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長武縣地下水及其動態

2011-12-20 03:49魚鋒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1年23期
關鍵詞:開采量含水層孔隙

魚鋒

摘要:簡要論述了長武縣的水文地質條件,其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水的貯存條件差異較大.并對長武縣地下水水質動態規律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地下水 水質 動態規律 長武縣

一、自然概況及區域地質概況

1、地理位置

長武縣位于關中西北部,東徑107°38′49″——107°58′02″,北緯34°59′09″——35°18′37″之間。東鄰彬縣,西連甘肅省涇川,南于甘肅靈臺銜壤,北于甘肅寧縣隔河相望??偯娣e567平方公里,南北長32.06公里,東西寬27.23公里。

2、地形地貌

長武縣屬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原高、溝深、坡陡,塬面較平坦,河川窄而平緩。南、黑二河由西向東穿越中部,涇河又西向東繞縣界流過,形成長武、巨家、棗元三個塬面。塬邊支離破碎,溝壑縱橫,溝谷多以“V”型排列,溝頭坍塌、滑坡嚴重,溝深多在200米以上。地表徑流條件較好,地下水儲存條件差,多以泉水形式出流排泄于溝谷。全縣路家仲豐最高點高程1274米,亭口安華最低點高程847米,最大相對高差427米。

3、水文氣象

長武縣境內共有涇、黑、南、磨子河四條河流,多年平均流量54.47立方米/秒,均屬涇河水系。主要特點是:水位水量變化極大,含泥沙量高,河谷對地下水的排泄較強,而對區內地下水的補給較弱。

長武縣屬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主要特點是:氣候干燥,降雨量少而集中,水面蒸發強烈,溫差變化大,四季冷暖分明,旱澇災害時有發生。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東南風。多年平均降水量584.1毫米,且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4.9%。多年平均氣溫9.1℃,年最高氣溫36.9℃,年最低氣溫-24.9℃。年均無霜期171天,最短131天,年平均日照時2218.7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016.6毫米,霜凍對農作物危害較大。

4、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概況

長武縣地處鄂爾多斯盆地南緣內側,屬祁、呂、賀山字型構造和其它扭動構造的聯合復合區?;鶐r大部分被黃土覆蓋,黃土層厚度約200米,黃土層底部是巨厚的中生界沉積沙頁巖,平鋪緩斜,褶皺輕微,斷層少見,自上而下依次為三迭系、侏羅系、白堊系,基巖以上土層依次為新生代第三系三趾馬紅土,第四系午城黃土、離石黃土和馬蘭黃土。按其成因類型和巖性特征,可分為沖積層和風積層。沖積層分布于涇、黑河谷四五級階地地區,風積層主要分布于長武、棗元、巨路黃土塬區。

二、地下水分布及其成因

由于我縣降水量少而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加之河流及密集的溝谷將全縣切割形成了大小三個塬面。對地下水的補給儲存不利。根據水文地質構造及含水層的巖石性質和地下水賦存狀況,將全縣地下水劃分為松散層孔隙——裂隙水和碎屑巖裂隙、孔隙——裂隙水及深層洛河砂巖水三大類型。再根據含水層的巖性和含水層的特征劃分為三個含水層組。為了評價含水層組的富水性和開采條件,取淺層水設計降深值原則上取含水層厚度的二分之一。又據長武塬抽水試驗,塬面土層孔隙含水層區17~20米,河川砂礫卵石孔隙取4米,深層洛河砂巖含水層屬裂隙、孔隙復合含水層,從鉆孔揭露,厚度在193.44~376.22米之間,一般厚度300米左右,含水層埋深:塬面在500~540米之間,河川在250~300米之間。適應井型塬面以輻射井為宜,河川淺井以大口井、深井以打噴井為宜。

1、松散層孔隙、裂隙水

①以卵石、砂礫石、砂層為主的孔隙、淺水含水巖組

主要分布在涇黑河谷區,含水層巖性為砂礫卵石、砂層及亞粘土,透水性強,含水層厚度5~10米,水位埋深3~5米,其富水性強弱主要受補給強度、含水層分布的連續性及含水層厚度等因素所控制。由于含水層被河谷所切割,而高出河流的水位,地下水排泄暢通,不利于地下水的儲存,富水性差,但該區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來自降水入滲和地表水灌溉回歸入滲補給,單井涌水量10~30立方米/小時。

②深層洛河砂巖水

該含水層主要由中細粒砂巖組成,并夾雜粗粒砂巖、砂質泥巖透境體,中粒砂巖發育大型交錯層組和斜層組,提供了良好的藏水空間,巨厚的砂巖分上下兩段,兩段之間夾礫巖及砂質泥巖,上段厚150米左右,下段厚約250米。河谷露頭區具半承壓,水頭高出地表5~9米,深部在有蓋層的情況下則表現為承壓水,河谷鉆孔形成的自流井,水頭高出地表20~80米,尤以陜、甘交界河谷地帶水頭最高。

洛河砂巖屬中等富水性巖層,單位涌水量0.27~0.749升/秒?米,滲透系數(K)0.156~0.404米/日,導水系數(T)1.58~179.32米/日。晝夜出水兩3500立方米。在川道和一些二原打噴井,深度350~500米之間,涌水量1800~2300立方米/日,發展井灌極為可觀。

③黃土層孔隙、裂隙淺水含水巖組

該含水層組主要分布于縣境內的南、北兩個塬面,含水層主要為亞粘土、黃土及古土壤層。黃土層地下水具有松散層孔隙淺水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裂隙水的水力性質,黃土層中普遍分布3~4層砂黃土,單層厚3~5米,顆粒較粗,結構松散,孔隙率高。經調查塬區共有泉水291眼,總流量371.7立方米/小時,最大的泉水流量12.59立方米/小時,最小的泉水流量0.01立方米/小時,較大泉水多出露于黃土層中。因此黃土層是該塬區主要含水層,地下水呈汗珠狀溢出,由于河流溝谷切割,塬區形成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含水層的厚度,水位埋深及富水性,主要受塬面大小和黃土層下有無良好的隔水巖層所決定。

三、地下水的補給、排泄條件

地下水的補給和排泄,主要受水文、氣象、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和地表水體灌溉、開采等因素的影響。

1、潛水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和河川供給回歸補給。地下水的流向受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的控制,總的趨勢與地面傾斜方向一致,由西向東,由塬中心向塬邊溝谷徑流,以泉水的形式和少量的機井開采排泄。

2、深層承壓水補給區域及來源較遠,排泄方式主要以少量的噴井開采。

四、地下水的動態

我縣地下水動態主要受大氣降水、機井開采等因素的影響。長武縣塬區據氣象部門20多年的降雨資料,七、八、九三個月降水量約32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5%,據現有的地下水動態資料水位動態曲線分析,降雨后一般10~15天地下淺水位才能受到補給。由于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靠大氣降水,水位變化幅度取決于降水補給的多少、開采量的大小及巖層的富水性。據據對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資料分析,長武縣塬區中段和部分鄉鎮企業所在地及一些人口居住集中,機井開采量大的地區,水位明顯的出現了下降趨勢,塬區邊緣地段及河川階地由于開采量較小,水位基本保持穩定,塬面開闊,平坦,開采量較少的富水段,近年來水位不但沒有下降,而且還略有上升。按照咸陽地區地下水動態特征分區級別表:

弱上升區 穩定區 下降區

>0.5 0.5~-0.5 >-0.5

劃分,長武縣弱上升區,主要在長武塬的東段,馬坊水庫兩岸的東西大吉、豐頭、米家墩、曹胡、秦家莊一帶,這一帶受馬坊水庫補給,開采量較少,淺水一直呈上升趨勢。

長武縣地下水相對穩定區:主要分布在路家、棗元和長武塬面的邊緣地段,開采量小的直谷、廟底及河谷階地區。該區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入滲補給,水位的升降靠氣候控制,枯水期出現在4~6月份,8月份以后水位回升,年際變幅0.38~0.42米。

長武縣地下水下降區:主要分布在長武塬面中段的縣城區和鄉鎮所在地及人口居住集中、開采量大的部分地區。

由現有的觀測資料分析表明,上升區的主要原因;一是塬面較大且完整,地形平坦,含水層埋深淺,接受降水補給條件好又快;二是農田基本建設土地平整好,從而使降水產生的地表徑流受到控制,基本入滲補給了地下水源;三是機井開采量少,利用率低;四是受馬坊水庫補給影響較大。穩定區:由于塬面窄小,土地平整差,容易使大氣降水產生的徑流排泄于溝道。河谷階地淺水受降水補給,水位迅速上升,枯水期受蒸發等因素的影響,水位下降,但年內保持水位相對穩定。下降區:由于人口居住集中,人口密集,工業及生活用水量大,造成地下水超量開采嚴重。

五、結語

1、要大力宣傳人們的節水意識,水是生命之源,地下水是農業、工業和人民生活必不可缺的重要資源,要愛護它、保護它、合理地開發利用。

2、要全面深入貫徹落實水資源保護法,堅決禁止不按規劃,不經審批,亂打井、亂開采現象。要建立健全水資源開發保護審批管理制度,合理征收水資源費,清理整頓打井市場。下降區必須合理調整井位,合理配套機泵設備,合理井型規劃。

3、大力宣傳節約用水,科學用水,建立節約型社會。

4、要開源節流,增加補給來源,努力增強地面工程措施,攔蓄地表徑流,控制水土流失,充分利用降雨入滲補給地下水源。

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歡
開采量含水層孔隙
林木動態與孔隙研究
小設問,展現細膩感受
基于地層及水化學特征分析采煤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湘鄂西地區上震旦統陡山沱組頁巖微觀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
掘進巷道遇含水層施工方法研究
寧夏某礦地下水補給來源分析
赤山斜坡土體大孔隙特征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