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現代抗震思路

2011-12-20 03:49謝洪棟孫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1年23期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

謝洪棟 孫震

摘要:本文從1、抗震設計思路發展歷程;2、現代抗震設計思路及關系;3、保證結構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4、我國抗震設計思路中的部分不足;5、常用抗震分析方法這五個方面,結合對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現代抗震思路及我國設計規范抗震設計方法的理解和探討。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 建筑結構 現代抗震

一、抗震設計思路發展歷程

隨著建筑結構抗震相關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結構抗震設計思路也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最初,在未考慮結構彈性動力特征,也無詳細的地震作用記錄統計資料的條件下,經驗性的取一個地震水平作用(0.1 倍自重)用于結構設計。到了60年代,隨著地面運動記錄的不斷豐富,人們通過單自由度體系的彈性反應譜,第一次從宏觀上看到地震對彈性結構引起的反應隨結構周期和阻尼比變化的總體趨勢,揭示了結構在地震地面運動的隨機激勵下的強迫振動動力特征。但同時也發現一個無法解釋的矛盾,當時規范所取的設計用地面運動加速度明顯小于按彈性反應譜得出的作用于結構上的地面運動加速度,這些結構大多數卻并未出現嚴重損壞和倒塌。后來隨著對結構非線性性能的不斷研究,人們發現設計結構時取的地震作用只是賦予結構一個基本屈服承載力,當發生更大地震時,結構將在一系列控制部位進入屈服后非彈性變形狀態,并靠其屈服后的非彈性變形能力來經受地震作用。由此,也逐漸形成了使結構在一定水平的地震作用下進入屈服,并達到足夠的屈服后非彈性變形狀態來耗散能量的現代抗震設計理論。

二、現代抗震設計思路及關系

在當前抗震理論下形成的現代抗震設計思路,其主要內容是:

1.合理選擇確定結構屈服水準的地震作用。一般先以一具有統計意義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作為該地區地震強弱標志值(即中震的),再以不同的R(地震力降低系數)得到不同的設計用地面運動加速度(即小震的)來進行結構的強度設計,從而確定了結構的屈服水準。

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結構確實具備設計時采用的R所對應的延性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內力調整措施(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和抗震構造措施。

2.現代抗震設計理念是基于對結構非彈性性能的研究上建立起來的,其核心是關系,關系主要指在不同滯回規律和地面運動特征下,結構的屈服水準與自振周期以及最大非彈性動力反應間的關系。其中R為彈塑性反應地震力降低系數,簡稱地震力降低系數;而為最大非彈性反應位移與屈服位移之比,稱為位移延性系數;T則為按彈性剛度求得的結構自振周期。

之所以存在上述的規律,我們應該注意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一些相關特性。首先,通過人為措施可以使結構具有一定的延性,即結構在外部作用下,可以發生足夠的非線性變形,而又維持承載力的屬性。這樣就可以保證結構在進入較大非線性變形時,不會出現因強度急劇下降而導致的嚴重破壞和倒塌,從而使結構在非線性變形狀態下耗能成為可能。其次,作為非線彈性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結構將從彈性進入非彈性狀態。在非彈性變形過程中,外力做功全部變為熱能,并傳入空氣中耗散掉。我們可以進一步以單質點體系的無阻尼振動來分析,在彈性范圍振動時,慣性力與彈性恢復力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體系能量在動能、勢能間不停轉換,但總量保持不變。如果某次振動過大,體系進入屈服后狀態,則體系在平衡位置的動能將在最大位移處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塑性變形能兩部分,其中,塑性變性能將耗散掉,從而減小了體系總的能量。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在地震往復作用下,結構在振動過程中,如果進入屈服后狀態,將通過塑性變性能耗散掉部分地震輸給結構的累積能量,從而減小地震反應。同時,實際結構存在的阻尼也會進一步耗散能量,減小地震反應。此外,結構進入非彈性狀態后,其側向剛度將明顯小于彈性剛度,這將導致結構瞬時剛度的下降,自振周期加長,從而減小地震作用。

三、保證結構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

合理選擇了結構的屈服水準和延性要求后,就需要通過抗震措施來保證結構確實具有所需的延性能力,從而保證結構在中震、大震下實現抗震設防目標。系統的抗震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 “強柱弱梁”:人為增大柱相對于梁的抗彎能力,使鋼筋混凝土框架在大震下,梁端塑性鉸出現較早,在達到最大非線性位移時塑性轉動較大;而柱端塑性鉸出現較晚,在達到最大非線性位移時塑性轉動較小,甚至根本不出現塑性鉸。從而保證框架具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塑性耗能機構和較大的塑性耗能能力。

2. “強剪弱彎”:剪切破壞基本上沒有延性,一旦某部位發生剪切破壞,該部位就將徹底退出結構抗震能力,對于柱端的剪切破壞還可能導致結構的局部或整體倒塌。因此可以人為增大柱端、梁端、節點的組合剪力值,使結構能在大震下的交替非彈性變形中其任何構件都不會先發生剪切破壞。

3. 抗震構造措施:通過抗震構造措施來保證形成塑性鉸的部位具有足夠的塑性變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同時保證結構的整體性。因此很多研究者認為不需要被塑性力學的機構概念所限制,只要能在大震下實現以下的塑性耗能機構,就能保證抗震設計的基本要求:1. 以梁端塑性鉸耗能為主;2. 不限制柱端塑性鉸出現(包括底層柱底),但是通過適當增強柱端抗彎能力的方法使它在大震下的塑性轉動離其塑性轉動能力有足夠裕量;3. 同層各柱上下端不同時處于塑性變形狀態。

綜上所述,與非抗震抗剪相比,抗震抗剪性能是不同的,其性能與剪力作用環境,塑性區延性要求大小有關。

四、我國抗震設計思路中的部分不足

我國在學習借鑒世界其他國家抗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較為先進的抗震設計思路。其中大部分內容都符合現代抗震設計理念,但是也有許多考慮欠妥的地方,需要我們今后加以完善。

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與國外規范相比,我國抗震規范在對關系的認識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歐洲和新西蘭規范按地震作用降低系數(“中震”的地面運動加速度與“小震”的地面運動加速度之比)來劃分延性等級,“小震” 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小震”取值越低,延性要求越高。美國UBC規范按同樣原則來劃分延性等級,但在高烈度區推薦使用高延性等級,在低烈度區推薦使用低延性等級。這幾種抗震思路都是符合規律的。而目前我國將地震作用降低系數統一取為2.86,而且還把用于結構截面承載能力設計和變形驗算的小震賦予一個固定的統計意義。對延性要求則并未按關系來取對應的,而是按抗震等級來劃分,抗震等級實質又主要是由烈度分區來決定的。這就導致同一個R對應了不同的抗震等級,從而制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這與關系是不一致的。這種思路造成低烈度區的結構延性要求可能偏低的結果。

五、常用抗震分析方法

伴隨著抗震理論的發展,各種抗震分析方法也不斷出現在研究和設計領域。在結構設計中,我們需要確定用來進行內力組合及截面設計的地震作用值。通常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彈性時程分析方法來計算該地震作用值,這三種方法都是彈性分析方法。其中,底部剪力法最簡便,適用于質量、剛度沿高度分布較均勻的結構。它的大致思路是通過估計結構的第一振型周期來確定地震影響系數,再結合結構的重力荷載來確定總的水平地震作用,然后按一定方式分配至各層進行結構設計。對較復雜的結構體系則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進行抗震計算,它的思路是根據振型疊加原理,將多自由度體系化為一系列單自由度體系的疊加,將各種振型對應的地震作用、作用效應以一定方式疊加起來得到結構總的地震作用、作用效應。而對于特別不規則和特別重要的結構,常常需要進行彈性時程分析,該方法為直接動力分析方法。以上方法主要針對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彈性階段,保證結構具有一定的屈服水準。

六、結束語:從現代抗震設計思路提出至今,世界各國的抗震學術界和工程界又取得了許多新的成果,比如進行了大量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抗震性能試驗;通過迅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編制了準確性更好的非線性動力反應程序;在設計方法上也不再拘泥于以前單一的基于力的傳統抗震設計方法,開始嘗試基于性能和位移的新的抗震設計理念。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國的抗震設計思路也應該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時,不斷向前發展。

猜你喜歡
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
論綠色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橋梁施工技術現狀及發展方向
鋼筋混凝土反力墻關鍵工序的施工改進技術
淺談建筑結構抗震鑒定及加固理論與實踐
建筑結構的加固與鑒定
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預制樁的施工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