腧穴定位法,進行自體點穴,從而準確記憶腧穴定位。關于腧穴主治作用的學習,先根據腧穴主治規律的近治作用,推理出具體腧穴的近治特點;再根據主治規律的遠治作用,推理出循經遠治特點。例如:講解列缺穴時,首先要求牢記列缺歸屬于手太陰肺經,然后引導學生從經絡全稱入手,分析手太陰肺經內聯臟腑部分屬肺、絡與其相表里的大腸,根據手太陰經的名稱,分析得出該經外絡肢節部分循行于上肢內側前緣,其肢體部位的腧穴也分布于此循行線路上,再結合具體定位方法,列缺定位于橈骨莖突上腕橫紋后1.5寸。主治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根據所有腧穴的共性——近治作用,列缺位于腕關節橈側,故可治療橈側腕關節扭傷等引起的該部位損傷、疼痛等病癥;根據部分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以遠部位的腧穴具有循經遠治作用,又因列缺穴屬于手太陰肺經,且為手太陰經絡穴——聯系手太陰經的表里經手陽明大腸經,故該穴具有循本經及其表里經遠治的特點,其主治范圍主要涉及與本經相關的呼吸系統以及其表里經——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所過的頭、頸項等部位的病癥,故《四總穴歌》云:“頭項尋列缺”。這樣,學生只需記住腧穴名稱及其歸屬的經絡全稱,以及與定位相關的體表標志、骨度分寸等必記信息,即可根據經絡的分布、循行規律和腧穴主治規律推理得出腧穴的定位,進而推理出該腧穴的近治作用和遠心端腧穴的遠治作用,從而大大減少記憶量,通過在必要記憶基礎上的理解推理學習法來提高學習效率,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總之,針對西醫院?!吨嗅t學》學時少、內容多的特點,針灸腧穴部分的教學只能提綱攜領,突出重點,通過激發興趣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理解推理、舉一反三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理解基礎上重點記憶,見習課上親自操作,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梁曉春,田國慶,孫華,等.西醫高等院校中醫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的思考.醫學教育探索,2006,12(5):1121-1122

2 王瓏,鄒偉,王學平.淺談提高學生主體意識在《針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中國針灸,2008,28(12):925-927

3 邰浩清.針灸臨床與解剖.上海針灸雜志,2007,26(4):36-37

猜你喜歡
太溪循行腧穴
馬王堆導引術循經導引基本規律與特征初探
溫暖手腳
旅途止瀉按脾腧
補腎的法寶
腧穴解剖學之教學設計
督脈循行考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針刺太沖太溪太自治療膝骨性關節炎3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