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研究*

2011-12-11 06:47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11年3期
關鍵詞:龍舞湛江佛山

蘇 雄

(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廣東湛江 524088)

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研究*

蘇 雄

(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廣東湛江 524088)

為研究相似民族傳統體育之間的區別和關聯性,通過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對比分析法等方法對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的產生歷史、表演形式、保護與開發進行研究。研究表明:通過兩地人龍舞產生的歷史對比可知湛江人龍舞起源于民間的游戲,而佛山人龍舞起源于南派武術和民間舞蹈,都是由于歷史重大事件發展而成,而湛江人龍舞形成的時間長、題材相對豐富,它們都屬于中華大地產物,有相同的“根”。通過其表演形式比較可知它們都極少借用道具、參與人數較多、結構非常相似,而它們組成的構造和表演程式有所不同,都體現出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通過兩地人龍舞的保護與開發可知當地政府都比較重視,都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演的服飾、程式、道具不斷得到挖掘和創新,表演時間拓展到大大小小的節日和喜慶的日子,而湛江政府支持相對較全面、到位,特別是人龍舞能與當地旅游業相結合、人龍舞走進大中小學校。

湛江;佛山;人龍舞;研究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具有呼風喚雨、消災保佑、降妖除魔的神通,代表興盛、吉祥、發達、威力,是美好象征。舞龍運動已成為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重大節日必不可少的表演節目之一,是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濃厚民間舞蹈和音樂,同時集娛樂與體育融為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舞龍運動在今天更是成為表現世界華人民族團結奮進精神的重要方式,成為維持華夏民族文明的精神紐帶[1]。人龍舞是以人的組成為特色的舞龍運動,是舞龍運動中的佼佼者,廣東有兩地區人龍舞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別是: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湛江人龍舞[2]和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佛山人龍舞[3]。本文對兩地人龍舞具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之間的關聯性作進一步研究。

1 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產生歷史的對比

1.1 湛江人龍舞產生的歷史

湛江人龍舞產生于游戲,由一次偶然歷史事件發展而成。據專門研究當地人龍舞的莫菲先生記述,東海島的民間有一種說法:逢年過節看大戲或逛圩街,小孩都喜歡坐在大人肩頭上,手拿零食或小玩具在老街一路招搖。藝術產生于游戲。農閑時為尋開心,大人便扛著小孩與另一對父子在康王廟前斗力斗智,誰先把誰拉倒就勝出。后經人點撥,圍繞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做文章,“人龍舞”由此應運而生[4]。人龍舞產生于明朝,筆者走訪了湛江人龍舞發源地湛江東海島東山鎮世代人龍舞的傳人肖永光老人,據他講述:明朝某年,明軍打了敗仗,撤退到雷州半島的東海島,適逢中秋,當地鄉紳為了讓士兵能夠過中秋,慶祝佳節,鼓舞明軍士氣,就把流傳于孩子中間的一種雜耍組織起來進行表演,從而形成“人龍舞”的雛形。傳統的人龍舞演出時間主要為農歷八月十五,演出場地集中在海邊、圩鎮小街等。后來,隨著影響的擴大,人龍舞逐漸走出海島,進入“廣場”和“舞臺”,演出時間也不再限八月十五,只要有節目或重大慶典就舞動起來。

1.2 佛山人龍舞形成的歷史

佛山人龍舞在民間南派武術基礎上產生,吸收民間舞蹈元素,由歷史喜慶事件發展而成。據佛山杏壇鎮文化站站長鄧家聲介紹:相傳清朝同治年間,佛山杏壇鎮光華村就已興起人龍舞,距今近100多年,同治十年(即1871年),光華村人梁耀樞金榜題名,高中狀元,乃廣東歷史上三大狀元之一,為迎接狀元榮歸故里,林升輝師傅與村里的武功高手們發起180人表演的人龍舞[5]。佛山光華村人龍舞在每年春節、元宵、五月初八天后誕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喜慶節日,都是必不可少節目,習俗世代流傳。

1.3 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產生歷史的對比

通過對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產生的歷史對比,相同點有:第一,產生的歷史都較長;第二,都因重大歷史事件而產生并形成。不同點:第一,產生的時間、地點不同。湛江人龍舞要比佛山人龍舞形成的時間早;第二,形成的事件不相同。湛江人龍舞為鼓舞士氣、慶祝中秋佳節,佛山人龍舞主要是迎接狀元的榮歸;第三,目的不一樣。湛江人龍舞是為鼓舞斗志、振作士氣,佛山人龍舞是為慶祝、賀喜。

1.4 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產生的關聯性

湛江人龍舞起源民間的游戲,而佛山人龍舞起源于南派武術和民間舞蹈,這都符合民族傳統體育產生的規律,湛江人龍舞誕生于中國第五大島東海島,佛山人龍舞則起源于著名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之鄉的光華村,素有“嶺南周莊”美譽之稱,大海韻、水鄉情、人龍舞,皆和“水”有關。湛江人龍舞歷史題材相對豐富。1938年粱久成、宋鑫編寫的《??悼h續志?風俗》就有對湛江人龍舞的記載:“載龍舞,舞龍藝人為龍頭,后為龍尾,次一人,舉手抱前者腳夾后者挨次遞抬向街直走,則念日:騎龍頭,龍頭落下水;騎龍尾,龍尾豎上天?!睋疾煸谡拷瓥|海島的東山鎮一直流傳“騎龍頭,龍頭落下水;騎龍尾,龍尾豎上天?!钡拿裰{,而佛山人龍舞這方面就欠缺。早在400多年前湛江人龍舞已形成傳統,比佛山的人龍舞早了200多年,湛江和佛山相距幾百公里,佛山人龍的產生是否受湛江人龍舞的啟發,有這種可能性存在,但目前沒有這方面的證據,同時由于歷史久遠很難再考證。不管怎么樣,人龍舞都屬于中華大地上的產物,其“根”是相同的。舞龍運動作為一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從產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神州大地,并在傳承與演變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體現著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龍文化的文化價值功能,龍是華夏民族的徽號,是福佑百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吉祥如意的神靈象征,這種想象中的物種,反映了華夏民族對生命的無限向往和追求,中華文化的神異和靈跡,變易與周游,在它身上體現得最為透徹[6]。作為中國人都會自認為龍的傳人,在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龍運動的傳習,人龍舞對外弘揚了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世界體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表現出了顯著的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功能,使世界人民對中國龍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2 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表演形式的對比

2.1 湛江人龍舞的表演形式

湛江人龍舞表演極少借用其他任何道具,“人龍”分“龍頭”、“龍身”、“龍尾”3個部分?!褒堫^”是最重要部分,演龍頭者必須身高力大,基本功好,表演技巧熟練。表演過程中,“龍頭”除了雙手握住兩個盾牌,還必須同時身負分別飾“龍舌”、“龍眼”、“龍角”的三個孩童?!褒埳怼庇删珘褲h子和兒童按一定次序排列組成,并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而構成“龍”形,龍是由人組成,人是龍,“人龍”的龍身巨長,人數可從幾十人到數百人不等,氣勢雄偉壯觀?!褒埳怼笔驱埖闹黧w部分,每個大人肩上支撐著相繼做俯仰動作的小孩,小孩身穿龍服,分節架接而成?!褒埼病钡拇笕艘布缲撘粋€小孩,小孩頭上戴有“龍尾”的飾物?!叭她垺逼鹞钑r,由鑼、鼓等敲擊樂器有節奏地配合。而龍身左盤右旋,上下起伏,如潑逐浪。隨著龍頭緩緩前進時,龍尾亦隨隊形左擺右搖,整條人龍舞表演起來威武雄壯,氣勢宏大,場面熱烈,充分顯示出龍的威猛精神,也體現出不可戰勝的群體力量和聰明智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7]。傳統的人龍舞演出時間主要為農歷八月十五,演出場地集中在當地的海邊、圩鎮小街等。后來,隨著影響擴大,人龍舞逐漸走出海島,演出時間也不再限八月十五,只要有節目或重大慶典都舞動起來。而且,隨著多年來政府組織人員對人龍舞的結構、舞步、舞姿態、樂風、節奏等方面進行挖掘、整理和改造,形成了現在湛江人龍舞獨有的“起龍、龍點頭、龍穿云、龍卷浪”等表演程式,其表演更加生動,具有濃厚地方特色。

圖1 湛江人龍舞表演示意圖

2.2 佛山人龍舞的表演形式

佛山人龍舞表演不需借用任何器物或媒介,而是由精壯漢子和兒童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組成,并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而構成“龍”形,人數由幾十人可達數百人。人龍舞分為龍躉(底部)和龍身(上部)兩個部分,飾龍躉的隊員個個威武有力,飾龍身的隊員,兩手持紅色綢帶騎在龍躉隊員肩上。龍頭身上有兩個或四個小孩(由于難度大,現多不采用),肩膀上的孩子是龍角,左右手臂上的孩子是龍腮(現一般不采用),而纏在腰部孩子則是龍頭。演“龍身”的孩子們從前至后,個個后仰躺下,頭靠著后一節“龍身”的肩上,節節緊扣,成了一條長長的“龍身”,人龍表演由“起龍”、“騰龍”、“盤龍”等多個部分組成。

圖2 佛山人龍舞表演示意圖

2.3 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表演形式的對比

通過對比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的表演形式,可以了解到其有如下相同點:第一,都是大型廣場舞蹈,參與人數較多,從數十人到數百人不等;第二,所需道具很少,主要由人組合構成“龍”,表演時模仿“龍”的形態和動作,帶有明顯的圖騰文化色彩;第三,結構非常相似,分別由“龍頭”、“龍身”和“龍尾”構成;第四,都伴隨鑼鼓聲和在“龍珠”引導下起舞。

不同點:組成的構造不同。首先,組成第一節的大人手握有所不同。湛江人龍舞第一節的大人兩手分別握住兩個盾牌,而佛山人龍舞第一節的大人兩手抱住體前的小孩。第二,第一節大人胸前小孩所處的位置和功能不同。湛江人龍舞第一節大人胸前小孩是后仰的,主要依靠大人胸前掛紅布肚兜把小孩兜在大人胸前,這樣有利于大人的手能獨立出來,小孩代表“龍”的舌頭。而佛山人龍舞胸前小孩是用前傾的雙腿夾住大人腰部,大人雙手抱住小孩胸部保持其牢固,小孩代表“龍”的頭部。第三,湛江人龍舞第一節大人身上還掛有“龍頭”的道具,“龍頭”內是飾“龍頭”的小孩。而佛山人龍舞,沒有“龍頭”的道具,“龍頭”就是胸前的小孩。第四,第一節和第二節連節點不同。湛江人龍舞第一節大人肩上坐有兩小孩,其中一小孩代表“龍角”,另一小孩后仰在第二節大人肩上而和第二節連接起來。佛山人龍舞第二節的大人雙手握住第一節大人胸前飾“龍頭”的小孩雙腳而連接起來。第五,湛江人龍舞“龍身”小孩的雙手扣住后面大人的頭頸,而佛山人龍舞“龍身”的小孩雙手伸直張開。

表演的程式不同。湛江人龍舞經政府多年組織人員對人龍舞進行挖掘、整理和改造,形成了現在湛江人龍舞獨有的“起龍”、“龍點頭”、“龍穿云”、“龍卷浪”等表演程式。佛山人龍舞表演程式由“起龍”、“騰龍”、“盤龍”等多個部分組成。

2.4 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表演形式的關聯性

人龍舞以人為主組成“人龍”,表演時模仿“龍”的各種動作和神態,其表演形式在我國舞龍運動中非常有特色。通過湛江人龍舞與佛山人龍舞的表演形式對比可知它們具有關聯性:首先,從形態上看,湛江人龍舞更像“龍”。最為重要的是湛江人龍舞第一節大人胸前掛有“龍頭”的道具,使人第一眼就知道這是這是一條“龍”,而佛山人龍舞的“龍頭”是第一節大人胸前的小孩,使人不能直觀知道這是“龍頭”,只有通過表演的才可感知這是“一條龍”。其次佛山人龍舞更具原生態。正因佛山人龍舞采用的道具更少,使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間,更具原始味道。第三湛江人龍舞內容更豐富、多樣。由于湛江政府對人龍舞不斷進行系統的挖掘、整理和改造,已經形成湛江人龍舞獨有的“起龍”、“龍點頭”、“龍穿云”、“龍卷浪”等表演程式。其實作為兩地人龍舞的表演形式,需要運用集體的合力來完成的,最重要是體現了民眾的團結合作精神,這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錢其琛在2000年4月3日的人民日報中指出:從更為深層次的意義上,龍文化首先體現出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華夏兒女都能在龍的這種精神內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前景,因此便共同賦予龍這種與天地溝通和統一的力量,龍的形象,就是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象征,龍是中華民族集體力量的象征,能夠對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做出貢獻的帶頭人,就往往被看成龍的具體化身,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說中盤古、伏羲、女蝸、黃帝等代表人物,都是龍的部分或全部化[8]。

3 湛江與佛山兩地政府對人龍舞保護與開發的對比

3.1 湛江市政府對人龍舞的保護與開發

湛江人龍舞原先只是每年中秋節期間在東山鎮表演,表演時人們光著上身和腳丫,只穿短褲在東海島東山鎮東西兩條街上連續演出3個晚上,盡情歡樂,以“慶盛世,迎豐收,娛佳節,樂民眾”,吸引各村群眾前來觀賞,場面熱鬧非凡。直到1991年6月湛江市郊區(麻章區)文化館工作隊駐點東山圩村,由原館長陳瑞組織對人龍舞進行挖掘,并邀請原市群眾藝術館館長龐德宣進行藝術指導,并發動郊區各單位贊助資金制作服裝、道具,人龍舞表演才有服裝和道具。并于同年7月人龍舞才真正穿上“龍裝”,首次走出東海島東山鎮,到廣州東方樂園參加中國旅游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表演。特別是在1994年人龍舞應邀組團60多人到北京參加中央電視臺“五一”晚會演出,并在該臺《五月潮》節目現場直播,榮獲了“演出優勝獎”和“紀念獎”,開始打響了湛江人龍舞的名聲。1997年人龍舞被攝制成電視片《人龍魂》,獲得第二屆全國城市電視臺音樂節目金獎、廣東省第三屆“五個一工程”獎和首屆麗江國際電視音樂作品銅獎。2002年榮獲廣東民間表演藝術湛江邀請賽金獎。2005年榮獲湛江市文藝精品獎民間表演藝術類一等獎。2006年7月經湛江市政府和村民多年努力,湛江人龍舞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使湛江人龍舞得到最好的保護。2006年11月20-26日,湛江人龍舞藝術團70多人應邀出團參加2006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開幕式和江門華僑嘉年華大巡游,分別榮獲“特別榮譽獎”和“最佳表演獎”。隨著湛江人龍舞不斷取得佳績,村民和當地政府以人龍舞為榮,不斷加大力度對人龍舞進行保護和開發,使湛江人龍舞能更好地發展。

3.2 佛山市政府對人龍舞的保護與開發

佛山光華村人龍舞自同治十年(即1871年)為迎接狀元榮歸故里,林升輝師傅與村里武功高手發起180人表演的人龍舞后,光華村每逢春節、元宵、五月初八天后誕及其他大小喜慶節日,都會上演人龍舞,但解放后很長時間佛山光華村人龍舞一度停演,直到1994年元宵節人龍舞傳人林普宣與杏壇鎮文化站站長鄧家聲溝通后,鄧家聲意識到這是急需保護的文化遺產,他鼓勵林普宣去挖掘和重組人龍舞。此后,在杏壇鎮政府、港澳鄉親和本村企業積極贊助下,一批年輕的光華人龍舞隊員脫穎而出,同時表演中加入新元素:對服裝顏色有了要求,增加了表演程式。在1995年元宵節,光華人龍舞參加了杏壇鎮元宵大巡游并進行了第一次表演,吸引了上萬名鄉親觀看,哄動一時。2005年11月底,光華人龍舞參加嶺南民間藝術匯演,在廣州上下九廣場、英雄廣場、天河體育中心南西廣場進行表演,引起轟動并一舉奪得匯演冠軍,從此佛山人龍舞聲名大振,名聲在外。2008年6月佛山人龍舞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這是佛山政府與村民多年的心愿。

3.3 兩地政府對人龍舞保護與開發的對比

通過湛江政府與佛山政府對人龍舞的保護、挖掘與開發的對比可以得知其具有一定的相同點:首先是當地政府都比較重視;第二,都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三,表演的服飾、程式、道具不斷得到挖掘和創新;第四,表演時間拓展到大大小小的節日和喜慶日。

不同點:第一,湛江人龍舞從形成到現在經過400多年,人龍舞的表演一直不間斷,所以對湛江人龍舞的保護、挖掘與開發相對容易,而佛山人龍舞從形成經過100多年,中間有40多年停舞,因而政府對人龍舞的保護、挖掘與開發相對較難。第二,湛江政府對人龍舞的保護與開發相對較早,容易抓住機會。湛江人龍舞于1991年當地政府已開始進行保護與開發,并于2006年7月湛江人龍舞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佛山人龍舞在停止舞動40多年的1994年才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挖掘與開發,于2008年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第三,湛江人龍舞已融入當地旅游業。湛江市旅游部門大力挖掘這項特色文化資源,每逢重大節日湛江市旅游部門都會邀請人龍舞表演,如2008年湛江舉辦人龍舞沙灘旅游文化節,組織1000多人合成5條龍,表演了“雙龍出?!?、“五龍戲珠”和“盤龍高塔”等新套路,場面極為壯觀;第四,湛江人龍舞已走進了學校。2007年國慶期間,湛江東海島舉行首屆人龍旅游文化節上表演的“九龍共舞”和挑戰“最長人龍舞”的人員中有300多名來自東海島10多所中小學生,2008中國湛江東海島人龍舞沙灘旅游文化節表演的“盛世人龍迎奧運”由湛江少林武校1000多名師生組成,現在人龍舞也進了高校,湛江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健美操專業學生在呂繼光老師的指導下也成立了湛江師范學院人龍舞表演隊。

3.4 湛江與佛山兩地政府對人龍舞保護與開發的關聯性

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開發和政府扶持分不開,只有政府支持才能利用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動用各種社會資源進行更好保護與開發。通過湛江與佛山兩地政府對人龍舞的保護與開發的對比可看出:當地政府對人龍舞的保護與開發都比較重視,而湛江政府支持相對較全面、到位,特別是人龍舞能與當地旅游業相結合、人龍舞走進大中小學校,這些都和湛江政府的扶持分不開。湛江與佛山人龍舞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是世界民族體育文化的瑰寶,因而保護與開發兩地人龍舞,不僅是當地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4 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的發展瓶頸與展望

湛江人龍舞與佛山人龍舞都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人龍舞這項民族傳統體育得到更好的保護。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特別經濟全球化,人龍舞的發展遇到新的問題。

首先是資金問題。人龍舞的資金來源主要由政府支助、企業贊助、表演收入三部分組成,而目前人龍舞的資金中政府支助和企業贊助非常有限,表演收入只有在有表演時才有收入,同時人龍舞的表演所需人員較多,資金分配到每個人身上的數量較少;其次是人才問題。人龍舞表演時人數較多,表演時間不定,收入不多(有表演時才有收入),隊員都是業余的,平時隊員都有自己的工作,因而留不住人才,隊員大部分是流動的,這些都限制了人龍舞發展。

人龍舞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要想得到生存、發展,必須具有發展的眼光,克服存在弊端,弘揚優點。人龍舞應圍繞“龍”做文章,成為凝聚華夏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作為具有中國“龍”文化內涵的人龍舞,在自身特色基礎上應該進一步融合“龍”文化精神,符合人龍舞表演時眾人團結一心、高度協作、匯聚天地間的精氣神,同時在結構、舞步、舞姿態、樂風、節奏等方面進行改造,以適應社會需要;其次,讓人龍舞成為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人龍舞必須走出廣東,面向全國,面向世界,抓住發展機遇,表演時間和地點與國際文化接軌,在發展中求生存,在發展中宣傳自我,在宣傳中得到發展,讓世界認識并接受人龍舞,實現其應有的社會價值;第三,人龍舞在發展中應盡量保持“原始風味”。人龍舞的存在與發展必須適應兩個規律:既遵循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又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這是人龍舞在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因而人龍舞在發展的同時,不能丟棄本質的東西,盡量保持人龍舞文化的核心價值;第四,兩地人龍舞應多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通過對兩地人龍舞比較研究可知其都有自己的優勢,使人龍舞這一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朝更好方向發展,兩地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1]呂韶鈞,彭芳.舞龍運動的文化內涵與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9):1178-1179

[2]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OL].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fenlei.jsp?qmode=place&pm=020

[3]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OL].http://www.ihchina.cn/inc/guohiamingluer.jsp

[4]鄧儉.順德“人龍舞”是不是“國寶”[N].珠江商報,2006-01-25

[5]彭葵,黃鶴婷.佛山人龍舞舞出佛山魂[N].佛山日報,2008-11-24

[6]張遠波,龔耘.舞龍運動的文化解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6):406-409

[7]蘇雄.“人龍舞”的社會文化價值[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3):37 -39

[8]錢其琛.深刻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精神內涵[N].人民日報,2000-04-03:第五版

Study on Human Dragon Dance Between Zhanjiang and Foshan

SU Xio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aculty of Sports and Leisure College of Zhanjiang,Zhanjiang 524088,China)

In order to study differences and relev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ational sports.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view,field trips,comparisonmethods to analyse the originalhistory,performance styl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ofhuman dragon dance.Foshan Human Dragon Dance comes from the South Chinese Wushu and folk dances while Zhanjiang Human Dragon Dance stems from folk games,which relatively has a longer history and abundant subject.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s,there are very a few props,buta large number of participants.Their 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erformance program is different.The both local policies give strong backing to both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ragon Dance.So this kind of Human Dragon Dance has been selected for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and innov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costumes,rich programs,colorful props and the Zhanjiang Government's support,this folk dance appears in happy occasion and festivals a lot,and haswalked into primary andmiddle schools.Combined with the local tourism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has created material wealth for the society.

Zhanjiang;Foshan;Human Dragon Dance;study

G811.4

A

1007-323X(2011)03-0070-05

2011-03-15

蘇雄(1973-),男,廣東湛江人,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民族傳統體育

粵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研究,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價段成果(09N-02)。

猜你喜歡
龍舞湛江佛山
城步吊龍舞流變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
《佛山陶瓷》雜志征稿啟事
漫步湛江
佛山萬科金融中心
紅色熱土佛山
科學導報(2019年76期)2019-12-26
斷龍舞
東海人龍舞喜獲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
福彩公益金 傳遞溫暖情(佛山篇)
寫湛江、畫湛江大型書畫基層采風作品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